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5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13
页码: 956-968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鲤城区古建筑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寺观庙宇、教堂、祠堂民居、古牌坊古亭阁、古塔经幢、古桥梁以及古水利、排水、饮水设施等。
关键词: 古建筑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寺观庙宇
  一、清净寺
  位于市区涂门街中段北侧,又名麒麟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俗称清真寺。寺北依八卦沟为界,南临涂门街,占地2078.36平方米,1961年3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伊斯兰教寺之一。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大门通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米,朝南,全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叠而成。穹形顶,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第一尖拱门高10米、宽3.8米,全用辉绿岩筑砌;顶部为蛛网穹窿形结构,门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横额。第二尖拱门高6.7米,顶部用白花岗岩刻制,拼成蜂窝状穹窿形如藻井的石构图案。第三尖拱门高4.3米,与相距4.5米、高4.03米的第四尖拱门连成一体,门顶作半个纯圆形穹顶,粉抹白灰。整个大门由四门三室重叠相连组成,结构独特。大门屋顶作平台,名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筑回字形垛子,像城堞一样,使大门更加雄伟壮观。
  奉天坛又称礼拜殿,在门楼西侧,坐西朝东,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门楣顶刻有阿拉伯文经句,屋顶已倒塌,殿内尚存石柱础7个。坛的四周围墙均为白色花岗岩石砌成,南围墙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墙高1.82米处并排开设八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0米,窗顶楣各嵌一方阿拉伯文古兰经摘句的石刻。西围墙为朝向圣地麦加的正向墙,长18.40米,高同南围墙,呈凸字形。正中凸出宽4.54米,深4.31米,中间嵌一尖拱形宝盖龛,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句,两旁各设一门,门龛顶有浮雕阿拉伯文经句。凸出部分以外的两边墙壁各砌三个尖拱宝盖状壁龛,龛与龛之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形大门,龛中及尖拱顶石板均雕有阿拉伯文经句。
  明善堂位于奉天坛北侧,坐西朝东,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伊斯兰教徒礼拜之所。堂前置精雕石香炉一座(原为奉天坛旧物,后移此),堂的南侧有小楼,楼下为接待室及伊斯兰教文物陈列室。
  二、开元寺
  位于西街中段北侧,新华西路以东,1982年2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应瑞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诸州各建一个开元寺以纪年,遂改名开元寺。历经五代至宋,设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并成为一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为开元寺最兴盛时期,僧众多达千人。元末,泉州地方混战,被烧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重建,以后又一度衰败,佛宇僧舍大部被人占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黄守恭裔孙云南副使黄文炳修复旧观,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紫云屏在寺大门的正对面,为寺的照墙,明万历四年(1576年)郡丁一中建,天启四年(1624年)郡总宪陈亮采重建,高6米,宽15米,厚0.85米。照墙正中,嵌有一方明代泉州书法家陈于玉书写的隶书“紫云屏”(横排)右刻。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后屡毁屡建。三门外原建有东西二坊,东称“八吉祥”,西称“六殊胜”,早已废圮。殿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面宽五间25.94米,进深四间13.59米,面积427平方米,由30支棱形石柱支撑屋盖。殿东、西两侧各有泥塑巨大天王坐像一尊,高4.5米,怒目而视,形状威武。紧接天王殿正中北侧为拜圣亭(俗称拜香亭),现存建筑为卷棚歇山顶四角亭,高5米,面宽进深各一开间,面积42平方米,作古时地方长官礼拜之用。
