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鲤城与香港、澳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鲤城与香港、澳门
分类号:
F121.24
页数:
13
页码:
1105-11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人在明清时期开始移居香港,从事垦殖和商业活动,后有更多人因战乱和天灾迁往香港。他们在香港从事经商、金融和教育等活动,并积极支持革命运动。移居香港的泉州人人数逐渐增多,成为香港社会的一部分。
关键词:
经济活动
文教体育
爱国爱乡
内容
第一节 移民
一、移居香港
明代,泉州往东南亚各国通商船舶有时在香港寄泊,开始有人移居香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政府派兵驻扎香港,准许内地人到香港垦殖谋生,有些泉州人移居香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道光二十八年开辟为商埠,移居香港的泉州人渐多。早期移居香港的泉州人,从事垦殖的主要定居在鸭仔俐洲一带,经商的主要集中在上环一带。
民国初,因战乱、匪患和天灾,一些泉籍华侨将家人接到香港定居,此后日渐增多。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香港的泉州人已有四五千人。厦门沦陷时,一些原籍泉州的人往香港避难。香港沦陷后,很多旅居香港的泉州人返乡,或转赴澳门。
抗战胜利后,不少泉州人到香港经商谋生,有些归国华侨滞留香港。泉州解放前夕,一些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工商界人士携眷往香港,旅居香港的泉州人超过1.6万人。
1950~1953年,泉州市有200余人往香港会亲,多数留居香港。1955年起,一些泉州人从陆路经澳门或从海路偷渡往香港,每年均在100人以上,1959年达200人。1962年发生鲤鱼门偷渡沉船惨剧,偷渡暂时中断。1963年至1966年6月,泉州人往香港定居的为数很少。以后,大量泉州籍的印尼、缅甸难侨涌入香港,一些已回泉州定居的归侨也申请出境滞留香港,大部分居住在北角一带。
1971年10月至1978年,泉州市经批准往香港,或经批准往国外而留居香港的有五六千人。1982年起,公安部门实行限额审批,每年有数百人移居香港。至1988年6月鲤城区旅居香港的人数增至8万人。此后,虽仍有部分人迁入,但一些鲤城籍旅港同胞向世界各地移居,1992年仍保持8万人左右。
二、移居澳门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有大批泉州人移居澳门,住在今营地街、望厦村、关前街和草堆街一带,逐渐形成以漳、泉人为主体的闽籍人聚居区。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澳门开港,泉州人移居澳门的渐多。明清两代,随着澳门各种贸易的盛衰,移居澳门的人数也随之增减,常住的有数百人,不少为泉州城关及近郊人。
清末民初社会动乱,一些泉州人移居澳门。民国9年(1920年),旅居澳门的泉州人有三四百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葡萄牙宣告中立,澳门未被日军占领,一些居留香港的泉州人移居澳门,战后多数返回香港。
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被新加坡和马来亚当局驱逐出境的部分泉州籍华侨定居澳门。50年代,有少数泉州籍侨眷往澳门会亲,定居当地。至50年代末,旅居澳门的泉州人及其后裔已超过1000人。
60年代和70年代,有上千名泉州籍印尼、缅甸和越南难侨移居澳门。1980年,澳门政府实施接纳中国大陆人的新移民政策,至1983年有数千名泉州人移居澳门。1983年以后,澳门政府限制移居,每年只有数名泉州人往澳门与亲人团聚。1986年,澳门有鲤城籍人约8000人。此后虽仍有迁入,但也有部分人移居其他国家。1992年,旅居澳门的鲤城人仍有8000人左右。
