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重要文物藏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7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重要文物藏品
分类号: K875
页数: 8
页码: 975-982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重要文物藏品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石器陶瓷器金属器、字画金石篆刻、墓志铭以及其他藏品等。
关键词: 文物藏品 保护情况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石器陶瓷器金属器
  一、石器
  鲤城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处,采集到石砵、石戈等石器。石器的加工工艺和造型,反映古泉州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情况及特点。下列石器由泉州市文管会收藏。
  石砵 1960年2月,在南安丰州狮子山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得石砵11件。1978年,河市溪井村挖渠道,从山坡的巨石下发现石砵(残)11件。1987年,文物复查,在西郊翠屏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石砵(残)1件。1988年,双阳农场场员在詹公山农垦时发现石砵(残)2件、石戈1件,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石戈 在漳州南靖出土1件,漳州市在文物交流时赠送泉州市。
  二、陶瓷器
  唐陶灶 1件。为双鼎双勺陶灶,造型美观,小巧玲珑,为唐墓明器中的珍品,1973年从泉州农药厂内唐墓中出土。灶长0.23米,高0.085米,宽0.11米,口径0.062米;鼎口径0.091,高0.032,圆底0.05米;勺长0.077、宽0.033,把宽0.008~0.014米。
  五代闽国“永隆通宝”陶钱范 10块。1973~1974年从泉州第三中学及承天寺山门内出土。有正面和背面模二种,外廓圆而不均,厚约0.015~0.02米,正面模直径0.04米,背面模直径0.06米左右。穿上阴刻“闽”字,旁阴刻一星,穿下阴刻一仰月。钱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货币史和泉州冶炼发展史提供实物资料。
  南宋修城砖 1951年在市区孝悌巷发现。砖呈棕红色,长0.34米,宽0.21米,厚0.07米,刻有“嘉定三年修城官砖”印形标志,为修城纪年标本。
  明代何朝宗瓷塑观音立像 1件。鲤城人李春禧于50年代捐献。像高0.46米,胎围0.37米,底座0.14×0.125米。立姿,线条飘逸生动,面目端庄慈祥,额正中饰一珠,头上有髻,插有芝形玉针,髻上戴巾,露胸,胸前挂一串饰,藏手作拱势,露一足踏莲花渡海,另一足为波涛淹盖。背上有小方形篆书“何朝宗印”,系明代德化窑白瓷。瓷土精纯,胎骨均匀,釉色乳白略带淡黄,澄洁如凝脂,俗称“猪油白”、“象牙白”,外国人称为“中国白”。何朝宗为明代著名瓷塑艺术大师,此件表现明代德化生产的瓷器的高度工艺水平,国际上视为艺术珍品,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载人《中国美术全集》。
  三、金属器
  东周错铜牺尊1件。市区南俊巷陈和娟捐献。尊高0.20米,长0.30米,两耳高耸,昂首垂尾,四足有蹄,状如初生幼犊,胸雕饕餮纹,背有一圆孔,孔上有盖,为古代盛酒之器。
  隋代阿弥陀佛铜像1件。纯铜制造,高2.20米,重1吨半,立姿,为印度高僧所铸,用船运来泉州传教。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承天寺下掘得,施琅独资建法堂供奉。
  唐中和三年(883年)铜钟 1口。1964年在市区新华路北段开教小学对面出土,通高0.305米,口径0.175米,重4.5公斤。钟顶铸有双螭龙,龙首朝下,龙尾向上结为钟扣。钟上竖镌阴文“时唐中和三年十二月八日,弟子王竟造铜磬一口,永充供奉,同募缘僧鸣璀”。
  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铁买地券 1件。1973年在南安西峰牛舍埔火葬墓出土,长0.39米,宽0.32米,铸阳文“维淳熙十三年岁次丙午,闰七月丙午朔十四日己未,恭人蔡氏以辛巳年九月十二日殁故。龟筮叶从,柑地袭吉,宜泉州南安县归化里西峰龙安祥院之后安厝。宅兆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绿信币,买地一段,东西一百步,南北一百步……(以下略)”。全券共十三竖行255字,保存完好,为研究宋代冶炼技术的实物资料。
