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5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5
页码:
1157-116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道教发展历程与相关活动,包括道教传播、宫观建筑、教徒情况以及道教文化的石雕、绘画、医药和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鲤城区
宗教
道教
内容
第一节 传播
秦汉之际,泉州已有隐者和方士巫术的活动。秦时,大道修真清源山左峰芭蕉洞,后人在洞中供奉大道,遗迹即今大道岩。汉代,泉州有陈寨,善禁咒术,为人治病。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泉州府治南建白云庙(玄妙观前身)。
唐代,由于政府倡导,泉州道教兴盛。神龙元年(705年),白云庙改名中兴观,建龙兴观。开元年间(713~741年),中兴观改名隆兴观,龙兴观改名开元观。此外,紫帽山建有金粟崇真观,行春门(今东街南俊巷口)外建有紫极宫。同时,泉州出现一些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有修隐于清源山的道士蔡如金,修炼于紫帽山的郑文淑和龙兴观道士吴崇岳,流寓泉州的罗隐和进士欧阳詹。
五代,著名道士学者谭峭著《化书》,出于黄老,又合儒家思想,闽王王延昶拜他为师,并赐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南唐主李弁召他到建康(南京),赐号“紫霄真人”。谭峭回泉州后修炼于清源山紫泽洞。泉州节度使留从效、陈洪进都是道教和佛教的推崇者,留从效改建紫极宫,陈洪进创建奉先观。
宋代,泉州兴建或重建大批道教宫观,有天庆观(由隆兴观改名)、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北斗殿、真君殿及老子石雕坐像。同时出现不少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道士有精于医学和书法的吴夲,精于琴法的天庆观的苏绍成,以清修道学著称的天庆观的陈以文,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和天柱峰的林道,法石院的碧桃道人;学者有名宦吕惠卿,道士曾慥,还有刘骥、陈权、黄址,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许多居住泉州的官宦崇奉道教诸神,借对神仙的祀奉来宣扬儒家思想。
元代,尊崇道教,进一步推动泉州道教的传播。至元十八年(1281年),蒲寿庚与兄长蒲秀晟协力捐资重修清源山纯阳洞的道、佛寺观,至元二十一年蒲秀晟之孙再次修缮。元贞元年(1295年),改天庆观为玄妙观。
明代,泉州道纪司设在玄妙观。上半期泉州道教仍然相当流行,修建不少宫观。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修紫帽山金粟崇真观。永乐(1403~1424年)、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间,屡次修建泉州紫极宫。正统九年(1444年),道士吴云靖建古玄室于紫帽山。景泰三年(1452年),泉州城里重建玉虚宫和玉华宫。这一时期,泉州著名的道士和学者有吴云靖、董伯华、李贽、陈用宾、李光缙。中后期,统治阶级把儒家思想奉为思想支柱,道教被视为异端,泉州道教在上层社会逐渐衰微,而民间仍然盛行。其间,许多泉州人到台湾开发,道教随之东传台湾。
清代,统治阶级采取重佛抑道政策,但仍利用道教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泉州道纪司仍设于元妙观(即玄妙观,康熙间避讳改名)。泉州一些前代留下的宫观年久失修而废坠,但一些重要宫观仍得到修缮和提高祭祀规格。清初,地方官府每年在府(县)城隍庙举行春秋二祭,泉州城里三教铺龙宫庙的城隍神受敕加昭威封号,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县)城隍庙、北帝庙、法石真武殿得以保存完好。清代中后期,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泉州人苦于战乱和残酷的封建掠夺,大量移居东南亚各国。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一大批泉州苦力被运往东南亚、美洲和澳洲,泉州道教文化随移民向世界各地传播。
民国期间,传统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逐渐被削弱。二三十年代,泉州出现破除迷信运动,道教受打击最为严重,许多宫观、文物、法器遭毁,道士有的改行,多数散布民间,为人斋醮、度亡、做法事,很难找到道教理论修养较高的道士。同时,地方不靖,军阀混战,土匪猖獗,宫观常为驻军占据,而山林岩洞更为土匪巢穴,道士无立足之地。