第二节 经济活动
一、在香港的经济活动
早期移居香港的泉州人,以垦荒、捕鱼为业。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香港开埠,有些泉州人往香港行商,此后人数不断增多。清末,旅缅华侨杨光涌与堂弟杨光练在香港设立吕宋栈,经营杂货、土产出人口业,此后经商的人不断增多。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在上海、厦门经商的泉州人在香港设立分行或代办处,稍具规模的有石头街伍泽俊兄弟经营出入口业,市区人陈天晨办毛巾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泉州人移资香港经商的迅速增多。民国36年(1947年),旅居香港的泉州人74.5%为商人,店员、工人占17%,职员6.4%,其他为无固定职业的侨眷。同年,泉州市区及城郊人在香港有6家商号。
民国38年,少数泉州人携资移居香港发展,著名的有上海复元行伍有志(石头街人)和市区人林清辉等人,不久均因经营亏损而转往台湾、东南亚。至1955年,泉州人在香港没有较具规模的企业,但金融汇兑业获家乡和东南亚汇兑业界的支持,扩办新办福东、兴淘、泰记、南兴等汇兑行(庄),后又创办万记、新太、永源、港珠、富东、宝珠等汇兑行(庄)。著名的从事金融汇兑业的人有市区人黄克立,1955年受其姻亲马来西亚银行家张明添(惠安人)委托,参与主持创办香港海外信托银行,出任董事兼经理;参股创立香港工商银行,任副董事长、常务董事。
6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泉州籍华侨、华人在香港投资,开始崛起,出现少数大企业。何瑶焑(东海人)和吴家熊(浮桥人)等人合创激成(香港)有限公司。1968年,吴家熊退出,另创DMT国际有限公司。黄克立创立永固纸业有限公司。
70年代,东南亚华人资本和内地人力资源注入,香港扭转石油危机造成的工厂开工不足的局面。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港商扩大投资领域,壮大经济实力。至1992年,出现一些由祖籍鲤城人创办的资产雄厚的企业。
激成(香港)有限公司
新加坡激成集团在港澳地区的总部,何瑶焜之子何建昌任董事、总经理。主营房地产、土产贸易、制衣、投资控股。在香港有子公司智马(香港)有限公司,持有香港华丰国货公司和香格里拉大酒店股权;在澳门有4家房地产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制衣、房地产、油棕企业及10多家香格里拉酒店。
香港DMT集团
印尼大马集团在香港的国际业务总机构,由吴家熊的子侄吴端贤、吴端景分任总裁、总经理。主营国际贸易、房地产、建筑、金融、种植、饲料和罐头食品工业,在香港、新加坡、曼谷、马尼拉、洛杉矶、纽约、巴黎、伦敦、卢森堡以及台北等地,有43家子公司、12家工厂和一系列快餐店。
中策投资(集团)公司
原名红宝石公司,为香港大型上市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黄鸿年(罗溪人)持有75%股权,主营企业买卖投资、金融、房地产、工业、贸易。在香港持有3家公司的主要股权及一些企业股份;在朝鲜持有与政府合资的统一发展银行的51%股份;在国内跟6个城市162家国营企业合资,组成9个大型公司及集团公司。
永固纸业有限公司和大正国际有限公司 黄克立、黄宜弘分任董事长、执行董事,主营纸业,兼营金融、投资控股、房地产、电子工业。持有大正国际、重信投资、亚洲保险等公司主要股权和河联投资、港澳国际、安全货仓等多家公司股权。
金泉成系列企业 马来西亚金泉成控股集团在香港的子公司,由黄华强(东海人)和同乡邱国润主持。持有香港大华石油产品有限公司主要股权,拥有香港华耀、德华、鸿易等国际贸易公司和一家制漆厂。
联泰国际集团 董事主席陈守仁(浮桥人,旅塞班岛美籍华人)。在香港有联泰船务贸易、纺织贸易、电影等有限公司;在塞班、关岛、菲律宾和中国大陆拥有10多家公司。主营国际贸易、纺织、制衣、制鞋、建筑、木材和面粉等。
