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42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八 文物
分类号: K87
页数: 44
页码: 945-998
摘要: 本卷详细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古遗址、古墓葬、海外交通文物与遗址、古建筑、石刻石雕、重要文物藏品、革命文物以及文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文物 遗址 鲤城区

内容

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著名人物欧阳詹、韩琦、曾公亮、曾从龙、梁克家、李贽、李廷机、俞大猷、何乔远、蔡清、施琅等,都是鲤城人或定居鲤城,留下不少文物史迹。后渚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代时是世界东方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至今境内保存很多珍贵的海外交通史迹和世界多种宗教文物。1982年,国务院公布泉州市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隋唐以后,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外国人长住泉州的日益增多,世界多种宗教先后传入,各具风格的宗教建筑、寺院、古塔、石雕、桥梁和其他建筑遍布全境。历年来发现的数百方宗教石刻,后渚港出土的宋代远洋木船,现存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寺、开元寺(含东西塔)、洛阳桥、伊斯兰教圣墓、老君造像、天后宫等,都是全国少有的和比较独特的珍贵文物古迹。
  旧时,历代政府对文物未能给予应有重视,从未设置保护管理机构。民国34年(1945年)2月,泉州一些热心人士发起成立晋江县文献委员会,在抢救地方文献和文物方面做过一些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工作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先后建立各级文物管理机构,多次开展文物普查,分批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文物保护和维修、考古发掘、征集抢救文物等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文博事业发展更快。到1992年,全区范围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国家级6处(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省级10处、市(县)级35处;由市文管会树碑说明保护的文物遗址有75处,馆藏文物2000多件。
  第一章 古遗址
  第一节 古文化遗物采集地
  河市半岭采集地 1978年8月,在河市溪口村小溪对面的半岭寺下开筑渠道,从山坡巨石下发现石〓7件,有的只经粗制,有的还加工磨平,系距今七八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采集地因开山挖沟等原因,破坏严重,未发掘。
  翠屏山采集地 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北峰石坑村北侧福清寺后翠屏山南坡发现一片古文化遗物堆积层,部分厚度0.4米以上,散布面积约4000平方米,在地表采集到石〓残器1件及泥质红陶片、沙质黑陶片、细沙黑陶片数件,系距今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采集地保存基本完好,未发掘。
  詹公山采集地 1988年文物普查时,在双阳华侨农场洪厝地前詹公山南坡农垦时,从地表采集到残损石〓2件,穿孔残石戈1件,有方格纹的泥质红陶片、沙质黑陶片13件,系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分布面积约50平方米。采集地因水土流失、垦荒等原因,破坏严重,已无堆积层。
  第二节 古窑址古冶炼场明染局
