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三十五 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36
颗粒名称:
卷三十五 方言
分类号:
H07
页数:
37
页码:
1175-12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方言的情况。其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料等。
关键词:
鲤城区
方言
内容
鲤城区使用闽南方言泉州话。通行于鲤城老城区内的“泉州腔”(亦称“泉州音”)为泉州话的标准音。
史书记载及近几十年来的方言研究表明:闽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秦汉、晋唐中原汉人因避乱或因“征蛮”大规模迁徙入闽分不开的。因此,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保留了不少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特点,有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称。
由于泉州开发较早,唐以后泉州港又是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之一,泉州成了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在清代鸦片战争以前泉州话一直是闽南方言的代表。时至今日,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以及闻名全国的古老乐种——南音都仍以泉州音作为演唱的标准音。
鲤城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都讲泉州话。由于历史、地理、邻近方言影响等方面的原因,方言内部也存在着诸如地域和年龄的差别。
在语音方面,城东、双阳、河市、马甲、罗溪是与城区语音有较明显差异的一个方言片。该片的主要特点是:没有[e]韵;缺少[〓]、[u]2个元音,把城区话中的[〓][〓?]、[〓m]及[〓]、[〓?]等韵分别读作[e]、[e?]、[im]和[i]、[i?];把城区话中部分[]韵的字读作[i],如:“能、增(中古曾摄开口一等登韵),生、甥、争、筝(中古梗摄开口二等庚韵与耕韵)”等等;把城区话中部分[un]韵(主要来自中古臻摄)的字读作[in],如“恩、痕、很、巾、银、斤、勤、近、允”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地域范围较小的区别。如城东的凤屿缺少送气塞擦音声母[ts],凡[ts]均读作[s],把“炒菜”[tsatsai读作[sasai]。东海的蟳埔则把城区话中的[i]韵(主要来自中古曾摄、梗摄和通摄)读作[ia],如“朋、冰、省、幸、兵、令、宁、荣、倾、迥、穷、龙、用用”等等;而把城区话中的[ia]韵(主要来自中古宕摄开口三等阳韵)读作[i],如:“凉、亮、响”等。罗溪的林田、石列、冬棋、埔尾及马甲的梧峰因与仙游交界,则或多或少受到莆仙话的影响。
双阳农场的坪山管区,现有归侨500多人,主要是60年代来自印度尼西亚石叻班让,祖籍多为安溪。该管区所讲的闽南方言接近于安溪口音,与城区话的明显区别是:缺少[〓?]、[iau?]、[〓]、[uāi]4韵;把[iak]韵读作[ik],如“局、德、刻”;[ua]韵读作[],如“风”;[〓m]韵读作[im],如“森、欣”;把城区话中部分[]韵的字读作[i],如“生、甥”等。去声分为阴去、阳去两类,阳上归入阳去,不同于城区话的上声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调值也略有区别。其调类和调值分别是:阴平(44)、阳平(24)、上声(53)、阴去(21)、阳去(22)、阴入(4)、阳入(24)。
在词汇方面,城区与郊区也有一些差异,如“背(小孩)”,城区一般用“赢”[iā?],东海的蟳埔等地则用“口”[tsi〓]。又如,罗溪用“野狠”[ishin-]表示“很努力”,马甲用“拙会”[tsua?-ue]表示“这么盛情”。这样的说法在城区听不到。
所谓“年龄差别”指的是老派和新派说法有差别。
在语音方面,由于受邻近方言口音的影响,新派有把[〓]、[u]韵发成[e]、[i]的趋势。如“过去”与“嫁去”,老派分别读作[k〓k〓]与[kek〓·],二者判然有别,新派则无别,一概读作[keki]。又如:“轰炸”、“晚报”、“维持”,老派分别读作[itsa]、[buanpo]、[itsi]。新派则因受普通话影响而分别读作[h〓tsa]、[uanpo]、[uitsi]
在词汇方面,老派说“噗噗车”、“车仔”、“大车”、“电火”,新派则说“摩托车”、“针车”(缝纫机)、“汽车”、“电灯”。
本志以鲤城区最通行的说法为标准。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
鲤城方言共有14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p边八百北p普拍破坡b[m]文木棉牧
t地大胆童t他通天贪1[n]柳连年日
ts争总站照ts出尺寸春s时散仙宵
k求感觉江k气看轻旷g[]语俨硬月h喜兴奋显
〓英安稳影
说明:
1.声母后的第一个例字是泉州地方韵书《彙音妙悟》的声母代表字。
