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堂
分类号: B977
页数: 2
页码: 961-962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泉州市的南街基督教堂、西街基督教堂和花巷天主教堂这三个宗教建筑。文章分别介绍了每个教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规模等信息,以及它们的保护和修缮情况。
关键词: 教堂 建筑风格 鲤城区

内容

南街基督教堂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北段钟楼附近。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来泉传教,在此建一小型教堂。民国24年(1935年),牧师高兰庭加以扩建,形成现有规模。教堂坐东朝西,钢筋水泥结构,南北分坡出水。平面呈工字形,前面建骑楼式钟楼,高四层,四方形,紧连传道礼拜堂。总建筑面积1302.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教徒1000多人礼拜。民国37年,刘氏企业家出资在教堂南侧增建牧师楼,砖木结构,上下各四室,面积164平方米。
  西街基督教堂 位于市区西街开元寺西侧,坐北朝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牧师吴封波主持兴建。民国14年,牧师吴炳耀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占地737.14平方米。教堂砖木及钢筋水泥结构,东西分坡出水,可容800多名教徒礼拜。堂前为钟楼,高三层,底层门面呈半边六角形,骑楼式。二、三层为四角形钢筋水泥结构。三楼挂钟,是新加坡华侨从意大利罗马购回赠与教堂的。教堂西侧,建牧师楼一座,上下各五间,呈曲尺状,朝南三间,朝东二间,砖木结构。钟楼前有埕,外建围墙,墙外即街道。
  花巷天主教堂 位于市区许厝埕、新炉埕交界处靠南,民国27年建。教堂坐西朝东,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西侧外墙为半边六角形,宽14米,深连讲坛26米;平面立体造型像个“凸”字,正中平顶隆起,两边平顶略低,中高8米,边高各为5.50米;钢筋水泥结构,堂中两边各竖四根钢筋水泥大柱支撑屋盖;外壁窗分三层,底层为长方形,中层为六角形,顶层凸起部分为四方形,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教堂朝东的正门前面为三层建筑的钟楼,边长各4米,东、南、北的拱门上套设圆窗;南侧建有传教士居住的二层楼屋。教堂建筑具有欧洲风格,长期废置,破损严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南街基督教堂
相关作品
西街基督教堂
相关作品
花巷天主教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