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物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7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文物管理
分类号: K87
页数: 5
页码: 984-988
摘要: 本章详细介绍了泉州市文物管理机构的历史发展、考古发掘的实例、陈列展览的情况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进展。
关键词: 文物管理 文物管理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解放前没有专门文物管理机构。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对文物工作非常重视。1950年,晋江专署建立文物管理机构,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为全省最早建立文物机构的地市之一。1952年,正式成立晋江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改称福建省文管会晋江办事处。1959年,省决定将晋江办事处下放泉州市,更名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文博业务一度中断,1973年恢复。1982年4月,市文管会进行机构调整和充实,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1986年,原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鲤城区不设文物管理专门机构。
  第二节 考古发掘
  一、集中发掘
  民国25年(1936年)5月,厦门大学文化陈列所所长郑德坤主持在中山公园(现体育场)东北侧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唐初古墓四座,历时9天,出土文物有墓砖“贞观三年岁次巳丑”、“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廿五日葬”和“岁次癸丑”等三种,还有四灵、双鱼、蕉叶、藤草、菊花、钱纹及其他几何图形的墓砖;随葬明器74件,其中1号墓14件,2号墓12件,3号墓45件,4号墓3件,大多为陶瓷器和铜铁器。经考证,为五品以下地方官的族葬墓地。
  1974年7月,由省博物馆主持,厦门大学、市文管会配合,在后渚港海滩进行考古发掘,历时2个多月,出土一艘宋代远洋货船,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造船史和泉州湾地理变迁等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1979年11月,由市文管会主持,进行清净寺奉天坛地下考古发掘,试挖探沟2条(长5米、宽1米),出土宋、明、清铜钱及宋瓷片、陶香炉、黑色铺地砖等。1982年,在东海镇法石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宋代海船一艘及船中物品数件。1986年2月,由省博物馆主持,省考古队、市文管会、海交馆派人参加,对奉天坛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历时4个多月,取得大量数据和资料,为全面修复清净寺提供可靠依据。
  二、零星发掘
  1954年,从泉州糖厂、地委党校、大众服务社、运输公司、泉州五中等基建工地出土陶瓷器、铜器、墓砖等280件。1956年,东门吊桥出土明代抗倭遗物“缺嘴将军”铁炮及天启间大铁炮。1959年,市区八卦沟工地出土文物76件。1965年,东岳山出土海交史重要石刻“蕃客墓”墓碑,人民医院工地(小泉涧巷)出土宋三司布帛尺。1973年,泉州农药厂清理唐墓,出土瓷器43件、铜器2件;泉三中人防工地和承天寺附近废品公司仓库出土五代时闽国的“永隆通宝”钱范一批。1975年,北峰公社工地出土嘴壶和陶罐等;满堂红公社中心医院出土外国银币;体育场工地清理唐墓,出土陶瓷器30多件;东海公社后坑村清理宋代骨灰墓1座,出土绿釉骨灰罐、瓷香炉、陶质四灵、买地卷等。1977年,在新华路人防工地出土民国初反袁志土埋于地下的“有备无用之炸弹”7个,陶瓷器一批;东海法石粮店工地出土古代外国银币一批。1981年,东海公社法石海边出土小铁炮6尊。1982年,在修复开元寺大殿前靠东的宝箧印经式石塔时出土五代石经幢1座,还有宋代铜钱、铜镜、银质小佛像、莲台等。1983年,在市轻机厂工地清理五代砖室墓1座,出土铜镜、铜钱、陶生相俑、瓷器等数十件;重修开元寺大殿五方佛时,从佛像腹中发现明代泥塑和木雕的菩萨8尊;北门外普明粮食仓库工地出土宋代铜钱50多斤。1987年,东郊汽车保修厂工地出土陶棺(骨灰棺)一具及宋代铜钱等。
  第三节 陈列展览
  一、陈列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1959年建立,馆址在开元寺内。1991年,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除古海船外)迁入东湖街新馆,面积2000平方米,收藏珍贵文物数千件,馆内分泉州海外交通发展史陈列、古代外销瓷器陈列和宗教石刻陈列三部分。