  拜庭在天王殿北,面积2800平方米,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榕树之间,分列13座宋至明代小型石塔及石经幢,高3~5米不等,造型优美,塔上有的有浮雕图像、铭文、题款等,形式多样。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后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九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号称百柱殿。石柱造型多样,有四方形、六棱形,有海棠柱、蟠龙柱。殿内前檐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为浮雕蟠龙柱,是明代石雕的佳作;后檐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雕有印度古代神话故事,是明代重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庙遗物移来的,为中国佛教建筑所罕见。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天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乐器,或手捧文房四宝印章等物,把音乐文化和建筑艺术结合起来,是古寺庙建筑所仅有,为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侧为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势至、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中间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
  甘露戒坛在大雄宝殿后面,唐代此处原有甘露井一口,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在井上建坛,南宋初按规制改建,元代火毁,明建文二年(1400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存规模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式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645平方米。坛顶采用无梁藻并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有飘带的飞天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别具一格。入门正中坛前立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小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绕而上,各塑泥彩绘护法金刚及其他神将立像。
  藏经阁原为法堂,在戒坛后面,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建,民国14年(1925年)改建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内藏北宋政和雕板《毗卢大藏经》残本四十二卷。
  檀樾祠在藏经阁东侧,原为伽蓝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文炳改建,祀其祖舍地为寺的黄守恭。
  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寺,在檀樾祠东,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布局似开元寺主轴线建筑。原山门已废,1974年原府学棂星门移此替代。
  功德堂在藏经阁西,民国14年建,供奉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禅师及印度高僧袒膊和尚。
  尊胜院,在功德堂西首,原是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大师驻锡的尊胜院,现改为近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纪念馆,为硬山式单层砖木结构,占地800多平方米,陈列法师生前遗物和手迹遗稿等。
  水陆寺旧为极乐院,在藏经阁西。始建于宋淳熙间(1174~1189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改为水陆寺,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面积217平方米,内塑三世尊佛及护法神等。
  桑莲古迹在西廊北端西侧,有1株1000多年的老桑树。主干被雷电劈为三股,但仍常年枝叶茂盛,生机盎然。
  寺的最后部分有斋厨、僧舍等,皆近代建筑。
  三、崇福寺
