第二章 政务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7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政务纪要
分类号: D625.57
页数: 9
页码: 178-186
摘要: 本章记述了人民政府政务纪要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了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组织实施经济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关键词: 南安市 人民政府 政务纪要

内容

第一节 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
  1990年,南安县政府为争取20世纪90年代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任务,制定全县实施农村奔小康战略规划。1991年,县政府提出1991—1993年“第一年财政收支平衡,摘掉‘赤字县’的帽子,第二年财政收入超亿元,第三年财政收入跨双亿元”的奋斗目标。制定“一年播种,两年开花,三年结果”的乡镇企业发展“三步走”规划,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南安经济的战略重点,谋划“蟠龙起舞,两翼展翅、中部开花、推进三角、带动山区”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出“‘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上路,成片土地开发迈大步”的具有南安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1994年,市政府制定“力争到199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国民收入11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出口商品总值6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6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
  1999年,市政府制定“到2003年,经济实力位居全省领先地位,争取跻身全国前列。力争实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70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收入10.2亿元,年均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年均分别增长8%、12.1%;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部分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2004年,市政府制定“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全市供电量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的奋斗目标。
  第二节 组织实施经济建设
  一、农业经济
  1989—1993年,在农村继续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实行专业承包、大户承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产量连年增长。1991年起,开展“百村百亩”种果竞赛,至1993年,三年共新种植果树1.53万公顷,果园面积达3.34万公顷,初步建成17个万亩果林基地。当年,水果产量达7.06万吨,产量居全省首位。水产品、畜产品及食用菌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96亿元,比1989年增长72%,粮食总产量27.6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801元。
  1994—1998年,保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高产、高效和优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创汇农业。实施果林工程和菜篮子工程,突出发展龙眼种植和养牛两个农业产业龙头。1996年,经省政府复查确认,南安农村基本实现小康。1998年,南安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选为“中国龙眼之乡”。是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3.6亿元,粮食总产量29.1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941元。
  1999—2003年,以稳定农村政策、稳定粮食生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继续调整优化农副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进粮食、禽畜、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品、食用菌和席草等八大农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贯彻《中共南安市委关于加快发展龙眼经济,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加强龙眼专业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并以龙眼产业化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进和推广杂优水稻、新种水果等农产品优质品种和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技术;扶持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市场+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继续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至2003年,建立2个泉州市级、10个南安市级和30个乡(镇)级农业基地,6个农业标准化试验区。是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0.64亿元,粮食总产量22.6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036元。
  2004—2008年,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外向化、标准化水平,向现代化农业迈进。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构,发展名优特农产品,推进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建设,提高水果、蔬菜、水产、畜牧、花卉、食用菌、茶叶等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化和特色化水平;继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行“公司十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企业和农户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申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标志,增强农产品竞争力。至2008年末,全市创立较大规模的粮食、畜牧、水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生产基地(场)140多个,拥有省级、泉州市级农牧业龙头企业24个,农林专业合作社7个。是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88亿元,粮食总产量19.0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061元。
  二、工业经济
  1989—1993年,县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富民强县、振兴南安和奔小康的重要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激励发展乡镇企业。1990年,培育典型乡镇企业,带动全县乡镇企业发展。1991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乡镇企业年”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乡镇企业。1992年,贯彻落实县委全委会《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促进沿海三镇经济发展的13条措施,随后13条措施扩大实行到13个镇。1993年,县委、县政府向乡(镇)党委政府下达《乡镇企业发展目标责任状》,推动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至当年末,全市有乡镇企业1.8万家,工人25万人,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60.6亿元,比1990年增长106.6%。南安乡镇企业实力位居福建省十强第四位,被国家农业部评选为“乡镇企业发展好,对社会贡献大的先进县”。
  1989—1990年,在国营企业中继续执行承包经营制。1991—1993年,实行第二轮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93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559万元,比1992年增长67.3%。
  1994—1995年,市政府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组织开展“乡镇企业发展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市区建设工程”。在继续发动大办企业的同时,指导规划建设工业小区和工业走廊,并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工业走廊集中。政府搭台,举办招商引资活动,为企业发展铺桥造路。1995年初,出台《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发展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优惠政策的规定》,鼓励乡镇企业组建股份合作企业和企业集团,向股份化、规模化发展。两年间,组织建设一批公路、通信、供水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至1995年末,全市乡镇企业20963家,工业企业总产值138亿元,比1993年增长111.1%。
