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6
页码: 1162-116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佛教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不同朝代和时期佛教在泉州的传播、兴盛、衰落以及与儒教、道教等其他宗教的相互关系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宗教 佛教

内容

第一节 传播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佛教已在泉州传播。唐代,由于政府推崇,佛教势力逐渐发展,泉州建造许多寺院,佛事活动、佛学研究十分活跃,因之被誉为“泉南佛国”。垂拱二年(686年)建白莲瑞应道场(开元寺前身),垂拱三年建安福寺,天宝六年(747年)建水陆寺,贞元年间(785~804年)建福先招庆院,乾符年间(874~879年)建镇国东禅寺,天祐年间(904~907年)建观音院(普照寺前身)。泉州佛教各家宗派学说竞立,研究和实践佛学的风气大盛,开元寺净土宗开山祖师匡护善讲《上生经》;寺僧令言苦行习内典,传播《法华经》、《上生经》;密宗文偁为建造开元寺九层佛塔(镇国塔)而在四城门口募施。泉州佛教势力开始向海外发展,泉州起功寺僧人昙静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
  五代,王审知治闽,推崇佛教。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节度使留从效等人主政期间大力建造寺院,泉州先后创建承天寺、崇先广教寺、崇福寺、法石寺和福清寺;开元寺不断扩大规模,陆续创建法华院、地藏院、清吟院、清凉精舍、浴室院、泗洲院、法兴院、罗汉阁、千佛院、金身院、净外白衣院、上方院、慈恩院、天祐院、建法院、报劬律院、清隐院、六祖东院、栖隐禅寺,共创立支院217区,广延高僧住持。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泉州刺史王继勋与许多官员、地方人士捐资建造佛顶尊胜罗尼经幢。继承唐代,佛学研究久盛不衰,开元寺门下有各派佛学宗师34人,佛学以南禅宗、净土宗、密宗、法相宗、南山律宗最为盛行。
  宋代,推崇儒学,严格管理佛教,实行度牒制度,限制寺院财产,泉州佛教失去发展势头。但是寺院由于积聚了巨大财富,加上社会经济繁荣的推动,僧人和信徒大规模地修寺、建塔、造桥,成为一代风气。承天寺、崇福寺、法石寺等多座寺院得到重修;开元寺建成石构五层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拜庭中两座波罗门金涂式石塔;同时修造一大批石佛雕像,有清源山瑞像岩的释迦立姿瑞像,赐恩岩的石雕观音造像,崇福寺的宋代禅宗修行尊者石雕像和达摩石雕像,开元镇国塔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至今仍以其高超的技艺令人瞩目。尤其突出的是造桥,先后建有万安桥、石笋桥、盘光桥、龟山桥、棠阴桥、甘棠桥、濠溪桥,以致后人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宋代泉州的佛学宗风很盛,不少佛学宗师在与宋儒的论争中兼通儒术,开元寺僧定诸精通内典,兼通儒书,有《法华》诗集行世;招庆禅师精通儒、道、释、巫、医,为人说法或以经论,或以老庄,或以卜筮,或以方药,无不通达。宋徽宗的宰相张商英、李纲都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同时,泉州佛教势力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日本庆政上人来泉,住开元寺学法,带回开元寺福州版的《崇宁万寿大藏》等两部大藏经(现珍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咸淳三年(1267年),日本法师大拙祖能率数十僧人到泉州开元寺学禅,回国后在楞岩寺讲经。
  元代,政府对各门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泉州出现世界多门宗教共存的盛况。政府官员对原有寺院经常加以维修保护。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元寺一百二十院合为一禅刹,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建法堂、寝堂,后又建禅堂、双桂堂、檀樾祠、伽兰祠和祖师堂,常有千名僧侣住寺。至元二十九年,泉州达鲁花赤在碧霄岩刻石为三世佛,建殿奉祀。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官员和僧人合资捐刻弥陀瑞像,并建石殿、石塔。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僧人被抓当兵、当民夫,寺院或遭焚毁或遭严重破坏,佛教受沉重打击。