  位于市区东北隅红梅新村北侧,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宋初,泉州地方官陈洪进有女为尼,于松湾古地建寺,名千佛庵,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赐名崇胜,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历代几经兴废,至清乾隆间重建,后又衰败荒芜,近代住持妙月和尚赴菲律宾募资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库房、斋堂全部恢复,并增建钟楼、鼓楼、祖堂、报恩堂、客堂、凉亭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雄宝殿被工厂占为车间而幸存,其余大部受到破坏。大雄宝殿面宽五开间22.30米,六进深23.00米,占地513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柱穿斗式砖木结构,檐前有四根八角形明刻龙柱,部分保存北宋木结构形式。
  应庚塔在大雄宝殿以东侧院的北面。
  重建的天王殿,面宽五开间18.50米,四进深14.20米,高8.60米,重檐歇山式抬梁柱木结构,檐前正中有四根八角形龙柱,为明刻原物,白色花岗岩雕成。
  四、承天寺
  又名月台寺,位于南俊巷东侧,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南唐建为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元代建浮屠七级,后毁。明永乐(1403~1424年)、嘉靖(1522~1566年)间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騋再修,又历经兴废。“文化大革命”中,除大雄宝殿外,古建筑大部分拆毁。1985年,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宏船及新加坡侨胞何氏投资重建,规模宏伟,占地5万平方米。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山门(即月台)、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廊庑,旁侧有檀樾祠、“一尘不染”、龙王庙、圆常院、藏经所。宋泉郡太守王十朋曾赋《承天寺十奇诗》,明代泉州书法家张瑞图楷书刻成碑石,共4方,今尚存。
  山门又称月台,位于承天巷与南俊巷交接处东侧,宽三开间11.27米,深二进7.10米,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匾额横写楷书“月台”二字。入山门向东,有一条近百米长的甬道,尽头北侧即为天王殿,殿面宽三开间13.25米,三进深5.32米,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左右分奉泥塑四天王,均为1985年后重修。
  弥勒殿位于天王殿北,1985年重建,面宽五开间20.25米,四进深14.10米,重檐歇山顶抬梁柱式砖木结构,与天王殿隔一露庭。庭两侧分建石塔及经幢各2座。殿前东西侧新建钟楼、鼓楼。弥勒佛、韦驮用樟木雕刻,造像高大,雕工精湛。
  大雄宝殿位于弥勒殿北,悬“闽南甲刹”匾额,面宽五开间23.80米,七进深21米,重檐歇山顶抬梁柱穿斗式砖木结构,占地500平方米,通高14米。殿内大柱用整根樟木制作,尺度粗壮,气势雄伟,奉三世尊佛。殿前有放生池、拜庭。
  法堂原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施琅独建,后毁。1986年重建,面宽五开间22.47米,三进深17.10米。堂前庭中,从北门通天宫移建宋代石经幢一座。自弥勒殿抵法堂的廊庑及龙王庙亦已复建,寺院建筑群体已恢复原貌。
  五、天后宫
  位于中山南路南段东侧天后路,面对已废的镇南门,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祀海神莆田湄洲林氏女默娘,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封为天妃。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施琅平定台湾后,奏封为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整体结构包括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及斋馆。原山门已倒塌,现存为1990年重建,宽23.23米,深3.93米,高9.42米,牌楼式造型,前有青石龙柱一对,大门两侧围墙嵌有麒麟石垛、石雕花窗。山门两侧略前,原建有东西两阙,祀千里眼、顺风耳二神,今已无存。进门为新建戏台,宽6.40米,深5.15米,高8.00米,面向正殿,木藻井结构。天后正殿为全宫主体建筑,宽24.6米,深25.6米,占地635.50平方米,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圆形花岗岩石柱承托屋盖。屋顶作九脊重檐四坡歇山式,檐廊作卷棚式,四角柱头为圆浮雕仰莲珠斗,方形斗拱接连四挑,具有独特风格。殿内正龛祀天后神像,龛后有清代绘制的大型湄洲岛壁画一幅。正殿前廊有一对雕龙石柱,细致精巧,四周台座高出地面一米,须弥座雕有“鲤鱼化龙”、“八骏云火”、“鹤舞云火”等图案;正中檐柱保存一对宋元印度教寺十六角形青石雕花石柱。正殿前为露庭,庭东西两侧建有廊庑(祀天后辅神二十四司,西廊已废,东廊尚存)。正殿后隔一露庭为寝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系明代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悬山顶,木质梁柱,粗犷古朴。寝殿后为梳妆楼,七开间35.10米,五进深19.80米,高8米许,现改建为学校宿舍。六、真武庙
