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8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队伍
分类号: R199
页数: 7
页码: 990-99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医药卫生机构队伍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队伍等。
关键词: 鲤城区 医药卫生 机构队伍

内容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一、医疗机构
  (一)县(市、区)级医院
  公立中医院 民国8年(1919年),晋江县医学研究会在玉犀巷创办公立中医院,患者就诊只收挂号费,出诊只收车费,不收诊金、药费。医院经费由董事会向地方各界筹募,县政府从屠宰税项中拨充一部分。民国19年,向南洋华侨募捐银元1.45万元,开设普济人力车公司,收入充作医院经费。民国25年,因经费不继停业,翌年复业。后华侨陈尔穆捐款2万元在承天巷购地兴建新院舍,迁址承天巷内,民国28年停办。
  晋江县卫生院 民国26年1月成立,原址泮宫内明伦堂,翌年改称晋江县卫生事务所,迁址新门街,设总务、医政防疫、环境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5个组,负责办理华侨出国签发预防接种证书及国境检疫、壮丁体检。民国31年,复称晋江县卫生院,在龙头山许氏家庙设隔离房,收容鼠疫、流脑、霍乱患者。民国36年,县政府指拨新府口元妙观为固定院址。1949年9月,军管会接管,改称晋江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人员22人。1951年随晋江县政府迁晋江县青阳镇。
  市民门诊部 1953年2月,市卫生科筹建市民门诊部,先后在永惠妇孺医院院内和金鱼巷设立市第一公费门诊部,翌年迁入古榕巷新建的市民门诊部院舍,人员18人,设内科、外科、儿科等门诊科室,主要为公职人员服务,兼对外开诊及征兵、婚前体检。1958年8月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
  泉州市工人医院 1953年2月,成立泉州市工人门诊所,址在马坂巷口,人员8人。1958年迁址金鱼巷,改名工人医疗所。同年,与水门巷的市手工业联合诊所合并,建立泉州市工人医院,仍分两地门诊。1960年3月,全院迁址南岳后街。1961~1963年,在中山南路分设门诊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院停诊,1972年恢复门诊,1978年改称泉州市中医门诊部,编制66人。1983年8月并人泉州中医院。
  泉州市人民医院 1958年8月,永惠妇孺医院、市联合中医院、市民门诊部合并组成泉州市人民医院,院址在打锡街原永惠妇孺医院和承天巷原市联合中医院,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针灸科、中医科、痔疮科等8个临床科室,病床114张,职工115人。1964年,华侨曾应时捐建外科大楼1座,建筑面积2023平方米,同时完成规划区内居民住宅迁建,全院连成一片,占地25530平方米。1966年、1972年、1981年、1984年先后建门诊楼、病房、办公楼、综合楼,建筑面积13677平方米。1983年,医院临床科室增至20个,医技科室13个。同年,各科析出119人及部分设备、资金,与中医门诊部合并,成立泉州市中医院。医院重新组建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等科,临床科室9个(内、外、儿、妇、五官、口腔、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医技科室11个(放射、检验、药械、手术、心电图、脑电图、超声心动图、纤维胃镜、病理、注射、理疗),成为综合性医院。1992年,有病床420张,全院5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87人(含副高级技术职务30人、中级技术职务78人)。
  泉州市正骨医院 1962年10月成立,址在中山中路,设中医骨伤门诊和住院部,病床36张。1966年在中山中路(花巷口)新建门诊楼,1979年扩建,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占地522平方米。1990年3月,设置中医骨伤、针灸、理疗、按摩、外科、注射、检验、放射等科室。1992年,全院有病床62张,人员80人。
  (二)乡镇级卫生院
  1952年7月,市卫生局在桐山区(东街)、临江区(中山南路)、南台一区(东涂淮口村)、南台二区(北蜂塔后村)设立区卫生事务所,负责片区环境卫生、预防接种、门诊治疗等事务,每所人员3~4人(1958年8月撤销)。
