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6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交流
分类号: G249.26
页数: 3
页码: 1101-11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与台湾之间在教育、科技、艺术和宗教等方面有着深厚的联系。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多泉州的文人学士、教师和学生移居台湾,对台湾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科技领域,泉州人带去了医药卫生科技、农业科技和土木建筑科技等,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艺术方面,泉州的南音、戏曲和木偶艺术流传至台湾,丰富了台湾的文化生活。此外,寺庙信仰也是两地联系的重要方面,泉州的天后宫、关帝庙和王爷宫等庙宇在台湾分灵,成为台湾信仰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泉州 台湾 文化交流

内容

一、教育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陆一些文人学士先后入台,对台湾的文风教化产生重大影响。在义学和私塾方面,泉州人傅人伟受聘主持台北士林文昌祠义学,庄正主讲台北板桥大观义学。清代,在台湾以台籍身份参加京师会试、殿试中式进士的泉州人先后有叶题雁、李清琦、王克捷、蔡鹏南,参加乡试中式举人的有20多人。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培养建设海疆的各方面人才,民国33年(1944年)5月创办海疆学校。校址初设仙游县,后因台澎居民十之七八为闽南籍人,故迁校南安九都,再迁泉州城内,以利招收闽南学生。抗战胜利后,台湾学校急需会讲闽南话的教师讲授国语,民国35年1月,台湾高雄市政府拟聘闽南籍小学教师100名,委托泉州新南书社办理,实招收72名。民国36年,海疆学校第二届毕业生,师范专科48人有20人愿往台湾,商业专科53人有25人愿往台湾。同年7月,海疆学校校长梁龙光赴台收集海疆资料,考察战后的台湾教育。民国37年6月,海疆学校第五届师范专科毕业生组成教育参观团赴台,先后在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嘉义、台南、高雄等地参观。结束后,部分毕业生留台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民国38年,不少泉州人东渡台湾求学、任教,其中杰出的有曾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庄长恭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亦园。
  1952年,在台的泉州培元中学校友在彰化创办培元中学,以泉州培元中学为母校。1990年,彰化培元中学校长苏春生率团来鲤城参加母校“三庆”(建校86周年,孙中山为培元题“共进大同”70周年,宋庆龄为培元题“为国树人”10周年)活动。
  二、科技
  医药卫生科技 泉州先民东渡台湾时,带去保护神花桥公(保生大帝),并带去医签和药方,在台湾民间流传数百方。晋江人林大廷青年时师从河市痘疹名家刘师学医,光绪末年居郡城,与友人蔡祝南学西医,后东渡台湾,居台北行医,足迹遍及台湾各地。民国初,从日本医校毕业的台湾人陈春木在泉州新桥头开设仁爱医院;泉州人陈祯嘉、戴少安在台湾学医,回泉州市区开业。
  农业科技 郑芝龙居台时,派人入山开垦,伐樟熬脑,配售日本,以供药用,清末成为台湾三大出口物之一,其法传自泉州。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当地人农耕原始,郑成功按泉州一带的耕作方法发给当地人铁犁、耙、锄各1副,耕牛1头,派有经验的军民传授农技,当地人都改变原来的耕作习惯,用新法种植。郑成功还派军师刘国轩赴福建,购进大量蔗苗,劝各地种蔗制糖,许多泉州移台居民直接经营庶糖业,改变台湾单一型的农业经济。台湾高山族饲养的番鸭(东番之鸭的简称)传至泉州后,与田鸭杂交,培育出一种新鸭种叫土番鸭,至今番鸭和土番鸭仍是鲤城民间饲养的主要鸭种。民国21年,泉州地方人士推举陈溪、卢碧镛(台湾人)往台湾私购134号和108号品种蔗苗4000多株,偷运回泉,分别在南安水头和泉州东门外水漈乡试种,翌年即在泉州新门外、南门外一带推广。民国23年,丰州人黄福如和陈锡港(台湾人)再次派人到台湾采购蔗苗偷运回泉,在泉州北门外后茂村试种,后推广于泉州北峰等地种植。
