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2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伊斯兰教
分类号:
B96
页数:
3
页码:
1170-117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伊斯兰教的传播历程和主要节日。泉州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城市之一,历史上曾有大量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到此传教、经商。
关键词:
鲤城区
宗教
伊斯兰教
内容
第一节 传播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穆罕默德圣人的门徒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仕到泉州传教。三贤、四贤卒于泉州,葬东门外灵山。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侨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在通淮街创建清净寺(初名艾苏哈卜大寺,即圣友寺)。宋绍兴元年(1131年),波斯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从撒那威到泉州,在府城南门又建1座伊斯兰教寺。绍兴三十二年,波斯穆斯林施那威在泉州东郊山坡修建墓地,让穆斯林商人、传教士安心定居,不虑“死无葬身之地”,一些穆斯林教长、商人、贵族卒葬泉州。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年)以后,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客商不断到泉州经商,伊斯兰教势力渐盛。
元代,大量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涌向泉州,在泉州建伊斯兰教寺,设蕃坊,也门人奈纳·欧默尔、教长波斯人加麦尔丁各建一座伊斯兰教寺,泉州伊斯兰教寺增至六七座。泉州城住有不少著名教长、殷商和蕃坊理讼师,如不鲁罕丁、开玛尔爱丁教长,大商人舍剌甫丁、富商蒲氏家族,波斯蕃坊理讼师塔及爱丁,伊斯兰教盛极一时。至正十七年到二十六年(1357~1366年),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伊斯兰教势力受严重打击,走向衰落,泉州大部分伊斯兰教寺被毁,只剩通淮街清净寺。
明初,伊斯兰教受严重摧残,明太祖下令禁止蒲姓子孙读书、做官,以惩其祖先背宋降元之罪。在泉州传教、经商的穆斯林,部分回国,部分外逃,少数人留主清净寺。永乐五年(1407年),皇帝颁布保护伊斯兰教敕谕,伊斯兰教虽得以保存,但已一蹶不振,连礼拜寺塔倒塌也无力修复。正德二年(1507年),泉州清净寺掌教夏彦高等募款修寺。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万庆捐俸重修清净寺五层木塔。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李光缙作《重修清净寺募缘疏》发起修寺,知府、知县捐俸重修。
清代,泉州伊斯兰教有几次重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都督陈有功、提标陈美等人目睹伊斯兰教式微,重修清净寺及灵山圣墓。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泉州,在礼拜大厅北面另建一座小礼拜堂,恢复礼拜教规。同治十年(1871年),提督江长贵来泉州,自聘阿訇,倡导教务。但均只饰修拜殿以供礼拜,未置教产,故人在虽兴,人去即逝。
民国初期,清净寺势如孤庙,仅余信仰薄弱的回民11户,经济上十舍九寒。民国13年(1924年),许宝毓阿訇到泉州住持清净寺,因持刀杀人被捕,死于狱中,活动停止10多年。民国25年,成达师范校长唐柯三派毕业生张玉光阿主持泉州教务。张玉光把旧礼拜大厅租与宰牛公司,用租金办成达师范附属小学,有回汉学生100多人(后改名清真国民学校),倡教务,复教者渐众。民国28年,在清净寺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推举张玉光为干事长,出版回教刊物《正源半月刊》,宣传教义和抗日救国道理。翌年,张玉光在厦门病逝,金明增阿訇接任,继续出版《正源半月刊》。