  碗窑村古瓷窑址 位于城东镇碗窑村西山坡上,1954年发现,系五代遗址,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窑炉沿南、北山坡缓坡处构筑,分布范围南、北各约500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米以上。北窑建窑时间较早,釉色白中透青,南窑釉色青灰,产品大都为外销瓷器,有碗、执壶、盒等,造型美,质量高,有“小龙泉”之誉。出土的瓷器标本有:青色釉双耳环瓶,高0.33米,直径0.16米;青花碗,高0.06米,直径0.16米;多嘴壶,高0.32米,直径0.14米,五层五角,每角有一嘴上伸;碗及其他器物。
  河市下堡冶铁遗址 位于河市镇下堡铁渣山,五代遗址,1958年发现。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部分堆积层厚达4米以上。已采集的标本有冶铁工具坩锅、成块铁渣、五代陶罐底部残器及宋代瓷片等。遗址未经发掘,部分遭受破坏。
  五代铸钱遗址 位于承天寺入山门甬道左侧,为王延曦铸造铁钱的地方。1974年,泉州市废品公司在此建仓库,掘出大量陶制阴刻“永隆通宝”的钱范,堆积层甚厚。同年,泉州三中挖防空洞,出土部分同样的钱范。
  铁炉庙冶炼遗址 位于新门街龙头山(现泉州麻袋厂内),为五代鄂国公留从效冶铁造兵器遗址,也是生产外销商品之地。后人为纪念他,在此建铁炉庙。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郡人曾从龙重建,内祀文章司命应魁圣王。历代均有修茸。1966年建麻袋厂,庙迁于西街象峰巷吕仙祖庙中,碑刻、匾额原物同时移往新址。
  明染局遗址 位于东街南俊巷以东的门楼巷,今尚存清白源井(已淤塞),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石刻“清白源”三字仍嵌于井壁间,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染局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内使阮礼建造,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郡守童汉臣移建府治后东畔,内有清玉泉井,染色为天下最。后奉文裁革,染局卖为民居。
  第三节 古寨址古战场
  金山寨遗址 位于东海镇后亭村金山上,为南宋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观察天气的望云楼遗址,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为海防需要,改建为抗倭山寨。寨呈四方形,寨墙周长85米,高4.7米,厚2米,全部用花岗岩块石砌筑,设门一、炮口二。1992年,寨墙已部分倒塌,保存基本完整。
  罗溪吴觐起义山寨遗址 位于罗溪乡北3.5公里的山上。吴觐于清顺治四至五年(1647~1648年)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在山上建寨,面积约50平方公里。分为前哨寨、跑马场、外寨、内寨,相连几个山头。内寨寨墙依山而筑,东西宽125米,南北长355米,周长825米,高5米多,厚3米多,设东、西、南三个门,建有鼓楼和金銮殿。1992年,尚存房基112间、古并1口。遗址保存基本完好。
  广济院古战场遗址 位于马甲乡霞井村后。五代时留从效与朱文进在此交战,死伤甚众,从效就地作数区葬之,名千人冢,并建广济院(后改称康济宫)以荐亡灵。1992年,遗址存有近代建筑,尚有清乾隆、光绪年间碑刻各1方。
  第四节 古城址
  泉州城遗址 从唐城到子城到罗城到新罗城(加翼城),先后经过四次扩建,多次维修。唐城是泉州建制后修建的。唐末,建子城,设4个城门:东行春,西肃清,南崇阳,北泉山。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建罗城,设7个城门:东仁风,西义成,南镇南,北朝天,东南通淮(俗称涂门),西南临漳(俗称新门)及通津,子城四门改为四鼓楼。因筑城时环植刺桐树,又称刺桐城。宋、元时,罗城扩建,在东南、西南二处加建翼城而为新罗城,废通津,增建南薰门(俗称水门)。明初,城墙内外皆以石筑,城形似鲤鱼,遂称鲤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依关东式改造罗城。民国初,城墙已残缺不全,抗日战争中全部拆毁。1992年,遗址有迹可寻的仅东、北、西的环城公路、护城河沟及涂门水关等,子城的护城河沟(俗称八卦沟)基本保存。
  看头城遗址 位于东海镇后亭看头村,为明代抗倭的海防工事。南、北残长43米,墙高2.45米,厚0.75米,乱石砌墙,为当时保卫泉州的第一道海防线。
  莲坡城仔遗址 位于东海镇后渚塔仔山,东接莲垵村,北向海,俗称破城。墙基石砌,上为黄土墙,全长(残)41米、高2.8米、厚0.90米。分南北二段,北墙残长12.7米,南墙尚存12米,中间通公路处已全部拆毁,是泉州明代抗倭工事之一。
  第五节 古书院
