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海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海船
分类号: K877.49
页数: 2
页码: 954-95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在福建泉州后渚港和东海镇法石村发现的宋代海船及其出土文物,包括船体结构、职务牌签、商号牌签、人名或地名牌签、象棋子、藤帽、竹尺、香料和药物等出土物的挖掘和研究情况。
关键词: 文物 古海船 鲤城区

内容

一、后渚港海船
  1973年,在海外交通文物调查中,厦门大学历史系庄为在后渚古码头附近发现10多米长的木船边缘,估计可能是沉没的古船。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立(分管文物)即请当地海军保护,并向省、中央有关部门报告。1974年7月,张立组织挖掘、研究,厦门大学派人参加。出土后的船体水线以上部分已残缺,残长24.20米(全长应为34米),残宽9.15米(全宽应为11米),船深约4米。船体以2~3层木板叠合而成,取材杉木、樟木、松木,分为13个隔舱,保存有头桅和中桅杆座,载重200多吨。船上有香料、药物、木、竹、铜、铁、陶瓷器等14类。经考证,系宋代远洋木帆船。
  (一)木牌木签
  计77件,有3类23种不同标记。
  职务牌签 牌上书写曾干、林干、张干、朱库、礼天、丘碇、张绊、张什、杨工、尤工、陈工、三九工、安厨等字样,前一字为姓,后一字为职务。
  商号牌签 写有南家、狗间等。家、间乃指商店或手工业作坊。
  人名或地名牌签 写有吴兴、王美、哑喱、山中、六十、小陈以及安郡、昶郡、北郡、何郡等。
  (二)象棋子
  计有20枚,木质。一枚刻“马”的,阴刻加圆框填红,完整,直径4厘米,厚1厘米,书写刻制俱精。另19枚用粗树枝锯成棋胚,用墨书、朱书或双钩朱书写上棋子名称,其中10枚字迹清楚,9枚字迹不明。全部棋子分属3副,每副32枚棋子,与现代中国象棋相同。
  (三)藤帽
  计有7件,均残缺。帽框稍圆而高,四周出沿,前沿比后沿长。编制工艺精细,以粗0.4~0.6厘米的藤皮为经,以0.2厘米细藤为纬,从帽中心开始,顺帽框至帽沿作螺旋形上下交错编织而成。帽沿用粗藤条环护,外加札细藤皮,用石灰捻料填入缝隙,再涂上油漆,为船工避风日之用。
  (四)竹尺
  1件,出土于第十三舱,已断为三段,可连接,脱水后残长20.7厘米,宽2.3厘米,系南宋竹尺。前5个刻度每刻度2.6厘米,以10刻度计全长应为26厘米,比宋尺30.72厘米略短,与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木尺28厘米较接近。
  (五)香料 药物
  绛真香 各舱普遍发现,出土时表里呈绛色,或附有外皮,或皮已脱落,洗净后阴干仍呈绛色。试用火烧,尚有绛真香味。
  檀香 各舱普遍发现,出土时色泽鲜明,有紫、黄两种,黄色较多。
  沉香 出于第二舱,块头不大,外观纹理保持沉香特点。
  水银 已提取385克,出于第三、四舱两侧底部,出土时夹杂在泥土中,未发现容器。
  其他 龙涎香、乳香、苏合香、胡椒等。
  (六)其他出土物
  铜钱、铁钱500文;陶瓷器(碎片)、铜镜、铜钩、搭钩、斧头、铜钵、铜盆,桐油灰及灰括、铁钉、铁板和麻绳碇索、铺底竹、竹编、蓑衣、琉璃、印刷品(残页)等;椰子壶、桃核、李核、杨梅核、杏核、橄榄核、荔枝皮;猪、羊、狗、鼠、鸟、鱼等骨头。
  二、法石海船
  1982年在东海镇法石村发掘发现,为宋代海船。船长23米强,由松木和杉木建造,船底为单层松木板搭接而成,多桅、多隔舱,载重120吨以上;舱中出土物有陶瓷、小桶、雕花木饰、果核等,还有篾帆,国内仅见,尤为珍贵。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后渚港海船
相关作品
法石海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