2.加括号的[m]、[n]、[]分别为[b]、[]、[9]的音位变体。[b]、[]、[g]这3个声母与鼻化韵相拼时,会带上鼻音,分别变为[m]、[n]、[],如:微[bi]—棉[mi]、厘[li]—年[ni]、义[gi]—硬[〓]。由于[b]、[l]、[9]与[m]、[n]、[]这两组声母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标音一概用[b]、[l]、[9]。
二、韵母
鲤城方言共有韵母87个。其中单元音韵母8个,复合元音韵母10个,鼻音韵母17个,鼻化韵母11个,塞音韵母30个,鼻化塞音韵母11个:(例字下加“=”为文读,“-”为白读。)
三、声调
鲤城方言单字调有7个:
第二节 语音主要特点
一、声母
保存“古无轻唇音”的特点。中古的“非、敷、奉”三个声母(普通话读f),在鲤城方言中文读念[h],白读念[P]或[p](与中古“帮滂、并”同)。例如:富[hupu]、芳[〓〓]、帆[huan〓/〓]。
保存“古无舌上音”的特点。中古的“知、彻、澄”3个声母(普通话读zh或。h),在鲤城方言中一般读成[t]或[t](与中古“端、透、定”同)。例如:追[tui]、撤[tiat、绸[tiu]。
保存“正齿、齿头不分”的上古音特点。中古的“庄、初、崇、生”四个声母(普通话读zh、。h、sh),在鲤城方言中读作[ts]、[ts]、[s](与中古“精、清、从、心”同)。例如:壮[ts〓]、铲[tsian]、愁[tsiu]、产[san]。
中古的云母(喻三)字,在鲤城方言中文读为零声母[〓,白读为[h](与中古“匣”同),保存“喻三归匣”的上古音特点。如:园[〓n〓]、远[〓〓〓、雨[〓/〓]。
中古全浊声母“并、奉、定、澄、群、从、船、崇”在鲤城方言中一概清化(多数变为不送气清音),只是在声调上留下它们的痕迹,即浊音声母字均属阳调类。
中古“泥、来、日”三个声母(普通话分别读作n,,r),在鲤城方言中基本上都读作[],例如:嫩[lun]、论[lun]、润[lun]。
二、韵母
中古的“鱼、虞”两韵在鲤城方言中仍判然有别:鱼韵读开口呼[〓],虞韵读合口呼[u],保留上古鱼、虞两韵的语音特征。例如:猪[tu—蛛[tu]、居[ku]—拘[ku]、煮[tsu]—主[tsu]。
完整保存着古代的三套鼻音韵尾[-m]、[-n]、[-],以及和它们相配套的三套塞音韵尾[-P]、[-t]、[-k]例如:盐[iam]—叶[iap]、因[in]—乙[it]、翁[。—屋[。k]。此外,还有个喉塞音韵尾[-?]。
中古合口细音(普通话读撮口呼韵母),鲤城方言一般读合口呼或开口呼,也有读齐齿呼的。例如:句[ku]、居[k〓]、育[i〓k]、缺[kuat/k〓?/ki?]。
鼻化韵十分丰富。在鲤城方言中,鼻化与非鼻化具有别义作用。例如:电扇[tiansi—电视[tiansi]、五更g〓ki]——五支[g〓ki]、圆仔[i1a](汤圆)——姨仔[ia](小姨子)。
三、声调
完整保存古代的四声:平、上、去、入。其中,除去声外,其余三声又根据古代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阳,故共有7个调类。
去声的单宇调虽没有阴、阳之分,但在连续变调时仍有区别。第三节变调与轻声一、连续变调
在鲤城方言中,凡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组成的词语,除了最末一个音节、表示语音停顿的音节以及轻声前的音节读原调外,其他音节的声调往往都要发生变化。各个调类的连续变调规律如下表所示:
说明:
1.阴平、阳上两个调类连续时不变调。
2.去声有两种变调:声母属于古代清音的,调值由41()变成55(),如:栋梁[t〓];声母属古代浊音的,调值由41)变为22(),如:洞口[t〓kau]。
3.阴入的变调有两种情形:收喉塞韵尾[-?]的,连续时不变调,如:甲级[ka?kip];收塞音韵尾[-p]、、[-t]、[-k]的,调值由5()变为24(),如:甲第[kapte]、结头[kattau]、角铁[kakti?。
4.凡属阳调类,连读变调时一律读同阳上(22)
5.所有的连读变调都不会因前后音节声调的不同(轻声除外)而改变。
6.两个音节以上的词或词组原则上按以上两字连读变调规律类推。
7.在一个句子中,哪一个音节需变调,除上述的连读变调规律外,还要结合语法结构、语音停顿及讲话时的语气而定。
8.鲤城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三叠时,后两个音节的连读变调与上述一样,第一个音节的变调较为特殊,其规律是:声母属于古代清音的去声字第一个音节由41变读55();收喉塞韵尾[?]的阴入字第一个音节读原调5();其余各声调的字第一个音节一律读24()。
下面按声调顺序分别举例:
阴平乌
阳平闲
阴上苦
阳上静
去声正
去声大
阴入阔
阴入骨
阳入热
乌乌乌
闲闲闲
苦苦苦
静静静
正正正
大大大
阔阔阔
骨骨骨
热热热
(古清音)
(古浊音)
([收-?]尾)
(收[-P、-t、-k]尾)
二、轻声
鲤城方言中,有些音节在词或句子中不读原调,而变读又低又短又轻的调子,这就叫轻声(标作[|·]或[·|]。轻声音节的前一个音节一律读原调。
轻声现象与语法结构有密切关系,语法成分通常读轻声。常见的有下列几种类型(字下加点的为轻声音节):
名词后缀
陈先生
(陈老师或陈大夫)
日时
动词后缀“着”、“人”
忆着
枵人
(顾念)
(饥饿)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
叫我
部分动词补语
拍死
(打死)
走入来
(跑进来)
语气助词
坐〓
(坐着)
疑问句末的否定词
食未?
(吃过没有?)
有看无
(看了没有?)