  位于东海镇石头街。始建于宋,明清及近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保留明清风格,包括山门、四角亭、真武殿及明刻“吞海”石碑一方。山门用手法繁复的斗拱支撑屋盖,四角亭保存完好。真武殿规格不大,但保存完整,80年代由华侨捐资整修一新。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元妙观
  位于市区东街观东巷西侧,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为市区年代最早的寺观。“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改建,到1992年仅存三清殿东壁一小部分。原建筑结构严谨,照墙、山门、露庭、三清殿、老子祠、南天门、灵霄殿、文昌府及东西廊庑,组成完整的建筑群体,宏伟壮观。前殿为三清殿,供奉三清天尊;后殿为灵霄殿,供奉玉皇上帝;东西两廊供奉二十八宿神像。其中石雕龙陛及蟠龙八仙石柱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已移建于小开元寺山门中。八、通淮关岳庙
  在市区涂门街,有近千年历史,原称关王庙,因宋神宗(1068~1085年)敕封关羽为帝,改称关帝庙。民国3年(1914年),增祀岳飞,改称关岳庙。“文化大革命”中关闭,1983年重新开放。1986~1991年,大规模重修,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貌壮观的建筑群;后面原为平屋,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主殿祀关圣帝君与岳忠武王;左旁崇先殿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修复后的殿宇,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庙内有宋代米芾、明代张瑞图、董其昌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等楹联妙对点缀其间。九、富美宫
  初在泉州城南晋江畔富美渡头,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主祀西汉太傅萧望之(山东兰陵人),配祀文武尊王及24位王爷,旁有夫人宫,附设王船作坊,为台湾王爷信仰的发祥地之一。清光绪七年(1881年)移建今址,现存庙宇为清代建筑,单檐硬山式,檐椽斗拱雕刻精美。民国21年重修。1988年,重新设立董事会,重修庙宇。1991年,购宫左民居改建为四层楼房,作为办公、接待场所。十、泉州府文庙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泮宫内,总面积66700平方米,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在衙城右建有鲁司寇庙,五代改称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移建今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间(1736~1795年)大修,现存大成殿建筑仍保留南宋木结构及清初大修原貌。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宽七开间41米,五进深24米,占地984平方米。殿为抬梁式木结构,48根白石柱承托屋盖,正面有8根石雕盘龙檐柱。殿前为露台,须弥座嵌有仰莲、覆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青石浮雕;左右两侧砌有石阶,正中原砌雕龙石丹陛,后改为石阶。台下为拜庭,两旁古榕垂荫。拜庭前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桥面横铺长形条石72块,象征孔门七十二贤人,两边有石护栏,栏柱雕石象,象征太平景象。露台、拜庭、泮池两侧建有东西两庑,全长112米,宽10米,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牌位。泮池前面正中为大成门,面宽三开间,二进深,左有“金声”门,右有“玉振”门,共宽60米,深10米。大成门外为露庭,宽66米,深60米,左右有二栅门,正面各额书“圣城”、“贤关”,背面各额书“礼门”、“义路”。露庭前为棂星门,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清重修。门外又有露庭,庭两旁植木棉树数株,再前临濠沟,过石桥即为文庙三门,面对涂门街(棂星门至文庙三门现已改建为中菜市场)。
  大成殿东为明伦堂,面宽五开间22.79米,七进深36.59米。殿前有宽深各36米的露庭;庭前有一池,宽12.65米,长43.80米,上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栏;露庭外为育英门,面宽三开间36.59米,三进深13.70米。明伦堂东,原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的尊经阁(俗称魁星楼),后拆除(故址现为金泉酒店)。
  文庙东西两侧原建有乡贤名宦祠及特祠、专祠10余座,现大部分已拆除,个别保存下来的也已移作他用。文庙南有夫子泉井、海滨邹鲁亭(已废)、洙泗桥等胜迹;棂星门西侧有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的泮宫门,亦称圣贤门,原为牌坊式建筑,清末改建为楼阁式门楼,尚存。
