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08
颗粒名称: 卷三十 体育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35
页码: 1019-1053
摘要: 本卷记述了鲤城区体育事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民间传统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人才与培养输送等。
关键词: 鲤城区 体育事业

内容

南少林武术发源于文化古城泉州,历代薪传不衰。泉州的舞龙、舞狮、划龙舟、弈棋、登山、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流传深广。
  清末民初,近现代体育传入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年),泉州举办中小学体育运动会。民国期间,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体操等项体育运动逐渐发展,篮球运动尤为普及,竞技列全省前茅,有“篮球之乡”的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市政府重视体育工作。1953年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泉州市分会,1956年成立泉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1957年创办泉州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体育设施不断维修拓展,体育设备不断充实更新,体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计划。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人民体质大大增强,一批体坛名将脱颖而出。
  进入80年代,以学生和职工为主体的群众体育格局被打破,农民、老年人、伤残人以及学龄前幼儿都加入体育锻炼行列。1992年,全区有运动健将32人,高级教练员8人,国家级裁判13人,鲤城区荣获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第一章 民间传统体育
  第一节 武术
  一、南少林武术
  唐广明元年(880年),嵩山少林棍僧智空来闽,于泉州东门外凤山下东禅寺(又称少林寺)传授少林武术,是泉州南少林武术之发端。
  泉州南少林武术门派众多,拳种有太祖拳、五祖拳、鹤拳、罗汉拳、花拳、犬拳等。太祖拳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后由赵氏皇族传人,历代盛传不衰。明代中叶,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武术家赵本学著有《韬钤内外篇》、《赵注孙子兵法》。嘉靖四年(1525年),泉州人邓城中武解元[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泉州共出武举人407人]。嘉靖十四年,南少林武术名家俞大猷中武进士[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泉州共出武进士73人]。同年至嵩山少林寺,收宗擎、普从二僧为徒随军学艺,学成后宗擎重返嵩山少林寺,广传南少林技艺,南北少林武技互相交流发展。俞大猷撰有南少林拳经典著作《剑经》,对南少林武术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清代,泉州南少林一些人反清复明遭追捕,少林武术随避难者广为传播。洪熙官等人随至善禅师逃往广东收徒传艺,创立广东十大名拳之首的洪家拳;尼姑四月大师把少林犬拳传至永春、福州;郑成功收复台湾,南少林武术在台湾流传;泉州华侨远涉重洋谋生,南少林武术传人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咸丰年间(1851~1861年),泉州一带武林高手(如林九如等)如云,声誉远扬。
  民国期间,泉州民间械斗时有发生,乡里设馆习武成风。民国22年(1933年),林九如的传人吕鹏琦、林天恩、黄锡禧、陈燧、释妙月、邱志竹等人成立泉州国术馆,馆长吕鹏琦,址设泮宫内蔡厝祠,到馆习武先后近百人。随后,邱志竹在南门设富美国术馆,释妙月在崇福寺教练僧人。
  解放后,泉州历届政府重视弘扬南少林武术。1962年10月,成立泉州市业余武术研究社,址设泮宫王厝祠,后迁承天寺,再迁后城。武术研究社挖掘整理大量武术遗产,不定期刊印出版《泉州武术》,广泛征集南少林武术的学术论文,编印《泉州南少林文丛》。1964年,老拳师黄清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南拳第一名。1972年,成立泉州市武术协会。1976年,庄昔聪在省武术比赛中获成年组总分、南拳及自选器械3项第一名,翌年又获省成年组拳术、长兵械、短兵械3项第一名。1982年,郑连来获全国武术观摩雄狮奖。1983年,黄清江、李俊钦获国家体委千名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1985年,庄一鹏获全国武术传统套路第一名(1987年又获省首次散手大赛70公斤级金牌)。1986年,泉州市武术协会改称鲤城区南少林武术协会,下设22个训练点、1个武术馆作为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区武协一年举办一次武术比赛。1989年3月,于清源山麓南少林旧址西侧创建剑影武术馆,建室内练功场800平方米,室外练功场近2000平方米,泉州武术名家庄子琛任馆长,其子庄昔聪任总教练,有专、兼职教练员20名。1990年8月,南少林武术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市少体校、青少年宫开办武术班,配备专职教练员;泉州六中职专体育班把武术列为教学项目之一;区教育局、文化局联合举办培训班,邀请名老拳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1991年5月,剑影武术馆组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散手锦标赛,3名选手进入前10名。1992年,剑影武术馆在全国首届民间武术馆(校)武术套路、武术散手邀请赛上获套路比赛团体一等奖,散手比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同年,全区拥有国家级武术裁判2人,一、二级裁判78人,武术教练员57人,武协会员、学员近5000人;有153所中小学开设武术课,36所中小学组织武术活动兴趣小组,12所中小学建立武术队,泉州华侨大学、泉州师专及一些工厂、企业也举办武术班,建立武术队。1987~1992年,共举办6届武术比赛,参赛人数达3000多人次;比赛分成年组、青年组、少年组和儿童组;项目分传统南拳(太极拳、五祖拳)、五枚花、连手拳、规定拳、三路拳、竞赛南拳、刀术、棍术、剑术对练等。
  二、太极拳