美山贸易有限公司 香港著名参茸代理商、新加坡华人何瑶煌(东海人)创办。何氏与其子何灿程、何汉民在香港还有美明电子、大同参药行、香港田丰(私人)、协利参茸、海力、华业实业(香港)等有限公司,经营参茸、电子、房地产、出入口贸易,还投资银行、保险等金融业。
和昌集团 董事主席吴庆星(马甲人)。70年代初在香港开设龙星公司,以后组成和昌集团。在黑龙江、泉州和厦门建有企业;在泰国、澳大利亚有子公司。主营饲料油脂工业和土产贸易、养殖业,每年与国内贸易额达1亿美元。
其他企业 鲤城人在香港较具规模的企业还有:黄达群(市区人)创办的君心贸易、多多电子、景威地产代理、益林投资(香港)等有限公司,主营贸易、房地产、电子工业;佘明聪(市区人)兄弟共同管理其父佘文宗创办的家族企业香港建成织造有限公司,有子公司维得利有限公司;庄大川(市区人)创办的香港海洋实业有限公司,为香港石油化工业翘楚,在内地有多家大型石油化工合资企业;谢必荣(浮桥人)等人创办的香港康达贸易公司和远达货运公司;何瑶煌与林华国(市区人)合创的香港美惠有限公司,林华国创办的美惠投资有限公司,在厦门设有房地产公司;陈影鹤(东海人)创办的香港大庆有限公司;赖谋盛(市区人)创办的宝泰贸易行,投资达基实业、汇通灯饰、建生实业、宝麟贸易行等联营公司。
二、在澳门的经济活动
明代移居澳门的泉州人,多数为工匠、店员、杂工或海运船民,从事商贸业的很少。清代则多为工人或菜农,还有走私商人及其雇佣的职员、船工。
鸦片战争后,澳门港逐渐衰落。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居留澳门的泉州人有限,多系工人和菜农,个别人开设作坊式的小型工场或当零售小商贩。
60年代初,澳门经济进入发展时期,纺织、制衣工业逐渐取代传统手工业;中期,一些泉州籍印尼、缅甸、柬埔寨难侨进入澳门,大多经语言补习班培训后进工厂,部分人成为零售商贩,或开设小吃店。
80年代初,许多泉州人往澳门会亲或就业,多数当肩挑小贩,或在街头巷尾排摊设点,部分在同乡人的小型企业当佣工。1989年起,一些旅澳鲤城籍企业家联合组建一些企业集团,经营房地产、金融、出人口、百货、包装、制衣等业。至1992年,在澳门的鲤城人多数是小商人、小餐馆经营者,还有职员、工人,有成就者甚少,称得上大企业的有新加坡激成集团70年代在澳门创办的金山发展有限公司、海洋发展有限公司、友成建材(澳门)有限公司,均由黄友狮(东海人)主持,主营房地产开发,兼营酒店业和建筑材料业,为澳门五大房地产发展商之一。稍具规模的企业有李成佳(市区人)创办的百利成实业(澳门)有限公司、百利成(出入口)商行,在玻利维亚有金发达集团(股份)进出口有限公司,在江西省南昌市和家乡泉州市区亦有投资企业。此外还有曾俊宗(市区人)家族创办的澳门国际艺术中心和环球商行,叶作兰(女,市区人)等人创办的海洋集团屋宇管理(澳门)有限公司。
第三节 文教体育
一、香港地区
教育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旅港的泉州人参与创办用闽南话教学的改良私塾。民国15年(1926年)3月,有泉州人参加的旅港福建商会创办福建义学,用闽南话教学,开设国语(中国语言)、英文、数学等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扩办为福建中学,附设小学。50年代,香港闽南基督教会筹资创办闽光书院,泉州籍知名人士参与集资创办集美侨校、南洋学校、闽菁学校和一些小型英文补习学校,采用普通话和闽南话教学。60年代以后,泉州籍港胞参与资助原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扩大招生。70年代,参与集资创办闽侨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及闽侨中学、桂华山中学、群英中学。
