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石刻 石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6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石刻 石雕
分类号: K877.4
页数: 8
页码: 968-975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鲤城区石刻和石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些石刻和石雕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以及保护情况等。
关键词: 石刻 石雕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石刻
  一、摩崖石刻
  (一)清源山摩崖石刻
  共有360多方,分布在36个岩洞上,比较集中分布在清源洞(89方)、赐恩岩(77方)、弥陀岩(72方)、南台岩(41方)、瑞象岩(18方)。年代最早为宋代,文体内容风格各异,书法形式多样,有篆、隶、楷、草,字径有大、中、小,最大字径达4.18米。泉州历代书法家及历史名人,大都留有手迹。
  “大明‘蜕岩”,款“致仕知州陈惠”
  在清源洞顶巨岩上,南向,幅高0.64米,宽1.10米。楷书,字径0.32×0.44米(落款字径不标,下同)。陈惠,晋江人,官山西沁州知州。
  “紫泽洞天”,款“刘用行书”
  在清源洞下洞,东北向,幅高1.47米,宽1.60米。楷书,字径0.66×0.53米。刘用行,南安人,宋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
  “虎乳”,款“吕道人乙丑仲夏游清源留题”
  在紫泽洞东侧石坡上。东南向,幅高0.84米,宽0.80米。行书,字径0.48×0.36米。吕道人身世不详。
  “君恩山重”,款“俞大猷书”
  在紫泽洞西侧上方清源古道旁,东向,幅高2.70米,宽1.30米。楷书,字径0.64×0.61米。俞大猷,泉州人,有传。
  “北山胜〓”,款“淳熙乙巳冬留坡陈正仲为蒙古作”
  在清源古道入口处北侧,西南向,幅高1.30米,宽0.70米。楷书,字径0.24×0.28米。陈正仲即陈谠,仙游人,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诏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次月尽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
  在清源古道中段小云关上方东侧,西向,幅高1.80米,宽1.40米。楷书,字径0.16×0.16米,5行,每行810字。
  “万历甲戌春三山陈第从先师俞虚江游清源,辛丑秋再至,以铁如意击石吟曰:
  ‘置来三十年,感叹游非昨。
  空馀梦寐存,九源讵可作。
  徘徊石刻前,泪洒秋风落’。”
  位于清源古道中段,俞大纪事题刻西侧,西向,框高1.8米,宽1.40米。行书,字径0.16×0.16米,6行,每行10字。陈第,连江人,曾为俞大猷幕下,出守蓟北,善诗文,精音韵之学。
  “忠勤正直,咸丰甲寅仲春,赐浙江巡抚黄宗汉”
  位于清源古道碧霄岩下,框0.78×2.24米,楷书,字径0.44×0.32米。黄宗汉,泉州人,有传。
  “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浙江巡抚黄宗汉,自简任以来,办理各路防堵,不动声色,措置裕如,督办漕粮海运亦极认真。上年剿捕台州及杭州之昌化于潜并宁波各处匪徒,与现在嘉湖而属聚众粮匪犯,均能立时擒获,办理甚属妥速,地方悉臻安静。历览该抚奏报,精详之至,并毫无瞻顾,深堪嘉尚。着发去朕书忠勤正直匾额,一并赏给黄宗汉。该抚领朕所赐御书,不必作奖励观,作纪实观。朕尤愿汝慎终如始,以成一代之名臣。钦此
  臣黄宗汉勒石
  臣何绍基恭录”
  框0.74×2.24米,字径0.045×0.05米,楷书,22行,每行4~10字不等。
  “抗直敢言”,“陈颂南先生在道光朝直声震天下,宣庙以此奖之。泐石名山,永垂不朽,后学莆田江春霖谨题”
  在清源古道碧霄岩下,楷书,框1.65×3.90米,字径0.10×0.15米。陈颂南即陈庆镛,泉州人,有传。“抗直敢言”为道光皇帝御书赐赠。
  “出岫无心”,上下款为“王子真书天历壬申比丘白云立”
  在南台寺东侧巨岩壁间,南向,框1.02×1.30米,楷书,字径0.15×0.49米。王子真身世不详。