  1996年,贯彻中共南安市委《关于发展“三资企业”的决定》,组织开展“三资企业年”活动,对三资企业实施税费优惠政策,把招商引资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市直有关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当年,新批三资企业51家,利用外资5070万美元,新签订来料加工合同126个、合同金额660万美元,全年实现三资企业总产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55.2%。
  1997—1999年,市委、市政府确立“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先后组织实施“工业发展年”“工业壮大年”“科技兴市年”活动,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市委、市政府1996年6月作出《关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和提高的决定》,1998年12月作出《关于加快乡镇明星企业发展,推进工业立市进程的决定》,1999年10月作出《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引导和鼓励企业增资扩容,做大做强企业,打造规模化企业;引导企业树立科技兴企意识,注重引进技术人才和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力度,争创明星企业,争创名牌产品。199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14.6亿元,比1995年增长35.69%。
  2000—2003年,继续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迈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建材支柱产业,扶持壮大纸制品业、石油化工、电子机械、轻纺鞋服、食品饮料、家俬装潢六大重点行业,引导培育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产品;设立南安市科学技术奖,鼓励和组织实施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改造等活动,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推动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引进;组织开展争创名牌、名商标和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名商标和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07亿元,比1999年增长43.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2家,比1999年增加198家。2000—2003年,有4家企业的4种产品被评定为“国家免检产品”,有18种工业产品被评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有一枚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有20家企业的20枚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有192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4—2006年,继续推动工业经济朝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05年11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创新,壮大规模实力,培育龙头企业;规划和促进建设滨海、成功、扶茂岭、水暖(仑苍)等工业园区,带动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集聚形成。推动闽南第一建材市场和中国水暖城、中国粮食城、环球家具城等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基地、市场互动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行项目工作责任制,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继续开展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和创名牌活动;加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发挥平台作用,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47.72亿元,比2003年增长45.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3家,比2003年增加301家。2004—2006年,5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28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14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定为“国家免检产品”;28家企业的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著名商标”,29家企业的注册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8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7—2008年,以提质增量为核心,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编制发布建筑石材、水暖阀门、工程机械、光伏电子等11个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资金投向;继2006年开展“招商选资和项目落地年”活动,又连续两年分别开展“招商选资和项目落地深化年”“提升年”活动,组织开展各种招商选资和项目引进活动,推动、督促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石材、水暖阀门产业向高端产品发展,扶持光电信息、工程机械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粮油加工产业向精细加工发展,加快粮油加工研发、检测、物流、仓储配套建设;加快滨海工业基地、滨江汽配与工程机械产业基地、扶茂工业园、光伏信息电子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项目落地提供良好载体,强化产业基地的集群效应;鼓励和推动组建行业(产业)技术中心、检测检验中心,发展企业与高校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抓好一批企业技改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实施品牌战略,激励企业创建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200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711.7亿元,比2006年增长58.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1家,比2006年增加158家。2007—2008年,2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定为“国家免检产品”,28家企业的产品被评定为“福建省名牌产品”,34家企业的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5家企业的注册商标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47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第三节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教育事业
  (一)开展教育六项督导达标建设
  1989年起,开展“教育管理、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德育工作”督导达标建设。至1993年,新建小学、初中校各15所,实现全市中、小学无危险校舍。全市22个乡(镇)均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当年,教育六项督导经泉州市初评达优级。1994年6月,经省政府复评获优级。
  (二)组织实施教育“两基”工作
  贯彻国家教委关于在20世纪末实现“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的部署,1994年1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对“两基”工作作出部署,市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实现“两基”目标责任状》。市政府切实推进“两基”工作,成立“两基”达标领导组,加强领导;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改革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兴办教育的大气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提高师资水平。1996年10月,南安市教育“两基”达标以高质量、高水平通过省政府验收。此后,教育“两基”工作持续提高达标水平,连续6年通过省政府、泉州市政府的跟踪检查。2001年6月,南安市被评为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地区。2004年,经省政府教育督导办考评验收,确认南安市为福建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市。
  (三)福建省、泉州市达标学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学校建设
