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播
分类号:
B94
页数:
3
页码:
1162-11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佛教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晋代、唐代、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等时期。泉州佛教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唐代被誉为“泉南佛国”,宋代开始推崇儒学,元代出现世界多门宗教共存的盛况,明代逐步衰落,清代得以复苏等。
关键词:
宗教
佛教
传播
内容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佛教已在泉州传播。唐代,由于政府推崇,佛教势力逐渐发展,泉州建造许多寺院,佛事活动、佛学研究十分活跃,因之被誉为“泉南佛国”。垂拱二年(686年)建白莲瑞应道场(开元寺前身),垂拱三年建安福寺,天宝六年(747年)建水陆寺,贞元年间(785~804年)建福先招庆院,乾符年间(874~879年)建镇国东禅寺,天祐年间(904~907年)建观音院(普照寺前身)。泉州佛教各家宗派学说竞立,研究和实践佛学的风气大盛,开元寺净土宗开山祖师匡护善讲《上生经》;寺僧令言苦行习内典,传播《法华经》、《上生经》;密宗文偁为建造开元寺九层佛塔(镇国塔)而在四城门口募施。泉州佛教势力开始向海外发展,泉州起功寺僧人昙静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
五代,王审知治闽,推崇佛教。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节度使留从效等人主政期间大力建造寺院,泉州先后创建承天寺、崇先广教寺、崇福寺、法石寺和福清寺;开元寺不断扩大规模,陆续创建法华院、地藏院、清吟院、清凉精舍、浴室院、泗洲院、法兴院、罗汉阁、千佛院、金身院、净外白衣院、上方院、慈恩院、天祐院、建法院、报劬律院、清隐院、六祖东院、栖隐禅寺,共创立支院217区,广延高僧住持。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泉州刺史王继勋与许多官员、地方人士捐资建造佛顶尊胜罗尼经幢。继承唐代,佛学研究久盛不衰,开元寺门下有各派佛学宗师34人,佛学以南禅宗、净土宗、密宗、法相宗、南山律宗最为盛行。
宋代,推崇儒学,严格管理佛教,实行度牒制度,限制寺院财产,泉州佛教失去发展势头。但是寺院由于积聚了巨大财富,加上社会经济繁荣的推动,僧人和信徒大规模地修寺、建塔、造桥,成为一代风气。承天寺、崇福寺、法石寺等多座寺院得到重修;开元寺建成石构五层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拜庭中两座波罗门金涂式石塔;同时修造一大批石佛雕像,有清源山瑞像岩的释迦立姿瑞像,赐恩岩的石雕观音造像,崇福寺的宋代禅宗修行尊者石雕像和达摩石雕像,开元镇国塔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至今仍以其高超的技艺令人瞩目。尤其突出的是造桥,先后建有万安桥、石笋桥、盘光桥、龟山桥、棠阴桥、甘棠桥、濠溪桥,以致后人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宋代泉州的佛学宗风很盛,不少佛学宗师在与宋儒的论争中兼通儒术,开元寺僧定诸精通内典,兼通儒书,有《法华》诗集行世;招庆禅师精通儒、道、释、巫、医,为人说法或以经论,或以老庄,或以卜筮,或以方药,无不通达。宋徽宗的宰相张商英、李纲都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同时,泉州佛教势力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日本庆政上人来泉,住开元寺学法,带回开元寺福州版的《崇宁万寿大藏》等两部大藏经(现珍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咸淳三年(1267年),日本法师大拙祖能率数十僧人到泉州开元寺学禅,回国后在楞岩寺讲经。
元代,政府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泉州出现世界多门宗教共存的盛况。政府官员对原有寺院经常加以维修保护。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元寺一百二十院合为一禅刹,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建法堂、寝堂,后又建禅堂、双桂堂、檀樾祠、伽兰祠和祖师堂,常有千名僧侣住寺。至元二十九年,泉州达鲁花赤在碧霄岩刻石为三世佛,建殿奉祀。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官员和僧人合资捐刻弥陀瑞像,并建石殿、石塔。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僧人被抓当兵、当民夫,寺院或遭焚毁或遭严重破坏,佛教受沉重打击。
明代,泉州佛教逐步衰落。洪武六年(1373年),泉州设僧纲司管理佛教。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派僧正映住持开元寺,竖法堂,开堂演法,建甘露戒坛,百废俱修。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开元寺长期无人住持,寺规废弛,禅风不正,僧众云散,寺产被豪右霸占,故域只剩十之二三。中、后期,倭患日炽,泉州驻军增多,开元寺、承天寺成为生产火药、制造兵器的工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后,开元寺经地方官员和寺僧多次发起修葺,得以完好保存,但寺田仅剩26顷284亩,不及原来的1/10,经费拮据。尽管如此,泉州禅宗佛学思想依然盛行,曹洞派建阳县僧人元贤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到泉州开元寺居住,先后纂写多卷佛学著作;僧尼、居士对佛学的研究形成风气,李贽以佛学思想体会儒学要旨,认为儒、道、释三家学说的实质是一致的。