解放后,泉州市民政局兼管各门宗教。1954年,泉州市文化馆组织道情组,搜集整理流传在泉州地区的道教音乐、舞蹈,如《龙宫献宝》、《五梅花》、《玉如意舞》、《土地公土地婆》、《钟馗戏鬼》等,有的节目参加晋江专区、泉州市的文艺汇演和踩街活动。1957年4月,泉州东岳庙道士陈犁头参加中国道教会成立大会,被选为理事。1958年1月,成立泉州道教协会筹备组,陈犁头为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妙观、府城隍被拆改建,没收法器,道士改行。1980年以后,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活动逐步恢复。1989年12月,泉州市区道教研究会成立,出版《泉州道教文化通讯》和《泉州道教文化》季刊。
第二节 宫观
历代当权者及地方人士在清源山、紫帽山及城乡各地建立许多宫庙,多已废圯。现存主要宫观庙宇有元妙观、法石真武庙、天后宫(以上三个宫观文物卷有介绍)、东岳行宫、府城隍庙等11座。
东岳行宫又称青帝宫,在府治仁风门外凤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紫金光禄大夫张汝锡弹击秦桧不中,避地入泉创此庙,修玄于此。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台风、大雨,青帝宫倒塌,帝像毁坏。同年重建,奉祀东岳大帝等道教神仙,增祀关公、岳飞等历史人物和杂神夫人妈等,规模益大。近代,行宫由该村陈姓道士管理,为信众作祈禳法事。民国期间,庙屡次遭毁。民国33年(1944年),拆庙建学校,今仅存正殿及刻有“万山第一”的明代山门石匾,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府城隍庙旧址在府治东辉铺(今开元办事处),宋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建,名明烈王庙。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迁府治北资寿寺故址(今模范巷)。20世纪50年代改为麻袋厂,“文化大革命”中大部被毁,后改建学校。今仅存后殿祀奉城隍,仍有香火。
铁炉庙原在龙头山,1958年迁址象峰巷。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郡人曾从龙重建。奉祀应魁圣王(为文章司命)。明永乐二年(1404年),通判洪葆重修,杨瞿宗作碑记,于庙右奉观音大士,清末又增祀吕祖、苏夫人。今保存有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的修庙碑记。
广灵宫旧称万仙妃庙,在府治东东湖。仙妃居东湖边,有巫术,能为人治病。五代时,王潮根据传说她显灵退黄巢军有功,向朝廷请封,朝廷封其为护国英烈仙妃,在东湖畔建庙奉祀,赐庙额“广灵”。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丞相梁克家移建东街菜巷,即今广灵宫。
苏夫人庙在紫帽山北麓,祀明朝泉州人苏启能之女,名六娘,俗称对山夫人姑。相传六娘幼时料祸福多奇中,十六岁拜别父母辞世,灵柩蚁泥自封。后里人屡见神兴,在墓前建庙祀之。正统十四年(1449年),敕封护国卫生夫人,嘉靖间加封衍圣崇福。清初庙遭火灾,里人重建,今犹存。
花桥慈济宫在中山南路,祀吴夲。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疫病流行,吴夲赶至府城,设医花桥,拯救黎民,被颂为神医。景祐年间(1034~1037年)卒,绍兴年间(1131~1162年)泉州人在花桥建宫奉祀。后又申报朝廷请封,神宗赐封庙号慈济,赐封吴夲为大道真人,邑人塑像祀之。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进封保生大帝。清光绪四年(1878年),地方绅士在宫内创办泉郡施药局,后改名泉州花桥善举公所,举办施医、施药、施棺、度岁及平粜,救活穷人甚多。20世纪50年代,改名泉州花桥赠药处,配制验方,免费赠送。1985年,增设义诊,改名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
丰山洞在城北马甲镇双髻山,祀何氏九仙。古迹创于南朝齐代(479~502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乡人林一麟重修,重塑九仙神像。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丰山洞是泉州信众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祈神答谢仪式有除夕守岁、做仙公生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抽签问卜、讨药签、圆梦、结仙缘、酬神答谢和谒祖取火。1991年4月,拓展庙址,全面修复,成为闽南仙公信仰者朝拜的圣地。丰山洞左有白水岩寺,始建于五代(907~960年),明清几代重修,内奉祀释迦佛、药师佛和弥陀佛;右有朝天阁,供奉五文昌夫子及何氏九仙之母舅苍公,为旧时读书士子朝圣地。
第三节 教徒