  温陵书院 原为泉山书院,在行春门(即东鼓楼)外,明初改为晋江县学。正德十年(1515年),书院移建于菜巷(现东门小学)。清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王廷诤重修,另建启贤祠,又建敬业堂和学舍13间,改称温陵书院,置店屋田地为经费之用。后改建为小学。
  小山丛竹书院 位于市区东北府城隍庙边,为后人奉祀唐代泉州登科第一人欧阳詹的不二祠(欧阳祠),内有选自欧阳墨迹的“不二”牌匾。南宋理学家朱熹为不二祠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并在此种竹建亭,讲学,自题“小山丛竹”。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建,更名过化亭,刻朱熹像,清初毁于兵。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建,康熙五十年改名小山丛竹书院,民国间改为温陵养老院,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此圆寂。1960年,亭、堂、屋皆已不存,仅存晚晴室及“小山丛竹”石坊,书院改建为泉州市第三医院。
  梅石书院 位于市区东北梅石街泉州一中校舍内。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三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祀罗一峰,两旁建屋48间。西侧有石裂为五瓣,形似梅花,称梅花石。明代翰林院编修罗一峰(罗伦)被贬到泉州,于此建草堂讲学。明嘉靖八年(1529年),御史聂豹等人在梅花石附近建一峰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改称梅石书院。现书院改建为泉州一中校舍,梅花石尚存。
  欧阳书院 位于泉州清源山虎岩(又名大休岩),唐代泉州名人欧阳詹、林蕴、林藻曾在此读书。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室祀欧阳詹。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间,欧阳詹的裔孙欧阳深及其子欧阳模先后重建,称欧阳书院,礼部尚书黄凤翔题写对联,刻石嵌于壁,户部主事李开芳写“高山仰止”刻于岩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詹的裔孙欧阳芳馨再次修茸,中为读书堂,西辟小轩;轩西有矮屋数间,北室称观妙室;室的右边有石堂,可坐数十人;轩东有二巨石横出,上建飞亭。元代释大圭、明代何乔远等在这里也有题咏。今已无堂屋,石刻尚存。
  镜山(休山)书院 位于市郊东北大旗山下,山有石如镜,故又名镜山。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在山下筑精舍,晚年在此著书讲学,自号镜山,后人称为镜山书院,后又改称休山书院。附近多摩崖石刻,有何乔远为宋宰相李邴居处题的“醉月岩”、“石镜”,明颜廷榘题的“镜亭”、“不厌”,谢修之题的“石禀”,宰相叶向高访镜山书院的纪事题刻等。今已无屋舍,石刻尚存。
  第六节 其他遗址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 位于东门外凤山的东禅村,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毁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门竖有“少林古迹”匾额。1992年,遗址仅存一小庙,为二进深三开间砖木结构的近代建筑。
  南外宗正司遗址 位于西街古榕巷原水陆寺(现省梨园戏剧团)内,为南宋管理皇族的机构,内设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等。崇宁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炎三年(1129年)移泉州。初宗子仅349人,绍定年间(1228~1233年)增至1427人。南宋亡后,宗正司废。
  招贤院遗址 位于北峰镇潘山村,为五代闽国泉州刺史王审邽所建,以纳中原避乱贤士。地依大小潘山,南临晋江的黄龙溪,内筑馆舍、亭轩、水榭。中原名士入闽居此者,有左常待李邽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等数十人。遗址原保存招贤桥一座,后也被拆毁。1992年,近桥民居内尚有招贤井一口,还有散处各地的石牌坊构件。