文化体育 市区人司马文森(原名何应泉)于民国32年移居香港后,曾任香港《文艺生活》、《文汇报》主编、达德学院文学教授、香港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创作《火凤凰》、《南海渔歌》、《血海仇》、《娘惹》、《海外寻夫》等电影剧本;市区人秦岭雪(原名李大洲),业余诗人,7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许多歌颂祖国山川和历史文化的诗作,被誉为“写诗的生意人”,1988年出版诗集《流星群》;市区人柯达群,70年代后多次参加香港大型文学比赛并获奖,著有长篇小说《山婴和她的男人》、《大雾弥漫的凤凰山》和短篇小说集《命运》;马甲人杜振醉,1980年往港定居,就职香港波文书局,1985年转任香港煜华文化机构有限公司总编辑,近年来从事家庭及社会关系学教材编著工作,1989年出版《中国史纲》前两册;谢必荣,1953年定居香港,现任香港体育会总务主任、香港篮球协会副会长,为香港文艺体育界知名人士,1978年以后多次组织篮球队到福建省和泉州市参加比赛,组团参加泉州举办的南音大会唱;吴潮波,香港福建体育协会理事、监事,体育界知名人士,80年代为泉州举办的侨光杯篮球友谊赛奉献金杯,为泉州举办国际木偶节赞助经费。
二、澳门地区
教育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泉州籍乡亲参与创办漳泉义学,用闽南话教学,后改名漳泉小学,兼用葡萄牙文教学。20世纪80年代,澳门闽籍学童不断增多。1989年,闽籍知名人士组成以梁披云(永春人)为主席的澳门福建学校董事会,鲤城区人李成佳参与筹建,任董事。1990年9月,福建学校正式开学。
文化体育 明弘治元年(1488年),旅澳泉州人参与创建妈祖阁,作为乡亲演戏祀神聚会场所。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参与兴建清平戏院,为业余文化娱乐场所。80年代中期,曾俊宗家族多次组织书画展,举办工艺品和园林艺品展销。1987年1月,鲤城籍人参与创立南音曲艺研究社,组建武术队。此外,鲤城籍人还参与组织澳门福建体育联合会,该会拥有武术队、醒狮队、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杂技队、乐队,其中杂技队队长曾俊宗、教练曾少娥(女)为鲤城籍人。
第四节 爱国爱乡
一、支持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时,泉州人杨光涌、杨光练在香港创设的吕宋栈是接待来往香港的泉州革命党人的重要据点。讨袁期间,该栈是泉州革命党人在香港的武器弹药供应基地,军火多数由该栈采办后运送厦门转输泉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旅港泉州籍民主人士参与组织福建救亡同志会。福建旅港同乡会和福建旅港商会发动募捐支援抗战,赈助难民,组织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泉州人热烈支持、响应。金门、厦门沦陷,流落香港的金厦难民亦获泉州籍人捐输支持。
抗战胜利后,居港归侨王雨亭、张殊明(均市区人)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福建促进会(简称福促会)活动,王雨亭主持的建元公司是福促会向海外华侨募捐款物支援解放战争的主要据点之一。
民国38年5月,中共香港福建特别支部组织在香港的闽籍青年和归侨120多人学习、培训,于8月间分3批进入粤东解放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在港的泉州人士踊跃参加,其中有来自菲律宾的陈汉泽、曾华,来自台湾的黄既济,在香港读书的刘以健、林为庆,从大陆到香港的蔡祖卿、史中元、黄风长等。他们后来在泉州的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和《泉州晚报》社工作。
二、参政议政
1981年,黄克立增补为福建省政协第四届委员,1983年后被聘任为福建省第五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和第七届委员,1987年为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香港立法局议员黄宣弘被聘任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国务院港事顾问,黄达群被聘任为新华社香港区事顾问、福建省政协委员。