  “绝壁遏云”,款“万历己酉孟冬之吉,守延陵姜志礼书”
  位于南台寺后巨岩壁间,西向,框1.34×2.97米,行书,字径0.80×0.45米。姜志礼,明万历间任泉州太守。
  “一啸台”,款“咫事詹仰庇书”
  位于弥陀岩一线天山门东侧,南向,楷书,字径0.72×0.54米。詹仰庇字汝钦,号咫亭,安溪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
  “观瀑丙子”
  位于“弥陀岩瀑布附近,西南向,竖写篆书,字径0.54×0.40米,题款已风化不清。
  “‘曾枕清泉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江山无改旧游寺,十四年来鬓有丝。’施世纶”
  位于一线天出口处,西向,行书,字径为0.17×20米。施世纶字文贤,号浔江,晋江人,官云南巡抚,漕运总督。
  “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出郭寻芳:‘胜日登临玩物华,平畴万顷早禾嘉。山灵有意添春色,天半霏霏散雨花。’归途夕照:‘一鞭斜照出山限,不尽春光暮霭来。按辔回看登眺处,浮清送翠意悠哉。’三韩马负书”(其余八首从略)
  位于弥陀岩“一啸台”巨石东南侧,东南向,行楷,字径0.075×0.075米。近旁有杜昌丁、顾园东等人和诗(略)。马负书字易斋,清乾隆间武状元,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善诗书。
  “留题弘一法师舍利塔:‘春满花枝不可寻,清源山上柏森森。悬知诸艺皆馀事,直契孤云有本心。东海学归偏托钵,南山律废赖传音。际天石塔巍峨在,依约昙光远照临。’甲子秋虞愚”
  位于弥陀岩西侧,弘一墓塔前左侧巨石上,西向,行书,字径0.08×0.07米。虞愚,厦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因明学家、诗人、书法家。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最后遗墨”
  位于弥陀岩弘一法师墓塔前左侧,框高0.80米,宽0.90米,楷书,字径0.26×0.20米。弘一,俗名李叔同,有传。
  “巢云岩”,款“颜廷榘时年九十有一”
  位于弥陀岩瀑布东侧通瑞像岩路边巨石上,南向,楷书竖写,字径0.40×0.35米。颜廷榘字范卿,号祧陵先生,永春人,明嘉靖间官九江通判、岷府长史,著有《丛桂堂集》。
  “‘浮云有变迁,流水无朝夕。清源孺子身,放歌我自适。’詹仰庇”
  位于巢云岩西北侧,濯缨泉下方,东南向,草书,字径0.12×0.10米。詹仰庇被黜为民后,居巢云岩十三年。
  “正仲为象古作‘望州亭”
  位于瑞像岩右后东侧,西南向,行书,字径0.33×0.23米。正仲即陈谠,仙游人,宋隆兴进士。
  “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李开芳为唐欧阳行周先生书,裔孙模勒石‘高山仰止”
  位于赐恩岩寺后欧阳读书台岩壁间,南向,隶书,字径0.70×0.70米。李开芳字伯东,号还素,明万历进士,官南京太仆寺卿、两广藩皋,工书画,著有《尺风堂集》。
  “宋李文肃公结岩醉月岩,后学何乔远构事”
  位于赐恩岩下,大旗山南麓,南向,楷书,字径0.60×0.50米。
  “天开石室自何年,小(住旧居)访昔贤。一迳松风秋不断,半龛灯火夜长悬。(夕)阳(温映)岩前树,亭壑霜凝(竹》外烟。尽醉莫言(归)路晚,为逢知己尽留连。”上下款为“友人怀游欧阳先生石室”“万历丙辰秋叶向高”
  位于“高山仰止”题刻东侧,南向,草书,部分已风化难辨,括号内据资料补足。字径0.10×0.10米。叶向高,福清人,官至宰相,与魏忠贤相抗争,辞职归里,慕何乔远人品,往访镜山书院,登欧阳读书室。
  (二)双髻山摩崖石刻
  分布在马甲镇东北5公里的双髻山(即丰山)山顶白水岩(又名仙公寺)周围崖石上,共18方,明、清及近代石刻都保留较好。
  “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流定自出天河。”款“乾隆丁亥敬录朱文公句”
  位于寺的西侧巨石上,东南向,行书,字径0.09×0.07米。朱熹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绍兴间任同安县主簿,遍游泉州名山胜境。
  “生平浪说洞天奇,杖策登临今始知。崖削奔涛穿石出,岚虚仄迳入云危。上方磬响声犹近,绝顶萝攀步却迟。道侣忻逢长啸者,携来谢眺惊人诗。”款“螺阳适适斋陈玉辉题,元孙毓秀,孙应升敬镌”
  位于寺的西侧巨石壁间,西向,行书,字径0.08×0.07米,笔法苍劲,但镌工较差。陈玉辉字达卿,号荆碧,惠安人,明万历一十八年、二十九年联捷进士,官至南京湖广道御史。
