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娱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8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娱乐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3
页码:
1128-11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的南音演唱、地方戏、说书、文艺踩街和灯谜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市民人人爱听爱唱的大众音乐;地方戏包括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等,是泉州著名的戏剧表演形式;说书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口头讲述形式,主要讲述古典和武侠章回小说;文艺踩街是泉州民间在新春伊始举行的祈神驱疫的傩礼活动;灯谜则是城乡广泛流传的传统猜谜活动。
关键词:
民俗
生活习俗
娱乐
内容
一、南音演唱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曲调委婉悠扬,高雅别致,植根于泉州民间而长期流行不衰,为市民人人爱听爱唱的大众音乐。夏秋月夜,街头巷尾、草坪旷野,或楼台庭院,人们或聚弦友演唱,或自弹(吹)自唱,悠然自得,处处都可听到南音声。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城乡南音社团或环坐演唱,或搭台献艺,纵情欢娱,群众游客驻足观赏。
清初,康熙皇帝60寿典,泉州南音妙手御前演奏,博得康熙赞赏,赐以“御前清客”雅号及宫灯、凉伞。从此,南音乐团凡参加隆重活动,必打宫灯和绣以“御前清客”雅号的凉伞前导。南音社团尊孟昶(称郎君大仙)为始祖。相传农历八月十二日其忌日,弦友都要齐集奠前演唱《金炉宝篆》,举行祭祀活动。一些南乐爱好者常相邀为伴,合资组建乐馆,聘师习艺。开馆之日,备果盒敬奉孟府郎君,宴请先生。四月学成谢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些现代歌词、剧本谱以南音演出,宣传革命与建设,为工农兵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南音被诬为“没落阶级靡靡之音”受到批判,一度销声匿迹。“文化大革命”以后,南音得到正名。80年代,福建省艺校在泉州开办南音班,培养南音人才,泉州市在中小学音乐科设置“南音”课程,市南音研究社复建,使南音进一步普及。90年代初,鲤城区有南音社6个、南音小组68个,弦友近1000人。自1981~1990年,在泉州市区多次举行南音大会唱,海内外弦友荟集,盛况空前。
二、地方戏
泉州地方戏有梨园、高甲、打城、木偶等古老剧种,是驰名中外的戏窝子。梨园戏保存大量宋元南戏剧目,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表演风格典雅细腻、严谨规范,《苏秦》、《蔡伯喈》、《李亚仙》、《吕蒙正》、《百里奚》、《陈三五娘》、《狸猫换太子》等都是市民喜爱的剧目。梨园戏有大梨园(成人班,俗称“老戏”)和小梨园(少年班,俗称“戏仔”)之别。小梨园以生旦爱情戏见长,吸引不少青年观众。高甲戏,演技和音乐自由活泼,文、武戏兼具,以丑角戏见长。剧目多达900多个,并有连台多本大戏;正戏演毕常加演《管甫送》、《番婆弄》等小戏,男女老少人人爱看。打城戏,武戏表演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并有逼真的舞台效果;还有“开大笼”演出时场面大,出动演员多,表演各种舞蹈、武打、杂耍,观众如云。提线木偶戏,俗称“嘉礼”,民间视为大礼之戏,一般在宫庙、祠堂酬神和民间婚丧喜庆演出;剧目以历史剧为主,有大本戏,如专台《目莲救母》可连演7天7夜。每尊木偶设16~30多条提线,操纵复杂,技艺精湛,脚本文词典雅,故事出自史书古籍,观众多为文化素养略高的人。解放后,提线木偶戏剧目推陈出新,把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剧、神话剧搬上舞台,深受儿童喜爱。掌中木偶,俗称“布袋戏”,设悬空舞台,以指掌操纵木偶活动,飞天遁地,惊险打斗,无所不能;脚本略嫌粗糙,但台词通俗生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泉州人看地方戏成癖。旧时无论城乡,每逢节日、庆典、普度、迎神赛会,或群众出钱或私人独资雇请戏班,在街头、宫口搭台演出。一个地方往往好戏连台。戏班演出时间有大午夜(下午和上半夜演出)和倒吊午(上午和下半夜演出)。有戏演出,人们事先搬椅在台下占位,常有全家倾巢而出看戏的。解放后,市区戏班一般在戏院演出,观众购票入场;农村仍沿露天搭台演戏。1989年起,市区年年举行“威远楼之夏”地方戏调演,各剧种剧目登台献艺,观众云集。三、说书
说书,俗称“讲古”。清至民国,说书艺人在市场、宫庙处设说书场,摆小板凳供听众坐用。说书时,艺人手持说本边读边讲,指手划脚,渲染气氛,书目大都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和武侠章回小说。每讲一回收小礼一次,听众大多是清闲无事的老人。解放后,说书以现代革命小说为主,穿插读报,讲述国内外重要时事新闻,“文化大革命”期间,说书场以“封、资、修”阵地被砸烂。80年代,随着人们娱乐焦点的转移,说书衰落。
四、文艺踩街
泉州民间每在新春伊始,沿袭古代祈神驱疫的傩礼,举行群众性文娱踩街游乡活动,俗称“装人”。此俗在明、清时期已盛行。入夜,以铺境、村落为单位的舞狮、弄龙、跳鼓、舞剑、踩高跷、骑番货、车鼓阵、彩球舞、拍胸舞、公背婆、骑驴探亲、火鼎公婆等化装游行队伍,导以火把、汽灯、锣鼓南音,穿街走巷,自得其乐。解放后,除新正外,逢有重大节日、庆典也举行规模盛大的文艺踩街活动,大型彩车配以灯光,沿途播送音乐,化装游行队伍常长达数公里。群众夹道观看,热闹非凡。
五、灯谜
泉州早在明清时期,城乡逢元宵、中秋佳节,常张灯悬谜供人猜射。民国,灯谜在民间广泛流传,才有“谜社”组织和灯谜研究。解放后,猜谜之风更盛,每逢元宵、中秋、国庆、元旦等节日,或社团庆典、纪念活动,常举行猜灯谜游艺活动。灯谜会由举办单位主持,谜条以彩色纸条书写,贴在绳上悬于公共场所,任人猜射,猜中者发给奖品。在家庭里,大多长辈为启迪幼辈智力而出物谜、字谜供猜,夫妻、兄弟姐妹间有以猜谜娱乐的。
六、其他
民间宫庙设有“闲间”,人们闲暇时常聚集其间习练五音、十音、南管、民间小调,排演文艺节目,由能者传授,互教互学。80年代,本区有拍胸舞、大鼓吹等民间文艺队伍50多支,活跃在街区和乡村。下象棋也是泉州民间娱乐,工余假日摆棋对弈者到处可见。放风筝在清代民国盛行,旷野里、草坪上,大人孩子共玩,80年代渐废。夏秋夜晚,泉俗常放“孔明灯”。孔明灯以纸糊成桶状,高1米许,口朝下,系以松明油纸,点火待灯内热气升高即放手令灯腾空,顺风飘游。人们围观仰视,欢呼雀跃。80年代此俗渐废。
解放后,打扑克、看电影成为人们重要娱乐。80年代,家庭音响、照相机、电视机、电子琴、钢琴等逐渐普及;进卡拉OK厅、参加舞会、逛游乐场所、打康乐球、玩电子游戏、搞健身活动、游览风光名胜,大大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