上举第2至5四种类型,轻声音节后若跟上其他成分,一般都不再读轻声,而要依照连读变调规律变调。例如:
拆破
拆破衫
轻声有时还具有别义作用。例如:
苦死
四日
(非常难过)
(四号)
第四节 连读音变
鲤城方言的连读音变包括合音、同化、异化、变调(已见于第二节)。本节着重论述前三种。
一、合音
指因连读而引起音节合并(往往伴随着音的增减或变异)。例如:
就安尔
(就这样)
二、同化
指两个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因连在一起而变得相同或相似。例如:
声母同化烦恼
韵母同化辛苦
声母、韵母同化
龙眼
三、异化
指两个相同或相似的音因连在一起而变得不同或不相似。例如:
声母异化枇杷
韵母异化相像
(像,好像)
声调异化橄榄
声母、韵母、声调异化傀儡
此外,还有因连读而产生增音或减音的现象。例如:
增音衣裳
减音孤单
第五节 文白异读
鲤城方言中多数汉字有文读(字下加=表示)和白读(字下加-表示)之分。文读多用于书面语词,白读则常用于口语词。一、文白异读的特点
(一)成系统,有规律
鲤城方言的文读音和白读音几乎各成一个系统,但两个系统之间有着较为明显、整齐的对应规律。例如:
中古的云母字,在鲤城方言中文读为零声母,白读可以为[h]。如:中古通摄合口一等东韵的宇,在鲤城方言中文读为[〓],白读为[a]。如:中古次浊上声的字,在鲤城方言中文读为阴上,白读可以为阳上。如:
(二》混用于日常交际
一般来说,读书或口语里较文的字眼用文读,说话尤其是口语中常用的方言词用白读。然而,在鲤城方言的实际交际中,二者的界线并非十分严格,文白两个读音系统常常混用,甚至可以混用于同一个词语中。例如:
在一个词语中,哪个字用文读,哪个字用白读,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读。但也有少数词语有两可的现象。例如:(三)具有别义作用鲤城方言中的文白读有时具有别义作用。例如:二、文白对应的类型
从数量看,鲤城方言的文白对应有两种类型:
一个文读配一个白读。这是最常见的情形,数量最多。例如:小siau~楷/s~学
一个文读配数个白读。这种现象是不同历史时期语音现象的积淀。例如:平pi~安/p~平、p~地(平整土地)、piā~仄、piā~本(赢回本钱)
从音节结构看,鲤城方言的文白对应主要有六种类型:韵母、声调相同,声母不同。例如:
声母、声调相同,韵母不同。例如:破
声调相同,声母、韵母不同。例如:寒
声母相同,韵母、声调不同。例如:两
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例如:五
声母、韵母、声调都不同。例如:雨u暴~/〓落~(下雨)
以上前三种类型最为常见,最后一种类型变化最大。
第六节 音节表
说明:
1.本字表以韵母为序。为节省篇幅,依照传统习惯,收录喉塞音韵尾[-?]的入声韵和相应的阴声韵排列在一起,收唇、舌塞音韵尾[-P]、[一t]、[一k]的入声韵则与相应的收[m][-n]、[-]的鼻音韵排列在一起。顺序如下:
2.字下加“=”者为文读,加“一”者为白读(包括部分俗读),□表示有音无字。
第二章 词汇
第一节 词汇特点
一、词形
鲤城方言继承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因此,单音节词十分丰富。普通话中许多双音节词,鲤城方言都用单音节词表示。如:
本一本钱顾一照顾尾一尾巴畅一舒畅
二、词源
鲤城方言的词汇来源较复杂,大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存古语词
鲤城方言保存大量的古汉语词汇,既有单音节的,也有多音节的。如:
糜[b〓]:粥。《礼·问丧》:“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
园[k]:藏。《集韵》去声宕韵口浪切:“园,藏也。”
赢[i〓?]:背负。《荀子·议兵》:“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肥[pui]肥胖。《世说新语·言语》:“庚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庚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
过[k〓]:量词,次。干宝《搜神记》卷20:“龟中流,左顾者数过。”郦道元《水经注》卷34:“今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伊[i]:他。《世说新语·品藻》:“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
著[tu]:在。陶潜《搜神后记》:“乃挂著屋檐前,汗汁稍出,蛇渐焦小。”
众生[tsis]:畜牲。《水浒传》30回:“常言道:‘众生好度人难度。’原来你这厮外貌象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
同门[tab]:连襟。《尔雅·释亲》:“两婿相谓为亚。,郭璞注:“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婿。”
眠床[bints]:床。《杀狗记》八:“眠床没有两脚,席子只剩麻筋。”
(二)吸收外来词
鲤城区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又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接触相当频繁,因此,鲤城方言中吸收不少外来词。如:
源于印尼一马来语的有:镭[lui](铜板,钱。<duit)、斟[tsim](吻。<。ium)、雪文[sapbun](肥皂。<sabun)、洞葛[t〓kat](西式拐杖。<tongket)等。
