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石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石雕
分类号: K879.3
页数: 2
页码: 974-97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泉州市清源山上的几处摩崖石刻造像,包括老君造像、释迦瑞像、阿弥陀佛造像、三世尊佛浮雕造像、观音造像和石笋等景点。
关键词: 石雕 考古 鲤城区

内容

一、老君造像
  位于北门外清源山南麓,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间刻制,为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高5.63米,厚6.85米,宽2.67米。老君席地而坐,右足平放内屈至身前,右手肘靠几,左足上屈,左手依左膝平放。头额丰圆,眼略俯视,双耳垂肩,鼻隆口欢,髭须飘拂胸前。细部雕刻精致又不失夸张,表现老君的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全像衣褶分明,线条刀法柔而有力,具有宋代雕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石雕艺术珍品。
  二、释迦瑞像
  位于清源山左峰瑞像岩,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依天柱峰岩壁雕凿而成。立姿,高4.00米,宽1.50米。神态庄严肃穆,慈祥大方,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无畏手印,足踩莲座。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四角攒尖顶石室加以保护。
  三、阿弥陀佛造像
  位于清源山弥陀岩,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依岩壁雕凿而成。造像为立姿,高5.00米,宽2.00米,厚1.10米,头结球髻,面庞丰润,右手下垂,后面依崖建一四方攒尖顶石室加以保护。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石佛周身粉刷贴金,年久剥落,1982年重修时再次贴金。石室西侧立一元代修建岩室的纪事碑,简化字甚多,为古代碑刻少见。
  四、三世尊佛浮雕造像
  位于清源山碧霄岩,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依天然岩壁雕凿而成。石窟高2.50米,宽5.10米,深0.70米,三尊佛像并排坐于窟中。像高各为2.30米,宽1.63米,两手掌心向上交叠,平放腿间。原盖有殿宇、平台,年久毁坏。1990年,重新修建,于造像前建一座三开间、一进深楼阁式水泥仿木结构的岩宇。
  五、观音造像
  位于清源山赐恩岩,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依照天然巨石雕琢而成。造像高3.70米,宽2.50米,趺坐于莲台上,长发披肩,面颊圆满,慈眼低垂,端庄大方,衣褶线条刚劲有力。其上建有单檐歇山式殿宇,三开间,二进深。殿中留有明代思想家李贽撰写的楹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殿两旁建有功德堂、书斋、僧舍、许氏宗祠等。相传唐时刺史许稷受赐此山,故名赐恩岩。
  六、石笋
  位于新门外笋江桥(浮桥)附近龟山西麓,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7段略加雕琢的花岗岩垒叠而成,通高约5米,上尖下粗,呈圆锥状,形似男性生殖器,有人认为是北宋前印度教的崇拜物(一说为古代民间生殖崇拜物),也有人认为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遗物。后融入民间信仰,在泉州影响较大,晋江流经此段名笋江,横跨江上的桥名笋江桥,宋王十朋咏石笋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之句。解放后政府拨款砌筑石护栏,清理周围环境,加以保护。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老君造像
相关作品
释迦瑞像
相关作品
阿弥陀佛造像
相关作品
观音造像
相关作品
石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