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经济往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往来
分类号:
F121.24
页数:
4
页码:
1098-110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与台湾之间有着长期的通商贸易往来,涉及丰富的商品和货物,为两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台商也投资兴办了许多企业和行业,为泉州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机会。
关键词:
泉州
台湾
通商贸易
内容
一、通商贸易
北宋蔡襄《荔枝谱》中已有荔枝加工后运往台湾的记载。当时,渔民到澎湖和北港作业,有的捎带一些货物在当地出售,后来逐步发展为行商走贩,随渔船前往澎湖、台湾一带交易。从刺桐港往西洋的商船,有的也在台湾稍作停留进行贸易。
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隶属泉州路晋江县。泉州人以瓷器、陶器、铁器、琥珀、珍珠、日用品换取台湾的鹿脯、兽皮、兽角、兽骨、硫磺。
明代初、中叶实行海禁,闽南沿海商民仍假借名义与台湾贸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复设澎湖巡检司,海禁逐步开放,泉台贸易转入兴盛时期。大海商郑芝龙以安海为据点,控制对台贸易,崇祯间商船达千余艘。
荷兰殖民者人侵台湾后,与郑氏的贸易仍频繁进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实行海禁,郑成功在杭州、厦门设立陆路、海路五行,冲破清政府封锁,将大陆货物运销海外。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开放海禁,设立海关,泉州府有南门外馆口和法石馆口,征收与台湾、外省、外洋的贸易关税。乾隆十九年(1754年),开放台湾鹿港与晋江蚶江对口贸易,泉州与台湾的贸易再次兴盛,“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大小商渔往来涉利,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泉台贸易中,输台商品有生丝、丝绸、陶瓷、纸张、茶叶、白蜡、黄金、酒、生姜、明矾、砖、瓦、木板、木柱、铁锅;从台湾输人的商品有银、铜、铅、硫磺、胡椒、槟榔、樟脑、茄藤、通草、麻、苏枋木、大米、蔗糖、食油、咸鱼、鹿肉、鹿脯等。泉州城是泉台货物来往的重要集散地,府城南门厂口渡头、富美渡头、海关口渡头、观音渡头等就是泉州海上贸易的码头,渡头以内货栈林立,米埔巷尤为集中。富美渡头由与台湾贸易的行郊控制,拥有专用码头、货栈及脚夫。
台湾在与大陆长期贸易中,逐渐形成商业中心,最著名的是“一府二鹿三艋舺”(即台南府、鹿港、万华),泉州和台湾都出现同业公会性质的行郊商业组织。晋江县有专营台湾生意的行郊数百家,县城的行郊集中在南门的富美、新桥头、一堡。台南的南郊有30多个商号与泉州贸易。泉州籍人成立的泉郊,居鹿港八大郊之首,拥有200多家商号,专与泉州地区做生意。艋舺的三大郊(泉郊、北郊和厦郊),均为泉州人经营。掌握行郊的不少是泉州人,东海法石人张秉鹏开设张德宝行,经营泉台货船航运,为艋舺首富。台湾的行郊常在泉州府城活动,现保存在开元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铸的一个铁钟,即为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今临江新桥)台湾鹿港的行郊46家商号公置的;《重修准提大殿碑》开列的行郊中,排在前列的有淡水、笨港、梧栖三家行郊;在法石真武庙发现的《重修圣殿葫芦亭碑记》记录捐赠银两的名单中,有来自淡水的5家船商和1家经营商。
甲午战争日本侵占台湾,对渡终止,海防官署关闭,泉台贸易受极大影响。日本人全面垄断台湾经济,独占海上航线,泉州只能通过秀涂用小轮船到厦门转运泉台间相互需要的物资。后日本允许台湾与泉州直接贸易,台湾运到泉州的增加日本商品火柴、煤油、干贝(江瑶珠)、鲍鱼、虾干、沙丁鱼和脯类、猪牛筋等,后期还有电石、钢筋、水泥和机器;泉州运到台湾的大多是农土产品。“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重新实行严厉限制政策,泉台贸易转入走私状态。抗战胜利后,泉州与台湾的贸易出现兴盛局面,从事泉台贸易的行郊不少。泉州聚宝街协和号专营台湾海味品,永康成改营台湾食糖。泉州一些党政要人如庄澄波、汪波、林中民等也参与贸易活动。工商业者又活跃起来,蔡鼎常组建大通船务行,丁子意组织捷益船务行,陈逢辰新办晋通船行,均经营泉州到台湾的航运业务;陈泽宣、林文定等组织南洋轮船公司,航行兴化、泉州、上海、台湾等港口;在上海经商的泉州人伍泽琪,也自备、租用几艘汽船行驶泉州、厦门、上海、台湾,在台湾建分号,还从台湾运来水泥在老家法石建楼房。泉州秀涂和台湾之间,小货轮、机帆船、帆船从事客货运,每天启航多达50余艘,后渚港还不计算在内。泉州不少人到台湾办厂办店,如华通公司、柯隆顺信托行,黄福根则经营进出口商,一些有条件的报人也投笔从商。台湾方面,台北、基隆、新竹、台中、鹿港、新营、布袋嘴、台南、高雄成为台湾与泉州贸易的港埠,台湾商人也来泉州经商。