任福建省政协第六届(1988~1993年)委员的鲤城籍港澳同胞有香港的陈影鹤、陈明德,澳门的黄友狮。
任泉州市政协第六届(1988年增补)委员的有香港的谢必荣。任泉州市政协第七届(1992~1996年)委员的有香港的吴潮波、谢必荣,任市政协常委的有黄达群。
任泉州市鲤城区政协第三届(1991~1994年)委员的有香港的佘明聪、梁奕明。
三、投资创办企业
投资举办经济实体是泉州籍港澳同胞支持家乡建设的主要形式。解放初,在家乡投资多数采用汇款给亲属办企业的办法。1952年7月福建华侨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1967年6月,泉州籍港澳同胞投资人股总金额近万元人民币。“文化大革命”期间,港澳同胞投资家乡建设活动一度停止。
1979年开始,许多港澳同胞在泉州市创办来料加工装配企业和投资办厂。香港嘉华贸易公司与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合资创办泉州人造花厂有限公司;港商吴水影家族投资创办金山针织厂、笋浯塑料文具厂、永成兴面包厂;港商佘明聪与泉州市侨联合作,创办泉州集友企业社(来料加工手织羊毛衣);港商谢伟虹投资创办建益针织厂;港商梁奕明投资创办泉州侨光轻工有限公司、泉州手套厂有限公司。1988年,港商谢必荣与台胞合资开办豪盛地砖厂。1990年,产值和出口额上规模的大型企业有10家(含市直单位),总投资额100万美元以上的有26家。至1992年,在鲤城区范围内,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4家,即泉州南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泉州名都大厦、泉州富华建设有限公司、昌林(福建)仪器有限公司。
四、兴办公益事业
(一)教育
民国10年,居港归侨杨光涌与旅菲华侨杨厚翠等人捐资在江南亭店村创办紫兰小学。民国35年,杨光涌又参与在亭店创办凌霄中学,出任校董。
50年代,居港归侨吴国华(马甲人)捐资倡导,发动华侨、港澳同胞集资创办马甲锦霞小学。70年代后期,港澳同胞捐资泉州市教育事业的人数、金额迅速增多。1979年,港胞陈碧枢(惠安人)参加母校培元中学75周年校庆返港后,在香港发起创立校友会,并捐资倡导,向旅港校友和其他港胞募资捐建母校校舍,先后有吕振万(南安人)、黄保欣(惠安人)、韦梓辉(南安人)、庄垂杰(晋江人)等数十人捐资在培元中学建香港楼,并设教育基金会和赠送电教设备、汽车等,合计金额100多万元。
1987年后,旅港侨胞吴庆星(马甲人)先后投资近7000万元建仰恩大学;王为谦、庄启程、施世筑、李群华(以上均晋江人)、许东亮(金门人)、曾星如(安溪人)、吕振万(南安人)等旅港侨胞,先后共捐资1000余万元在华侨大学建校舍,设立基金会,购教学设备、图书;吕振万个人先后捐资180万元,在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和泉州五中建校舍;澳门归侨教育家梁披云(永春人)捐资倡导,梁良斗、梁清辉、梁仲虬等旅港澳梁氏宗亲和永春籍港胞颜彬声等捐资400多万元支持创办黎明职业大学;港胞梁奕明(市区人)捐资230万元,发放奖教奖学金,购赠鲤城区各中心小学电教设备;港胞余新河(南安人)先后捐资401.8万元,建泉州一中校舍,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港胞陈守仁捐资430万元,设立陈守仁家族福利基金会,嗣后其家族成员又先后注入资金,基金额增至1000余万元,多数用于教育事业;港胞金淑琼(女)捐其夫遗产100万美元,在鲤城区设立吕志明奖教奖学基金会。捐资鲤城区教育事业金额较大的,还有西隅校友会香港联络组、亭店旅港同乡会和黄荣生(江南人)、邱季端(石狮人)、韦梓辉(南安人)等团体和个人。
港澳同胞捐资鲤城区范围内教育事业获各级政府表彰的团体或个人共有29个。
(二)文化体育