  第二节 教堂
  南街基督教堂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北段钟楼附近。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来泉传教,在此建一小型教堂。民国24年(1935年),牧师高兰庭加以扩建,形成现有规模。教堂坐东朝西,钢筋水泥结构,南北分坡出水。平面呈工字形,前面建骑楼式钟楼,高四层,四方形,紧连传道礼拜堂。总建筑面积1302.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教徒1000多人礼拜。民国37年,刘氏企业家出资在教堂南侧增建牧师楼,砖木结构,上下各四室,面积164平方米。
  西街基督教堂 位于市区西街开元寺西侧,坐北朝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牧师吴封波主持兴建。民国14年,牧师吴炳耀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占地737.14平方米。教堂砖木及钢筋水泥结构,东西分坡出水,可容800多名教徒礼拜。堂前为钟楼,高三层,底层门面呈半边六角形,骑楼式。二、三层为四角形钢筋水泥结构。三楼挂钟,是新加坡华侨从意大利罗马购回赠与教堂的。教堂西侧,建牧师楼一座,上下各五间,呈曲尺状,朝南三间,朝东二间,砖木结构。钟楼前有埕,外建围墙,墙外即街道。
  花巷天主教堂 位于市区许厝埕、新炉埕交界处靠南,民国27年建。教堂坐西朝东,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西侧外墙为半边六角形,宽14米,深连讲坛26米;平面立体造型像个“凸”字,正中平顶隆起,两边平顶略低,中高8米,边高各为5.50米;钢筋水泥结构,堂中两边各竖四根钢筋水泥大柱支撑屋盖;外壁窗分三层,底层为长方形,中层为六角形,顶层凸起部分为四方形,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教堂朝东的正门前面为三层建筑的钟楼,边长各4米,东、南、北的拱门上套设圆窗;南侧建有传教士居住的二层楼屋。教堂建筑具有欧洲风格,长期废置,破损严重。
  第三节 祠堂民居
  李贽故居 位于市区南门万寿路,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思想家李贽的先世迁居此处。李贽于此度过青少年时代,30岁才离家去河南共城。他的故居后改为林李宗祠,是一座两进深三开间普通民房。到1992年,前面只剩一间通道,正厅保留清末重修的建筑形式,宽6米,深9米。
  蔡清故居 位于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万正色故宅 位于市区东街第三巷万厝埕。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现存建筑部分还保留原貌,五开间,三进深,有双护厝、东厅,布局严谨合理,装饰精美,为清代宅第建筑珍品。
  施琅故宅 原为清靖海侯施琅的府第,位于泉州温陵路北段泉州农校内。故宅范围颇大,有上、下侯府、祠堂、小宗、茶园,总面积达11598平方米。后来部分改建为崇正书院(现在泉州农校校址),上侯府还居住施氏后裔,现存清代建筑的有住房一座,三开间三进深,砖、石、木结构,约858平方米,屋前大埕370平方米。
  黄宗汉故居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苏廷玉府第及钱庄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通政巷,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大理寺少卿苏廷玉的府第。建筑规模大,现存住宅大部分被拆或改建。东侧有钱庄遗址,从现存房屋、门窗等结构特色可看出当年钱庄鼎盛时的规模,是研究清代闽南封建经济的实物资料。
  吴亦飞(老范志)故居 位于市区桂坛巷,为清代泉州巨富吴亦飞的住宅,并连三大座,各为三开间、五进深、双护厝,占地8346平方米,规模为泉州古民居之冠。现除大石埕原貌改观外,旧貌基本保留,是研究清代闽南古民居的实物资料。
  杨阿苗住宅 位于江南镇亭店村,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原名杨嘉种,清末侨居海外,经商致富,于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宅,历时13年完工。住宅为五开间、三进深、双护厝。门前有宽敞的大石埕,围以三面短墙,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工艺精巧,人物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木雕、砖雕、瓷雕、漆雕、泥塑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杰作。
  蔡襄祠 位于城东镇桥南村洛阳桥南岸。始建于宋,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三开间,三进深。蔡襄亲自撰文书写的《万安桥记》分别刻在两方巨石上,立于祠中东西两侧。碑刻文字简练、书法精湛、刻工传神,世称三绝。现存东侧的为原碑,西侧为解放后摹刻的。祠内另有历代重修洛阳桥及蔡襄祠的碑刻十多方。1985年,市文管会重修,重塑蔡襄坐像,祠内设蔡襄纪念馆。