  1951年,泉州开始推广太极拳活动,但缺少组织,中老年人习拳者较多。1975年,举办两期太极拳培训班。1977年,开元寺、文化宫、南门设立太极拳辅导站。1979年,成立泉州市太极拳协会;市直机关率先建立辅导点,市总工会积极推广、普及,基层设11个辅导站,一批老同志和离(退)休干部、职工扎根辅导站,开展群众性练拳活动。1986年,鲤城区太极拳协会获国家体委、全国总工会授1的全国先进体育集体称号。从1987年起,区太极拳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太极拳比赛,设杨、陈、吴、孙四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等9个项目。至1992年,全区共办太极拳(剑)训练班182期,参加入数达2万人;参加太极拳综合习武的达3万多人。
  第二节 舞龙舞狮
  泉州舞龙、舞狮始于何时未详。清代至民国时期,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以及乡里迎神赛会,常有舞龙、舞狮表演。
  一、舞龙
  俗称舞龙灯,也叫“弄龙”。民国9年(1920年),涂门街奏魁舞龙队、浯渡乡码头工人舞龙队和伍堡码头工人舞龙队扬名泉州。民国34年,码头工人舞龙队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从体育场出发,沿中山路一直表演到南门。1951年,泉州搬运公司工会组织搬运工人舞龙队,节日上街表演。1959年,泉州市国庆十周年举行踩街游行,搬运舞龙队被拍成电影。“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中止。1977年,搬运公司重组男、女舞龙队,搬运小学组建小龙队。1981年,搬运公司男女舞龙队参加拍摄电影《元宵乐》,表演“双龙盘塔”。1984年,北京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来泉州拍摄舞龙纪录片。1985年,搬运公司舞龙队赴省参加省首届龙灯舞狮大会。1992年,鲤城区域内有8支舞龙队。
  二、舞狮
  俗称“刣狮”,同武术表演相结合,动作威武勇猛,表演形式有闹阵(龙门阵、蚂蚁阵、蛇阵)、武术表演,以拳术、刀枪棍叉与狮对打。民国35年,泉州霞洲乡舞狮队和富美码头工人舞狮队颇负盛名。1951年,搬运公司组织舞狮队。1987年和1990年的元宵节,泉州市组织舞龙、舞狮表演赛,鲤城区均参赛。1992年,鲤城区域内有2支舞狮队。
  第三节 划龙舟
  泉州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俗称“划龙舟”),历史悠久。民国31年(1942年)端午节,晋江县在新桥溪举行龙舟竞赛活动,紫江、南薰、云梯、富美、胃特灵等队参赛,紫江队获第一名。1957~1964年,每逢端午节均在新桥溪举行划船比赛和水上抓鸭活动。1964年,新桥溪举行2000米划船比赛,8个队参加。1966年后活动中断。1982年恢复,此后每年端午节均有活动。
  第四节 其他传统体育项目
  一、象棋
  泉州的象棋活动历史悠久,泉州后渚港发掘的宋代古船中有象棋子20枚,与现在的象棋规制相同,说明当时下象棋已是船员的一种娱乐活动。宋末元初,蒲寿庚在自己的府第划地为棋盘(即今棋盘园),以少女为棋子与人对弈。民间的象棋活动也很普遍,历代盛传不衰。
  解放后,象棋活动有很大发展。1953年泉州工人文化宫建立后,即有组织地开展象棋活动,建立棋类活动室,并在节日期间举行象棋擂台赛、表演赛,观众甚多。1957年,泉州市成立象棋研究社。1959年,福建省第四届运动会,泉州康启明获中国象棋冠军,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比赛。1961年和1962年,康启明又2次获省赛冠军。1978年,庄昭伟参加省少年棋类比赛,获少年组中国象棋冠军。1985年,诸泉林、朱宜旻参加省中国象棋比赛,诸泉林获男子青年组冠军,朱宜旻获女子青年组冠军;诸泉林又获省优秀棋手邀请赛冠军。同年,泉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建立棋类班,配备专职教练员定期训练。1989年,泉州师范附小建立儿童棋类训练点;泉州文化宫建立棋类活动中心,经常组织棋类培训班和比赛。
  二、登山
  登山活动起源很早,泉州清源山、紫帽山、九日山、丰山等地留有很多达官贵人登山活动的摩崖石刻,最早为北宋年间。民间登山活动也很活跃,春秋两季为登山活动旺季,特别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山的人更是摩肩接踵。登山风气久盛不衰,清末新型学校出现后,中小学学生每年春游、秋游成为定例,活动地点大多在清源山、紫帽山。解放后,每逢节日,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常举行爬山比赛。改革开放后,清源山风景区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理想地方,节假日登山的人特别多。
  三、拔河跳绳踢毽
  泉州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广泛的还有拔河、跳绳、踢毽子,解放以前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清宣统元年(1909年)举行的晋江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就有拔河、踢毽子两个竞赛项目。解放初,跳绳、踢毽子还很活跃,后踢毽子渐被淘汰,跳绳的人也渐减少,但仍有人坚持跳绳活动,特别是在校学生;拔河则是学校、机关、工厂、农村在节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第二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职工体育
  民国26年(1937年),泉州城区店员工人组织晨星篮球队,泉安汽车公司职工组织足球队,是泉州最早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单位。
  解放后,职工体育蓬勃发展。1951年,举行泉州市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各企(事)业工人、职员组织运动队参赛。1953年9~11月,市首届职工体育运动大会在市体育场举行,有13个比赛项目,9大产业工会组队参加。1955年,市职工运动队参加省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1956年起,市总工会确定专人与市体委配合,负责指导职工体育工作。是年,机关、工厂、商店普遍实行晨操和工间操制度,有243个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播体操活动。1957年,举办市首届教工体育运动会。1958年,在职工中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各产业系统和较大基层单位组织运动队,利用周末或节日开展球类、武术、棋类等活动或竞赛,并按系统、单位组织体育协会。1959年12月,举办市第二届教工体育运动会,参赛运动员1350人,竞赛项目有田径、自行车、广播操、拔河等。