  万安桥院遗址 位于城东镇洛阳江南岸。旧名定光,在惠安境内。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郡守刘炜叔迁此,后倒塌废弃,夷为耕地。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尚存地基及大厅堂石阶、宋代铜钱及瓷片等。从遗址看,原有规模宏大,占地约3000平方米。
  泉州府贡院遗址 位于旧道口街(打锡街)鲤城区人民政府内(原为兴泉道旧署),为泉属各县士子考秀才之所。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府王廷诤率绅士捐建。中为大堂,后为内署,前为甬道,道左有东廊、东后廊,道右有西廊,两廊为试士号所。甬道前为仪门,门外为大门,大门外为东西辕门。东辕门外为提调堂,西辕门外为公署、巡捕厅、供给所。
  乾隆十九年(1754年),拓建号所,改建提调堂于西,移巡捕厅、供给所于照墙外北向。民国间改为学校。
  明、清泉州府署遗址 位于东街中段北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中为正堂,曰“端本”,堂左为幕厅,堂右为吏六房。堂前为露台、隶亭、甬道、戒石亭;再前为仪门,门左为土地祠,门右为府狱;仪门前为府门,门东西为“承流”、“宣化”二坊。正统元年(1436年),在府门外增建“旌善”、“申明”二亭,天顺三年(1459年)又增建左右公馆。正堂后为穿堂,堂东为丰衍库,西为架阁库;穿堂后为敬事堂,再后为福禄堂;福禄堂后有山,古榕森列,为府署屏障。嘉靖三年(1524年)立题名碑,嘉靖十三年建省愆所,嘉靖三十七年建延宾馆。清沿其制,乾隆六年(1741年)改东西二坊为“辑和五邑”、“保障双江”,其余都为重修。民国期间,晋江督察专署迁此,到1992年已全部改建为泉州军分区宿舍。
  郑成功焚青衣处遗址 位于北峰镇招贤村,原南安县文庙东侧前方,与魁星阁相邻。1953年,于焚衣处建立纪念碑。碑底砌方形基石,中筑束腰碑座,石碑竖立在座上,高2米,正面刻楷书“郑成功焚青衣处”,背面刻《郑成功传略》,保存完好。1961年,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章 古墓葬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圣墓
  伊斯兰教圣墓 位于东湖街道圣墓村灵山南坡,为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来泉传教卒后的葬地,占地约300平方米。两墓东西并排,坐北朝南,上有石棺盖。墓后东、西、北三面依山建有石构回廊拱卫。回廊正中立有元代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的石碑1方,廊右有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来此行香的石碑1方,环廊还有清代重修碑刻4方。墓的右前方约70米处有风动石,上有明代题刻4方,保存完好。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历史名人墓
  开元寺祖师墓塔 位于北峰镇塔后村,占地约600平方米。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开元寺妙恩禅师建,为该寺历代祖师墓塔。墓园作马蹄形,长11.7米,宽10.7米,分上下二平台;上台建舍利塔3座,南向,塔高2.25米,六角形,在须弥座上置圆柱形塔身,正面刻佛像,塔檐设相轮及葫芦尖。1986年重修,保存较好。附近还有一座唐时舍地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墓,保存尚好。1992年9月,黄守恭墓与开元寺祖师塔一起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泉州刺史王审邽墓 位于城东镇草邦水库北面,凤山南麓,占地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损毁严重。1991年,其国内外裔孙着手重修。
  北宋福建转运使温革墓 位于北峰镇石坑村北石角山北麓,占地413平方米。石构,坐西朝东,封土堆高1.45米,下为八角形须弥座,底径2.15米,墓园作马蹄形。墓右前10米处有石翁仲1尊,高1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重修墓道碑1方,保存完好。
  宋宰相梁克家墓 位于城东镇草邦水库南岸。墓呈风字形,坐西朝东。1958年建水库时被淹没于水库中,墓室已坏,水位低时可以看见墓前的石刻残件。
