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天主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天主教
分类号:
B976.1
页数:
2
页码:
1169-11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天主教的传播历程和组织及宗教仪式。天主教在元朝初期传入泉州,经历了繁荣和衰落,后在清朝再度传入。
关键词:
鲤城区
宗教
天主教
内容
第一节 传播
元皇庆二年(1313年),意大利大方济各会会士约翰·孟德高维奴在泉州城建立主教区,派日辣多(Gerado)为第一任主教。延祐五年(1318年),日辣多逝世,哲拉德和贝来格理诺继任,在泉州城建大圣堂。至治二年(1322年),贝来格理诺逝世,安德肋·贝鲁亚继任,又建一座教堂。泰定三年(1326年),安德肋·贝鲁亚逝世,继任人为哲姆斯和威廉·甘勃尼。至正六年(1346年),泉州有圣方济各会教堂三所。至正十七年到二十六年,泉州发生亦思巴奚战乱,天主教得不到资助,哲姆斯主教返国。明天启五年(1625年),大学士叶向高邀请天主教艾儒略教士来福州,艾氏曾到泉州府城传教,吸收数百名教徒。崇祯八年(1635年),天主教教士聂伯多到泉州传教。崇祯十四年,艾儒略任在华耶酥会会长,尊重中国文化,得到泉州士大夫和群众支持,势力发展很快,至崇祯末年泉州有天主教堂13座。清顺治六年(1649年),艾儒略逝世,继承人为外方传教会教士颜当,不尊重中国文化的传教方式,遭清政府反对。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下谕禁止传习天主教,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天主教被禁绝。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西班牙多明我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再度传入泉州,多明我会势力较大。同治五年(186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派教士由厦门到泉州传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厦门教区黎亚尔派莫牙(华名任道远)神父到泉州传教,住持泉州天主堂(在奎霞巷),发展教徒。教堂较为偏狭,莫牙神父自己设计哥特式教堂,在许厝埕兴建教堂一座(今犹存)。民国11年(1922年),天主教信徒华侨陈光纯在泉州花巷创办启明女子学校,奉献自己的大部分居屋作校舍,承担全部办学经费,莫牙神父任校长。后又在许厝埕购地建校舍,扩办实习班、师范速成班,增设初中部,创设国文专修院。抗日战争期间,泉州天主教与国外教会失去联系,仅靠教徒捐献及出租教堂维持。抗战胜利后,泉州天主教会与外国教会复通,收回教堂并加以修复。民国34年,莫牙神父在泉州逝世,厦门教区派安抚民住持泉州天主教堂。民国38年有教徒77人。
1950年,泉州天主教会参加控拆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罪行,并捐款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安抚民神父返西班牙,教务由惠安调来的蔡以忠神父和永春调来的郑金珠修女共同负责,1965年有教徒4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工厂占用,泉州天主教会停止活动。1984年,天主教堂获准开放并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85年有教徒30人。1986年夏,泉州天主教堂组织朝圣团到上海佘山参加朝圣活动。1990年5月,泉州天主教会派蔡以忠、郑金珠等赴福州参加省天主教爱国会代表会议。1992年夏,泉州天主教会发动教徒捐款,救济闽北遭受洪水灾害的教徒。
第二节 组织及宗教仪式
古代泉州天主教会属福建宗教区管辖,各教区具体教会事务专托派别修会管理。鸦片战争后,传入泉州的天主教属厦门教区管辖。泉州天主堂的神职人员设神父、修女,由神父主持,修女协助。
天主教徒遵守主日,星期日集中教堂跪着念经,歌经队配合唱圣诗,用风琴伴奏,接着听神父宣讲圣经。教徒在家,每日三餐前用手大姆指在前额、胸前画十字,以示不忘天主的恩赐,然后进食。每晚就寝前在圣母像前念五端经文,并守星期五斋日。此外,每个教徒还要遵守办圣事,即洗礼、坚振、告解、圣体、终缚、神品和婚配等七项。
泉州天主教主要宗教仪式是弥撒,仪礼过程是重复耶稣在十字架上对圣父献祭的故事,然后让教徒领取经祝圣的面饼(圣体)和葡萄酒(圣血),仪式过程中须念特定的经文。主要宗教节日是耶稣圣诞节。圣诞节前一夜,教徒集中教堂,人人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各色礼品。午夜钟声过后,由神父主持做弥撒,祝圣母生日,然后教徒互相祝福,互赠礼品。凌晨,教徒离开教堂,互相拜访,家家扎圣诞树,插圣诞花(一品红)。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