  明代,泉州佛教逐步衰落。洪武六年(1373年),泉州设僧纲司管理佛教。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派僧正映住持开元寺,竖法堂,开堂演法,建甘露戒坛,百废俱修。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开元寺长期无人住持,寺规废弛,禅风不正,僧众云散,寺产被豪右霸占,故域只剩十之二三。中、后期,倭患日炽,泉州驻军增多,开元寺、承天寺成为生产火药、制造兵器的工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后,开元寺经地方官员和寺僧多次发起修葺,得以完好保存,但寺田仅剩26顷284亩,不及原来的1/10,经费拮据。尽管如此,泉州禅宗佛学思想依然盛行,曹洞派建阳县僧人元贤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到泉州开元寺居住,先后纂写多卷佛学著作;僧尼、居士对佛学的研究形成风气,李贽以佛学思想体会儒学要旨,认为儒、道、释三家学说的实质是一致的。
  明末清初,佛教势力继续向海外发展,泉州僧人木庵、大眉、悦山、雪机、东岸、喝浪、独文、大鹏、慈庵等随隐元和尚到日本。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木庵率弟子慈岳、喝浪赴长崎住持福济寺。康熙二年(1663年),木庵继主日本的新黄檗宗,为第二代祖师,在日本建寺院10所,成为日本禅宗三大派系之一。
  清代,泉州设僧纲司,重视佛、道、儒的教化作用,泉州佛教得以复苏。康熙初,僧维深在开元寺东侧建准提禅林;僧为霖重修甘露戒坛。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騋修承天寺。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府蒋毓英、提督蓝理等重修崇福寺。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崇福寺又得到地方官员、里人和僧人的协力修缮。嘉庆十年(1805年),督闽浙使者长白玉德修开元寺紫云大殿、后殿、廊房及拜亭。
  民国初,开元寺、承天寺还有开坛传戒剃度僧尼。随着新思想的传入,泉州出现一股破除迷信风潮,驱逐僧尼,没收寺产,兴办新学。这时,泉州一些僧俗人士受北平、上海一带佛化运动影响,邀请北平、上海的高僧、居士来泉州弘扬佛法,发起佛学革新运动。民国2年(1913年),泉州僧人转道、瑞等、转岸等赴新加坡和马来亚。民国11年,在新加坡的泉州僧人转道、转逢延请天童寺方丈圆瑛大师来泉州弘法,在开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恢复法堂修持。民国18年,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成立,推举转尘为理事长,邀请中国佛教会会长僧太虚和弘一法师连袂来泉州弘扬佛法,泉州的佛化运动达到高潮,影响一些文化界人士皈依佛教。同时,创立佛教研究和佛学教育机构,组织多种形式的弘法活动,举办各项利乐众生的公益事业,创办开元慈儿院及鹦山义务小学、崇福寺义诊施药处。民国26年,泉州僧人性愿赴菲律宾,在马尼拉建信愿寺和华藏寺,创办普贤、能仁学校和参禅班,被誉为“菲律宾佛教开山初祖”。同年,泉州僧人转逢、宏船、广洽、觉林等赴新加坡;宏船在槟城建香林寺,任普陀寺住持,创办义诊所和文殊中学。民国30年,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召开代表大会,有会员793人(其中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寺院149座。抗日战争胜利后,泉州民间佛事活动发展很快,祈福酬愿盛极一时,大部分寺僧参与佛事活动,佛学知识宣传趋于淡化。民国35年,承天寺僧人广钦赴台湾基隆,在台北新店街后山石壁凿建一寺,并在各地创建许多寺院。民国38年,泉州僧人常凯、广义、广净、广作、觉悟等赴新加坡。