  明南京太仆寺卿顾珀墓 位于丰泽街道院前村,占地3900多平方米。墓室已废,仅存三合土构筑的墓圹,墓埕已夷为耕地。墓前现存石翁仲、石虎、石羊各1对,石马(残)1只,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南京刑部尚书王用汲墓 位于东海镇法石海印寺南,坐北朝南,占地1300平方米。墓室已毁,墓堆亦废,墓埕成三级,都已夷为耕地。现存石刻翁仲、虎、马、羊各1对,保存较完整,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宰相李廷机墓 位于江南镇亭店村李厝山,坐北朝南,占地100平方米,呈风字形,灰色砖结构,形制简单朴素。墓被掘,仅存墓圹,保存尚好。墓前原立有李廷机亲笔书写的“息我处”石刻墓碑1方,高约2米,宽0.70米,楷书,已被裂为4块,移作他用。
  清靖海侯施琅墓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施墓在晋江县四十一都天花山(现属鲤城区河市镇)。该墓系施琅与其妻王、黄氏合茔,占地6800平方米。墓区自北向南依山坡平砌4层坪台,依次排列镇石将军和石狮、石马、石虎、石羊及16根蟠龙石柱,还有康熙三十七年圣祖皇帝谕祭碑亭、“钦赐祭葬”墓坊、龟趺碑亭。“文化大革命”中部分被破坏,现已基本修复,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礼部右侍郎富鸿基墓 位于东海镇厨头村,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室被盗,仅存三合土残墓圹,墓前石刻保存较完整,有石翁仲、马、虎、羊各1对,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墓塔 位于清源山弥陀岩附近,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现已修复,上覆以石亭,为仿木藻井结构。墓前有法师遗墨“悲欣交集”摩崖石刻。
  第三节 古墓葬群
  河市唐墓群 位于河市镇白洋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地面散布钱纹、鱼龙纹、蕉叶纹等多种墓砖。有残墓基(砖室墓)2座,坐北向南,出土阳刻“咸亨贰年”(671年)和“宝贵吉祥”等字样以及其他花纹的墓砖多种,陶瓷器39件。
  北山五代古墓葬群 位于市区北面偏西的北山河岭,面积约4000平方米。1950年以后,多次出土双耳壶、平底碗和陶小罐等墓葬品。1983年1月,市文管会在市轻机厂清理过一座五代砖室墓。墓坐东向西偏北20°,平面作长方形,无甬道,多壁龛、券顶;出土瓷器、泥俑、铜镜、铜钱、铜钉帽及铁棺钉等50余件。
  第四节 其他古墓
  唐初古墓 位于市区体育场东北角,坐南向北。民国25年(1936年)5月,发掘唐初古墓4座,出土“贞观三年岁次已丑”、“贞观三年闰十二月五日葬”及“岁次癸丑”等3种墓砖,还有各种明器74件,有陶器、五铢钱、带钩簪、环形物、铁钉等。经鉴定,为五品以下地方官吏的族葬墓地。
  桃花山宋代火葬墓 位于城东镇桃花山罗钟村东北山坡上,1974年发现。墓的外围用石砌成椭圆形,直径7.8米,圆圈内又用石砌三重。墓内放陶棺1具,长方形,90×60厘米,棺底垫放铜钱6枚。棺内有陶制圆圈1枚,径23厘米,高6.5厘米,上置青瓷骨灰罐1具;有陶制青色“四灵”1套(青龙14×6厘米,白虎14.5×9厘米,玄武10.6×4厘米,朱雀12×10.8厘米);有白瓷碗1件,径11.2厘米,高7.2厘米,圈底6.7厘米,碗外底用墨笔写“绍兴廿一年九月廿三日庚申畊”,内底墨写“辛入乙方”。
  灵山明代丁氏回族古墓 位于灵山圣墓前右侧,为晋江陈埭丁姓回族三世祖及五世祖之墓。二墓并排,各竖墓牌,上有石棺盖,占地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后依地势筑有半圆形石挡土,前有二级平台,范围较大。1981年重修。
  寡妇墓 位于华侨大学西北角,占地约300平方米,坐北向南,风字形三合土结构。墓室已被盗,墓碑亦失,墓前尚存石望柱一对,圆形,高2.7米,刻有“六月夫妇三月遗,此志天长地久;七十老身二十寡,一生玉洁冰清”的对联,保存尚好。
  第三章 海外交通文物与遗址
  第一节 宗教石刻
  现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宗教石刻近500方,大部分是在鲤城区及附近发现的。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古代寺庙建筑构件、教徒墓碑、墓盖,刻有汉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拉丁文、八思巴文以及浮雕天使、莲花、云月、花草、十字架、神话故事等。其中有147方是1954年泉州第五中学教师吴文良(后为海交馆干部、副研究员)收藏捐赠的。
