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统节日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页码: 1130-11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七夕等传统节日习俗。
关键词: 民俗 岁时习俗 传统节日

内容

一、春节
  节前,家家户户蒸糕做粿,备办年货,添置家具,举行卫生大扫除,门窗、橱柜、仓囤、缸灶、栅栏无不贴红春联,家庭内外布置一新。
  除夕(年兜),祭祀祖先。在丰盛供品中,必有“过年饭”(象征丰衣足食,年年有余)、连根芥菜(象征根深叶茂,家基永固),供桌前置火炉(象征兴旺发达,生活红火)。傍晚,焚金楮,放爆竹,完成祭祀,俗称“辞年”。辞年后,举行家宴,餐桌下置火炉,俗称“围炉”。
  除夕夜,厅、房内点通宵大红烛,门内侧搁放连根带叶的甘蔗;水缸打满水,投入两枚铜钱;人人洗澡,家庭内外再进行一番清扫。家务收拾停当,一家人聚集于厅堂,围火炉守岁;子孙们常深夜不寐,甚至通宵达旦,此俗意在祈求父母老辈益寿延年,俗称“坐寿”。
  农村除夕有“跳火麇”之俗。家宴后,在家门口堆燃干草和薯蔓,凡家中男子,不分老少逐一跳过火堆,口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优共无虑;跳过东,粮口食〓空;跳过西,钱银满厝里。”满村子热热闹闹,增添过年的欢乐气氛。
  正月初一日零时一到,城乡顿时鞭炮声四起,家家户户烧香点烛,生火炉,以红米圆、柑桔、糖品等敬神祀祖,迎接农历新年来临,俗称“开正”。初一早餐,全家吃鸡蛋线面,祈愿“福寿绵长”;午、晚吃过年饭、嫩饼菜,或饮春酒,整天不吃稀饭。泉州民俗初一全天不扫地,不动刀,不汲井水,不劈柴,不打人骂人,不向人索债,不说不吉利的话。
  初一至初三,亲友互访拜年,见面互道“恭喜”,俗称“贺正”。90年代,时兴初一早亲友互通电话祝贺春禧。春节期间,机关团体举行新春团拜会,社会上开展拥军优属和文体活动。夜间,民间常有化装踩街游乡活动。春节欢乐气氛往往持续到元宵。
  二、元宵节
  俗称“上元节”。节前,家家户户舂粞,蒸糕粿,做元宵圆。节日早(午)煮元宵圆供奉祖先、神明。当日,备糕粿、菜肴祭祀祖先,礼仪如除夕。晚,合家吃团圆饭。
  泉州素有闹花灯之俗。节前,花灯上市,摊铺布满街头。泉州自唐建城,中原灯俗随即传人。及至南宋,更有“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的盛况。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花灯活动长期不衰。历代流传下来的禽兽鱼龙、花卉瓜果、武器祥物等造型的灯品,多达数百种;从质料而言,有篾骨纸质花灯、绸质花灯、料丝花灯、玻璃花灯。80年代,又有塑料花灯、电光电动彩灯问世,种类繁多,多采多姿。女子新婚,娘家有元宵节送灯之俗,寓意“添丁”。其中有红、白莲花灯(红花喻女孩,白花喻男孩)1对、公鸡灯1只、“董永皇都市”或“天王送子”彩绘壁灯1盏,借祈早生贵子。
  元宵佳节,市区各主要建筑物遍饰彩灯,沿街商店骑楼、住家门前、机关、学校、工厂、寺院、公共场所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入夜,灯火辉煌。开元寺等处,年年举行花灯展览,街道上观灯群众人山人海。不少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回乡观光,与乡亲共度良宵。