  1957年8月后,各乡成立人民医院。1960年2月改称乡保健院。村一级设保健站(室),全市有保健院8所、保健站98个。1962年,改称公社保健院,实行院、站分开核算,自负盈亏。1970年,保健院改称卫生院。1992年,全区有街道、乡镇卫生院14所,从业人员553人,病床193张。
  (三)私人医院
  私人诊所 民国25年,泉州有私人诊所82家,医务人员117人。解放初期,私人诊所继续存在。1958年,私人诊所和联合诊所一起归入乡保健院。80年代,允许私人开业,私人诊所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站的减少应运而生。1992年,全区有私人诊所175所,医务人员175人。
  永惠妇孺医院 民国5年12月,何大年、苏德安夫妇在永春创办永惠妇孺医院,民国7年迁址泉州打锡巷。医院侧重产科,设住院部,有产床80张。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停办,抗战胜利后复办,设董事会,接受社会各界、华侨和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捐助。1955年,改为民办公助。1958年8月并人泉州市人民医院。
  联合诊所 1951年9月,一些个体医务人员自愿组合,在承天巷内建立泉州市第一联合诊所,至1957年底全市有17个联合诊所。1958年10月,撤销联合诊所。
  泉州市联合中医院 1953年4月,由傅若谦等7位名中医组建泉州市第一中医联合诊所,址在承天巷内。1954年9月,改名泉州市联合中医院,设内、外、妇、儿、针灸等5个科室,病床15张。1957年增设痔疮、正骨2科,病床增至30张,人员41人。1958年8月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
  (四)其他医院
  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 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慈济宫设花桥赠药处,光绪六年设泉州府施药局。抗日战争初期,聘请中医施医义诊,历时二年半。解放后,继续施赠药品。1985年1月恢复施医,改称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
  平民医院民国21年夏,十九路军在镇抚司(今泉州六中)创办平民医院,民国26年停办。
  明新华侨医院 1980年至1986年5月,旅印尼蒋氏华侨理事会捐资在树兜筹办。1986年9月医院落成开诊,有病床20张,人员23人(主要来自退休医护人员),工资靠门诊收入,医院设备、开支由蒋氏华侨理事会负担。1992年,有二层楼医院1座,建筑面积3509平方米,占地4935平方米。
  工矿学校农场医疗室 1954年以后,学校、工厂、农场开始设医疗室。1992年,设有医疗室的教育系统有5所高等学校、19所中学、市属3所小学,工业系统有全民所有制48家工厂,农业系统有清源农场和佳锥农场,全区共有全民所有制医疗室77个,人员237人。
  (五)驻区医院
  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清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颜大辟在南街新花山(今南街礼拜堂)设立施医布道处,翌年在连理巷创办惠世医院。光绪二十七年,长老会在裴巷另设惠世女医院。民国22年两院合并,仍称惠世医院,为综合性医院。1952年8月,政府接办,改称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医务侧重外科。1959年6月恢复为综合性医院。1973年10月,改称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福医附属二院)。1992年,全院占地面积21257平方米,建筑面积20359平方米,有病床425张,职工850人(其中医生363人)。
  泉州市第一医院 民国36年10月,设于龙岩的福建省立第三医院迁址泉州东街孔庙。民国38年改称福建省泉州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人员24人,其中医师4人。1952年,改称晋江专区第一医院。1986年改称泉州市第一医院,分门诊部和住院部,计36个科室(部)。1992年,医院占地面积36149平方米,建筑面积28348平方米,有病床480张,职工980人(其中医生408人)。
  泉州市第三医院 1960年2月,创办泉州市精神病医院,址在大城庙及温陵养老院,分男女病房及门诊。1964年扩建,有病床60张。1975年4月,改称晋江地区精神病防治院。1986年,改称泉州市第三医院,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占地7541平方米,有病床240张。1992年,全院职工169人(其中卫技人员154人)。