  泉州市博物馆 1985年创办,址在市区泮宫文庙内,收藏文物1200多件,内有书籍、名人字画、金属器皿、刺绣等物,分为祭孔礼乐器和泉州历史名人陈列两部分。祭孔礼乐器陈列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神龛、案桌及古代铜尊、爵、豆、簋、壶和竹木的笾豆台等全套祭器,有编钟、石磬、楹鼓、鞉鼓、搏鼓、埙箎、洞箫、排箫、笙簧、古琴等大雅乐,还有文武舞的干戚、禽翟,起堂乐的柷和止堂乐的敔,指挥乐舞的麾和节。泉州历史名人陈列有欧阳詹以及蔡襄、苏颂、曾公亮、何乔远、李贽、张瑞图、蔡清、陈紫峰、李光地、俞大猷、郑成功、施琅等人的遗著遗物。
  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1989年建立,址在南门天后宫内,收藏民俗文物4000余件。天后殿有妈祖大型雕塑神像复原陈设,装置大型通柜,陈列妈祖信仰传播史迹图片、绘画、实物及雍正御笔“神昭海表”匾额、鸾驾等。寝殿作闽台民俗文化陈列,有闽台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游艺、民间建筑及风俗习惯等图片、绘画、实物。
  泉州清净寺文物陈列馆 址在涂门街清净寺内,1984年开始展出,有泉州清净寺介绍及寺院建筑模型陈列,灵山圣墓介绍,阿拉伯文和中文并镌的清净寺寺碑,阿拉伯文、波斯文、中文多种文字的穆斯林墓葬碑刻介绍,古兰经陈列,灵山圣墓全景、穆斯林礼拜仪式、清净寺奉天坛、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皇帝《敕谕》碑(实体在寺中)、来寺参观的国家领导人、外国驻华领事和驻华使馆文化官员以及世界各国(137个国家,其中36个伊斯兰国家)客人等照片陈列,还有伊斯兰三大节日习俗介绍、伊斯兰文化书籍如《伊斯兰史》、《伊斯兰教在泉州》、《伊斯兰教论文选》、《伊斯兰教石刻》传播介绍等。
  其他陈列馆南门万寿路有李贽故居纪念馆,城东桥南蔡公祠有蔡襄纪念馆,华侨大学有陈嘉庚生平陈列馆,市区通淮关岳庙有道教文化陈列馆,开元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及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二、展览
  50年代中期,举办泉州出土文物展览。1959年7月,在开元寺大雄宝殿举办泉州海外交通史展览,同年在威远楼创办泉州历史人物纪念馆,展示苏颂、蔡襄、俞大猷、李贽、郑成功、邱二娘等人的史迹,在开元寺檀樾祠开设郑成功纪念馆。70年代,在开元寺古船陈列馆举办出土宋船展览,在小开元寺举办泉州市科技文物展览、泉州海交概况展览及泉州文物古迹书画展,同时在开元寺檀樾祠建立古瓷馆,在藏经阁楼下建立泉州古钟馆。80年代起至1992年,市博物馆、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清净寺文物陈列馆纷纷举办展览。
  第四节 文物保护
  民国34年(1945年)2月,泉州一些热心的社会人士发起组织晋江县文献委员会,举办一次文物展览,展品有泉州海外交通石刻、古砖、金玉铜器,历代晋江人著作、各种志书及近代晋江出版的报纸、杂志,还有泉州画家林英仪绘画的从唐至民国的20位泉州先贤遗像;同时进行购、捐、借、抄文献古籍活动,获得何乔远、俞大猷、陈允锡等名人著作珍本二三十册,搜集和保存一批泉州地方文献。
  1950年文物机构建立后,进行多次文物普查。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省、市分别公布第一批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文物被破坏情况严重,承天寺除大雄宝殿外,古建筑大部分被毁,释迦寺被拆除,谯楼因辟广场被夷为平地;红卫兵曾到开元寺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原泉州市市长王今生劝阻,开元寺幸免于难。1981年,组织一次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全面文物普查。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泉州市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后各级人民政府又相继公布第二、三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1992年,鲤城区辖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处,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5处。此外,由文物部门树立说明保护标志的文物遗址有市舶司遗址等75处。同时,文物保护网也逐步建立、健全,除先后建立清净寺、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洛阳桥、清源山风景区、威远楼等处文物保管所外,还建立40个业余文物保护小组,将地面文物的保护管理落实到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标志、保护范围、保护小组、科学档案资料)工作也逐步完善。
  40多年来,绝大部分文物都得到维修、复原和保护。国家拨款修复的有开元寺(部分)、清净寺、圣墓、郑成功焚青衣处、府文庙、明伦堂、李贽故居、石笋、洛阳桥、蔡襄祠、蔡清故居、老君造像、弥陀岩、瑞像岩、崇福寺、海印寺、福清寺、镇国东禅寺、天后宫(部分),群众集资和华侨捐资修复的有承天寺、天后宫、宿燕寺、海印寺、铁炉庙、关岳庙、花桥真人庙、双髻山白水岩、观音大士亭(接官亭)等。同时,文物博物管理部门先后抢救地下文物,征集流散文物,接受各界人士捐赠文物,共2000余件。改革开放以来,在文物、工商、政法、海关等部门密切配合下,先后破获文物走私案件多起,收缴各类走私文物1000多件。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