唐、宋、元时期,泉州道士以个人修炼养生为主,清源山、紫帽山等处留有他们修炼的遗迹。南宋,道教分化为全真道和正一教。全真道须出家,重修持。淳祐二年(1242年),正一教道士要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受篆。元代以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全真派道士出家,居住在道教宫观,或隐居山林岩洞,严守教规,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重视教派思想理论研究,出现不少著名道士。正一派出家于宫观的道士不多,多为居家道士,有家有室,在家设靖室(斋坛),称火居道士,没有严格恪守戒律。明清以来,教徒逐步走向民间,衍化成宗教职业者,在家设立道坛表示奉道。泉州正一派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以符篆、祈禳、消灾祛病、驱邪除瘟、济生度死为职事,与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为密切。派里有灵宝、三元、闾山等道派,教义基本一致,只是道法道术有所差别、师承系统不同而已。活动各有俗定区域,包揽区域内宫观斋醮、民间婚丧喜庆等法事。
民国时期,道士受篆只要抄写受篆路引、关文、符篆,即可入道。道中等级分中尊和一般徒众,但立尊制度废弛,主持法事的中尊大多为未经立尊仪式的权且道士。泉州城区道教有全真道士和世俗化的正一道士,元妙观前殿为北方全真道士住持,祀三清,经济收入微薄,后殿为当地道士住持,做法事,收入丰厚,因此经常发生摩擦。后北方道士生计无着先后离去。
解放后,泉州尚有道士数十人。1978年后,乡间道士又私收徒弟,设坛受篆,授予道职,但多数文化程度低下。1992年,鲤城区道士有东岳庙的陈知(现代道教中尊)族系(已承袭七代)和罗溪双溪乌窗万寿坛崇贤处隆兴靖的黄祖贤(现代道教中尊)族系(已承袭五代)。
第四节 道教文化
道教著作五代有谭峭的《化书》。宋代有吕惠卿的《道德真经传》、《庄子解》,曾慥的《道枢》,刘骥的《老子通论》,陈权的《道德经注》,黄址的《南华真经解》。明代有汪上的《老子解》,李贽的《老子解》、《庄子内篇解》,陈用宾的《悟真篇注疏》,李光缙的《南华肤解》,韦际明的《儒道释考》。清代有李光地的《阴符经注》。民国期间有周子秀的《吕祖仙经》。与民间祀神、斋醮有关的经籍有《玉皇经》、《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太上说慈济真君救世妙经》、《太上慈济仙姑救产难经》,此外还有道士做法事的工具书《文检》。
道教戏曲、舞蹈泉州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内,救苦道士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叫打桌头城。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有布景、道具和剧目,在广场表演。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进一步发展为舞台戏剧,称打城戏,为泉州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且驰名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此外,在法事活动中也形成道教的音乐、舞蹈,如《龙宫献宝》、《五梅花》、《玉如意舞》、《土地公土地婆》、《钟馗戏鬼》等。
道教石雕、绘画、建筑艺术著名的石雕有清源山老君坐像,北宋作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妙观紫微殿的八角形石柱上的透雕石龙,栩栩如生;天后宫大殿的透雕龙柱,为古代石雕的瑰宝;府城隍庙照墙上的大幅麒麟琉璃浮雕,是泉州道教雕塑艺术品之佼佼者。绘画有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日、月神像,被称为“四顾眼”,为绘画珍品。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官的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真武庙、府城隍庙和天后宫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十分壮观。
道教的医药、体育近代泉州城内有十多家专事生产、销售丹膏丸散的老字号,大多创业于明清时期,与道教的单传秘方有关,如城隍庙神德堂徐镜心的万应神曲,西街台魁巷保和堂的白塔疔膏,扶元堂的疥药,柯世德的消膏,炎尝的疚丸,保婴堂的保婴丹、秋石丹。此外,花桥慈济宫自制金汁,自辟中草药园圃,施医赠药。道教讲修性养神、按摩、导引(武术),三者称炼气功。泉州现行的八段锦、太极拳,其源流皆与道教有关。
道教用品泉州道教的法事活动促进道教用品生产的发展,有些用品有较高的艺术性,如雕塑(木、泥)神像,纸扎亭台楼阁、牛马车轿,刺绣道袍,铸造神器,制造彩亭(轿的一种)等。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