  元代泉州路铜权 1件。1984年在南安县罗东乡出土。铜权呈扁钟形,通高8.5厘米,上薄(1厘米)下厚(3厘米),下面最宽处5.5厘米,上有圆形环鼻,重570克;正反两面均铸有二行阳刻铭文,正面为“泉州路总管府”,背面为“至元三十一年造天□”,为研究元代度量衡的实物标本。
  明深沪巡检司铜印 1枚。1954年在市区广平仓地委党校内出土。正方形,上有扁柄,通高8.3厘米,印面5.8×5.8厘米,铸篆书阳文“深沪巡检司印”,印背右方镌阴文“深沪巡检司印”,左方刻“洪武拾柒年捌月”。
  铜鼓 1件。年代不详。
  第二节 字画 金石篆刻
  明代道教画 6件。绘日、月、风、云、雷、雨六神像,每幅绘一神人,长约3米,宽1.5米。绢本,未题款,年代作者不详,一说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修真于清源山紫泽洞的晋江人董伯华所作,经鉴定认定为明代民间画家所作。绘画突出人物面部表情,尽力表现六位神人的不同特点,衣褶线条粗犷、流畅、洒脱。原为市区东街郭姓的传家宝,后流落厦门。1963年,在厦门市副市长张楚琨支持下,发还回归泉州,由市文管会收藏。
  郭尚先楷书寿文册页 1件。清代书法家郭尚先手迹,保存完好,列为2级品。
  郭沫若手迹 1件。196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书法家郭沫若来泉考察,参观郑成功纪念馆、开元寺、海外交通史馆、五里桥等名胜古迹,挥毫赋诗留下珍贵墨宝,其《咏泉州》墨迹存市文管会。
  李卓吾印章 1枚。为市区胭脂巷苏大山家属捐献。原有2枚,一为兽钮篆书阳文“卓吾”二字,一为兽钮篆书阴文“李贽”二字。通高各为7.3厘米,印面为3.2×3.2厘米,寿山石雕制。印上一侧边刻有苏大山的题诗及小序。“卓吾”一枚刻云:“卓吾先生文章,有明一代与尊岩、镜山二公鼎足。我郡此石为同治间乡人于其故居发土得之,转徙归余,为题二十八字,以志景行。”“李贽”一枚刻云:“先生之笔先生舌,先生之文先生血。三百余年土弗啮,人可杀兮名不灭。己巳仲春,乡后学苏大山题。”“李贽”一枚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市文管会所藏为“卓吾”一枚。
  第三节 墓志铭
  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的墓志铭有数十方,其中除唐1方、宋6方外,其余大多为明、清的。此外,海外交通史馆还收藏1方唐代颖川陈氏墓志铭。兹举1方为例,余见附表。
  唐大中四年(850年)郑季方墓志铭,20世纪30年代从泉州东门外出土,1953年由市文管会征集收藏,白石阴刻,高49.7厘米,宽81.5厘米,厚11厘米,额文23字,序文16行,每行22字(第3、5行各少一字),赞文6行,每行16字,是泉州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标本。
  唐故泉州北界营将朝请郎试太子宾客郑公墓志铭并序:“公讳季方,字正规,汉末大司农之裔也。始自荣阳,迁于闽越,今则为清源人矣。代居闽为贵戚,仕郡县已下者不降四、五。先府君讳弘独,矜持逊遁不糜青紫,公协和御下廉谨承上。爱自成人以至殁,世必有称焉。饶贿货土田爵为豪室,然未尝以骄逸之气加人,细人毕誉。公始以贞慎忠斡闻。会昌中,刺史武功公征之,被以戎服,委军事之,货仍市利以充府库。次升为伍师,递衙前虞副,莆阳镇将,在公行事益谨肃。大中庚午岁,刺史荥阳公择其材,委充浙江东道〓易使。其年秋八月十四日,不幸殁于越州会稽县之客馆,年六十有一。越月,讣卜者至哀闻于家。又一月,柩将至,明年六月十九日龟筮告吉,厝于晋江县东出五里道左五十武,原曰石井,原礼也。其嗣出南阳詹氏者三人,曰钧、曰询、曰诚;女二人,长适吴氏,婿曰涣,次适许氏,婿曰庠。出继室济阳蔡氏者五人,二人女,男曰继光、继祖,季曰蒲肇,出未冠,其次可知也,皆哀礼甚焉。既议其葬,其孤以状请铭于欧阳偃,偃既吊孤援志以题之,词云:择材必贞,任人必直,贞不遑生,直不暇息。惟公之德,惟材是则,择之莫遗,用之必克。始闻心斡,经委货殖,戎列中升,修途晚陟。虹霓烫气,白珪奉职,致命捐躯,辞家徇国。殁被异郡,藏诸旧城,石井之原,峰山之北。松风夜声,陇云晚色,孤冢凄凉,行人惨侧。”(文中标点符号为编者所加)
  第四节 其他藏品
  宋三司布帛尺 1965年在市区小泉涧巷旧铺主宫后出土,长27.5厘米,宽2.7厘米,厚1.1厘米。下面竖刻阴文“宋三司布帛尺”,落款竖刻阴文“墨香手造”。年代湮久,木尺一端腐蚀微损,为研究宋代度量衡的实物标本。
  明王弼泥塑关羽坐像 1965年吴藻汀捐献。像高41厘米,下摆宽22厘米,头裹藏青巾,巾带飘后,上有发髻,身着藏青绣金龙袍。坐态藏手作拱势,右足向右微伸,长髯至胸,端庄严肃,衣褶线条鲜明流畅,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王弼为明代泉州著名雕塑家,关羽作品有“忠”、“义”两种造型,此件系“忠”字型,载入《中国美术全集》。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