1960年,市职工乒乓球队参加全省职工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团体第二名,男子单打前三名,女子单打第二名,混合双打第一名,三位运动员代表省职工队参加全国职工乒乓球锦标赛。1960年起,泉州公安男子篮球队连续5年保持省公安系统男篮冠军,1962年代表泉州市赴漳州参加省篮球甲组赛,获漳州赛区第一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职工体育处于停顿状态,各基层体协、运动队解体。1971年9月,全市职工按系统、地域划分业余体育协作区,工交、财贸系统组建9个协作区,经常开展体育活动;在市属33个工厂组织运动队,经常开展篮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活动,举行小型比赛。1976年体育协作区消失。1977年5月,开展“三操”(广播操、生产操、练功十八法保健操)、“一拳”(太极拳)及田径、球类、游泳等活动。1982年11月,举行泉州市第三届教工田径运动会,37所中学、小学、中专院校教工运动员751名参赛。同年,筹备恢复协作区体育协会,翌年重新划定8个职工体育协作区,在区内、区与区之间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象棋等多种项目活动竞赛。1983年,举行泉州市第四届职工体育运动大会(第二、三届资料缺),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国象棋和田径七大项,分月分项举行,有56个单位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泉州面粉厂男女篮球队代表市粮食系统参加省“武夷杯”基层职工球赛,男女双获冠军,于11月代表省粮食系统参加华东区职工赛,男队获第2名。此后,职工体育活动以小型单项为主,五项球类(篮、排、足、羽毛、乒乓球)年年均有赛事。1984年,晋江地区举办首届职工运动会,泉州市获男、女田径总分第一;参加省第二届工人体育运动会,泉州市运动员获4个单项第一名,5个第二名。同年,市总工会和市体委举办“刺桐杯”职工篮球赛。1985年,以南门职工体育协作区为主,市职工体协配合,组织中秋游江活动,近10只大小船舶从后渚港游至南门第九码头,1000多名职工参加;中国工商银行泉州支行主办篮球赛,11支男、女球队131名运动员参赛,为企业办体育竞赛之先例。此后篮球赛年年举行。1986年,由泉州农械厂、市工艺公司和黎明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劳动杯”乒乓球赛,获社会赞助,此后乒乓球赛年年举行。1989年,职工体育协作区停止活动。至1992年,职工篮球赛连续举办8届,“劳动杯”乒乓球赛举办7届,行业体协、基层厂(企)体协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非常活跃。
  第二节 农民体育
  泉州农民体育具有民间传统性,武术、象棋等活动深受农民欢迎。民国20年(1931年)前后,篮球等现代体育传入农村,亭店、王宫村组织篮球队,活动活跃。
  解放后,农村利用农闲和节假日开展体育活动,有球类、武术、拔河、射击、田径等。1958年1月,东海、北峰、江南等分别举行乡首届运动会。1959年,举办泉州市首届农民体育运动会,设球类、田径、拔河等竞赛项目,13个单位参赛。1962年春节,城乡11个公社均举办公社运动会或多项体育比赛。1965年,郊区11个基层代表队举行篮球锦标赛;农村篮球活动盛行,仅满堂红公社就有16个篮球场(不含当地小学场地)。
  “文化大革命”初期,农民体育仅保持篮球活动。70年代,郊区各公社建立公社体委,生产大队建立体育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开展节日体育竞赛。1972年,郊区公社(农场)单独组队参加市第九届体育运动大会,此后郊区农民每年均举行单项或多项竞赛。1974年、1980年和1981年,举行农民篮球赛。1982年春节期间,江南、满堂红、东海、河市等公社分别举办篮球、乒乓球、拔河等项体育竞赛;满堂红公社坂头大队华侨资助举办篮球邀请赛,10个队参赛,其中有兰州部队、黑龙江省篮球队。是年,双阳农场及该场南山大队组织足球队,经常参加泉州市周末足球赛。1986年,浮桥镇霞洲村组织笋江冬泳队,一直坚持冬泳锻炼,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冬泳活动。1990年5月,在城东乡举行鲤城区首届近郊农民篮球赛,5个乡镇代表队参赛。至1992年,乡镇(场)、街道在节假日经常举办单项体育竞赛。
  第三节 民兵、青少年体育
  解放后,民兵、青少年是各阶层体育活动的骨干。50年代泉州军事体育开始发展,民兵和青少年成为主要力量,经常开展射击、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和无线电等项训练和竞赛。
  一、射击运动
  1956年3月,市体委举办射击训练班,开展群众性射击活动。1957年2月,成立射击俱乐部,结合民兵训练广泛开展射击运动。1958年,在市体育场北侧建立12靶位的靶场。1958~1965年,组织3次万人射击活动月,每年举办1~4次射击比赛,参赛累计达9万人次,涌现一批优秀射手。1959年黄奕贤获第一届全运会小口径步枪卧射第二名,1963年洪旺雅在全国射击通讯比赛中以98环成绩平3×10军用步枪全国纪录,1965年林婷婷在全国射击通讯赛中获一项第四名,打破全国射击通讯赛纪录。
  1967年起射击活动中断,1975年恢复。1978年,市业余体校建立射击重点班,22个运动员代表地区射击队参加省七届运动会,15人次破7项省纪录。此后,每年组队参加全省青少年射击比赛。1988年,庄玉云获省青少年射击比赛女子汽步枪40发第一名,在九、十两届省运会上夺冠。1990年,泉州三中许忠虹参加省青少年射击比赛男子手枪速射和男子标准手枪比赛,分别以572环和536环夺得冠军;魏健参加男子手枪60发比赛,以551环夺得第一名。
  二、航空模型竞赛
  1952年升始,币买验小学、佩实小学、振兴小学等开展弹射滑翔机活动,1956年部分中学组织航空模型兴趣小组、活动小组。1958年,成立泉州市航空模型俱乐部。1960年,市区开展万人弹射航空模型活动。1963年,吴桂林参加省五市航空模型冠军赛,获二级自由飞第一名。1964年,泉州队参加省四城市航空模型锦标赛,获团体总分和2个单项第一名。1978年,省航空模型比赛,曾佳榆获二级橡筋第一名。1985年,省航空模型比赛,市少年宫获团体总分第一,林希文获一级无线电遥控牵引模型飞机第一名,曾佳榆获FIB-国际级橡筋动力模型飞机第一名。1986年第九届省运会,黄聪龙在FIB-国际级橡筋动力模型飞机比赛中,以1228分成绩破省记录,林希文获F3B~T无线电遥控牵引滑翔机第一名。同年,泉州一中参加省航空模型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7年,鲤城区举行航空航海模型比赛,10所中小学参加。1992年,福建省举行“飞向北京”青少年航空模型赛,鲤城区5名中小学生入选参加全国“飞向北京”青少年航模比赛;城区及郊区部分中小学利用暑假举行航空、航海模型活动。
  三、航海模型比赛