1960年后,开始有港胞捐助泉州文化、体育事业。1978年起,港澳同胞捐资泉州市文化、体育事业逐渐形成规模。港胞黄达群倡导并捐资10万港元,港胞李光弼(晋江人)及其他港胞、华侨集资55万元,重建谯楼;黄达群个人捐资110万港元助建泉州市图书馆,并为侨乡体协、国际木偶节、南音大会唱多次捐助;陈影鹤将其妻生前个人储存的港币50万元捐给厦门大学,还捐资助建华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修建东海宝觉小学校舍和海印寺;陈守仁捐资100万元建泉州市青少年宫;港胞张加权(市区人)创办泉州利达俱乐部;鲤城区旅港武术界人士集资创办泉州剑影武术馆;谢必荣捐资倡导,发动香港福建体育协会同仁集资150万元建泉州侨乡体育馆。
(三)医疗卫生
1950年以后,陆续有一些港澳同胞向泉州市各医疗机构赠送药品和小型仪器。80年代,港澳同胞捐资泉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数、金额迅速增多。1988~1989年,居港归侨高维珊(晋江人)捐240万元在福建医大附属第二医院建高维珊楼,创办高维珊福利基金会。1985~1992年,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先后接受港澳同胞捐资、赠药总金额逾15万港元。1992年,港胞黄荣生捐资70万元建江南卫生院,并购赠先进医疗设备。
(四)桥梁 道路
80年代开始,鲤城区城乡大力整修村路、巷道,不少港澳同胞捐资襄助,金额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捐资数额较大的有:澳门同胞黄友狮捐资修建东海后厝村村路;陈守仁家族福利基金会捐资2.5万多元修浮桥王宫村村路;亭店村港胞为主集资33.7万元修建江南亭店村路;康轻等港胞与华侨集资25万元修建杏岭道路。吴庆星在创办仰恩大学过程中,捐资200多万元,铺筑仰恩大学通往鲤北主公路的水泥路及20多公里山间公路,建造钢筋水泥结构的仰恩桥、祥贤桥、洋坑桥。
(五)其他
1966年,港胞吴水影与4位华侨联合捐资港币1.2万元,给家乡江南火炬大队购买联合碾米机,并建厂房。1979年以后,港胞李华民、陈小琴赠送海滨居委会烫金机4台、名片印刷机2台和名片纸2捆;吴伯龄赠送泉州面粉厂面粉袋缝口机及配件;陈守仁捐资在浮桥王宫村安装自来水;吴庆星捐资18万元在马甲洋坑村修水利。
鲤城区侨联和各乡镇(街道)侨联会所多数获港澳同胞捐款支持,获捐资较多的有泉州侨联大厦、临江侨联大厦。泉州侨联大厦落成时,港胞吴潮波、陈旋波等人捐赠国际时钟、冷气机、彩电等。陈守仁家族福利基金会每年均拨基金给浮桥王宫村作敬老福利金,一些慈善福利机构也获港胞捐赠。
第五节 社团
一、同乡会
香港 1939年,泉州籍人参与创办香港福建同乡会,陈明德曾任监事长。1967年,泉州籍人曾国栋参与发起创办香港闽侨会馆,曾任副理事长。1988年,鲤城籍人陈守仁发起创办香港泉州同乡会,任理事长,现任理事长吴潮波,名誉会长黄克诚。此外,尚有亭店旅港同乡会、乌石旅港同乡会、灯星旅外同乡会。
澳门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泉州籍人参与创办三州(泉、漳、潮)值理会。1986年,鲤城籍人参与创办澳门晋江同乡会,曾俊宗曾任副会长。1989年,鲤城籍人叶作兰(女)参与发起创办澳门福建同乡会,黄友狮曾任常务副会长。
二、行业公会
香港 60年代后,泉州籍人参加的重要行业团体有香港中华总商联合会(黄宜弘曾任副会长)、香港中华厂商会(黄宜弘曾任常务会董)、香港海外商业联谊会(陈守仁曾任监事长)、香港互通纸业厂商会(黄宜弘曾任理事长)、香港中华文化服务社(曾国栋曾任社长)、香港福建体育协会(吴潮波曾任理事、监事)、香港篮球协会(谢必荣曾任副会长)、香港中药公会(何瑶煌任永远会长)、港九中华药业商会(何瑶煌任名誉会长)。
澳门 60年代后,泉州籍人参加的重要行业团体有澳门中华总商会(黄友狮曾任董事)、澳门建筑商会(黄友狮曾任常务理事)。此外尚有1990年成立的澳门福建文化协会,1991年成立的澳门福建体育联合会。
三、校友会
80年代,泉州各校校友在港澳组建的校友会有华侨大学旅港校友会、泉州培元中学及培英女中香港校友会、福建省立晋江第一中学(今泉州五中)香港校友会、泉州一中旅港校友会、泉中中学(今泉州六中)香港校友会、罗溪中学香港校友会、泉州西隅小学香港校友会。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