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移民
分类号:
F121.24
页数:
2
页码:
1105-1106
摘要:
本文描述了泉州人在明清时期开始移居香港和澳门,并在这两个地区从事经济活动。移居香港的泉州人逐渐增多,从事垦殖、商业和金融等领域。而移居澳门的泉州人主要集中在营地街、望厦村等区域。
关键词:
移民
经济活动
香港
内容
一、移居香港
明代,泉州往东南亚各国通商船舶有时在香港寄泊,开始有人移居香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政府派兵驻扎香港,准许内地人到香港垦殖谋生,有些泉州人移居香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道光二十八年开辟为商埠,移居香港的泉州人渐多。早期移居香港的泉州人,从事垦殖的主要定居在鸭仔俐洲一带,经商的主要集中在上环一带。
民国初,因战乱、匪患和天灾,一些泉籍华侨将家人接到香港定居,此后日渐增多。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香港的泉州人已有四五千人。厦门沦陷时,一些原籍泉州的人往香港避难。香港沦陷后,很多旅居香港的泉州人返乡,或转赴澳门。
抗战胜利后,不少泉州人到香港经商谋生,有些归国华侨滞留香港。泉州解放前夕,一些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工商界人士携眷往香港,旅居香港的泉州人超过1.6万人。
1950~1953年,泉州市有200余人往香港会亲,多数留居香港。1955年起,一些泉州人从陆路经澳门或从海路偷渡往香港,每年均在100人以上,1959年达200人。1962年发生鲤鱼门偷渡沉船惨剧,偷渡暂时中断。1963年至1966年6月,泉州人往香港定居的为数很少。以后,大量泉州籍的印尼、缅甸难侨涌入香港,一些已回泉州定居的归侨也申请出境滞留香港,大部分居住在北角一带。
1971年10月至1978年,泉州市经批准往香港,或经批准往国外而留居香港的有五六千人。1982年起,公安部门实行限额审批,每年有数百人移居香港。至1988年6月鲤城区旅居香港的人数增至8万人。此后,虽仍有部分人迁入,但一些鲤城籍旅港同胞向世界各地移居,1992年仍保持8万人左右。
二、移居澳门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有大批泉州人移居澳门,住在今营地街、望厦村、关前街和草堆街一带,逐渐形成以漳、泉人为主体的闽籍人聚居区。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门开港,泉州人移居澳门的渐多。明清两代,随着澳门各种贸易的盛衰,移居澳门的人数也随之增减,常住的有数百人,不少为泉州城关及近郊人。
清末民初社会动乱,一些泉州人移居澳门。民国9年(1920年),旅居澳门的泉州人有三四百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葡萄牙宣告中立,澳门未被日军占领,一些居留香港的泉州人移居澳门,战后多数返回香港。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被新加坡和马来亚当局驱逐出境的部分泉州籍华侨定居澳门。50年代,有少数泉州籍侨眷往澳门会亲,定居当地。至50年代末,旅居澳门的泉州人及其后裔已超过1000人。
60年代和70年代,有上千名泉州籍印尼、缅甸和越南难侨移居澳门。1980年,澳门政府实施接纳中国大陆人的新移民政策,至1983年有数千名泉州人移居澳门。1983年以后,澳门政府限制移居,每年只有数名泉州人往澳门与亲人团聚。1986年,澳门有鲤城籍人约8000人。此后虽仍有迁入,但也有部分人移居其他国家。1992年,旅居澳门的鲤城人仍有8000人左右。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澳门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