  1955年,泉州市成立航海模型运动站。1956年,市区部分中、小学开展航海模型活动,举行表演赛,9所中、小学参加,25艘帆船模型、14艘各种动力舰船模型参加表演。1958年,市代表队往北京参加全国航海模型比赛。1961年,市成立航海模型俱乐部。1963年,在福州举行省五市航海模型冠军赛,泉州市参加七个级比赛,傅仰友获第四级空气螺旋桨竞速艇第一名。1977年,市体委军事体育学校制作5艘美国加利福尼亚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模型,1978年8月参加全国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外观舰艇模型三等奖;曾佳榆、张振才以2.5毫升压燃式空气螺旋桨竞速艇模型参赛,成绩18秒1/500米、99.45公里/小时,破省纪录;胡利群和郑福星破无线电遥控10毫升水中螺旋桨竞速艇模型省纪录,成绩11秒33/200米、31.77公里/小时。1981年,曾佳榆参加省航海模型比赛获2.5毫升空气竞速艇第一名,伍长晃获2.5毫升水中竞速艇第一名,两人均破省纪录。
  四、无线电活动
  1958年,泉州市建立无线电活动站。1960年成立市无线电俱乐部,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培养65名活动骨干,在市区中学开展无线电活动,在民兵中结合特种兵训练开展千人无线电活动;泉州高级中学(今泉州五中)、泉州七中、泉州三中将无线电列为正式课程,每周4节;泉州电厂、百货公司、工艺厂等20家企事业单位组织民兵无线电通讯班、排,856人参加。1963年,泉州组队参加省五城市无线电收发报竞赛。1965年,参加省六市无线电收发报锦标赛,男、女队均获总分第三名。“文化大革命”开始活动中止,至80年代恢复。1986年4月,相继承办全国第四届西湖杯无线电测向比赛和中朝无线电测向友谊赛。1987年后,开展一些业余训练,但成绩欠佳。1992年5月,泉州清源矿泉水开发公司组队代表省参加全国第十届西湖杯无线电测向竞赛。五、其他活动
  50~60年代,泉州市建立军事野营指挥部,军事野营在各中小学、民兵中广泛开展,仅1965年就有4万余人参加。“文化大革命”以后,活动未再开展。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70年代后期,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逐渐活跃。1977年,在开元寺、文化宫、南门设立太极拳辅导站,喜爱气功、太极拳的老年人踊跃参加。1981年,部分群众性体育竞赛增设老年组。1985年1月,成立泉州市老年人体育协会(简称老体协),市区各街道、浮桥镇、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市直机关等相继成立基层老年人体育协会。老体协成立后,城区设11个辅导站(点),每天清晨都有老年人参加气功、太极拳、健身舞、散步等活动;建立13个门球场,组织30支老年人门球队,活动十分活跃。同年5月,市退(离)休教协举行老园丁运动会,分男女两组,296人参加田径、垒球、乒乓球、象棋、定点投篮、掷地球等项目比赛和武术、太极拳表演。1986年起,市区每年春节都举行千名老年人万步健康走活动。1987年,市、区老体协举办6次门球赛;鲤城区代表团参加市首届老年人运动会,获总锦标第二名及精神文明集体奖。1988年元宵节,举行老年人门球赛,22队参赛;“三八”妇女节,举行老年妇女门球赛,5队参赛;10月,区老体协与天泉电冰箱厂举办敬老杯老年人门球赛,21队参赛。1989年“八一”建军节,举办老年人射击比赛;9~10月先后举办市区钓鱼、棋类、桥牌3个项目的比赛。1990年9月,鲤城区组队参加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获门球和三个单项第一名;10月,市、区举行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1991年10月,鲤城区举办首届老年人运动会,比赛项目有门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中国象棋、围棋、桥牌等,24支代表队2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1992年9月,鲤城区在马甲举行远郊老年人运动会,160名运动员参加7个项目竞赛。
  第五节 残疾人体育
  1951年后,市聋哑学校和福利厂经常开展残疾人篮球、乒乓球、棋类、拔河等体育活动。1957年、1963年分别举行聋哑人篮球赛和乒乓球赛。
  “文化大革命”期间,伤残人体育活动放任自流,70年代末逐渐恢复。1981年后,每年举行一次市聋哑人男子篮球赛。1989年,在省第一届弱智少儿运动会上,鲤城区振兴小学黄文胜、张志勇参加二个级别6个项目的比赛,黄文胜获甲A组跳绳、50米赛跑两项第一名,100米赛跑第二名,张志勇获乙A组跳高、跳远第一名,100米赛跑第三名。1990年,黄文胜入选国家队参加在澳门举行的特奥会的三项比赛,均进入前5名;谢晓洪代表泉州市参加省伤残人田径、游泳、射击比赛,获聋哑组铁饼、铅球第一名,标枪第二名。1991年3月,泉州纸板厂工人陈益清参加全国第二届特奥会,获男子25米、50米蛙泳铜牌;7月,在第八届夏季国际特奥会上,陈益清夺得25米、50米蛙泳金牌,100米蛙泳银牌;9月,泉州纸板厂工人郑宝珠获省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A2级铅球、铁饼、标枪金牌。1992年3月,郑宝珠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夺得A2级铁饼金牌、标枪银牌和铅球铜牌,蔡永松获LAFS级跳高、跳远银牌。
  第三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教学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官办、私办和外国教会办的一批中小学堂开设以兵式操为主的体操课,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体育项目逐渐在学校兴起。民国14年(1925年),改体操课为体育课(小学低年级设唱游课),每周2课时。各校根据师资设备状况自编教材进行教学,田径、球类为主要教学内容。有些学校师资不足,体育课实际是“放羊式”教学(即自由活动)。民国19年后,城区各校对学生实行统一体育考核标准,体育成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志之一。