  土木建筑科技 台湾农村,至今仍保留许多三开间、五开间的传统建筑,与鲤城的古建筑相仿。泉州府城的工匠技术高超,台湾较大的工程或著名的庙宇都聘请祖籍地匠师设计施工。民国14年,重建台南府孔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毁于日本人],即请泉州人当总工程师,按泉州府孔庙风格,历时15年建成,被誉为正统南中国式的孔庙。
  手工业科技 嘉庆年间(1796~1820年),泉州城内人吴田从府城南大街移居鹿港,曾参加全国性雕刻比赛获优胜,嘉庆皇帝颁赐的“御赐金莲”古墨1块和雕刻工具1盒,至今仍由其第五代孙、台湾薪传奖得主吴清波保存着。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东海蟳埔人郑槌把制饼技术传入台湾,在鹿港开设郑玉珍糕饼铺,生产传统凤眼糕、牛舌饼和猪油〓,成为当地特产;台湾锡雕名匠刘青司受聘到泉州城内的连发祖铺锡雕店,负有盛名的双层莲花斗灯就是他按台湾样品制作、经泉州艺人杨炳坤加以创新而成的。此外,台湾的藤器、大甲席、大甲帽等传入泉州,对泉州的竹器、草席等编织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三、艺术
  音乐 明末清初,泉州南音传入台湾,盛行于鹿港一带。鹿港的雅正斋是台湾最早的南音社团,创办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誉为南曲状元的陈武定(府城南门后山人)东渡台湾授徒,历时三年。至解放时,泉州和台湾的民间交流一直未有间断,此后三十余年间因海峡两岸关系紧张,民间交流中断,改革开放后始得恢复。1984年2月,泉州市举行第三届南音大会唱,台湾汉唐乐府创会会长、台湾南音研究所负责人陈美娥等三位台胞应邀参加。1989年2月,台湾音乐界知名人士许常惠、徐瀛洲、陈茂萱三人一道访泉,共同切磋南音艺术;4月,陈美娥、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台湾汉唐乐府晋谒黄帝陵演出团全体成员到泉访问,返台后曾永义撰文《南音之都》在台湾《联合晚报》发表;9月,台北市汉唐乐府、闽南乐府、台南市南声国乐社三团体参加泉州市1989年金秋海内外弦友南音大联欢。台湾现有南音社团70多个,遍布台北、台南、高雄、基隆、鹿港等地。
  戏曲
  由泉州传入台湾的戏曲有大梨园(老戏)、小梨园(七子班)、高甲戏、提线木偶和布袋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1662年),派人回闽南招聘梨园戏班赴台演出。梨园戏后来成为台湾的主要戏种,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已有梨园戏演出的记载:“肩披鬓发耳垂珰,粉面朱唇似女郎,妈祖宫前锣鼓闹,侏■唱出下南腔。”高甲戏传入台湾后,因其丑角独具一格,唱腔活泼,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传统折子戏《管甫送》就是以一个当台湾小吏的泉州青年和一个台湾少女热恋、互诉衷情为题材的。光绪年间(1875~~1908年),泉州提线木偶庆元班应邀到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演出,载誉归来,班台前悬挂着侨领赠送的对联;“实叻槟城演唱过,台湾吕宋褒誉来。”泉州著名木偶师陈婆(别号“猫婆”)带得意门生许金水(别号“金水师”)到台北地区传艺,另一著名木偶师童全(别号“胡须全”)移居台湾艋舺。民国初,台湾创建木偶剧团小西园和华阳台(后称亦宛然),表演手法及传统剧目都传自“猫婆”、“金水师”和“胡须全”。泉州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壮年时,台湾木偶戏班都通过祖家的“走水”(行商)千方百计向江订货,引起日本当局注意,严加禁止,泉台戏曲联系暂时中断。