源于英语的有:禀[pin](动词:别。<pin)、速[sak](推。<shove)、懊赛[ausai·(坏,糟。<outside)、拾八仔[sippatla](扳手。<spanne)等。
源于菲律宾他加禄语的有:帕索[pes。(钱。>peso)、甘仔得[kama]tit](西红柿。>kamati)等。
源于尼泊尔语的有:菠伦[p〓lun](菠菜。>palinga)
(三)方言特有词
月娘[g〓?li〓](月亮)、电火[tianh〓](电灯)、番油[huaniu](煤油)、歪哥罗槽[uaiko~lotso](歪歪扭扭)等。
鲤城方言中还有一小部分有音无字、语源不明的常用口语词。例如:[bāi-](稀饭)、[b〓?-](要,俗写作“卜”)、[m](不,俗写作“呣”)、[kā](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等。
第二节 分类词表
本词表收录具有方言特色的多音节常用词380个,根据意义分为14类。排列时,先列方言词语及其读音(只标本调,不标变调),后附普通话释义。
一、天文地理
天顶天空
日头太阳
月娘月亮
雾露雾
雷公
落雨下雨
西北雨雷阵雨
霜风寒风
好天晴天
歹天天气不好
南风暖和
秋凊青凉快
苦早干旱
涂脚地面,地上
街路街道
沙母粗沙
水窟水坑
古井水井
大水洪水
草埔草地
二、时间方位
旧年去年
新年明年
前年前年
逊前年大前年
昨日昨天
前天
逊昨日大前天
今仔日今天
明仔日明天
落后日
早起早上,上午
日昼中午
下晡下午
暗暝夜晚
所在地方
顶头上面
下底下面
头前前面
边头旁边
角头角落
落尾后面,后来
三、指代数量
家己自己
安尔生这样
安〓这样
甚乜什么
某乜某某
哪落哪儿
障仔怎样,怎么
种牙这种
响牙那种
逐牙每个;大家
一字久五分钟
两奇鞋两只鞋
三丛树三棵树
四块碗四只碗
五蕊花五朵花
六岫蜂六窝蜂
七箍银七块钱
八占钱八分钱
九卷册九本书
十把车十辆车
十所过十来回
百外款一百多样
规千牙上千个
成万领上万件
三万出斤三万斤
出头
两百空五二百零五
十头八逝十
来趟
拢总全部
淡薄些许
加减或多或少
四、动物植物
牛钢公牛
猫娘母猫
猫公雄猫
鸭卵鸭蛋
老鹗老鹰
日婆蝙蝠
火萤萤火虫
猴蚓蚯蚓
胡蝇苍蝇
虱母虱子
木虱臭虫
虼蚤跳蚤
草蜢蚱蜢
草蜢蝗虫
尾蝶蝴蝶
水鸡青蛙
恶鱼带鱼
涂虱鲇鱼
河溜泥鳅
秫米糯米
红菜茄子
冬瓜南瓜
大瓜冬瓜
刺瓜黄瓜
暑瓜丝瓜
菜头白萝卜
豆生豆芽菜
弓蕉香蕉
篮仔佛番石榴
桑材树桑树
五、房屋器具
厝宅住宅
洋楼楼房
后尾后院
灶脚厨房
洗身间浴室
深井天井
屎〓厕所
门扇门板
眠床床
椅条板凳
椅头方凳
枕头囊枕套
篾席凉席
面桶脸盆
粗桶粪桶
铰剪剪刀
印仔图章
电涂干电池
物件东西
茶瓶茶壶
茶钴烧水的壶
茶瓯茶盅
电罐热水瓶
铁铫小铁锅子
煎匙锅铲
桌布巾抹布
火墓拨火棍
坩仔沙锅
矸仔瓶子
六、人体部位
头壳脑袋
头毛头发
目眉眉毛
目睭眼睛
鼻腔鼻孔
鼻鞍鼻梁
耳腔耳朵
下斗下巴
嘴齿牙齿
喉门管喉管
身躯身体
心肝头心口
腹肚肚子
腹脐肚脐
巴脊脊背
肩头肩膀
手骨胳膊
正手右手
倒手左手
掌头仔手指头
掌甲指甲
拳头母拳头
部头拇大拇指
指指食指
佬仔指无名指
尾指仔小指
脚盘脚背
脚骨下肢
脚液脚汗
尻川屁股
七、人品称谓
乾埔男,男人
查某女子
诸娘女人
刀仔儿子
查某仔女儿
老岁仔老年人
少年家小伙子
先生医生,老师
先生娘师母
头家老板
乞食乞丐
厝边邻居
阿公祖父
阿妈祖母
老爸父亲(背称)
老母母亲(背称)
阿爸爸爸(面称)
阿母妈妈(面称)
阿伯伯父
阿叔叔父
阿姆伯母
阿婶叔母
乾官公公
乾家婆婆
新妇媳妇
囝婿女婿
外家公外祖父
外家妈外祖母
阿舅舅父
阿妗舅母
囝儿儿女
阿兄哥哥
阿姊姐姐
小弟弟弟
小妹妹妹
隔腹兄弟堂兄弟
翁某夫妻
亲情亲戚
后头娘家
大娘姑大姑子
姨仔小姨子
舅仔小舅子
孙仔侄儿
契姊妹结拜姐妹
换帖结拜
亲家亲家公
亲姆亲家母
阿奴对晚辈的爱称
狗仔对晚辈的爱称
阿婴对晚辈的爱称
人范长相
缘投标致
〓势丑陋
幼秀秀气
粗粕粗壮
八、性质状态
清气干净
畅桶高兴,畅快
有剧有趣
心适有趣
怯使吝啬
骨力勤快
贫惰懒惰
懦夫懒惰
斟酌小心,留神
细腻谨慎,小心
古意忠厚
超工故意,特地
风神好出风头,神气
生份陌生
熟事熟悉
总无难道
普而略大致,差不多
小可稍微
清采随便
拄好正好
九、红白诸事
〓人娶新娘
吵新人闹洞房
带身怀孕
病囝害喜
做月内坐月子
请桌请客
世事礼俗
人事求人做事所送之札
过身去世
做功德做道场
金银钱冥仪
皇金骸骨瓮
巡风水扫墓
做忌忌日纪念
保庇保祐
下愿许愿
灵圣(菩萨)灵
食菜吃素
相命相面
公妈木主
十、饮食起居
早顿早饭
日昼顿午饭
暗顿晚饭
饮糜稀饭
饮汤米汤
潘水泔水
物配(下饭的)菜
草菜蔬菜
油炸鬼油条
鸡卵糕蛋糕
豆花豆腐脑儿
冰条冰棒
豆油酱油
食茶喝茶
啉酒喝酒
烧熏抽烟
乌糖红糖
糖霜冰糖
味素粉味精
滚水开水
烧汤热水
洗嘴刷牙
洗身洗澡
剃头理发
衫连裙连衣裙
外衫外衣
纱仔衫汗衫
羊毛〓毛背心
睏衫睡衣
跑裤衬裤
棉裘棉袄
裤脚裤腿
裤头带腰带
手指戒指
手圈手镯
手囊手套
手巾手帕
番巾方形头巾
围身巾围裙
赢巾背孩子用的布巾
十一、行为动作
〓头点头
越头回头
应呃打嗝儿
学话学舌
亵渎讥讽,辱骂
纳凉讲风凉话
数念想念
忆着顾念
知影知道
会晓懂得
拍算打算
按算计划
变弄摆弄;捉弄
创治捉弄;戏弄
相共帮助
十二、医疗卫生
破病生病
呣好患病
激火上火
做痢痢疾
漏屎泄肚
闷虫蛔虫
寒着着凉
实鼻鼻塞
流鼻流鼻涕
热着中暑
拍阿呛打喷嚏
哑喉嘶哑
粒仔疖子
含脓化脓
生目针麦粒肿
臭头癞痢头
狗癣体癣
香港脚一种脚癣
破相残废
漏吐症霍乱
老鼠症鼠疫
冻指冻疮
听筒听诊器
候脉诊脉
试热量体温
拍针打针
照光透视
药饼药片
吊膏一种祛除内伤、脓液的
膏药
嗽水止咳药水
十三、文化娱乐
学堂学校
幼稚园幼儿园
放暇放学
读册读书
铁笔钢笔
乌牌黑板
乌牌拭黑板擦
落课下课
格尺尺子
批纸信纸
批壳信封
做艺消遣
跳索跳绳
跳孔一种儿童游戏
走掠一种儿童游戏
揾呼鸡捉迷藏
行棋下棋
搬戏演戏
搬电影放映电影
弄龙舞龙
刣狮舞狮子
十四、工商农事
作木做木匠活儿
作田种田