  解放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50年代,泉州僧人妙灯、晴晖、广安等人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他们与以前赴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泉州僧人在居住国建寺院,办教育,广度教众,弘扬佛法,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1952年,成立泉晋佛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释妙莲任主任。1954年,召开第一次泉州佛教徒会议,产生首届理事会。农业合作化期间,郊区寺产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菜姑有的人社务农。1958年,受“左”的思想影响,动员寺僧、菜姑还俗,未还俗的集中在指定的几所寺庙居住,开办工厂,自食其力。至1965年,有僧尼35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佛教寺院被占用,僧人、菜姑多数被迫还俗。
  1978年以后,陆续退还寺院,一些寺院得以重修,僧尼和菜姑相继返寺,并先后收度一些青年出家。1979~1986年,日本佛教黄檗宗4次组团到泉州开元寺朝拜。1982年以后,泉州先后开放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海印寺、铜佛寺。1983年,召开第二次泉州佛教徒代表会议,产生第二届理事会,释妙莲任会长。同年,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宏船法师回泉州,捐资委托原泉州市长王今生主持修建承天寺(1992年完成)。1987年,在开元寺召开泉州佛教会教徒第三届代表会议,产生第三届理事会,释妙莲连任会长。1988年,台湾广钦和尚的弟子吴梅影居士送广钦的舍利回泉州,完成广钦叶落归根的遗愿。1992年,修建完成镇国东禅寺(又名东禅寺,俗称南少林寺),又在凤山重建少林寺;开元寺、崇福寺、海印寺、铜佛寺等多座寺院也都得到全面整修。
  第二节 寺院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泉州著名佛寺有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惠仁寺、示现庵、圆通庵、宝海庵、观音大士亭、光孝寺、水陆寺、报亲崇寿寺、福兴寺、北藏院、护国永隆资寿寺、镇国东禅寺、视圣禅院、凤山寺、法石寺、安福寺、保福寺、福先招庆院、泰嘉寺、无尘庵、五峰院等24座,后大都废圯,但也新建一批寺院,如慕西寺、同莲寺、释迦寺等。现存寺院79座,主要寺院有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观音大士亭(以上4座寺院文物卷有介绍)、镇国东禅寺、福清寺等,此外还有其他寺院。
  镇国东禅寺在郡城仁风门外东湖畔,唐乾符年间(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居之。广明元年(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师曾率弟子前来传授武功。寺宇规模宏大,南宋末被毁。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规模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清初政府镇压反清复明势力,株连该寺被焚,现在遗址乃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重建。现寺中佛阁的供桌镌刻有“敕赐镇国东禅少林寺”。1986年,福建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东禅少林寺”匾额一方。1992年,成立少林寺重建委员会,移址凤山,按原有13进规模设计,开始进行全面修建。
  福清寺位于北峰镇招贤村。五代时期(907~960年),高丽僧人玄讷禅师在翠屏山麓弘扬佛法,泉州刺史王延彬为之建寺,规模宏大(其放生池即今坑美村的放生潭)。后毁于战乱,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后又废。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御史陈庆重建三进主殿及厢廊。民国期间,寺院荒废将倾,民国34年(1945年)该寺住持菜姑傅福定募款重修佛殿。1988年,新加坡常凯法师赞助重建第三进,并于其上建楼房。1991年,在该寺右边建常凯长老纪念塔(长老于1990年圆寂),塔身嵌有镌刻常凯长老生平事迹的石刻。
  第三节 教徒
  一、僧尼