  1951年,泉州市文教科配备专职干部管理学校体育;中学设专职体育教师,成立市中学体育校际教研组,各校参照苏联体育教材授课。1952年,泉州市各级学校推广广播体操,开展晨间体育锻炼。1955年开始,全市10所中等学校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参加锻炼的学生5421人,占全市中等学校学生的63%。翌年全市中等学校全部推行“劳卫制”,参加锻炼的学生8200人,占中等学校学生总数的92%。1956年,全市各级学校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生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水平分为若干组,进行分组轮换或分组不轮换两种教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体育成绩考核。1958年,在小学生中推行“劳卫制”。至1959年,全市中小学和专业学校共15345人达“劳卫制”各级标准。1960年,“劳卫制”停止推行,体育课每周缩减课时,减少运动量大的项目,相应设太极拳、乒乓球等项,1961年恢复正常。1964年,国家颁布《国家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65年部分中学开始试行,按标准测验及格236人(其中一级110人、二级126人)。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停课,1969年复课后体育课改为军体课。1972年后,学校全面执行“两课(每周2节体育课)、两操(天天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两活动(早锻炼和下午课外活动)”制度。1973年,部分中小学恢复试行《国家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4年,成立市区小学体育校际教研组,1975年采用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增加练习密度。1979年,进行教学改革,泉州五中试行同年段男女生分班上课,采用循环式教学方法;《国家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改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0年各中小学开始按新标准测验。1986年,市区各中学推行男女分组教学法,郊区个别学校试行。1987年,执行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学生体育不合格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1991年,鲤城区各中小学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适龄学生达标率60%左右,1992年达85%。
  第二节 师资
  民国时期泉州学校体育师资情况不详,解放初泉州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仅12人。1952年,从小学提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充实中学体育教师队伍。1954年,全市中等学校专职体育教师26人,兼职4人。1955年后,每年均有大专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到各中学任教。1956年,完全小学逐步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1959年,全市中学体育教师37人,受过高校专业训练的12人。1991年,鲤城区12所中心小学有10所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市区17所小学,13所有专职体育教师。1992年,全区中学体育教师98名(区辖中学60名),其中6人获中学高级教师职务。
  第三节 训练
  解放后,一些中小学根据师资设备和传统项目组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运动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或送市业余少体校培训。为了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及时发现选拔人才加以培训,各校及校际间经常开展体育竞赛活动。1953年12月,市文教科分别举办市首届中、小学学生田径运动会,此后市中、小学学生田径运动会均定期举行,1972年起一年一届市中、小学学生田径运动会形成制度。与此相适应,各中学、学区每年也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1981年,泉州市确定12所中小学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到1992年,鲤城区举办中学生田径运动会26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9届,每年还不定期举办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游泳、体操等项目的竞赛;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调整为11所,泉州一中、泉州五中均为田径,培元中学为足球,泉州六中为篮球,泉州七中为篮球、排球,西隅小学为足球,艺术小学为篮球,实验小学、第二中心小学、泉师附小均为田径。解放初到1992年,鲤城区有6人、18个团体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得名次。
  第四章 运动竞赛与体育交流
  第一节 举办区(市)运动会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举办晋江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会场设在提督衙西边箭道(今体育场),设有中学组和小学组,培元和官立中学堂两校参加中学组比赛,官立、佩实、养正、端本(日本教会学校)、至诚、文锦、敦品、育才、登贤、小山、衮绣等10余所学校参加小学组比赛,项目有接力跑、跳高、三脚走、拔河、踢毽子、风枪(汽枪)射击等项竞赛和木枪操、哑铃操、棍棒操、足球、单杠等项表演。民国23年(1934年)、24年、25年、30年、35年,晋江县分别举行第二、三、四、五、六届运动会,地点均在泉州市区。第五届县运会中小学没有参加,其余各届均设成年组、中学组和小学组。
  1951年,举行泉州市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至1963年共举办7届。1964年10月,举办市第八届体育运动会,六大系统60个单位2200多名运动员参加。1972年10月,举办第九届市运动会,以工业系统、商业系统、手工业系统、地直、市直、城乡公社(农场)、市区中学为单位,共25个代表队男女运动员1480人参加,还有2600人参加广播体操、军事刺杀、竞技体育表演。此后改为每年举办单项比赛。
  第二节 参加地(市)级运动会
  民国时期,福建省第四行政区共举行3届运动会,第二届于民国31年(1942年)在泉州举行,泉州运动员危转安破行政区100米赛跑、跳远纪录,破省三级跳远纪录;郑恭敬破行政区铅球纪录;晋江队获男子组总锦标。
  1952年11月,晋江专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在泉州体育场举行,泉州组队参加所有项目的比赛。第二届于1981年12月在泉州举行,泉州代表队128人(运动员105人)参加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棋艺、羽毛球6大项目的比赛,市区中小学生近200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泉州队获男篮、男排、男女乒乓球、女子羽毛球、男女田径甲组、男子田径乙组等8项总分第一,个人项目泉州队获32项第一名,男子田径乙组3项破地区少年组纪录。
