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古水利、排水、饮水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66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古水利、排水、饮水设施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967-968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泉州市的十个著名古水利工程和水利遗迹,包括留公陂、天水淮、东湖、尚书塘、百源川池、八卦沟、涂门水关、玉泉井、状元井和夫子泉井等。
关键词:
水利遗迹
水利工程
鲤城区
内容
一、留公陂
俗称陈三坝,旧名丰谷陂。位于洛阳江上游,宋右史留元刚倡建,因名留公陂。原宽60米,长43.33米,深4.33米,是泉州较早的水库堤坝工程。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坝被溪水冲坏,泉州知府屠倬、晋江县丞丞林才杰重修,在陂左筑堤,作农田水利灌溉。1963年,重新整修,建五坎石坝,每坎宽1.8米。
二、天水淮
位于市郊涂门外下淮村附近。唐太和三年(829年),刺史赵荣凿36洞,引淡水入淮,纳晋江水以灌田,共有180顷。宋景祐四年(1037年),太守曹修睦重修,建三个水闸,成为一条大渠,长290丈,宽1.5丈,八条小渠,全长2058丈,宽5尺,是泉州最早引淡水冲盐碱土及用以灌溉的水利系统。
三、东湖
又名七星湖,位于市区温陵路北段东侧(东门外)水漈村附近,原湖面积40顷,为郡境内最大的湖,“星湖荷香”为古泉州十景之一。历代多次疏浚。宋庆元六年(1200年),郡守刘颖主持浚湖,积成四座土山,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再次疏浚,又积成三座土山,因名七星湖。东湖已着手改建为东湖公园。
四、尚书塘
位于市郊东湖以北。唐贞元五年(789年),刺史赵昌倡议开凿,初名常稔稔,以后赵昌官为尚书,改名尚书塘。塘纳清源山各坑水灌田,周围28里,是泉州最早的人工湖。现已大部淤塞。
五、百源川池
位于市区百源路,是排水系统的蓄汇塘,通涂门外护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原属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的光孝寺,旁有放生池,两池相通。池面现有八角攒尖亭1座,明伦堂的尊经阁(俗称魁星楼)最顶层移置于此。
六、八卦沟
由泉州府子城、罗城历代遗留下来的护城濠沟逐渐连接而成。始建于五代,全长8253米,遍布市区,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历代均有疏浚。60年代后,引金鸡北渠的淡水冲灌,成为市区排水系统的主要部分。
七、涂门水关
位于涂门街东端,是宋代罗城通淮门的水关。水关石砌,呈拱形,拱高1.5米,长2米,宽5.5米,为泉州古城现存少数遗址之一。
八、玉泉井
位于市区西街井亭巷内西侧城心塔附近,又名城心井。井盘呈八角形,外嵌有楷书石刻“玉泉井”三字。井径0.75米,内壁石结构,呈圆形,深约7米,开掘时间与城心塔同。井亭巷即得名于此井和塔亭。
九、状元井
位于市区西街孝感巷内的曾并巷。曾从龙出生于井边,后中状元,人们把此井称作状元井。现井尚存,已淤塞。井盖为花岗石,八角形,边长0.38米,双孔,孔径0.23米,井后墙壁上嵌一方阴刻楷书状元井石刻碑。
十、夫子泉井
在泉州府学大成殿前棂星门南,现中菜市内。深三丈余,水清如镜,虽旱不竭,现井尚存。井旁原有石亭1座,中立石碑1方,上刻“夫子泉”三大字,上下款分别为“宋王梅溪有诗”、“嘉靖甲寅立石”。“文化大革命”中,亭被拆毁,碑石移置开元寺西塔北侧。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留公陂
相关专题
天水淮
相关专题
东湖
相关专题
尚书塘
相关专题
百源川池
相关专题
八卦沟
相关专题
涂门水关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玉泉井
相关作品
状元井
相关作品
夫子泉井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