  庄际昌状元祠 位于市区府学泮宫内。原名庄羹若祠,祀庄际昌,俗称状元祠。砖、石、木结构,二进,主厅左右有回廊,建筑简朴,是研究泉州祠堂建筑的实物资料。
  吴氏大宗祠 位于市区东观西台,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吴龙徵的故宅。龙徵官翰林院庶吉士和监察御史,故有“东观侍读,西台执法”的美称,府第所在地被名为“东观西台”。清代,其后裔将故宅的一部分献出,改建为泉州旧属五县的吴氏大宗祠,为三开间三进深闽南大型祠堂建筑,现保存完好。
  洪氏大宗祠 位于市区温陵路北段东侧,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建筑规模较大,三开间三进深,砖、木、石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占地1500多平方米。新辟温陵路时,后部被拆,大厅主体部分尚存。
  第四节 古牌坊古亭阁
  急公尚义坊 位于东门仁风街尾东岳庙前古大路间,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大学士李光地为旌表其八世祖李森,建立此坊。“急公尚义”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烨亲笔。坊为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仿木石建筑,立方柱12根,面宽三开间10.20米,三进深28平方米,高12米。现保存基本完好,其石浮雕、透雕精美,是市区数百座石埤坊中的仅存者。
  威远楼 谯楼,俗称北鼓楼,位于中山北路体育场前。宋代建造,元至正九年(1349年)监郡偰玉立、郡守孙文英重修,改名威远楼。1968年被拆毁,1986年重建。新建的威远楼距原址北移33米,占地732平方米,楼前有广场,基本保留旧威远楼的造型,为二层石木楼阁式建筑。底层由二方框形石墩台加中部半圆筒石拱组成,为石结构城台,高6.5米,四周设回廊。台上立36支圆形石柱支撑二层楼阁及坡式屋面;二层七开间,中央为大厅,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屋盖,中脊标高16.4米,为双曲线四坡水瓦筒屋面。
  观音阁 位于市郊新门外江南镇赤土村,现存建筑系清末修建,面积600多平方米,环境清静幽雅,有石佛1尊(0.65×0.30米),石塔1座(高1.55米,塔座直径0.70米),旁有“飞凤下田”等摩崖石刻。始建年代不详。
  观音大士亭 又名泉郡接官亭,位于新门外石笋附近的黄甲街,为古代泉州迎接新任或外来官员的亭阁。亭分山门、主殿、后殿等部分,为近代重修。内有《观音大士像记》石碑1方,仍保存西侧壁间。
  小山丛竹坊 位于北门模范巷现市第三医院内。明代曾在此建过化亭1座,今已不存,现仅存仿刻朱熹手书的石刻“小山丛竹”小型石碑坊1座。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古塔经幢
  一、东西塔
  东塔 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前东侧,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865年),建5层木塔。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改为13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成7层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改建为石塔,只造一层,后僧法权续建到第四层,天竺讲僧天锡续建第五层和塔尖,前后共12年。塔为花岗石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塔盖上有铁香炉、铜宝盖,塔顶的八角翘檐角铁链和塔刹相钩连,塔刹尖顶装上沃金葫芦。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等部分。塔内中心部位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为回廊,塔心以横梁、斗拱与塔的外墙相连结;外壁正面设四个门,侧面设四个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以减少上层压力;门的两旁各刻有高2米、宽1米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龛的两旁则刻服饰、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形态逼真的雕像,五层共80尊。环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栏。塔基上有须弥座,直径18.5米,周长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辉绿岩浮雕佛传图像40幅,雕工精细。全塔通高48.24米(底层高7.37米,二层7.19米,三层6.73米,四层6.22米,五层8.05米,塔刹11.18米,基座直径1.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梁各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岗岩石雕成。