  1986年3~5月,泉州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分别在鲤城、晋江、安溪、南安举行。鲤城区代表团184人(运动员147人)参加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羽毛球、田径等6大项目的比赛,获男女篮球、男女乒乓球、男女中国象棋、男子国际象棋、男子围棋、男女田径成年组、男女田径少年组、男子羽毛球等13项团体第一名,个人比赛夺得42项第一名。1991年9月,泉州市第四届体育运动会分别在鲤城和部分县(市)举行。鲤城区代表团215人(运动员167人)参加10个项目的比赛,获总锦标第一及金牌87枚,其中男女乒乓球、男子羽毛球、田径女子甲组、田径女子乙组、游泳、武术、围棋、象棋等9个项目获团体第一名。
  第三节 参加省级运动会
  民国9年(1920年),首届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在厦门举行,泉州培元中学参赛并获足球亚军。翌年11月,第二届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在福州举行,培元中学、泉中中学等校参赛,培元中学获足球冠军。民国18年4月,第三届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在福州举行,培元中学足球队参赛(上述三届运动会,后被确认为第一、二、三届福建省运动会)。民国23年11月,第四届全省运动会在福州举行,泉州邓灿荣获1500米赛跑第一名。民国24年9月,第五届全省运动会在厦门举行,晋江队获男子篮球第二名,女子田径第三名。民国25年5月,在泉州体育场举行第三绥靖区军民联合运动会,晋江县获男子全能和女子田赛、男子400米接力、1600米接力等项第一名,泉州邓灿荣获100米、200米、400米三项冠军和男子田径个人总分第一名,吴珊(女)夺得女子铅球、铁饼、标枪3项第一名。
  1952年12月,在福州举行首届福建省人民体育运动会,泉州市27名运动员参加晋江专区代表团,泉州足球队代表专区参赛,获第二名。第二届省运会于1956年11月在福州举行,泉州市单独组队参赛,获男排第一名,女子体操第三名,3个单项第一名,4个单项第二名,1个单项第三名。第三届省运会于1958年11月在福州举行,泉州队单独参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垒球第三名,4个单项第一名,3人次打破省纪录。第四届省运会于1959年5~6月在福州举行,泉州代表团获少年组田径第一名,垒球第二名,女子乒乓球第三名,21个单项第一名,14个单项第二名,10个单项第三名,陈锦种破三项省纪录。第五至十届省运会,泉州市运动员参加晋江地区代表团,夺得53个个人单项第一名,15人次打破14项省纪录,1人次平2项省纪录。
  第四节 参加全国和国际比赛
  一、全国比赛
  民国37年(1948年)5月,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晋江县男子篮球队代表福建省参赛,领队施维熊,指导危转安,干事黄永■,队员蔡文章、郑恭敬、黄柏林、陈扬明、林有诗、黄柏龄、黄克明、李森(以上均为泉州人)、蔡孝德(培元学生)、杨振芳。解放后,泉州运动员参加历届全国运动会,多次参加全国性单项比赛。至1987年共参加6届全国运动会。至1992年,鲤城区有28人104次在全国性136项比赛中获奖。
  第一届全运会 1959年9~10月在北京举行。泉州参赛运动员有男篮3人,网球1人,田径9人(女4人),射击1人,航海模型1人。黄奕贤获小口径步枪卧射第二名,陈锦种获男子200米第四名,吴尚治获女子跳高第四名。
  第二届全运会 1965年9月在北京举行,泉州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有男篮1人,女篮1人,女篮教练1人,羽毛球1人,田径3人(女1人),田径教练1人,射击1人,武术1人(女),足球教练1人;林建成获男子羽毛球双打第一名,黄祥英获男子200米低栏第五名。
  第三届全运会 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泉州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有男篮1人,女篮教练1人,羽毛球教练2人,田径7人(女3人),田径教练1人,成年组足球4人,少年组足球4人,体操2人,网球1人(女),游泳1人,跳水2人(女),举重2人,武术1人。蔡焕宗获男甲体操全能、自由体操、吊环第一名,跳马、单杠、双杠第二名,鞍马第三名;王新民获男甲1500米第二名,800米第三名;徐文娴获女子跳水跳台第三名,跳板第四名,参与女子团体跳水比赛获第三名;翁国伟获男甲100米蝶泳第六名,200米蝶泳第七名;庄昔聪获男子武术南拳第七名。
  第四届全运会 1979年9月在北京举行,泉州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有男篮2人,羽毛球3人,羽毛球教练2人,田径成年组3人(女1人),田径少年组2人(女1人),田径教练1人,跳水2人(女1人),体操1人,举重1人,武术1人,网球1人(女)。林义雄、陈天龙参加省男子羽毛球队,获团体赛第一名;林义雄获羽毛球男子单打第六名;何连平获羽毛球男子双打第二名,混合双打第五名;陈世超参加男子4×400米接力赛获第四名;陈翠芬获女子跳水全能第三名,跳板跳水第四名;蔡焕宗获男子体操全能第四名,双杠第一名,吊环第五名,鞍马第六名。
  第五届全运会 1983年9月在上海举行,泉州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有男排1人,羽毛球1人,羽毛球教练2人,田径1人,田径教练2人,举重1人,跳水2人(女1人)。张小虎参加省男子排球队,获第一名;林义雄参加省男子羽毛球队,获第三名;徐文展获男子跳水全能第四名、男子跳台跳水第三名、男子跳板跳水第六名。
  第六届全运会 1987年11~12月在广州举行,鲤城区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有排球2人(女1人),羽毛球1人,跳水4人(女2人),棒球7人,女子垒球5人,田径1人,帆船1人,滑冰1人(女),教练2人。陈尊荣获男子跳远第一名,成绩8.01米;萧亚华参加省女子排球队,获第一名;张小虎参加省男子排球队,获第七名。二、国际比赛