作涂干泥水活儿
拍铁打铁
拍篾编竹器
木师木匠
机师司机
拍石师石匠
头手师大师傅
伙计店员
贩仔小贩
讨趁谋生
生理生意
趁钱赚钱
蚀本亏本
俗物便宜货
挨磨推磨
锲仔镰刀
沃水浇水
讨海下海捕鱼
第三章 语法
鲤城方言不论是词法方面还是句法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现象。这些语法现象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古汉语的遗留,例如:前缀“阿”的频繁使用(阿母、阿兄、阿姊),部分同素异序词(人客、鸡母、牙爪),量词和数词的直接结合(尺八、丈二),以否定副词“朱”、“无”置于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去未?来无?),以“也是”或“也”构成选择问句(有也是无?),不使用介词的特殊比较句(我较大汝。)等等;另一类为方言固有语法。下面分别从构词、词类、语序、句法四方面加以表述。
第一节 构词特点
在鲤城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构词方式有以下六种:
一、内部屈折式
通过改变语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一)轻声
词语重读及意义
后日日后
落来后来,接下来轻读及意义
后天
下来
(二)增音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三)换音
近指
即(这)
拙(这么)
种牙(这种)
单数、主格
我
汝
伊
复数、所有格
阮
恁
〓
远指
迄(那)
喝(那么)
响牙(那种)
二、文白异读式
利用同一个字的文白异读来构成词。如:
接接(动词,迎接,接待)
石石(名词,一种质松的石头)
三、三音联合式
由三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语素并列而成,一般有特定的含义,而并非各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
被铺席(名词,行李铺盖)
差使教(动词,支使,使唤)
四、同素异序式
通过改变语素的顺序来构成新词。
(一)同义
普通话方言
热闹——闹热
母鸡——鸡母
(二)异义
方言
尾后(后头)
吹风(被风吹)
五、附加词缀式
在语素的前后加上各种附加部分。
普通话方言
嫌弃——弃嫌
拖鞋——鞋拖
方言
后尾(后院)
风吹(风筝)
(一)前缀
阿a:用于称谓、人名、排行或某些名词之前。如:阿母、阿兄、阿玉、阿三、阿奴等。
番huan-:表示从外国或外族传入。如:番油(煤油)、番姜(辣椒)、番巾(方形头巾)等。
(二)后缀
仔a:名词的标志,有时带有小义或鄙视义。如:捋仔(梳子)、贩仔(小贩)、椅仔(小椅子)、番仔(洋人)等。
气kui:形容词的标志。如:好气(境况好)、差气(差劲)、漏气(现丑)、外气(洋气,俊俏)、起气(起色、得意)、紧气(快速)、够气(足够)等。
仙sian:贬称具有某种嗜好或特点的人。如:烧酒仙(酒鬼)、跋九仙(赌徒)、阿散仙(游手好闲之徒)、流鼻仙(常流鼻涕的小孩)、饭桶仙(笨蛋)等。
先sian-:称具有某种技能的人。如:拳头先(拳师)、草药先(土医生)、讲古先(说书人)、风水先(阴阳生)等。
(三)中缀
通常加在两个语素中间,起强调作用。
仔a:将仔就=将就
不put:姑不将=姑将(只好)六、重叠合成式通过语素的重叠来构成新词或产生新义。如:头(首)→头头(开始,开头)定(静止)→定定(纹丝不动;经常,总是)
第二节 词类特点
一、名词
鲤城方言中,有一部分名词具有形容词性质,其前头可以加副词,若是单音节的,还可以像形容词那样重叠或三叠。如:
金:伊目睭成金。(他眼力很敏锐。)
猴:迄牙人猴猴猴。(那个人干瘦得很。)
鲤城方言的方位名词也可像形容词那样通过重叠(双音节方位名词可以有两种重叠方式)来表示程度的加深。例如:
尾:尾尾(非常靠后)/尾尾尾(最后面)
尾溜:尾溜尾溜(非常靠后)/尾尾溜(最后面)
二、动词
(一)鲤城方言表示行为动作状态的方式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
进行体(表示行为动作的持续或正在进行)
“著〓”[tul〓]或“〓”+动词:伊著〓看册。(他在看书。)/我〓写批。(我在写信。)
动词+“〓”[l〓.]伊倒〓,我坐〓。(他躺着,我坐着。)
“当”[t-]+动词:花当开。(花正开。)
完成体(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
“有”[u]+动词:我有去看戏。(我去看戏了。)
动词+“喽”[l。:李先来喽。(李老师来了。)
动词+“〓”+副词+动词:伊食〓就去。(他一吃完就走。)
经历体(表示行为动作曾经发生过)
“有”[u]]+动词+“着”[tio?]:我有去着北京。(我去过北京。)
动词+“着”[tio?]:我去着北京。(我去过北京。)
“捌”[pat]+动词:我捌去北京。(我曾去过北京。)
(二)鲤城方言的动词大多可以重叠,但其重叠方式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不尽相同
AA(或ABAB)+“〓〓”[l〓·:表示态度认真、慎重。如:看看〓(好好看一看)、拍算拍算〓(好好打算一下)。
AA+补语:表示动作的周遍性。如:食食去(全部吃光)、走走出来(全部跑出来)、倒倒速(全部倒掉)、拍拍死(全部打死)。
A+“仔”[a]+A: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如:看仔看(反复地看过)、说仔说(反复说过)。
AA+“伊”[i-]+补语:表示动作反复或态度认真,以达到某种程度或得到某种结果。如:洗洗伊彻(反复洗,使干净)、写写伊清楚(认真写,使清楚)。
