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播
分类号: B976.1
页数: 2
页码: 1169-11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天主教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元代和明代早期天主教传教士在泉州的传教活动,以及清代和民国时期不同教派和传教方式的传入和活动情况。
关键词: 宗教 天主教 传播

内容

元皇庆二年(1313年),意大利大方济各会会士约翰·孟德高维奴在泉州城建立主教区,派日辣多(Gerado)为第一任主教。延祐五年(1318年),日辣多逝世,哲拉德和贝来格理诺继任,在泉州城建大圣堂。至治二年(1322年),贝来格理诺逝世,安德肋·贝鲁亚继任,又建一座教堂。泰定三年(1326年),安德肋·贝鲁亚逝世,继任人为哲姆斯和威廉·甘勃尼。至正六年(1346年),泉州有圣方济各会教堂三所。至正十七年到二十六年,泉州发生亦思巴奚战乱,天主教得不到资助,哲姆斯主教返国。明天启五年(1625年),大学士叶向高邀请天主教艾儒略教士来福州,艾氏曾到泉州府城传教,吸收数百名教徒。崇祯八年(1635年),天主教教士聂伯多到泉州传教。崇祯十四年,艾儒略任在华耶酥会会长,尊重中国文化,得到泉州士大夫和群众支持,势力发展很快,至崇祯末年泉州有天主教堂13座。清顺治六年(1649年),艾儒略逝世,继承人为外方传教会教士颜当,不尊重中国文化的传教方式,遭清政府反对。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下谕禁止传习天主教,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天主教被禁绝。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西班牙多明我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再度传入泉州,多明我会势力较大。同治五年(186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派教士由厦门到泉州传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厦门教区黎亚尔派莫牙(华名任道远)神父到泉州传教,住持泉州天主堂(在奎霞巷),发展教徒。教堂较为偏狭,莫牙神父自己设计哥特式教堂,在许厝埕兴建教堂一座(今犹存)。民国11年(1922年),天主教信徒华侨陈光纯在泉州花巷创办启明女子学校,奉献自己的大部分居屋作校舍,承担全部办学经费,莫牙神父任校长。后又在许厝埕购地建校舍,扩办实习班、师范速成班,增设初中部,创设国文专修院。抗日战争期间,泉州天主教与国外教会失去联系,仅靠教徒捐献及出租教堂维持。抗战胜利后,泉州天主教会与外国教会复通,收回教堂并加以修复。民国34年,莫牙神父在泉州逝世,厦门教区派安抚民住持泉州天主教堂。民国38年有教徒77人。
  1950年,泉州天主教会参加控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罪行,并捐款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安抚民神父返西班牙,教务由惠安调来的蔡以忠神父和永春调来的郑金珠修女共同负责,1965年有教徒4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工厂占用,泉州天主教会停止活动。1984年,天主教堂获准开放并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85年有教徒30人。1986年夏,泉州天主教堂组织朝圣团到上海佘山参加朝圣活动。1990年5月,泉州天主教会派蔡以忠、郑金珠等赴福州参加省天主教爱国会代表会议。1992年夏,泉州天主教会发动教徒捐款,救济闽北遭受洪水灾害的教徒。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哲拉德
相关人物
贝来格理诺
相关人物
安德肋
相关人物
贝鲁亚
相关人物
贝鲁亚逝世
相关人物
哲姆斯
相关人物
威廉·甘勃尼
相关人物
叶向高
相关人物
艾儒略
相关人物
聂伯
相关人物
黎亚尔
相关人物
许厝埕
相关人物
陈光纯
相关人物
郑金珠
相关人物
蔡以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