  1963年11月,林建成在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参加羽毛球男子团体和男子双打比赛,均获第二名,为泉州在国际比赛中获得名次的第一人。后泉州陆续有人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蔡焕宗1974年在第七届亚运会上获男子鞍马、单杠第一名,参加男子团体比赛获第一名,1978年在第八届亚运会上获男子全能、鞍马第一名,参加男子团体比赛获第一名;陈天龙1976年在第三届亚洲羽毛球邀请赛中获男单第一名,1982年在第十二届汤姆斯杯赛中参加男子团体比赛获第一名;林义雄1979年在第一届世界杯和第二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中参加男子团体比赛获第一名;黄云龙1981年、1987年在第十一届、第十四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中参加中国男篮获第一名,1986年在第十届亚运会上参加中国男篮获第一名;徐文展1984年在第二届国际跳水比赛中获男子跳板跳水、跳台跳水第一名;陈尊荣199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及1991年在第九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中均获男子跳远第一名。至1992年,共有9人34次在43项竞赛中获奖。
  第五节 承办、主办高级别竞赛活动
  解放前,泉州没有举办过全国性或国际性的体育竞赛活动。1963年,泉州市承办全省少林武术赛,全省四单位少年业余体校足球对抗赛,厦、漳、泉三市工业职工篮球赛。从1981年首次承办全国业余体校足球分区赛起到1985年,泉州市承办、主办全国性竞赛活动10次。1986~1990年,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后承办、主办全国性竞赛活动14次。
  第六节 国际体育交流
  清末,泉州高参法师到印尼爪哇等地传授武术;旅居东南亚国家的华侨陆续将现代西方体育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田径等引入泉州;外国教会来泉州办学也带来现代西方体育活动项目。民国期间,泉州男子篮球队先后出访东南亚和香港等地。
  解放后,泉州市体育对外交流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1982年8月,香港福建体育会男女篮球队来泉访问,与市男女篮球队进行友谊赛;亚洲象棋联合会秘书长陈罗平先生率菲律宾象棋队来泉访问。1984年9月,泉州侨乡体育协会在市区举办首届“侨光杯”男子篮球赛,菲律宾菲华队、香港福建队应邀参赛。1985年3月,泉州侨乡体协考察组往菲律宾考察,出席泉州侨乡体协旅菲筹备会,商讨成立菲律宾分会、举办第二届“侨光杯”篮球赛及筹建泉州侨乡体育馆等项事宜;5月,泉州侨乡体协与香港利达有限公司创办利达少年儿童足球俱乐部,为全国首家体育俱乐部;11月,菲律宾国家女篮来泉访问,与泉州队进行友谊赛。1986年5月,朝鲜无线电测向队来泉参加中朝无线电测向友谊赛;菲律宾光汉国术馆访华武术团来闽访问,特地莅泉表演。6月,泰国青年排球队来泉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摔跤队来泉参观。1987年7月,日本大坂空手道关朴访泉,与市、区武林同行交流技艺。1988年1月,日本东京都空手道学者大西荣三专程访泉,了解南少林源流;4月,应菲律宾奥林匹克委员会秘书长邀请,区武协副主席黄清江参加省武术团访菲;7月,菲律宾菲华光汉国术馆访华团来泉访问交流,参加中菲武术表演大会,与鲤城区武协结成姊妹团体;12月,泉州侨乡体协男篮应香港福建体育会邀请往港作友谊赛。1989年2月,泉州武术团往菲律宾访问,参加菲律宾光汉国术馆建馆50周年庆典活动;4月,日本冲绳那霸空手道表演团来泉访问,与泉州武协结为友好会馆,捐献给泉州武协友好交流基金会50万日元。1990年6月,菲律宾侨青体育会男篮来鲤城区访间,进行友谊赛。8月,泉州青少年武术代表团访问日本浦添市,参加青少年武术交流会;泉州武术团访问日本冲绳和浦添市,在浦添市参加日中友好演武大会。10月,在鲤城区召开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国际研讨会,东南亚及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80多位代表与会,交流学术论文60篇。
  第五章 体育人才与培养输送
  第一节 培养输送
  解放后,泉州培养训练体育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泉州市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该校1957年9月创办,生源来自市区各中小学在校学生。1959年改称青少年业余体校,1961年被省教育厅与省体委定为全省示范业余体校,设6个班,学生300名,专职教练员7人,以田径、篮球、足球、体操等项目为重点。至1965年,市少体校向国家输送体操、举重运动员各1人,向省输送篮球6人,田径15人,体操3人,羽毛球2人,排球、足球、乒乓球、自行车、武术、击剑各1人,向解放军输送14人。“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72年11月复办,设5班,学生200多名。1972~1978年,向国家、省、解放军输送运动员100多人,其中向省体工大队输送57人,占省体工队吸收队员总数的9.8%。1979~1984年,向省体工队输送28人,向“八一”队和北京体院各输送2人,向省重点体校输送22人,有39人考进高等体育院校,106人次代表省参加全国竞赛。1985年,有田径、游泳、体操、艺术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10个项目,学生305人,其中7个重点班130人,专职教练员21人,并在泉州二中(培元中学)、泉州五中、泉州七中、实验小学分设训练点。
  1986年,少体校升格隶属市体委,鲤城区不设少体校。此后,鲤城区培养体育人才的基础主要在中小学,也选送一些人到市少体校培养。
  第二节 体育人才
  一、运动员
  1951年以后,涌现大批优秀运动员。1984年,全市有运动健将16人,一级运动员15人,二级运动员191人,三级运动员1180人,少年级运动员2054人。至1992年,鲤城区获运动健将称号的有32人,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314人;篮球运动员黄云龙、田径运动员陈尊荣均参加1992年奥运会,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羽毛球运动员林义雄、陈天龙、体操运动员蔡焕宗等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二、教练员
  1957年,泉州市专职体育教练仅2人。1986年,鲤城区专职教练增至21名。1992年,全区获等级教练员称号39人,其中高级教练员7人(含在外鲤城籍)、中级教练员20人、初级教练员12人。