(三)鲤城方言中的部分动词可以通过附加词缀来强调动作的状态、程度或结果。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动词+“仔”[a]。如:欢喜仔(很高兴)、走仔(拼命跑)。
单音节动词+重叠词缀。如:活跳跳(活蹦乱跳)、蛲车车(动个不停)、气〓〓(怒气冲天)、死翘翘(死掉)、走叭叭(跑个不停)。
重叠词缀+单音节动词。如:蛲蛲动(动个不停)、烧蛲掣(不停地颤抖)、叭叭走(东跑跑西跑跑)。
三、形容词
(一)形容词充当谓语时,除单独使用外,还常与“有”连用。如“伊面有红”。(他脸红了。)教室有清气。(教室干净。)
(二)形容词可以通过重叠来表示程度不同。
单音节形容词二叠时,表示“略微”,如“面红红(脸稍红)、菜咸咸(菜有点儿咸);三叠时,表示程度极高,如:伊面红红红。(他脸红极了。)菜咸咸咸。(菜咸得要命。)
双音节形容词采用ABAB式重叠时,表示“略微”,如:辛苦辛苦(有点儿辛苦)、清气清气(比较干净);采用AABB式重叠时,表示程度极高,如:辛辛苦苦(十分辛苦)、清清气气(非常干净)。
(三)形容词可以通过附加词缀来表示程度的不同。常见的形式有四种:
形容词+“仔”[a]。如:红仔(很红)、芳仔(很香)、清仔(很清澈)。
形容词+重叠词缀。如:芳冲冲(很香)、臭狂狂(很臭)。
形容词+双音词缀。如:滑律述(很滑)、硬膏巴(很硬)。
形容词+三音词缀。如:长篙啰嗦(很长)、歪哥罗槽(歪歪斜斜)。
四、数词
(一)两个十位数以上的相邻级数连用时,首位若是“一”,通常可以省略。如:百六(一百六十)、千五(一千五百)、千六七(一千六七百)、万八几(一万八千多)等。
(二)概数词十分丰富。如:
所:十所日(十来天)外:十外岁(十多岁)
落:十落摆(十几回)几:三角几(三角多)
吐:三十吐(三十出头)空:三百空(三百挂零)
规:规百米(上百米)左右:五十左右岁(五十岁左右)
在强调不定尾数之多时,“外”和“几”还可重叠。如:十几几(十五以上,但不及二十)、百外外(一百五十以上,但不上二百)。
(三)个别序数词和基数词可以用作程度副词。如:
第一:最。如:第一大(最大)、第一好(最好)。
万:非常,极。如:万富(极富)、万大(非常大)。
五、量词
有少数量词可以用作名词。如;顿(饭、饭菜);有日无顿(三餐不继)、好顿(佳肴,好饭菜)、暗顿(晚饭);出(戏曲,电影):新出(新戏)、旧出(旧戏)、好出(好戏)。
表示度量衡单位的量词,当其组合形式为:一+量+数+量(前后两个量词有上下级差关系)时,开头的数词“一”和最后的量词可以省略,成为“量+数”。如丈二(一丈二尺)、斤三(一斤三两)、角四(一角四分)、点半(一个半小时)等。
有些量词之前可以直接加形容词“大”、“细”(小)、“济”(多)、“少”等,表示数量的大小或多少。如“皮鞋大双,布鞋细双。(皮鞋大,布鞋小。)米买济斤也少斤?(大米买得多还是买得少?)在强调数量大小或多少的程度时,形容词前还可再加副词。如:上大只(最大的一只)、真细本(很小的一本)、成济领(很多件)、伤少斤(重量太少)。
动量词组“一下”(通常合音为tse·|,写作“者”)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短暂。如:我说者。(我说一下。)“者”与“就”连用时,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就”。如:我者
说,伊就答应。(我一说,他就答应了。)
量词之前加“一半”,表示数量极少,如:一半本册(一两本书);加“无半”,表示完全没有,如:无半项物件(一件东西也没有)。数量词组之前加“一牙”(一个)通常则表示对数量太少或太多的不满。如:食一牙半碗饭。(意指吃半碗饭太少。)百米走一牙十六秒。(意指一百米跑十六秒太慢。)
六、代词
表示“人家”义的“人”[la·可以与所有人称代词及一部分称谓语连用,构成复指成分,起强调主语的作用(“人”出现的位置通常在句首)。如:人我爱去北京。(我喜欢去北京。)
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伊”用于动词和补语之间时,意义虚化,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量词“个”或助词“得”。如:说伊畅(讲个痛快)、食伊济(吃得多一些)。
表示“每一”时,不像普通话采用“每(一)+名词”或名词重叠的方式,而是采用“逐+名词(或量词)”的方式。如:逐日(每天)、逐牙(每个)等。
指示代词一般分为近指和远指两大类。但在口语中,还可利用声调的曲折变化,把近指和远指再分为一般式和强调式(或称更近指、更远指)。强调式通常以末音节轻读来表示。如:
近指强调式近指一般式远指一般式远指强调式
(更近指)(近指)(远指)(更远指)
即牙(这个)迄牙(那个)
“无啥”即可表示“没什么”,又可表示“不怎么”。如:伊无啥本事。(他没什么本事)。我无啥爱食。(我不怎么喜欢吃。)
七、助词
鲤城方言中较有特色的助词有如下几个:
得[tit/lit](用于词组末尾时读轻声):1.与“会”连用,以“会+动词+得”表示可能或可以。如:会食得(能吃)、会看得(可以看)。2.动词或形容词+得+数量,表示可能或假设等。如:用得三日(可以用三天)、有得三张就够(只要有三张就足够)、各长得两寸就较好看(再长两寸就会比较好看。)
仔[a]:1.用于由形容词或动词充当的状语之后,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地”或时态助词“着”。如:慢慢仔食(慢慢地吃)、笑笑仔讲(笑着说)。2.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与补词之间,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如:走仔成紧(跑得很快)、薄仔亲像纸(薄得像纸一样)。3.用于数量词组(数词通常为“一”或“两”)之后,表示数量少。如:一丝仔(一点点)、两牙仔(两三个,不多的几个)等。