  “绝顶双峰出,朝朝绾翠鬟。欲观沧海日,故依白云关。径曲花偏丽,岩幽鸟自闲。置身天际外,俯视万重山。”款“里人陈大阶题”
  位于岩寺前石壁间,西南向,隶书,字径0.10×0.10米。陈大阶字元臣,号笋湄,晋江人,清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三)灵山摩崖石刻
  在东门外灵山圣墓前的风动石上,共有四方,都是明刻。
  “碧玉毬”,款“嘉靖癸亥夏七月周道光”
  北向,横写楷书,字径0.48×0.52米。周道光,太仓人,明嘉靖间任泉州知府。
  “除夕前一日,衡宇出郭访思所未遇,各咏二绝。‘白云长日对灵山,中有仙人自往还。我欲从之踪迹渺,寺僧指点翠微间。’‘凌风跃马到空山,所谓伊人去未还。独坐书斋谁是主,令人吟望海云间。’白野朱炳如”
  “‘硕人高蹈隐灵山,闻说群仙日往还。愧我嚣尘犹未脱,无缘晤语白云间。’‘对酌清樽看暮山,硕人尚未杖藜还。荒村寂寞烟霞杳,空有梅花满谷间。’斗野李焘,隆庆伍年秋主簿张训刻”
  位于风动石北侧,北向,楷书,字径0.05米。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衡阳人,明隆庆三年以御史出守泉州。李焘号斗野,河原人,任泉州府推官。张训任晋江县主簿。
  “访尤使君游灵山,寓吴隐书书舍,时林大夫携酒同往:‘君从彭泽上书还,独向祇氏园借榻安。留客聊将欢喜食,逢人不着惠文冠。夜阑高枕听钟磬,晓起大观咏海滩。最是名山堪自适,莫投东辖且加餐。’‘白杜无如隐叟豪,青山况复得吾曹。自携家醖来精舍,更喜盘餐出远庖。松柏森森砻石磴,芙蕖冉冉媚江皋。己拼此日持螯饮,聊慰他时汗马劳。’乙丑初冬南明汪道昆题”
  位于风动石上南侧,南向,行书,字径0.06×0.06米。汪道昆字伯玉,安徽歙县人,明嘉靖间为义乌令,后为福建巡抚。
  (四)万岁山摩崖石刻
  万岁山又名法石山,在东海镇法石云麓村,现存石刻2方。
  “极目”《题款字已风化辨认不出)
  位于法石云麓山东侧,西南向,楷书,字径0.63×0.63米,竖写。
  蒲秀晟诗刻:“源山多意气,松柏高姿凌。曳杖渺云涛,天风吹冷冷。”
  位于云麓山顶西北侧,西南向,楷书,字径0.16×0.16米。蒲秀晟,宋时人,有传。
  (五)洛阳桥摩崖石刻
  集中在桥的中亭岩石上,共5方。
  “万安桥”
  位于中亭东北侧巨石上,东南向,竖写楷书,字径0.90×1.20米。题款因年久风化,字迹难辨。
  “万古安澜”,款“南海李待问题书”
  位于洛阳桥中亭北侧巨石上,南向,横写楷书,字径0.70×0.75米。李待问,字癸儒,广东南海人,万历三十五年任晋江知县。
  “观海潮”
  位于中亭后东侧巨石上,北向,竖写楷书,字径0.24×0.24米,无题款。
  “八仙过海”
  位于中亭北侧巨石上,东北向,字径0.24×0.20米,无题款。
  (六)蔡公泉及磻溪瀑布摩崖石刻
  “治平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晋江县令王克浚蔡公泉”
  位于江南镇乌石山东北坡,北向,行书,字径0.05×0.05米。
  “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闻。”款“万历已未何乔远题”
  位于虹山乡水尾村白虹山磻溪瀑布旁,楷书五行,字径0.10×0.10米,石面风化较多,字迹部分不清。何乔远字稺孝号匪莪,有传。
  二、碑刻
  蔡襄《万安桥记》碑 有两方,立于洛阳桥南岸蔡襄祠正殿内左右两侧,第一方为宋刻原碑,第二方原碑已毁,现存为1962年仿原碑重刻的。碑长2.92米,宽1.63米,厚0.26米,有座,座高0.75米,宽2.10米,厚0.60米;楷书,字径0.20×0.17米。
  重修圣墓阿拉伯文碑位于圣墓石回廊正中,碑身为辉绿岩,高1.10米,宽0.55米,厚0.125米。顶部呈半圆形,碑面有十行阴刻横书阿拉伯文,译文为“穆斯林集体重修了这座吉祥的坟墓,此举为赢得尊贵的真主的喜悦和丰盛的报酬,并祈求真主的怜悯和祝福,愿真主护佑他们。此二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因而死后由尘世抵达永世。人们因虔信他俩能赐福,一旦遭遇艰难,进退维谷,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俱获益,平安回返。此纪念碑写于(伊斯兰教历)722年斋月。”(722年斋月即公元1322年9月,元至治二年。)
  郑和行香碑 位于回廊西侧,碑身为辉绿岩,高0.995米,宽0.42米,厚0.09米,全文为:“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 望神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蒲和日为郑和僚属。