解放后,金明增继续主持教务,以泉州清净寺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活动。50年代,维修清净寺和灵山圣墓。1951年,在清净寺创办清真民校,有回、汉学生100多人;组织清真文工队到社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编歌剧、相声到前线慰问海防战士。1953年,马厚恩阿訇受聘到泉州主持教务。1954年,成立泉州市回族委员会,由黄秋润主持教务。1957年,创办清真饭店,1963年创办回族文化用品社。“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宗教活动。1983年,清净寺进行全面修缮,成立泉州市伊斯兰教协会,黄秋润任会长。同年4月,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和文化部文物局等8个单位组织专家到泉州考察伊斯兰教史迹;9月,在福建省伊斯兰教代表会上黄秋润当选为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1985年以来,从宁夏、青海、河北等地聘请阿訇住持清净寺,举办阿拉伯语学习班,翻译宋元时代阿拉伯文字石碑,接待多批中、近东伊斯兰国家驻华大使、参赞来寺参观。1988年10月,中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文史工作座谈会在泉州清净寺召开。1991年2月,联合国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泉州考察,清净寺是考察重点之一。
第二节 主要节日
开斋节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九月,成年穆斯林男、女必须斋戒一月,称斋月。斋月开始,清净寺尖拱大门悬挂三盏大红灯,正中为红色宫灯,书写阿、汉“伊斯兰教”四字。两边各为长圆形的府衙大灯,左灯书写“回回开天古教”,右灯书写“清净麒麟古寺”。既入斋,每户穆斯林都要到清净寺礼拜大殿前焚点成双香枝,直至开斋之日为止。整个斋月,每天晚上都有众多的穆斯林到清净寺举行斋月礼拜,一直到阿訇在望月台见到新月时为止。
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太阴年十二月十日,泉州穆斯林家家户户炸油香、油酥花茧、油酥脆花等民族食品赠送亲友。早上,穆斯林齐集清净寺沐浴、会礼。接着,三五成群前往灵山游坟(扫墓),先往三贤、四贤坟拜谒,然后再往各自的亲人墓地焚香,请阿訇念经,祈求真主赐福亡人。节日期间,富裕的穆斯林宰牛杀羊纪念,贫困者则宰杀鹅或鸡、鸭代替。各户应请阿訇至厅堂念经,并量力交纳乜贴(布施)。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合家团聚,并邀请亲友入席共庆,直至深夜尽欢而散。
圣纪节伊斯兰教历太阴年三月十二日,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节日仪式在清净寺内举行,听阿訇赞颂穆圣,表示永远不忘穆圣的教诲。是日穆斯林齐集清净寺礼拜,阿訇准备好油香,宰牲(牛或羊)煮汤,招待参加纪念活动的穆斯林,每户一份。另有少数穆斯林曾祈求真主而实现宿愿者,则在圣纪节炸糯米油香带到清净寺分送各户,表示对真主的感谢。
第三节 伊斯兰教文化
信仰明代泉州穆斯林中的一些知识分子找到儒、道、释、回四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明代儒林士子也以儒、道、释的思想领会伊斯兰教教义,回、汉知识分子共同淡化伊斯兰教的信仰,促进儒、道、释、回思想的融合。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士王慎中在《李母金氏七十寿》里指出穆斯林金氏的妇道、孝道是信仰伊斯兰教真体的结果。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李光缙在《重修清净寺碑记》中把儒、释、回三教相提并论,均“如日中天,如月照地”,泉州清净寺的修缮也是按道教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要求进行的。
语言文字北宋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7年),泉州建立蕃学,授蕃客以其国文字,或授以中国文字。宋元时代,穆斯林蕃客船靠岸,即有舌人(翻译)登船说合,在舌人引导下参加市舶司举行的阅货宴、送行宴。舌人皆为蕃学所培养。泉州有多座伊斯兰教寺教习阿拉伯文、波斯文。这种经院的教学形式,在泉州被长期沿袭下来,为伊斯兰文化的长期流传提供条件。明、清时代,泉州清净寺教习小儿锦(西北穆斯林创造的一种经堂文字),用阿拉伯语字母拼写汉语,方便中国穆斯林学习《古兰经》和《圣训》。泉州伊斯兰教虽然势力渐衰,但住持清净寺的阿訇几乎都开办学员班,教习阿拉伯文字。
建筑艺术现存泉州清净寺大门门楼的三层穹顶,在阿拉伯、波斯和叙利亚清真寺的建筑形式中,结合中国藻井式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佳作。泉州伊斯兰教徒的须弥座式石墓,一般3~5层,顶层作尖拱状,是印度佛教浮屠基础上的一种发展。须弥座祭坛式石墓,其雕刻艺术则是由4~5世纪的混有希腊、罗马、安息、波斯、印度的犍驮罗式的油撒孚择伊式的塔婆(浮屠)发展而来的。
音乐泉州南音、梨园、高甲、木偶戏中有一种乐器叫唢呐,声调高昂,音色优美,泉州人叫嗳仔,是从波斯传入的乐器。泉州古老的梨园戏,司鼓入有时跷一足板或两足板压在鼓面的边缘,以控制鼓声音响的强弱,增加场面效果,就是古代波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泉州的一种演奏方法。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