1949年,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两岸贸易中断。
1979年后,海峡两岸局势开始缓和。泉台贸易先是渔民在海上交易日用品和副食品,进而发展到直接小额贸易。台湾商品有电器、涤纶丝、雨伞、雨衣、手表、太阳镜等,泉州商品有中药材、工艺品、副食品、水产品(鱼、紫菜)等。后渚港设有台轮停靠站。
1984年,泉州市成立泉盛投资贸易有限公司,专营对台贸易。到1985年,公司通过第三地区、国家的转口大额贸易(含代理)进口涤纶丝3980.48吨、涤纶绵1099.25吨、涤纶布159.43万码、彩色电视机3万台、显像管10.78万只、摩托车300辆;出口锑110吨、锡78.47吨、罐头13367箱、兔毛137.74吨、苎麻球94吨、精干麻81.63吨、茶叶61吨、当归20吨。进口总额2605万美元,出口总额918.5万美元。但采用这种形式时间短,后来归省直接经营。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商与大陆间接贸易。同年5月,宣布大陆当归、枸杞、红枣、黑枣等中草药进口免受限制;8月,又宣布允许从大陆间接进口鼠毛、马毛、鸡毛、苎麻、亚麻、羊毛、金刚石、陶瓷制品等27项品种。1988~1992年,鲤城区对台小额直接贸易480万美元。
二、台商投资
民国2年(1913年),泉州地方知名人士谢俊英等人发起筹建泉州电灯公司,台湾富商林菽臧(泉州城龚显曾翰林的女婿)投资8万余元,并向台湾购买1部120匹马力煤气发动机,配60千瓦发电机1台,机组1套,于民国5年9月发电,开创泉州用电历史。
7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增多,泉州市积极引进台资。1983年,江南公社井尾皮塑厂与台商刘某合资创办泉州市第一家台资企业——泉州通兴企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5万美元,其中台资7.5万美元。1988年2月,鲤城区成立专门为台商服务的泉州闽台咨询服务公司。同年接待台商300余人次,签订经济合同、协议书22份,总金额6200万元人民币,创办台资企业10家,其中独资2家。1989年,创办台资企业6家,其中独资1家。1990年,创办台资企业8家,其中独资6家,远郊镇开始出现台资企业。1991年,创办台资企业13家,其中独资7家。1992年,创办台资企业17家,其中独资9家。至此,全区共有58家台资企业,总投资5945.3万美元,其中台资5030.9万美元(投资300万美元以上的有5家)。经营范围有纺织、机械、包装、建材、陶瓷、房地产、文化用品、食品、服装鞋帽、伞具、汽车零配件、化工、电子等。台资企业逐步向独资、技术资金密集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泉州远太企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以来,先后创办3家独资的远太字号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文化用品、广告、贸易等多种项目的经营,形成总投资约1200万美元的集团性台商独资企业。豪盛(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的瓷砖各项指标均达到欧美标准,产品畅销海内外,曾获全国建材产品暨装潢材料展评博览会金奖,被评为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襄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苏枋木
相关人物
张秉鹏
相关人物
张德宝
相关人物
江瑶珠
相关人物
牛筋等
相关人物
庄澄波
相关人物
汪波
相关人物
林中民
相关人物
蔡鼎常
相关人物
陈逢辰
相关人物
陈泽宣
相关人物
林文定
相关人物
伍泽琪
相关人物
黄福根
相关人物
谢俊英
相关人物
林菽臧
相关人物
龚显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泉州远太企业开发有限...
相关机构
泉州闽台咨询服务公司
相关机构
泉州电灯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