1988~1992年,鲤台之间戏曲交流达11次之多。台湾著名文化人士观看梨园戏演出后,盛赞梨园戏“文化价值,艺术成就,娱乐效果,都是无与伦比的”,是“海峡两岸的一颗明珠”。其间,台湾亦宛然木偶剧团民族艺师李天禄传人陈锡煌、李传灿到鲤城拜泉州木偶剧团黄奕缺为师;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王仁杰创作的梨园戏《节妇吟》移植为京剧《问天》后,由台湾“雅音小集”演出;应台湾鹿港民俗才艺推展委员会邀请,福建泉州民俗文化交流访问团到台北市、台北县、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地进行交流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武术 郑成功抗清复台,其部下将领和士兵有许多是少林中人。泉州南少林痛禅上人,相传为明福王的堂叔,至台湾依延平之子,不得志,仍还少林。清代至民国初期,台湾八幡社阳山也有座少林寺。1990年,台北市国术会理事长黄善德率团来鲤城寻根谒祖,交流武技。
  四、寺庙
  泉州多种宗教信仰共处,每年有100天分属128位神祇氏的诞辰,迁台的泉州人将祖籍地诸神带到台湾奉祀。台湾许多宫庙将儒、释、道三教诸神同祀一庙,系沿习泉州;台湾现有教堂、寺庙14093座,许多传自泉州。
  天后宫 台湾现有供奉妈祖的宫庙800余座,其中很多是由泉州天后宫分灵及再分灵的,俗称温陵妈。台南安平鹿耳门圣母庙、台南天妃宫、鹿港天妃宫、台南大天后宫、云林刺桐乡福天宫、台中朝天宫和台西安海宫、嘉义西门天后庙、淡水福佑宫、新港奉天宫、台南县温陵妈祖庙等11座,均系由泉州天后宫分灵,并为泉州人所建。
  关帝庙 台湾现有关帝庙300余座,其中不少是从泉州分灵及再分灵的。台湾最古老的关帝庙是台南的开基武庙,其神像是康熙八年(1669年)从泉州通淮关帝庙恭请奉祀的。泉州通淮关帝庙的三义庙左壁,尚嵌有台湾彰化生员林光夏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所书的降神碑石刻。
  慈济宫 郑成功渡台时,保生大帝即为漳泉人士随迁之神,流传至今,台湾全省奉其为主神的庙宇已有270多座。1989年8月14日,400多名台胞组团到花桥慈济宫参谒,捐献人民币23万元建造义诊大楼。
  王爷宫 主奉萧望之,在台湾有从泉州富美宫分灵及再分灵的宫庙2000余座。明朝末年,延陵吴姓移民由富美宫祖庙分灵,随郑成功渡台,建立聚安宫。清道光初,金、吉、姚三府王爷神像随富美宫王船漂海抵台,台中县大安港建镇安宫加以奉祀。300多年来,台湾同胞经常组团到泉州富美宫祖庙进香。
  开元寺 原系郑经为其母董夫人所建的北园别馆,后改建为佛寺,奉祀释迦和弥勒,是台南第一大佛寺,用故乡名刹泉州开元寺命名。鹿港龙山寺曾是泉州开元寺的分寺,清嘉庆二年(1797年)起,祖寺先后派13位高僧前往主持弘教。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傅人伟
相关人物
庄正
相关人物
李清琦
相关人物
王克捷
相关人物
蔡鹏南
相关人物
梁龙光赴台
相关人物
庄长恭
相关人物
李亦园
相关人物
苏春生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宋庆龄
相关人物
花桥公
相关人物
林大廷
相关人物
蔡祝南
相关人物
陈春木
相关人物
陈祯嘉
相关人物
戴少安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刘国轩
相关人物
陈溪
相关人物
卢碧镛
相关人物
黄福如
相关人物
吴田
相关人物
吴清波
相关人物
郑槌
相关人物
郑玉珍
相关人物
杨炳坤
相关人物
清道光
相关人物
陈武定
相关人物
陈美娥
相关人物
许常惠
相关人物
徐瀛洲
相关人物
陈茂萱
相关人物
曾永义
相关人物
许金水
相关人物
江加走
相关人物
李天禄
相关人物
陈锡煌
相关人物
李传灿
相关人物
黄奕缺
相关人物
王仁杰
相关人物
黄善德
相关人物
林光夏
相关人物
萧望之
相关人物
郑经
相关人物
叶题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