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分类号:
R199
页数:
6
页码:
990-995
摘要:
本节记述了鲤城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县(市、区)级医院、防疫保健机构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医疗卫生
机构
内容
一、医疗机构
(一)县(市、区)级医院
公立中医院 民国8年(1919年),晋江县医学研究会在玉犀巷创办公立中医院,患者就诊只收挂号费,出诊只收车费,不收诊金、药费。医院经费由董事会向地方各界筹募,县政府从屠宰税项中拨充一部分。民国19年,向南洋华侨募捐银元1.45万元,开设普济人力车公司,收入充作医院经费。民国25年,因经费不继停业,翌年复业。后华侨陈尔穆捐款2万元在承天巷购地兴建新院舍,迁址承天巷内,民国28年停办。
晋江县卫生院 民国26年1月成立,原址泮宫内明伦堂,翌年改称晋江县卫生事务所,迁址新门街,设总务、医政防疫、环境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5个组,负责办理华侨出国签发预防接种证书及国境检疫、壮丁体检。民国31年,复称晋江县卫生院,在龙头山许氏家庙设隔离房,收容鼠疫、流脑、霍乱患者。民国36年,县政府指拨新府口元妙观为固定院址。1949年9月,军管会接管,改称晋江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人员22人。1951年随晋江县政府迁晋江县青阳镇。
市民门诊部 1953年2月,市卫生科筹建市民门诊部,先后在永惠妇孺医院院内和金鱼巷设立市第一公费门诊部,翌年迁入古榕巷新建的市民门诊部院舍,人员18人,设内科、外科、儿科等门诊科室,主要为公职人员服务,兼对外开诊及征兵、婚前体检。1958年8月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
泉州市工人医院 1953年2月,成立泉州市工人门诊所,址在马坂巷口,人员8人。1958年迁址金鱼巷,改名工人医疗所。同年,与水门巷的市手工业联合诊所合并,建立泉州市工人医院,仍分两地门诊。1960年3月,全院迁址南岳后街。1961~1963年,在中山南路分设门诊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停诊,1972年恢复门诊,1978年改称泉州市中医门诊部,编制66人。1983年8月并人泉州中医院。
泉州市人民医院 1958年8月,永惠妇孺医院、市联合中医院、市民门诊部合并组成泉州市人民医院,院址在打锡街原永惠妇孺医院和承天巷原市联合中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针灸科、中医科、痔疮科等8个临床科室,病床114张,职工115人。1964年,华侨曾应时捐建外科大楼1座,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同时完成规划区内居民住宅迁建,全院连成一片,占地25530平方米。1966年、1972年、1981年、1984年先后建门诊楼、病房、办公楼、综合楼,建筑面积13677平方米。1983年,医院临床科室增至20个,医技科室13个。同年,各科析出119人及部分设备、资金,与中医门诊部合并,成立泉州市中医院。医院重新组建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等科,临床科室9个(内、外、儿、妇、五官、口腔、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医技科室11个(放射、检验、药械、手术、心电图、脑电图、超声心动图、纤维胃镜、病理、注射、理疗),成为综合性医院。1992年,有病床420张,全院5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7人(含副高级技术职务30人、中级技术职务78人)。
泉州市正骨医院 1962年10月成立,址在中山中路,设中医骨伤门诊和住院部,病床36张。1966年在中山中路(花巷口)新建门诊楼,1979年扩建,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占地522平方米。1990年3月,设置中医骨伤、针灸、理疗、按摩、外科、注射、检验、放射等科室。1992年,全院有病床62张,人员80人。
(二)乡镇级卫生院
1952年7月,市卫生局在桐山区(东街)、临江区(中山南路)、南台一区(东涂淮口村)、南台二区(北蜂塔后村)设立区卫生事务所,负责片区环境卫生、预防接种、门诊治疗等事务,每所人员3~4人(1958年8月撤销)。
1957年8月后,各乡成立人民医院。1960年2月改称乡保健院。村一级设保健站(室),全市有保健院8所、保健站98个。1962年,改称公社保健院,实行院、站分开核算,自负盈亏。1970年,保健院改称卫生院。1992年,全区有街道、乡镇卫生院14所,从业人员553人,病床193张。
(三)私人医院
私人诊所 民国25年,泉州有私人诊所82家,医务人员117人。解放初期,私人诊所继续存在。1958年,私人诊所和联合诊所一起归入乡保健院。80年代,允许私人开业,私人诊所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站的减少应运而生。1992年,全区有私人诊所175所,医务人员175人。