  西塔 位于大雄宝殿前西侧,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年间(915~920年),建7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年间(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东塔十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略小于东塔,高44.06米(底层6.63米,二层6.79米,三层5.80米,四层5.65米,五层8.59米,塔刹8.29米,基座直径2.31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大多为僧衣),须弥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
  二、宝箧印经式石塔
  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石庭的两侧,共两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塔座有铭文:“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全部石砌,下面是方台,台上有一束腰方座,座上置塔身。塔身四面雕刻佛像和佛传故事,塔刹为相轮五重,本已残缺,后代修复,为宋代原物。
  三、定心塔
  又名城心塔,位于市区西街井亭巷69号,为市区现存惟一的砖构古塔,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的基座及底层八面,由八块长方形花岗岩石(高0.756米,宽0.58米)砌筑而成。西面石垛上原刻有篆书“城心塔”三字,字径0.14×0.12米,现字迹已风化难辨。北面石垛上阴刻楷书“万历元年重修”六字,字径0.10×0.08米,直行,字迹清楚,始建年代未详。现存塔身为八角九层,高约4.50米,底层以外其余各层为红砖结构。塔砖作叠涩砌法,逐层出檐,檐下各翘角附托简易斗拱,系仿木砖结构楼阁式造型,顶筑葫芦塔刹。每层各错开设置4个佛龛。四、应庚塔
  位于崇福寺大雄宝殿东侧,建于宋初,略有倾斜。古有“应利倾斜”之说,谓塔斜向某方,则主兆某方向地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为崇福寺的附属文物。塔石质实心,花岗岩石仿木结构,八角形,七级,高11.2米,底周8.16米,底层高1.6米,二层起逐层缩减0.10米。
  五、五代石经幢
  原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东侧的宝篋印经式石塔的基座下,1983年7月在维修石塔时出土(现存开元寺檀樾祠内)。表面呈灰白色,幢身八角八面,每面宽0.19米,高1.20米,楷书阴刻铭文共76行,其中63行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其余各行叙述建造经幢经过及接待外宾的官员、僧侣的职称等。同时出土的经幢残件23块,有八角形重檐石屋顶、四飞仙宝盖石、八角石莲座、祥云石、葵花边扁石等,均由整块的太湖石雕刻而成。六、宋代石经幢
  原位于北门通天宫后(现机电厂),1990年移置承天寺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高7米,幢座作八角形。幢身作八角形八面,每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大多已风化剥落,字迹辨认不清。
  第六节 古桥梁
  一、洛阳桥
  原名万安桥,位于城东镇桥南村洛阳江的万安渡,北连惠安洛阳镇,是中国著名梁式石桥梁,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未建时,水阔五里,深不可测。每遇大风,翻船淹死的人无数。宋庆历元年(1041年),郡人李宠始叠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郡人王实等人倡为石桥,未就,恰逢蔡襄当泉州郡守,倡议得以实施。当年四月动工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历时六年零八个月。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有扶栏五百,石狮二十八,附有七亭九塔及桥头将军。
  洛阳桥建成后,历代经过十多次修复,较重大的修复有二次。第一次为明宣德六年(1431年),第二次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时换掉折断的石梁,整补扶栏,增建两翼镇风塔。民国21年(1932年),十九路军在桥面上加建钢筋水泥桥面以通汽车。1992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拨款全面修复。
  洛阳桥的附属文物不少,现存石塔5座、中亭周边历代碑刻13座和“万古安澜”摩崖石刻。桥南建有蔡襄祠。
  二、浮桥
  位于新门外石笋附近的笋江上,又称石笋桥、笋江桥。宋皇祐元年(1049年),造舟为梁,名履坦,称浮桥,元丰七年(1084年)改名通济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僧人文会倡建石桥,称笋江桥。桥长235米,阔5.7米,有船形桥墩15座。桥上原有扶栏,桥边有石塔,历代均有重修。1962年,拆去桥面石板,在原桥墩上架高3米多,以钢筋水泥铺设桥面,原桥墩基本保留原状。
  三、顺济桥