  泉州皮肤病防治院 1959年,在清源小潘山成立泉州市皮肤病防治站。1979年7月,与晋江县皮肤病防治院合并,组建晋江地区皮肤病防治院,分设石狮、泉州两个门诊部。泉州门诊部有麻风病床160张,由防治麻风病扩展为防治各种皮肤病及性病。1986年,改称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1989年,市区门诊部新大楼建成,增设普通皮肤病住院部,病床20张。1992年,有职工69人(其中卫技人员53人),郊区麻风病区建筑面积4133平方米,市区环城路新建综合楼一座2000平方米。
  泉州市中医院 1983年8月,泉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和泉州市中医门诊部合并,成立泉州市中医院,址在市区向阳新村。1986年改属市卫生局,承担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设门诊和住院部,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痔疮科、蛇伤科、风伤正骨科、青草科以及放射室、检验室、心电图室等,占地面积11655平方米,建筑面积9274平方米。1992年,全院有病床200张,人员422人(其中医生171人)。
  一八零医院 1956年3月,野战军第五十六预备医院由黑龙江佳木斯南迁泉州郊区,改名第二十一预备医院。1958年4月,迁入城区新府口。1963年11月,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零医院,为驻军医院,病床300张。1969年6月,迁址泉州市北郊清源山下。1988年7月,增挂海峡医院牌子,兼为军外治疗,设内科、外科、妇儿科、麻醉科、五官科、传染科,有心电图、脑电图、B超、同位素、药械等室。1992年,全院职工469人(其中医生210人)。
  泉州市儿童医院 1990年由菲律宾华侨捐资300万元创办,址在丰泽街,隶属市卫生局。设门诊和住院部,有普通内科、新生儿科、五官科、急救科、传染科以及检验室、放射室、儿保室、心电图室、B超室、药房等科室,有病床220张。1992年,全院职工190人(其中医生85人)。
  泉州华侨大学医院1960年,华侨大学配备医疗所,后发展为综合性医院。1992年临床各科及医技科室略备,有病床50张,工作人员79人(其中医生43人)。
  二、防疫保健机构
  (一)防疫机构
  戒毒机构 民国23年,成立戒烟(毒)所,址在东街孔庙(今泉州市第一医院),隶属晋江县政府戒烟科。民国27年2月改称戒烟戒毒组,隶属县卫生院。翌年恢复戒烟所,隶属县卫生事务所。民国30年10月改称晋江县烟民戒烟调验所,隶属县卫生院。
  卫生防疫机构 民国26年5月,省政府建立闽南防疫所,址在泉州新门街(今中共泉州市委宿舍),设检验科、鼠防科和捕鼠队;7月,设福建省防疫总所,址在泉州新门街原南华小学。民国28年,防疫总所改名福建防疫处,年底迁永安县,闽南防疫所迁永春县。民国35年12月,东南鼠疫防治处在泉州设临时办事处。民国36年4月,正式建立第一检疫站,与国民政府卫生署医疗防疫总队第十六巡回医疗队合署办公。1949年9月,军管会接管上述机构。1950年1月改组为省防疫大队第二分队,下设医务组、防疫组、总务组、化验室、调剂室、警讯班、技工班。1951年3月改称华东区福建省鼠疫防治所惠安防治站,4月迁往惠安。1952年8月,成立晋江专区卫生防疫站,址在螺蛛巷。翌年1月改称泉州市卫生防疫站,迁址观东巷,隶属市卫生局。1958年设卫生、防疫、消毒、劳动、化验、行政等6股,1965年10月迁址九一路,1979年增设宣教股。1986年,改称鲤城区卫生防疫站。1992年,编制为乙级站,人员63人。
  (二)妇幼保健机构
  1953年8月,在南岳后街设立泉州市第一妇幼保健站,在塔后村设立第二妇幼保健站。1956年6月,两站合并为泉州市联合妇幼保健站,址在金刚巷。1958年11月改为泉州市妇幼保健院,为全民所有制,编制7人。1960年11月并入市防疫站,1963年11月恢复。1980年8月改称泉州市妇幼保健所,1986年1月改称鲤城区妇幼保健所。1992年,设妇保、儿保、医技、行政等4组,门诊部设妇保、儿保、咨询、婚检、孕管、检验、注射、X光、手术、药房、宣教等科室,人员30人。
  (三)驻区卫生防疫机构
  泉州市卫生防疫站 1953年9月,福建省鼠疫防治所第八防治站迁入泉州,改为福建防治所晋江防治站。1958年8月改为晋江专区卫生研究所,1963年10月改称晋江专区卫生防疫保健站,1986年3月改称泉州市卫生防疫站,址在东街,占地767.4平方米,建筑面积5911平方米。1992年,全站人员115人。
  泉州市结核病防治所 1984年3月成立,址在晋江地区第一医院内,设有结核病门诊部、卡介苗接种室、检验室、防治科等。
  泉州市检疫局 1950年8月,厦门交通检疫所下设泉州检疫站,址在南门聚宝街。1956年4月撤销,1982年4月重设,址在东街地区防疫站院内。1989年12月,改称泉州卫生检疫所,1992年7月改为泉州市检疫局,人员16人。