明末清初,佛教势力继续向海外发展,泉州僧人木庵、大眉、悦山、雪机、东岸、喝浪、独文、大鹏、慈庵等随隐元和尚到日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木庵率弟子慈岳、喝浪赴长崎住持福济寺。康熙二年(1663年),木庵继主日本的新黄檗宗,为第二代祖师,在日本建寺院10所,成为日本禅宗三大派系之一。
清代,泉州设僧纲司,重视佛、道、儒的教化作用,泉州佛教得以复苏。康熙初,僧维深在开元寺东侧建准提禅林;僧为霖重修甘露戒坛。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騋修承天寺。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府蒋毓英、提督蓝理等重修崇福寺。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崇福寺又得到地方官员、里人和僧人的协力修缮。嘉庆十年(1805年),督闽浙使者长白玉德修开元寺紫云大殿、后殿、廊房及拜亭。
民国初,开元寺、承天寺还有开坛传戒剃度僧尼。随着新思想的传入,泉州出现一股破除迷信风潮,驱逐僧尼,没收寺产,兴办新学。这时,泉州一些僧俗人士受北平、上海一带佛化运动影响,邀请北平、上海的高僧、居士来泉州弘扬佛法,发起佛学革新运动。民国2年(1913年),泉州僧人转道、瑞等、转岸等赴新加坡和马来亚。民国11年,在新加坡的泉州僧人转道、转逢延请天童寺方丈圆瑛大师来泉州弘法,在开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恢复法堂修持。民国18年,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成立,推举转尘为理事长,邀请中国佛教会会长僧太虚和弘一法师连袂来泉州弘扬佛法,泉州的佛化运动达到高潮,影响一些文化界人士皈依佛教。同时,创立佛教研究和佛学教育机构,组织多种形式的弘法活动,举办各项利乐众生的公益事业,创办开元慈儿院及鹦山义务小学、崇福寺义诊施药处。民国26年,泉州僧人性愿赴菲律宾,在马尼拉建信愿寺和华藏寺,创办普贤、能仁学校和参禅班,被誉为“菲律宾佛教开山初祖”。同年,泉州僧人转逢、宏船、广洽、觉林等赴新加坡;宏船在槟城建香林寺,任普陀寺住持,创办义诊所和文殊中学。民国30年,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召开代表大会,有会员793人(其中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寺院149座。抗日战争胜利后,泉州民间佛事活动发展很快,祈福酬愿盛极一时,大部分寺僧参与佛事活动,佛学知识宣传趋于淡化。民国35年,承天寺僧人广钦赴台湾基隆,在台北新店街后山石壁凿建一寺,并在各地创建许多寺院。民国38年,泉州僧人常凯、广义、广净、广作、觉悟等赴新加坡。
解放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50年代,泉州僧人妙灯、晴晖、广安等人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他们与以前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泉州僧人在居住国建寺院,办教育,广度教众,弘扬佛法,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1952年,成立泉晋佛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释妙莲任主任。1954年,召开第一次泉州佛教徒会议,产生首届理事会。农业合作化期间,郊区寺产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菜姑有的人社务农。1958年,受“左”的思想影响,动员寺僧、菜姑还俗,未还俗的集中在指定的几所寺庙居住,开办工厂,自食其力。至1965年,有僧尼35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佛教寺院被占用,僧人、菜姑多数被迫还俗。
1978年以后,陆续退还寺院,一些寺院得以重修,僧尼和菜姑相继返寺,并先后收度一些青年出家。1979~1986年,日本佛教黄檗宗4次组团到泉州开元寺朝拜。1982年以后,泉州先后开放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海印寺、铜佛寺。1983年,召开第二次泉州佛教徒代表会议,产生第二届理事会,释妙莲任会长。同年,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宏船法师回泉州,捐资委托原泉州市长王今生主持修建承天寺(1992年完成)。1987年,在开元寺召开泉州佛教会教徒第三届代表会议,产生第三届理事会,释妙莲连任会长。1988年,台湾广钦和尚的弟子吴梅影居士送广钦的舍利回泉州,完成广钦叶落归根的遗愿。1992年,修建完成镇国东禅寺(又名东禅寺,俗称南少林寺),又在凤山重建少林寺;开元寺、崇福寺、海印寺、铜佛寺等多座寺院也都得到全面整修。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审邽
相关人物
王审知
相关人物
王延彬
相关人物
留从效
相关人物
王继勋
相关人物
张商英
相关人物
李纲都
相关人物
僧维深
相关人物
蒋毓英
相关人物
吴梅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北平镇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