  林建成 男,泉州人,1939年生,1972年起任福建省羽毛球女队主教练,培养世界冠军杨瑞珍、林瑛、吴迪西、郑昱鲤、施文等人,1980年被评为国家级教练。1987年,国际羽联授予贡献奖,国家体委授予荣誉奖章,1988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陈安庆 男,泉州人,1935年出生,1957年起任省田径队跳远教练,培养黄祥英、梁熊枢、陈尊荣等优秀运动员。1986年,中国田径协会授予优秀田径教练称号。1988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黄样英 男,泉州人,1939年生,1969年任省田径队女子跳远、跨栏教练,培养女子田径优秀运动员贺丽娜、吴越琴等。1983年、1987年省政府为其记功,198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一级奖章,1988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程嘉瑞 男,泉州人,1921年生,1958年任省足球队一队主教练。任职期间,省足球队3次晋升甲级队;1977年分别迎战阿尔巴尼亚狄纳莫队、叙利亚大马士革队、马耳他国家队,保持不败;为国家足球队输送运动健将李国宁,为省足球队培养教练员张瑞生等。1981年被评为国家级教练员,1989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陈礼阳 男,永春人,1962年起任泉州市少体校田径教练,1989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朱珍珍 女,晋江人,1962年任泉州少体校体操教练,为省体操、跳水、技巧队输送徐文娴、陈翠芬、蔡晓竹等10位优秀运动员,带队参加省运会体操、艺术体操多次获冠、亚军,1989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施秀仪 女,晋江人,1965年任市少体校田径教练,向省输送优秀运动员10多名,1989年被评为高级教练员。
  三、裁判员
  解放后至1992年,鲤城区涌现一大批等级裁判员,其中国家级裁判员13人、一级裁判员84人、二级裁判员254人。
  四、老体育工作者
  在鲤城区体育运动的发展中,涌现出不少关心支持体育事业的老体育工作者。1987年,程嘉瑞、康伯襄、庄泉水、王大为、郑恭敬、朱珍珍、黄必春、王炳坤、黄谦福、许明明、蔡树仁、张尚浅、黄炯辉、陈扬明、李荣泽等荣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
  第六章 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泉州体育工作归晋江县教育科管理,县国民体育卫生委员会和青年体育会协同工作。
  解放初,体育事务归青年团管理。1951年,泉州市文化馆1名干部兼管体育。1953年2月,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泉州市分会,配备2名专职人员。1956年,成立泉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市体委),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4名,体育场工作人员3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市体委由军管小组接管,人员下放劳动,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72年9月恢复。1986年,泉州市体委升格为地级机构,鲤城区不设体委,区体育事务由区文化局、教育局协同负责。
  第二节 设施
  唐景云二年(711年),泉州置教场(演武场)作练兵习武场地。明、清间,泉州有五营教场:一在府城东,一在府城南,中营在县治南,右营在卫城西门外,前营在南门外。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培元中学校内修建2个中型足球场、2个网球场,培元三校(今泉州师范附小)有1个小型足球场。民国20年(1931年),在泉州北鼓楼边建公共体育场,设有泥地田径场、2个水泥篮球场及1个网球场。
  解放后,对公共体育场进行维修和扩展。1955年,在新门街青年乐园建成50×25(米)的游泳池。1957年,市体育场建围墙和20×12(米)的航空模型俱乐部。1960年,建成46×50(米)容纳3000人的灯光球场;下半年市区各校运动场被开荒种菜,1961年学校体育场地恢复。“文化大革命”中,体育场地设施遭受破坏,市体育场辟为广场,航空俱乐部被占为民房,篮、排球场种上农作物。1972年后,体育场地、设施逐渐恢复,陆续新建、扩建一些体育设施。1981年,泉州市提前实现国务院关于县市体育应有二场一池一馆的要求。1988年,鲤城区有丙级体育场、丁级体育馆各1个,室内游泳池、有固定看台室外游泳池、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各1个,篮球房1间,体操房2间,乒乓球房2间,举重房1间,运动场2个,小运动场10个,足球场2个,篮球场235个(其中有灯光设备12个),排球场23个,羽毛球场、室外射击场、室外旱冰场各1个,上述不含华侨大学体育场馆。1992年,华侨大学拥有多功能体育大楼(莲雪楼)、回咤体育馆、丁氏体操馆、游泳池、带看台的田径场、足球场及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滑冰等场地。
  1992年11月,在东湖街兴建泉州侨乡体育中心,总面积280亩,主要建筑有中心体育场、侨乡体育馆、游泳池、南少林国术馆、综合训练馆、射击场、办公楼,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另有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足球场、室内游泳训练房、运动员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工程总投资预计9500万元,首期工程于11月底动工。
  第三节 经费管理
  民国期间,晋江县公共体育场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由县政府拨给,体育活动竞赛费用则靠募捐或社会资助。民国37年(1948年),晋江县篮球队代表福建省赴沪参加七届全运会篮球赛,全部费用由领队施维熊和队员蔡孝德等人捐助。
  解放后,人民政府每年拨出体育经费。50年代初,体育经费列入教育事业费支出,有关部门组织体育活动,经费自付。1956年,体育活动经费列入国家预算,由市财政拨款,专款专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经费逐年增加,1965年泉州市体育事业费6.7万元,1976年为11万元。80年代,体育经费除地方财政每年拨款10余万元外,还自辟财源,组织场馆及服务业收入,仅办招待所一项,1979~1982年收入即达12.4万元。
  群众体育协会经费,初期市体委适当拨款补助,80年代多渠道自筹资金,以会养会。1982年,市太极拳协会举办39期训练班,1800人参加,净余近千元。市武术协会学员自费训练3000多人,收入4000多元。1983年10月,泉州侨乡体育协会成立后,仅两年就筹集资金近10万元。
  1985年,市财政拨款15万元。1986年,鲤城区不设体委,财政停止拨付体育事业经费,中小学体育经费由教育经费开支,群众体育经费由区文化局经费开支;开展大型体育活动或参加省市运动会,由教育局、文化局向区财政申请专项拨款。1991年,为争创“武术之乡”,区财政拨付体育事业经费1万元左右。1992年,鲤城区被评为“武术之乡”,区财政每年拨款1万元左右作为群众体育活动经费。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