永惠妇孺医院 民国5年12月,何大年、苏德安夫妇在永春创办永惠妇孺医院,民国7年迁址泉州打锡巷。医院侧重产科,设住院部,有产床80张。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停办,抗战胜利后复办,设董事会,接受社会各界、华侨和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捐助。1955年,改为民办公助。1958年8月并人泉州市人民医院。
联合诊所 1951年9月,一些个体医务人员自愿组合,在承天巷内建立泉州市第一联合诊所,至1957年底全市有17个联合诊所。1958年10月,撤销联合诊所。
泉州市联合中医院 1953年4月,由傅若谦等7位名中医组建泉州市第一中医联合诊所,址在承天巷内。1954年9月,改名泉州市联合中医院,设内、外、妇、儿、针灸等5个科室,病床15张。1957年增设痔疮、正骨2科,病床增至30张,人员41人。1958年8月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
(四)其他医院
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 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慈济宫设花桥赠药处,光绪六年设泉州府施药局。抗日战争初期,聘请中医施医义诊,历时二年半。解放后,继续施赠药品。1985年1月恢复施医,改称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
平民医院民国21年夏,十九路军在镇抚司(今泉州六中)创办平民医院,民国26年停办。
明新华侨医院 1980年至1986年5月,旅印尼蒋氏华侨理事会捐资在树兜筹办。1986年9月医院落成开诊,有病床20张,人员23人(主要来自退休医护人员),工资靠门诊收入,医院设备、开支由蒋氏华侨理事会负担。1992年,有二层楼医院1座,建筑面积3509平方米,占地4935平方米。
工矿学校农场医疗室 1954年以后,学校、工厂、农场开始设医疗室。1992年,设有医疗室的教育系统有5所高等学校、19所中学、市属3所小学,工业系统有全民所有制48家工厂,农业系统有清源农场和佳锥农场,全区共有全民所有制医疗室77个,人员237人。
(五)驻区医院
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清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颜大辟在南街新花山(今南街礼拜堂)设立施医布道处,翌年在连理巷创办惠世医院。光绪二十七年,长老会在裴巷另设惠世女医院。民国22年两院合并,仍称惠世医院,为综合性医院。1952年8月,政府接办,改称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医务侧重外科。1959年6月恢复为综合性医院。1973年10月,改称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福医附属二院)。1992年,全院占地面积21257平方米,建筑面积20359平方米,有病床425张,职工850人(其中医生363人)。
泉州市第一医院 民国36年10月,设于龙岩的福建省立第三医院迁址泉州东街孔庙。民国38年改称福建省泉州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人员24人,其中医师4人。1952年,改称晋江专区第一医院。1986年改称泉州市第一医院,分门诊部和住院部,计36个科室(部)。1992年,医院占地面积36149平方米,建筑面积28348平方米,有病床480张,职工980人(其中医生408人)。
泉州市第三医院 1960年2月,创办泉州市精神病医院,址在大城庙及温陵养老院,分男女病房及门诊。1964年扩建,有病床60张。1975年4月,改称晋江地区精神病防治院。1986年,改称泉州市第三医院,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占地7541平方米,有病床240张。1992年,全院职工169人(其中卫技人员154人)。
泉州皮肤病防治院 1959年,在清源小潘山成立泉州市皮肤病防治站。1979年7月,与晋江县皮肤病防治院合并,组建晋江地区皮肤病防治院,分设石狮、泉州两个门诊部。泉州门诊部有麻风病床160张,由防治麻风病扩展为防治各种皮肤病及性病。1986年,改称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1989年,市区门诊部新大楼建成,增设普通皮肤病住院部,病床20张。1992年,有职工69人(其中卫技人员53人),郊区麻风病区建筑面积4133平方米,市区环城路新建综合楼一座2000平方米。
泉州市中医院 1983年8月,泉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和泉州市中医门诊部合并,成立泉州市中医院,址在市区向阳新村。1986年改属市卫生局,承担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设门诊和住院部,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痔疮科、蛇伤科、风伤正骨科、青草科以及放射室、检验室、心电图室等,占地面积11655平方米,建筑面积9274平方米。1992年,全院有病床200张,人员422人(其中医生171人)。