  俗称新桥,在南门晋江下游,宋嘉定四年(1211年)建,桥近顺济宫(天妃宫),故称顺济桥。长500米,宽4.6米,桥墩31座,上有扶栏。民国21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面,石桥板全部拆除,面貌全非。
  四、盘光桥
  又名乌屿桥,位于城东镇乌屿岛,是宋宝年间(1253~1258年)僧人道询募建的梁式跨海石桥,全长133米,宽5.3米,与洛阳桥隔海相望,犹如二虹。现已废,仅存桥墩十多座,每座宽3.5米,高3.5米。
  五、广桥
  原名龙潭桥,位于罗溪镇溪尾村龙潭溪上,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淳熙八年(1181年)里人彭映、僧白听等建造,现存为清代重建。桥为石构建筑,单孔拱形,无桥栏,全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孔径1.3米,保存基本完好。
  六、濠溪桥
  位于河市镇濠溪上,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僧宗爽建,后毁于火。明隆庆三年(1569年),都督俞大重建,亲手书写重建经过,刻成石碑立于桥旁。现存石桥为清康熙间施韬重修,桥边立一碑刻。
  附:市区八卦沟上古石桥(二十四桥):登仙桥(又名离井桥,凤池)、祖师桥(祖师巷)、蓝桥(涂门街头)、通津桥(三堡)、万寿桥(万寿路)、金鱼桥(井巷)、文胜宫桥(报仔巷)、五甲桥(五堡街与土地后交界)、兵马司桥(涂门街尾)、鲍厝桥(中菜市)、宜春桥(宜春)、天王桥(公婆巷)、隐居桥(后城)、金甲舍人桥(后城)、洙泗桥(府学口)、花桥(花桥亭)、鹊鸟桥(水仙宫口)、叠芳桥(新门街)、甲第桥(甲第巷)、释雅桥(北门)、松根桥(马坂巷)、仙姑桥(花巷)、广孝桥(百源村)、车桥(聚宝街)。
  第七节 古水利、排水、饮水设施
  一、留公陂
  俗称陈三坝,旧名丰谷陂。位于洛阳江上游,宋右史留元刚倡建,因名留公陂。原宽60米,长43.33米,深4.33米,是泉州较早的水库堤坝工程。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坝被溪水冲坏,泉州知府屠倬、晋江县丞丞林才杰重修,在陂左筑堤,作农田水利灌溉。1963年,重新整修,建五坎石坝,每坎宽1.8米。
  二、天水淮
  位于市郊涂门外下淮村附近。唐太和三年(829年),刺史赵荣凿36洞,引淡水入淮,纳晋江水以灌田,共有180顷。宋景祐四年(1037年),太守曹修睦重修,建三个水闸,成为一条大渠,长290丈,宽1.5丈,八条小渠,全长2058丈,宽5尺,是泉州最早引淡水冲盐碱土及用以灌溉的水利系统。
  三、东湖
  又名七星湖,位于市区温陵路北段东侧(东门外)水漈村附近,原湖面积40顷,为郡境内最大的湖,“星湖荷香”为古泉州十景之一。历代多次疏浚。宋庆元六年(1200年),郡守刘颖主持浚湖,积成四座土山,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再次疏浚,又积成三座土山,因名七星湖。东湖已着手改建为东湖公园。
  四、尚书塘
  位于市郊东湖以北。唐贞元五年(789年),刺史赵昌倡议开凿,初名常稔稔,以后赵昌官为尚书,改名尚书塘。塘纳清源山各坑水灌田,周围28里,是泉州最早的人工湖。现已大部淤塞。
  五、百源川池
  位于市区百源路,是排水系统的蓄汇塘,通涂门外护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原属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的光孝寺,旁有放生池,两池相通。池面现有八角攒尖亭1座,明伦堂的尊经阁(俗称魁星楼)最顶层移置于此。六、八卦沟
  由泉州府子城、罗城历代遗留下来的护城濠沟逐渐连接而成。始建于五代,全长8253米,遍布市区,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历代均有疏浚。60年代后,引金鸡北渠的淡水冲灌,成为市区排水系统的主要部分。
  七、涂门水关
  位于涂门街东端,是宋代罗城通淮门的水关。水关石砌,呈拱形,拱高1.5米,长2米,宽5.5米,为泉州古城现存少数遗址之一。
  八、玉泉井
  位于市区西街井亭巷内西侧城心塔附近,又名城心井。井盘呈八角形,外嵌有楷书石刻“玉泉井”三字。井径0.75米,内壁石结构,呈圆形,深约7米,开掘时间与城心塔同。井亭巷即得名于此井和塔亭。
  九、状元井
  位于市区西街孝感巷内的曾并巷。曾从龙出生于井边,后中状元,人们把此井称作状元井。现井尚存,已淤塞。井盖为花岗石,八角形,边长0.38米,双孔,孔径0.23米,井后墙壁上嵌一方阴刻楷书状元井石刻碑。
  十、夫子泉井
  在泉州府学大成殿前棂星门南,现中菜市内。深三丈余,水清如镜,虽旱不竭,现井尚存。井旁原有石亭1座,中立石碑1方,上刻“夫子泉”三大字,上下款分别为“宋王梅溪有诗”、“嘉靖甲寅立石”。“文化大革命”中,亭被拆毁,碑石移置开元寺西塔北侧。
  第五章 石刻 石雕
  第一节 石刻
  一、摩崖石刻
  (一)清源山摩崖石刻
  共有360多方,分布在36个岩洞上,比较集中分布在清源洞(89方)、赐恩岩(77方)、弥陀岩(72方)、南台岩(41方)、瑞象岩(18方)。年代最早为宋代,文体内容风格各异,书法形式多样,有篆、隶、楷、草,字径有大、中、小,最大字径达4.18米。泉州历代书法家及历史名人,大都留有手迹。
  “大明‘蜕岩”,款“致仕知州陈惠”
  在清源洞顶巨岩上,南向,幅高0.64米,宽1.10米。楷书,字径0.32×0.44米(落款字径不标,下同)。陈惠,晋江人,官山西沁州知州。
  “紫泽洞天”,款“刘用行书”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