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革命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7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革命文物
分类号: K871.6
页数: 2
页码: 983-984
摘要: 本章介绍了泉州市的旧址、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烈士公墓,包括各处地点、历史背景和重要特点的描述。
关键词: 革命文物 保护情况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旧址
  泉州同盟会秘密机关旧址 在泉州开元寺东侧准提禅寺(小开元寺)内。清宣统元年(1909年),泉州同盟会会员在此创设西隅学堂,为同盟会秘密机关活动场所,辛亥革命时在此指挥民众光复泉州。
  兴泉永政治监察署旧址 位于泉州府文庙左侧的明伦堂。民国16年(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政治部在此设立兴泉永政治监察署,开展农工运动。中共闽南特委派唐沙白(李松林)、左明亮(左光明)、辜仲钊参加监察署工作,同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泉州特支运用该署开展革命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中共泉州特支所在地 民国16年1月,在泉州明伦堂成立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委员会,成员有李松林、左明亮、辜仲钊,负责指导工运、农运工作,民国17年被破坏。民国20年4月,在承天寺鹦山小学再次建立中共泉州特支,中共福建省委派粘文华任特支书记,组委朱汉鹰,委员郑俊哲,共青团书记彭德清。主要工作为收容惠安暴动后失散的同志,接替中共泉州特委做暴动善后工作。
  闽中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集中地 位于市区承天寺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闽中红军游击队接到上级党的通知,要队伍开到皖南编为新四军。战士们首先集中在莆田广化寺,后又开到泉州承天寺。当时受到泉州国民党驻军旅长钱东亮阴谋阻挠破坏,战士们坚持一个多月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到达新四军军部。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位于市区东街莱巷4号陈宅护厝。民国29年夏以前,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曾一度设在这里,召开过重要会议,研讨抗日救亡运动等重要事项。
  中共闽西南泉州临工委机关所在地 位于市区西街古榕巷11号龚宅。民国38年6月初,中共闽西南泉州临工委在此宣布成立。书记许昭明以及组委、宣委一起住此,成为工委机关所在地,重要会议都在此召开。平时又作为联络站,沟通厦门与安溪、南安、永春之间的联系,直至泉州解放。
  第二节 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于北郊马甲镇。民国28年(1939年),泉州乡绅为芦沟桥抗日阵亡将士立纪念碑。碑呈长方形,花岗岩石刻制,高2.36米,宽0.74米,厚0.14米。正面楷书刻“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无底座,现保存完好。
  第三节 烈士公墓
  位于江南镇二龙山(俗称乌石山)山麓,面积625平方米。墓地呈圆形,直径20米,圆环中建烈士纪念墓。墓座呈三菱形,高2.4米,顶边长5米,下边长6米,宽6.5米。座上建三角形塔,塔高7.7米。塔下刻“革命烈土永垂不朽”,左侧刻“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春重建”,右侧刻重建碑文:“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闽中游击队在解放泉州时,部分战士英勇牺牲,安葬在江南乡。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医院进驻江南乡斗南村。在此期间,部分伤病员也献出宝贵的生命,驻军把他们安葬在斗南村和树兜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树兜村基建华侨塑料厂,部分群众在山坡上开荒造田,因而部分烈士墓受到破损。为了便于管理,让人民群众瞻仰,泉州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春拨款(包括乡支付)三万元,将分散在江南树兜村、斗南村的烈士墓迁建于此,命名泉州烈士墓。”1988年元月,区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进行修缮。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