  河市濠溪桥碑 位于河市镇濠溪桥头观音庙旁,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方形,白花岗岩石刻制,高2.24米,厚0.22米,座高0.44米,宽1.27米。碑文为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撰文并亲自书写。
  禅鸡冢碑 位于马甲镇双髻山白水岩寺内,为明代碑刻。碑石共有4块,合成2方,分别砌在两边壁上。每块碑石长1.78米,宽0.36米。楷书,字径0.09×0.08米,10行,行19字,全文187字。上款“五因山人林如源记”,下款“庚午腊月白毫庵居士张瑞图书”,是张瑞图现存少见的楷书石刻。
  奉督抚两院示禁碑 位于南门富美渡头清代泉州海关遗址前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晋江县立,花岗岩石。高3.17米,宽1.28米,厚0.26米,座高0.64米。碑额及正文均为楷书,字径0.05×0.05米。碑文为禁止关役横征关税的规定。
  修理南、涂二关外水利碑位于市区南门青龙巷南端,花岗岩石,长方形,无座。碑高2.02米,宽0.90米,厚0.20米。碑额及正文皆为楷书,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晋江县令罗方鼎撰写。
  水利碑 位于河市镇下堡村铁山宫墙上,花岗岩石刻制。碑身露出地面高1.00米,宽0.65米,楷书,字径0.06×0.06米。文字风化不清,年代不详。
  朱公陂水利碑 位于河市镇下堡村铁山宫内墙上,花岗岩石刻制。高1.80米,宽0.52米,楷书,字径0.35×0.35米。文字已风化不清,年代不详。
  观音大士像记 位于新门外浮桥黄甲街接官亭(又名观音大士亭)主殿南壁,黑页岩刻制。圭首,高1.24米,宽0.57米,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泉州解元李光缙撰文并集晋代书圣王羲之圣教序、淳化贴、洛神赋之字刻制而成,记述里人张开伯三兄弟捐资重刻观音大士像之事。
  铁炉庙碑 位于市区新华西路象峰巷铁炉庙内,黑页岩刻制。高0.98米,宽0.55米,碑额篆书,正文楷书,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知府徐源、同知秦琨所立。碑文记述天顺己卯年(1459年)重修铁炉庙及该庙所传见闻。
  晋澄李先生生祠记 位于城东镇浔尾村运使宫西。李廷滨号晋澄,晋江人,明万历进士,授大理寺评事。碑高2.70米,宽1.17米,厚0.20米。碑文为张瑞图手迹,楷书,因风化严重,文字漫漶不清。碑旁有一方闽省福建全省军务官保万正色惠乡碑记,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立,高2.25米,宽0.97米,厚0.20米。
  白凤村篆文碑刻 位于虹山乡白凤村新书房桥下,明代花岗岩石碑,有二方。一方正面刻“爱草园”,背面刻“化龙池”,高1.8米,宽0.51米,厚0.14米;另一方单面刻“小蓬莱”,高1.13米,宽0.38米,厚0.17米。均用小篆书写,为古代茶园附属物。
  顺济宫碑 位于东海镇蟳埔村海边的顺济宫内,有二方。一为“钦依泉镇水师都督刘公功德碑”,为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立,嵌在殿墙之左,花岗岩石刻制,长方形,楷书,碑高2.40米,宽0.84米;二为“公禁碑记”,为民国元年(1912年)立。
  水尾护林碑 位于虹山乡水尾村水尾桥西北,花岗岩石刻制,长方形,高1.52米,宽0.48米,厚0.12米,碑额浮雕云月,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碑文为保护磻溪旁一片树林的乡约。
  重修洗马桥碑 位于东海镇石头街长春村,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洗马桥时所立,花岗岩石刻制,长方形,高1.10米,宽0.60米,厚0.10米,楷书。里人蔡大成(同治六年举人)撰文。
  重修石笋桥碑 位于浮桥镇石笋桥南端,共二方。一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立的《重修石笋桥记》,高1.95米,宽0.80米,厚0.16米;圭首,楷书,王恕思撰,简述建桥历史及修桥事。二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的《重修大浮桥碑》,高2.35米,宽0.82米,厚0.15米;圭首,楷书,记载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捐资修桥板诸施者姓名及捐资数。