  元宵节前后,城乡还开展舞龙、舞狮、踩高跷、猜灯谜、攻炮城、举办舞会、诗词吟咏、南音演唱、象棋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三、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家家户户煎〓追、包粽子,采艾株、桃枝插在门上。妇女头戴艾心;小孩佩香袋,系长命缕(神镯线),在额、鼻、耳部位涂雄黄酒。全家烧艾叶、菖蒲汤洗浴。正午,以食盐、茶叶、薄荷、姜丝炒制“午时茶”,备作防治中暑、呕泻之用。当天,举行卫生大扫除,曝晒衣物,室内薰燃艾叶、菖蒲、蝉蜕、苍术、硫磺等中药,墙根屋角阴湿处遍洒雄黄酒,进行除虫灭菌的室内外消毒。
  旧时,泉州各铺境宫庙均奉龙王头,名“唆啰嗹”。每年端午节,有迎“唆啰嗹”采莲之俗。当日将“唆啰嗹”焚香礼拜,抬出游行“采莲”。采莲队伍以红幡前导,锣鼓随后,伴唱《采莲歌》,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登门入宅,摇旗拂扫,借龙驱邪,祈求平安。
  端午节下午,以江滨各铺境组队,在晋江下游的浯江水域举行龙舟竞渡。参赛龙舟为狭长轻舟,船首插红三角旗,两舷各若干人划桨,船尾1人操舵、1人击鼓指挥,舟速如飞。两岸观众人山人海。赛龙舟的同时,还表演“水上捉猪”、“水上捉鸭”。大船首平伸一长约7米涂满牛油的杉木,末端悬有活门装置的箱笼,内放小猪或鸭子。竞技者须沿杉木走到尽头,扳开活门使猪(鸭)落入江中,再下水捉猪(鸭),成功者为胜,猪鸭归其所有。参加者往往因杉木油滑,未及末端,即滑落江中。表演动作惊险,博得岸上观众阵阵笑声和欢呼声。
  四、七夕
  俗称“七娘生”。当天中午,家家户户做糖粿,备花粉、胭脂、果盒、龟粿、三牲、油香饭和各色菜肴,纸轿纸亭,每种供品以“7”凑数,在厅檐口供奉七娘妈。小儿解下端午所系长命缕置于神前,礼毕扔上屋顶。
  小孩有拜七娘妈为义母之俗。初生儿第一个七夕,举行缔契仪式,俗称“新契”;16岁七夕,举行解契仪式,俗称“洗契”。这两次“七娘生”最为热闹。当日,孩子家备寿包、米龟、碱粽等礼品馈赠亲友邻居。解放后,市区做七娘生、契七娘妈旧俗渐废,而七夕吃糖粿食俗延续至今。
  夜晚,闺女们作“卜针乞巧”活动。备清水一盆,轻放绣针于水面,观看盆底针影变化,以卜姑娘来日女红的巧拙;也有在星月微光下对空穿针引线,谁穿好针,就算求到巧了。
  五、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道教“中元令节”、佛教“盂兰盆会”日。古时,寺观僧道诵经做法事,明代已发展到民间。当日家家祭祀祖先,并“具斋供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又与对倭患、兵燹死难军民的祭祀相结合,形成广泛的民间超度鬼魂的风俗。清代中叶以后,这一民俗愈演愈烈,发展成为规模大、范围广、时达数月的“普度”陋俗。但中元祭祖先风俗至今仍存。
  六、中秋节
  节日中午,蒸甘薯、芋头,备月饼祭祖祀神。城区小孩拾瓦片叠造多层小塔,贴饰彩纸花签,内置泥偶,于十四至十六日晚点上灯烛,四邻小朋友互相参观,引以为乐。农村多叠造不分层不装饰的锥形尖塔,内放柴草燃烧,连续三夜。
  节日夜晚,除赏月品茶吃月饼外,还常一家人或一群朋友聚玩“状元饼”。备状元饼1套,内大小月饼6色63个,最大“状元”饼1个,大如面盆口;最小“秀才”饼32个,仅铜钱般。参加者轮流投骰卜取各色月饼。最后夺得状元饼者,被视为福运大,大放鞭炮,以示庆祝。
  当夜,后城祖师庙周围人群拥挤,迷信妇女手拈香,静候人语以为求愿卜凶吉的神启,俗称“听香”。50年代以后,此俗渐废。
  中秋月夜,人们还在露天广场演奏南音,放孔明灯;一家人或一群朋友在笋江水域泛舟赏月,有的随带“弦管”上船,静夜清吹洞箫或演奏南曲,雅趣盎然。
  七、重阳节
  俗称“重九”。城乡居民沿袭古风,相约结伴登山。学校常在重阳前后组织师生秋游,举行爬山比赛。1988年,福建省定重阳节为老人节。节日前后,有关单位召开慰问会、座谈会,举行门球赛,组织老年人游览风景名胜区等。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