〓[l〓]:用于两个动词之间,表示前一个动作为后一个动作的方式,相当于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如“坐〓说(坐着说)、倒〓看(躺着看)等。
母[bu/m]:用于形容词“大”之后,强调大的程度。如:大母声(声音很大)、大母汉(个子很高)。
第三节 语序特点一、处所宾语后置
鲤城方言常把普通话“动词+处所宾语+趋向动词”格式中的处所宾语挪到趋向动词后面。如:
我请伊入来厝里。(我请他进家里来。)
李的卜倒去北京。(姓李的要回北京去。)
二、状语后置
普通话中的“状语+谓语”格式,鲤城方言有时说成“谓语+补语”式。如:
伊行头前,我跟后壁。(他前面走,我后面跟。)
三两饭食无够。(三两干饭不够吃。)
三、补语后置
普通话中的“谓语+补语+宾语”格式,鲤城方言有时把补语移到宾语后面。如:
我劝伊无法。(我劝不了他。)
第四节 句法特点
一、“有”“无”句
“有”、“无”二词在鲤城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而且有不少用法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
有(无)+动词(或形容词):“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存在或完成,“无”则否定动作状态的存在。如:
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
即蕊花有红无芳。(这朵花红是红,可是不香。)
有(无)+动词:表示事物的某种属性。如:
春米有煮,稳米无煮。(早米耐煮,晚米不耐煮。)
牛仔裤有穿。(牛仔裤耐穿。)
动词+有(无):表示对行为动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如:
早去的买有,晏去的买无。(去得早的人买到了,去得迟的人买不到。)
伊买有衫,呣久买无鞋。(他买到了衣服,可是买不到鞋子。)
动词+有(无)+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行为动作达到或没达到某种程度。如:
油迹洗有清气,血迹洗无起来。(油渍洗干净了,血渍没有洗掉。)
二、“来去”句
鲤城方言表示将要离开说话人所在地去做某事习惯用“来去”(这种用法的“来”相当于一个表示“将要”的时态助词)。这种“来去”句的主语一般只能是第一人称(或包含第一人称在内)。如:
我卜来去看电影,无汝也做者来去。(我要去看电影,要不你也一起去。)
“来去”还常用于告别,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回家”、“回去”或“走吧”。
三、“会”“〓”句
鲤城方言中有一个非常活跃的能愿动词“会”[e],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会”或“能”。如:
伊会唱英文歌。(他会唱英文歌曲。)
休息两日,我就会落床。(休息几天,我就能下床。)
“会”的否定形式有[bue],俗写作“〓”,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会”或“不能”。如:
伊无七点〓起来。(他不到七点不会起床。)
小李破病〓上班。(小李生病不能上班。)
当“会”或“〓”用于动词与补语之间时,分别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和副词“不”。如:
我食会了,汝食〓了。(我吃得完,你吃不完。)
四、被动句
鲤城方言的被动句,基本形式与普通话差不多,主要的差别在于作为形式标志的介词。鲤城方言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介词“被”,也不用“给”、“让”、“叫”等介词,而是采用由动词转变而成的特有介词“度”[t〓]、“腾”[t]、“乞”[kit]等。如:
饭度人食了了喽。(饭被人吃光了。)
伊腾我叫醒。(他被我叫醒。)
册乞小妹拆拆破。(书让妹妹撕破了。)
五、处置句
鲤城方言处置句的基本句式与普通话相同,只是所用介词不用。鲤城方言不用“把”,而用“将”、“按”、“掠”[lia?]、“共”[ka]等。如:
赶紧将册收起来。(赶快把书收起来。)
伊按我看做别人,我也无掠伊看做家己人。
(他拿我当别人看待,我也没把他看成自己人。)
汝去共伊请来。(你去把他请来。)
有时,为了强调介词宾词(通常为名词),可以把它提到句首,然后在介词“共”后加上个表示复指的“伊”(用于单数)或“偰”(用于复数)。如:
门赶紧共伊关起来。(赶快把门关起来。)
学生仔共〓叫叫入来。(把学生们全都叫进来。)
六、比较句
(一)等比
鲤城方言的等比比较句较有特色的是:
A+输+B
伊〓输乞食。(他跟乞丐一个样。)
A+合+B+平平+形容词(“甲”[kap]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和”,“平平”之后的形容词,若是单音节,亦可单用“平”)
小吴甲小李平平小胆。(小吴和小李一样胆小。)
汝甲伊平悬。(你和他一样高。)
(二)差比
鲤城方言的差比比较句较有特色的有三种:
A+比+B+较+形容词。如:我比伊较大。(我比他大。)
A+较+形容词+B(+补语)。如:我较重伊。(我比他重。)
上述两种句式的否定式都是在A后加“无”(没有)或“〓”。如:我无较重伊。(我没有比他重。)
A+强[ki〓]过+B(“强过”表示“比……强”或“比……多”)。如我食盐强过汝食米,过桥强过汝行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
七、疑问句
(一)选择问句
鲤城方言选择问句的句型与普通话一样,不同在于普通话用连词“还是”,鲤城方言则用连词“也[a]是”、“也”。如:
今仔是拜一也是拜二?(今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二?)
