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8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物保护
分类号: G264
页数: 3
页码: 986-988
摘要: 本节介绍了泉州地区进行文物管理和保护的情况。文章提到了文物展览、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等措施,以及一些文物维修、复原和保护的工作。
关键词: 文物管理 文物保护 鲤城区

内容

民国34年(1945年)2月,泉州一些热心的社会人士发起组织晋江县文献委员会,举办一次文物展览,展品有泉州海外交通石刻、古砖、金玉铜器,历代晋江人著作、各种志书及近代晋江出版的报纸、杂志,还有泉州画家林英仪绘画的从唐至民国的20位泉州先贤遗像;同时进行购、捐、借、抄文献古籍活动,获得何乔远、俞大猷、陈允锡等名人著作珍本二三十册,搜集和保存一批泉州地方文献。
  1950年文物机构建立后,进行多次文物普查。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省、市分别公布第一批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文物被破坏情况严重,承天寺除大雄宝殿外,古建筑大部分被毁,释迦寺被拆除,谯楼因辟广场被夷为平地;红卫兵曾到开元寺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原泉州市市长王今生劝阻,开元寺幸免于难。1981年,组织一次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全面文物普查。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泉州市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后各级人民政府又相继公布第二、三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1992年,鲤城区辖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处,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5处。此外,由文物部门树立说明保护标志的文物遗址有市舶司遗址等75处。同时,文物保护网也逐步建立、健全,除先后建立清净寺、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洛阳桥、清源山风景区、威远楼等处文物保管所外,还建立40个业余文物保护小组,将地面文物的保护管理落实到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标志、保护范围、保护小组、科学档案资料)工作也逐步完善。
  40多年来,绝大部分文物都得到维修、复原和保护。国家拨款修复的有开元寺(部分)、清净寺、圣墓、郑成功焚青衣处、府文庙、明伦堂、李贽故居、石笋、洛阳桥、蔡襄祠、蔡清故居、老君造像、弥陀岩、瑞像岩、崇福寺、海印寺、福清寺、镇国东禅寺、天后宫(部分),群众集资和华侨捐资修复的有承天寺、天后宫、宿燕寺、海印寺、铁炉庙、关岳庙、花桥真人庙、双髻山白水岩、观音大士亭(接官亭)等。同时,文物博物管理部门先后抢救地下文物,征集流散文物,接受各界人士捐赠文物,共2000余件。改革开放以来,在文物、工商、政法、海关等部门密切配合下,先后破获文物走私案件多起,收缴各类走私文物1000多件。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