  第二节 医疗卫生队伍
  一、区属医疗卫生人员
  (一)中医
  人员情况 清末及民国初期,中医人员主要来自世医、儒医和药店学徒。民国20年(1931年)后,始有学校培养的中医师,如上海中医学校毕业的丁逸致、蔡友敬,福建省中医学校毕业的张志豪、朱希亨,无锡中国针灸讲习所毕业的留章杰。民国25年,泉州有中医人员387人,其中城区163人,其余分布在农村。民国29年,中医357人,其中领到中医开业执照的168人。1949年底,医务人员调查登记,开业中医119人。1951年,泉州市有中医诊所69家,中药铺60家,中医108人,持中医合格证的52人。1954年8月,调查82名中医的文化程度,大学专科3人,高中3人,初中15人,小学8人,私塾52人,文盲1人。1961~1962年,市卫生医药学会组织中医辨证论治小组,进行中医研究和临床研究。1963年,进行职称晋升与评定,晋升中医主任、中药主任各1人,评定中医师8人、中药师10人、中医士18人、中药士5人。1968年,中医学徒出师29人。70年代,出现赤脚医生(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乡村医生。1975年,经省卫生厅评定为名老中医的有傅若谦、留章杰、王鸿珠、林扶东、曾沧海、陈世哲、邵丕烈、傅铮辉、蔡友敬、庄子3、陈国治等11人,评为名老中药师的有陈其仁。1979年,组织中医学徒和自学成才统一考试,录取16名定为中医,享受干部待遇。80年代,恢复职称评定,中医队伍多数有明确职称。1986年,泉州市中医院改隶市卫生局,鲤城区中医人员剩下190人。1992年,全区有中医人员21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人,中级技术职务17人
  人员培训 1951年11月,泉州市卫生协会举办中医进修班,有42人不脱产参加学习,至1953年3月结束。1954年,人民医院选送10人到省中医学校进修,4人到专区卫生学校进修,27人到市中医进修学校轮训。1955年,市联合中医院7位名老中医带徒10人。1956~1957年,市卫生局举办中医学徒培训班,招收94人,分为2班,一班在人民医院,半天随师门诊,半天集体上课,另一班在农村保健院,无固定学习时间。1958年,成立泉州市中医业余学校,到1961年共办3期,90多人参加进修,经考核,圆满出师25人,其中人民医院16人。1979年9月,市卫生进修学校举办针灸进修班,泉州有5人参加,1980年6月毕业。1981年8月至1982年4月,举办市中药加工炮制班,培训中药士18人。1983年,选送8位名老中医子女到省中医学院学习二年半,结业后分配到父母所在单位跟随父母实习。1984年4~11月,市卫生进修学校开办针灸进修班,培训18人。
  (二)西医
  清光绪七年(1881年)泉州惠世医院创办后,招收一批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教会青年,先后参加学习的有陈裕波、黄中流、叶启元、苏天赐、黄廷辉、吴祝三等,毕业后在泉州开业行医,也有到外地教会医院学习后回泉州开业的。民国初期,泉州始有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的西医人员,如陈凤仪、蔡鸿恩、叶燕臣、庄降荣、戴少安等。民国25年,泉州城内有西医117人(男79人,女38人),诊所82家,农村有西医117人,诊所81家。民国37年,向中央卫生署申请登记的西医人员有毕业于医学院校的27人(皆在城内),由教会医院培养的50人(城内26人),未具备上述学历的26人(皆在农村)。
  1949年9月,泉州有西医人员139人,其中医师76人、药剂师3人、护士24人、助产士20人、药剂员13人、检验员3人。1952年,市属西医人员231人,其中西医师84人(领执照50人)、牙医4人(领执照1人)、护士97人、助产士24人、药剂员10人、检验员6人、镶牙生6人;有西医诊所23家,牙科诊所3家,助产诊所4家,西药房22家。后西医人员逐年增加,1958年市属西医人员347人(其中医师49人、医士32人),1966年市属西医人员475人(其中医师以上技术职务84人,医士79人),1976年市属西医人员677人(其中医师以上技术职务132人,医士131人)。1986年,鲤城区西医人员1069人(其中医师以上技术职务288人,医士141人)。1992年,鲤城区西医人员126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3人,中级技术职务152人
  二、驻区卫生技术人员
  1992年,驻鲤城区卫生机构的卫生医疗技术人员共245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59人,中级技术职务495人),总体水平较高。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