  古代僧尼,必须投拜一位依照师父,在寺中服杂役三年,度僧期到时,报请官府检验资格,经过僧试合格,登记入籍,发给度牒,正式剃度出家。清末民初,泉州出现三次破除迷信运动,佛教急速衰微,寺院庵岩僧尼大多来自外省、外县。当地人出家,只要投拜一位依照师父,便可剃度,依照该宗派辈份字序赐给法名,便为正式僧尼。成为正式僧尼后,便要遵守佛门清规,衣、食、住、行都不能越轨。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沿用宋代怀海和尚制订的《丛林清规》。泉州不少僧尼能恪守清规,成为一代宗师、名僧,历代有开元寺的匡护、令言、文偁、省僜(尚住持过招庆寺、承天寺)、文超、义英、如照、大圭、正映、元贤、德萃、弘一,崇福寺的文矩、本观禅师(尚住持过大中寺、水陆寺),招庆寺的静、筠二禅师,清源山的庆老禅师以及把泉州佛教传播海外的木庵、转道、转逢、性愿、广洽、常凯、宏船、广净、妙灯、元果,其他还有定诸、了性。
  自唐以来,泉州号称佛国,寺院数以百计,僧尼累千上万。1985年,有僧尼107人,1990年城区达280人。他们大多属禅宗的临济、曹洞两个派系,收度弟子均以该系辈份字序命名。临济系有“转、瑞、广、传、道、法”诸字序,承传至今。曹洞系有两支脉,一支有“妙、福、元、常、理”等字序,另一支有“性、觉、妙、真、如”诸字序。两系都有自己的祖堂和派下所属的寺院,乡镇小寺院大都成为承传派系弟子的处所。不同派系的寺院,祖堂敬奉、敷设不同,规仪和敲打法器的节奏也不同。
  二、菜姑
  民国时期,出家僧尼越来越少,泉州出现带发出家的女信徒,称菜姑。泉州除开元寺、承天寺和崇福寺外,其他城内外寺、院、庵、岩大都为菜姑住持,如弥陀岩、赐恩岩、南台岩、慕西寺、金粟寺、释迦寺、福清寺、同莲寺、宿燕寺和海印寺。菜姑大多过着清苦的农耕生活,文化素质不高,佛学意识淡薄,佛教逐步世俗化,寺院出现佛教与民间杂神混杂、神佛合祀一堂的现象。
  三、居士
  履行三皈五戒仪式后,居家设佛堂,长斋奉佛,即为居士,男称菜叔,女称菜友。民国初期,泉州文化知识界人士受太虚、圆瑛、弘一法师佛化运动的影响,由反对佛教走向皈依佛教,成为新型的居士,著名的有叶青眼、王振邦、周伯遒、尤廉星、李秉传、郑玉树、苏慧纯、陈文通、黄谦六、蔡吉堂、龚念平、周子秀等人。叶青眼早年参加同盟会,皈依佛教后任职开元慈儿院,创妇女养老院、温陵养老院、平民救济院;龚念平任泉中中学校长,变卖家产资助学校经费;陈珍珍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泉州培英女子中学和昭昧国学,研究佛学,投拜性愿为皈依师父,居家奉佛,相继创办觉华佛学苑和泉州佛学苑,以提高尼姑、菜姑的佛学素养。
  第四节 佛教文化
  佛学著作唐代,开元寺叔端精通《唯识》、《维摩》、《俱舍》诸论,著有经论数十卷,门下弟子道昭著《真书唯识论解》80卷。五代,招庆寺住持省僜著《泉州千佛新著诸祖师颂》,寺僧静、筠合著《祖堂集》,两书为10世纪泉州禅宗的典籍。宋代,开元寺禅师戒环作《法华经》、《楞严经要解》,崇福寺住持本观著《法华经笺》、《语录》。元代,万安禅寺僧人用平、智泰著《重建清源纯阳洞记》,开元寺僧人如照刺血写《法华经》。明代,开元寺僧元贤著《大佛顶首楞严经略疏》10卷、《温陵开元寺志》4卷,后汇编成《永觉和尚禅广录》30卷。清代,开元寺僧海印著《周易说明德解》、《罗经集解》、《愧轩语录》,僧宗标著《语录》8卷,僧德萃著《语录》6集。民国期间,弘一法师为承天寺古版藏经编纂目录,在开元寺讲《一梦漫言》,在承天寺讲《律学要略》。1992年,泉州圆拙法师及陈珍珍、沈继生二居士编纂出版《弘一法师全集》7卷16册。
  佛教建筑艺术、雕刻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和仁寿塔均为石构,为全国现存最高的大型石塔。新门外石笋桥采用伸臂式砌筑,为宋代建造石梁桥之创举。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由86支石柱支撑,具有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屋梁的飞天雕刻融合中外艺术的特色。清源山瑞象岩的释迦立雕像、碧霄岩犍驮罗式西方三圣坐雕佛和弥陀岩的弥陀立雕像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佛教的武术、戏剧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寺)自唐代创建起,传授少林武功逐渐成为风气,宋代“泉南处处少林风”,宋末发生南少林寺千僧武杰抗元事件,可略见泉州佛教武术鼎盛之一斑。民国期间,崇福寺僧人妙月练成铁砂手,擅长少林太祖拳,为少林拳一代宗师,善治骨伤。至今泉州社会上流传的太祖拳、五祖拳,都是少林拳术的遗风。近代,泉州开元寺僧人为适应群众做佛事的需要,组织大开元、小开元和尚戏班,称打城戏。其音乐曲调是佛曲、道情调和木偶曲的混合,节奏是木偶、京戏和法乐的混合,演技则有舞蹈和东禅少林拳的配合,剧目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