  1989—2008年,持续组织实施福建省、泉州市达标学校以及福建省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市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至2008年,全市有2所福建省示范高中校,3所福建省示范初中校,4所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7所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6所福建省三级达标中学以及21所泉州市达标初中校。
  二、科技事业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1996—2008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若干意见》(南委〔1996〕27号)、《关于做好人才智力引进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南委〔1998〕6号)、《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南委〔2000〕30号)、《关于印发南安市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的通知(南政文〔2002〕138号)、《南安市促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南政办〔2006〕274号)等一批文件,改革科技体制,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组建技术研发部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至2008年,培育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4家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12家泉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至2008年,共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45项、省级项目152项,泉州级项目672项。
  (三)实施农村科技示范建设
  1989—2008年,市政府持续组织建设各级农村科技示范工程,研发和推广一大批农村生产的适用新技术。至2008年底,先后培育丰(州)霞(美)、水头、梅山等国家及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洪梅等6个省级科技示范镇、50多个科技示范村(场)、200多个科技示范户。2006年,启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至2008年底,培育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3个,科技示范村6个,科技示范户6户,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2个,星火学校3所。
  三、卫生事业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1989—2008年,市政府逐年加大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市(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1997年,南安市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达标工作被省初保委评为合格,南安市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部乡(镇)建有卫生院、村村配备卫生所(室),初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2001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验收达标。至2008年,全市所有卫生院均达到福建省农村卫生院建设标准;2002年,在美林街道南美路新建南安市中医院,原市中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址。
  (二)初步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医疗保障制度
  2000年8月,市政府决定停止执行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公费医疗制度,开始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至2008年底,全市3321个单位、62565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6年底,市委办、市府办印发《南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意见》,决定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在全市农村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者每人每年参保基金为100元,其中个人缴费20元,中央、省、市、县级财政补助80元。当年,全市110多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8年7月1日起,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员每人每年保险金额300元,其中财政补助150元,个人缴费150元。
  四、文化体育事业
  (一)建设市、乡、村三级文化体育设施
  1989—2008年,市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和多渠道筹措资金,扶持建设市级文化设施、乡(镇、街道)文化中心(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室,扶持建设体育运动设施。1993年10月,南安市文化中心(含南安市图书馆、南安市文化馆)落成。1995年11月,李成智公众图书馆落成。1998年,南安市高甲戏剧团排练厅综合楼、南安市美术馆先后落成。至2008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都建有文化中心、文化站。文化中心建筑面积平均765平方米,藏书平均近4000册;90%的社区、村建立文化室,文化室活动面积平均120平方米,藏书平均800册;1999年5月,南安市体育中心落成。2002年,市政府决定当年起乡(镇、街道)、村每新建一个灯光混凝土标准篮球场或一套健身路径均由市财政补助1万元。至2008年,全市有体育馆2座,田径场24个,篮球场(灯光球场)725个,小运动场132个,非标准运动场600多个。
  (二)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1989—2008年,宣传、文化部门先后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地方戏剧团调演、民俗文化踩街、青年歌手大赛、外来青工歌唱比赛、音乐沙龙、广场文化节、节日文艺表演、南音大汇唱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市政府先后承办2002年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郑成功杯”大赛、2003年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颁奖晚会和“群星耀南安”文艺晚会、2006年“同一首歌·走进南安”大型演唱会等大型文艺活动,为市民带来高雅的艺术享受。在全市城乡组织开展和倡导群众性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普及。分别于1989年、1999年、2004年举办第五、六、七届南安市运动会。先后举办或承办第三至第七届“郑成功杯”国际男子篮球赛、全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女子篮球附加赛、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女子篮球赛、中哈篮球对抗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为市民带来高层次的体育赛事观赏。
  第四节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1992年6月,贯彻执行县委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赋予官桥、水头、石井沿海等13个乡(镇)土地管理优惠政策的审批权限。1994—1998年,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1500多份,提高机关部门工作效率。2000年,公布首批取消涉及17个部门102项行政审批事项。2005年,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共涉及30个部门212项。同年8月,市政府制定出台《南安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意见》,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0月,设立南安市行政服务中心,31个行政单位进驻,开设37个服务窗口。各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单位再造审批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续。2006年,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网上审批系统,实现与泉州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网络联动。当年,对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给予重新明确,先后公布保留两批涉及24个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共164项。2007—2008年,进一步充实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扩大网上审批项目和范围,逐步推行全程式网上审批。2007年,公布保留涉及5个部门51项行政审批事项。2008年,公布保留涉及4个部门31项审批事项。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