汝说安尔着也呣着?(你说这样对还是不对?)
(二)是非问句
鲤城方言是非问句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在陈述句末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一般读轻声)。如:
开学未?(开学了没有?)
汝叫伊无?(你叫他没有?)
此外还常用“有……无”、“会……〓”、“卜……呣”等肯定与否定对举的形式。如:
昨天汝有来无?(昨天你来没来?)
伊会写批〓?(他会写信吗?)
暗暝来去看电影,卜呣?(晚上去看电影,要不要?)
第四 章语料
第一节 俗语
刣鸡教猴杀鸡吓猴
牛仔呣捌虎初生牛犊不怕虎
好心乞雷春好心不得好报
捏惊死,放惊飞前怕狼,后怕虎
“一”字呣写写“万”字自找麻烦
掠虱母起刀牌枪小题大作
脚踏马屎傍官气
目睭看著煎〓担心不在焉
三升米圆〓等得天光迫不及待
人说一牙影,汝生一牙囝
捕风捉影
第二节 谚语
瘦帐肥算盘积少成多
允人较惨欠人凡事须信守诺言
一圆无两圆〓〓一个巴掌打不响
食果子着拜树头饮水要思源
少年呣惜,老来叹息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
七尺锤着留三尺防身凡
事要留有余地
鸡母飞上树,鸡仔趁伊样上行下效
春分秋分,暝日平分
雨沃上元灯,日曝清明种
未食五月节粽,破裘呣甘放
第三节 歇后语
盐馆秤锤——咸挂涩讽人吝
啬
六月芥菜——假有心讽人虚情假意
岳顶嘉儡——输输战仔赢死不认
输
褪裤放屁——加工讽指多此一举
鸭母妆金——原扁嘴喻缺点无法掩盖
剃头的关店——无理发毫无办法
(“无理发”为“无汝法”的谐音)
上元圆包沙——〓浮神气不了
李固见员外——无话通说
讽人做了错事无言以对
棺材扛上山——无烧也着坮
生米煮成熟饭
竹竿尾缚尿燥——大曳讽人臭神气
第四节 歌谣
叫汝买菜汝买葱
揾呼鸡
第五节 传说
练胆石
附:方言著作
《拍掌知音》泉州地方韵图,全称为《拍掌知声切音调平仄图》。编撰者连阳廖纶玑,其生平与撰作年代不详。据考证,该书当成书于《彙音妙语》之前,是较早的闽南泉音韵图。全书以图表形式出现,一韵一图,共有36图。每一图纵列15个声母,横列8个声调,纵横交合处列例字,有音无字者则以○表示。该书只反映读音,不加释义,而所收字音基本为文读,可以看作泉州音文读系统的单音字表。该书虽然较原始粗糙,其重要性及影响虽远不如《彙音妙悟》,但却是研究泉州方言文白异读的重要参考材料。
《彙音妙悟》泉州地方韵书,初刻本称“薰园藏板”,序题“清嘉庆五年”(1800年)。作者黄谦,字思逊,自号柏山主人,清代泉州人,生平待考。该书的编纂意图是“因音以识字,使农工商贾按卷而稽,无事载酒问字之劳”。该书的编纂体例是“以五十字母(即韵部)为经,以十五音(即声母)为纬,以四声(即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为梳栉。俗字土音皆载其中”。在每个字之下,或加注释,或给例词,具有字典的功用。文白读音并收是该书的另一主要特点。《彙音妙悟》问世后,在闽南一带影响很大,系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该书对于研究200年来泉州方言读音、词汇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晋水常谈录》泉州方言俗语著作(现存为手抄本)。作者蔡鸿儒,清代泉州人,辛酉年(1801年)拔贡,生平不详。该书分两卷,卷一为“桐鲤常谈录”,卷二为“鲤桐常谈录”,共辑录考释217条词语和俗谚,其中大部分为方言俗语,小部分为方言和通语所共有。该书自序称:“余读书之下,有得辄录,多桑梓旧谈及风俗细事,稍及考证,亦不必一一溯源。”该书有两个较明显的缺点:一是条目编排没有一定顺序,查阅不太方便;二是有些考释不够准确。但总的来看,该书所记录的100多年前泉州方言的部分词汇,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俚言征》泉州方言俗语著作(现存为手抄本)。作者庄俊元,字克明,号印潭,清代泉州人,道光丙申(1836年)进士。是书模仿清唐训方《里语征实》一书,辑录俗语里谚808条,按字数编次,分为四卷:卷一为单字条,卷二为二字条,卷三为三字条,卷四为四至十字条。每个条目以考源释义为主,有的还注出方言读音。该书收录条目数量较为丰富,
排列顺序也比较合理,多数考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该书同样存在着通语与方言界限不明、个别条目溯源考释不够准确等毛病。
《畅所欲言》泉州方言通俗读物,印行于光绪丁未年(1907年)。作者杨介入,清末民国初年泉州人。该书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在闽南一带曾传诵一时。其内容有两部分:一是采用韵文或散文的形式,表现当时泉州的人情世态;二是采用对句的形式,辑录泉州的部分地名和俗语(包括俗语词和谚语)。但是,书中夹杂不少黄色和低级趣味的东西,需要加以易除。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