  郭沫若《咏泉州》石刻碑 1962年,郭沫若来泉考察,留下墨宝,市人民政府按原件大小刻在石碑上,诗文为“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湾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行草,字径不等。碑立于开元寺东侧准提禅寺山门前西侧,高2.50米,宽1.00米,上复以亭。
  第二节 石雕
  一、老君造像
  位于北门外清源山南麓,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间刻制,为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高5.63米,厚6.85米,宽2.67米。老君席地而坐,右足平放内屈至身前,右手肘靠几,左足上屈,左手依左膝平放。头额丰圆,眼略俯视,双耳垂肩,鼻隆口欢,髭须飘拂胸前。细部雕刻精致又不失夸张,表现老君的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全像衣褶分明,线条刀法柔而有力,具有宋代雕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石雕艺术珍品。
  二、释迦瑞像
  位于清源山左峰瑞像岩,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依天柱峰岩壁雕凿而成。立姿,高4.00米,宽1.50米。神态庄严肃穆,慈祥大方,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无畏手印,足踩莲座。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四角攒尖顶石室加以保护。
  三、阿弥陀佛造像
  位于清源山弥陀岩,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依岩壁雕凿而成。造像为立姿,高5.00米,宽2.00米,厚1.10米,头结球髻,面庞丰润,右手下垂,后面依崖建一四方攒尖顶石室加以保护。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石佛周身粉刷贴金,年久剥落,1982年重修时再次贴金。石室西侧立一元代修建岩室的纪事碑,简化字甚多,为古代碑刻少见。
  四、三世尊佛浮雕造像
  位于清源山碧霄岩,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依天然岩壁雕凿而成。石窟高2.50米,宽5.10米,深0.70米,三尊佛像并排坐于窟中。像高各为2.30米,宽1.63米,两手掌心向上交叠,平放腿间。原盖有殿宇、平台,年久毁坏。1990年,重新修建,于造像前建一座三开间、一进深楼阁式水泥仿木结构的岩宇。
  五、观音造像
  位于清源山赐恩岩,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依照天然巨石雕琢而成。造像高3.70米,宽2.50米,趺坐于莲台上,长发披肩,面颊圆满,慈眼低垂,端庄大方,衣褶线条刚劲有力。其上建有单檐歇山式殿宇,三开间,二进深。殿中留有明代思想家李贽撰写的楹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殿两旁建有功德堂、书斋、僧舍、许氏宗祠等。相传唐时刺史许稷受赐此山,故名赐恩岩。
  六、石笋
  位于新门外笋江桥(浮桥)附近龟山西麓,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7段略加雕琢的花岗岩垒叠而成,通高约5米,上尖下粗,呈圆锥状,形似男性生殖器,有人认为是北宋前印度教的崇拜物(一说为古代民间生殖崇拜物),也有人认为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遗物。后融入民间信仰,在泉州影响较大,晋江流经此段名笋江,横跨江上的桥名笋江桥,宋王十朋咏石笋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之句。解放后政府拨款砌筑石护栏,清理周围环境,加以保护。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