一八零医院 1956年3月,野战军第五十六预备医院由黑龙江佳木斯南迁泉州郊区,改名第二十一预备医院。1958年4月,迁入城区新府口。1963年11月,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零医院,为驻军医院,病床300张。1969年6月,迁址泉州市北郊清源山下。1988年7月,增挂海峡医院牌子,兼为军外治疗,设内科、外科、妇儿科、麻醉科、五官科、传染科,有心电图、脑电图、B超、同位素、药械等室。1992年,全院职工469人(其中医生210人)。
泉州市儿童医院 1990年由菲律宾华侨捐资300万元创办,址在丰泽街,隶属市卫生局。设门诊和住院部,有普通内科、新生儿科、五官科、急救科、传染科以及检验室、放射室、儿保室、心电图室、B超室、药房等科室,有病床220张。1992年,全院职工190人(其中医生85人)。
泉州华侨大学医院1960年,华侨大学配备医疗所,后发展为综合性医院。1992年临床各科及医技科室略备,有病床50张,工作人员79人(其中医生43人)。
二、防疫保健机构
(一)防疫机构
戒毒机构 民国23年,成立戒烟(毒)所,址在东街孔庙(今泉州市第一医院),隶属晋江县政府戒烟科。民国27年2月改称戒烟戒毒组,隶属县卫生院。翌年恢复戒烟所,隶属县卫生事务所。民国30年10月改称晋江县烟民戒烟调验所,隶属县卫生院。
卫生防疫机构 民国26年5月,省政府建立闽南防疫所,址在泉州新门街(今中共泉州市委宿舍),设检验科、鼠防科和捕鼠队;7月,设福建省防疫总所,址在泉州新门街原南华小学。民国28年,防疫总所改名福建防疫处,年底迁永安县,闽南防疫所迁永春县。民国35年12月,东南鼠疫防治处在泉州设临时办事处。民国36年4月,正式建立第一检疫站,与国民政府卫生署医疗防疫总队第十六巡回医疗队合署办公。1949年9月,军管会接管上述机构。1950年1月改组为省防疫大队第二分队,下设医务组、防疫组、总务组、化验室、调剂室、警讯班、技工班。1951年3月改称华东区福建省鼠疫防治所惠安防治站,4月迁往惠安。1952年8月,成立晋江专区卫生防疫站,址在螺蛛巷。翌年1月改称泉州市卫生防疫站,迁址观东巷,隶属市卫生局。1958年设卫生、防疫、消毒、劳动、化验、行政等6股,1965年10月迁址九一路,1979年增设宣教股。1986年,改称鲤城区卫生防疫站。1992年,编制为乙级站,人员63人。
(二)妇幼保健机构
1953年8月,在南岳后街设立泉州市第一妇幼保健站,在塔后村设立第二妇幼保健站。1956年6月,两站合并为泉州市联合妇幼保健站,址在金刚巷。1958年11月改为泉州市妇幼保健院,为全民所有制,编制7人。1960年11月并入市防疫站,1963年11月恢复。1980年8月改称泉州市妇幼保健所,1986年1月改称鲤城区妇幼保健所。1992年,设妇保、儿保、医技、行政等4组,门诊部设妇保、儿保、咨询、婚检、孕管、检验、注射、X光、手术、药房、宣教等科室,人员30人。
(三)驻区卫生防疫机构
泉州市卫生防疫站 1953年9月,福建省鼠疫防治所第八防治站迁入泉州,改为福建防治所晋江防治站。1958年8月改为晋江专区卫生研究所,1963年10月改称晋江专区卫生防疫保健站,1986年3月改称泉州市卫生防疫站,址在东街,占地767.4平方米,建筑面积5911平方米。1992年,全站人员115人。
泉州市结核病防治所 1984年3月成立,址在晋江地区第一医院内,设有结核病门诊部、卡介苗接种室、检验室、防治科等。
泉州市检疫局 1950年8月,厦门交通检疫所下设泉州检疫站,址在南门聚宝街。1956年4月撤销,1982年4月重设,址在东街地区防疫站院内。1989年12月,改称泉州卫生检疫所,1992年7月改为泉州市检疫局,人员16人。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公立中医院
相关机构
晋江县卫生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民门诊部
相关机构
泉州市工人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人民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正骨医院
相关机构
永惠妇孺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联合中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
相关机构
平民医院
相关机构
明新华侨医院
相关机构
工矿学校农场医疗室
相关机构
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
相关机构
泉州市第一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第三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皮肤病防治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中医院
相关机构
一八零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儿童医院
相关机构
泉州华侨大学医院
相关机构
晋江县烟民戒烟调验所
相关机构
闽南防疫所
相关机构
泉州市卫生防疫站
相关机构
泉州市结核病防治所
相关机构
泉州市检疫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