  蕃客墓碑(元) 1965年冬在东岳山西坡金厝围东南角发现,花岗岩石,高1.39米,底宽0.60米,顶宽0.25米。碑顶部被削平,上狭,表面粗糙,阴刻6行阿拉伯文,中刻“蕃客墓”三个汉字(都是错字)。阿拉伯碑文译为:“‘以前和以后,凡事归真主主持’,伊本、奥贝德拉、□□、穆罕默德·本·哈桑的坟墓……”原碑现存福建省博物馆,海交馆保存复制件。
  杜安沙墓碑(元) 1952年在市区城基内掘得,高0.83米,宽0.445米,顶部呈尖弓状,底部碑榫断残,碑边刻框,双面阴刻阿拉伯文,正面6行,译文:“殉教者艾密尔·赛典赤·杜安沙·木、艾密尔·易斯法哈沙莱尔杜尔必克尔,布哈拉人。愿真主照耀他们的阴宅,并使乐园成为他们永久的归宿。他卒于(伊斯兰历)702年2月9日。”(公元1302年10月3日,元大德六年壬寅)。背面5行,译文:“先知(愿真主赐福他,并使他平安)说:‘死于异乡者,即为殉教者。’崇信真主的使者吧(愿真主赐福他,并使他平安)。真主啊,求你让葬在这座坟墓城的孤独的异乡人享受你的宽恕、怜悯和喜悦。”
  奉训大夫永春县达鲁花赤墓碑(元) 民国28年(1939年)在仁风门外池塘中发现,辉绿岩石,残高0.44米,宽0.425米,厚0.085米。顶部呈尖弓状,底部残缺,双面雕刻,一面刻有连续波浪状的图案边框,框内尚存浮雕阿拉伯文4行,译文为:“除他本体外,万物都要毁灭。先知(愿他平安)说:‘死于异乡者,即为壮烈之死。’他脱了虚幻之世进入乐园,到达至高无上真主的慈恩之下,尊贵的长官,是一位献身宗教者,艾密尔……亡于……”另一面正中竖刻汉文“奉训大夫永春县达鲁……”(残缺)。
  伊斯兰教墓盖石 1973年在仁风门外东岳山麓发现,由两方辉绿岩石琢成,分为四层,中镂空。底层长1.72米,宽0.77米,通高0.50米,六座脚之间刻如意云纹。第二层浮雕连续折枝花,第三层刻莲花瓣图案。顶层长1.14米,截面呈尖弓状,宽0.235米,高0.14米,一端刻云月图,另一端浮雕阿拉伯文,译文:“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
  湿婆与林加混刻嵌板石(元) 辉绿岩石琢成,高0.47米,宽0.59米,厚0.23米。龛高0.28米,宽0.28米,内浮雕湿婆像,双手合祥胸前,跃坐在莲花座上,其左为塔状象征男性生殖器崇拜物的林加像。龛的两侧雕有柱形建筑物装饰,上有太阳、云海、左右飞龙等雕饰物。此石是泉州印度教寺院建筑的石构件,称为嵌板石。
  象记林加嵌板石(元) 民国22年在市区县后街小庙内发现,辉绿岩石,高0.50米,宽0.70米,厚0.22米。龛内浮雕一大象,直立,两脚前伸,头微仰,用鼻子向湿婆的化身林加献花。
  湿婆刺杀凶魔嵌板石(元) 1986年在晋江池店乡兴济亭发现,辉绿岩石琢成,高0.52米,宽0.67米,厚0.15米。龛内浮雕四臂神湿婆踩在巨魔尸体上的舞蹈形象。湿婆端庄垂耳,宽肩细腰,左足屈蹲,右足前弯至腹,赤足,前两手一拿法铃,一拿短剑,屈至胸前,后两手屈伸向上各拿法器,凶魔横卧其下,胸部被杵杖戮穿。两旁浮雕湿婆妻子、电山女神、婆婆娣和他降魔化身的多尔加(或称迦利)。
  狮子与眼镜蛇石刻 民国9年在市区南较场城垣出土,辉绿岩石,高0.25米,宽0.55米,厚0.20米,为印度教寺院柱基的雕刻物。右方刻一状若人面的狮头,正视前方;左旁石盘下浮雕一条眼镜蛇,朝向狮头,蛇身呈屈曲挺进状。
  双翅天使像(元) 民国35年在东门城基出土,辉绿岩石,高0.25米,宽0.74米,厚0.12米。正面浮雕两天使,头戴三尖冠,双手捧一圣物作飞翻状。
  四翼天使墓碑(元) 民国15年在市区通淮门内奏魁宫发现,辉绿岩石,高0.55米,宽0.52米,厚0.10米。碑石呈曲线收分成尖拱形,顶部镂一匀称的空洞,象征天堂福地,其下浮雕一位天使,头戴三尖冠,面部丰满,两耳垂肩,背上有四翼,趺坐在卷涡形的祥云上。
  安得烈·佩鲁贾墓碑(元) 民国35年在通淮门靠近龙宫的城基出土,辉绿岩石,高0.54米,宽0.45米,厚0.09米。阴刻拉丁文,译文:“此处埋葬着安德烈·佩鲁贾圣方济各会士……(耶苏基督的)宗教徒……(在……月份)”。安德烈为元代泉州天主教第三任教主,意大利佩鲁贾人,任职期间主持东门城外教堂的兴建工作。
  第二节 古海船
  一、后渚港海船
  1973年,在海外交通文物调查中,厦门大学历史系庄为在后渚古码头附近发现10多米长的木船边缘,估计可能是沉没的古船。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张立(分管文物)即请当地海军保护,并向省、中央有关部门报告。1974年7月,张立组织挖掘、研究,厦门大学派人参加。出土后的船体水线以上部分已残缺,残长24.20米(全长应为34米),残宽9.15米(全宽应为11米),船深约4米。船体以2~3层木板叠合而成,取材杉木、樟木、松木,分为13个隔舱,保存有头桅和中桅杆座,载重200多吨。船上有香料、药物、木、竹、铜、铁、陶瓷器等14类。经考证,系宋代远洋木帆船。
  (一)木牌木签
  计77件,有3类23种不同标记。
  职务牌签 牌上书写曾干、林干、张干、朱库、礼天、丘碇、张绊、张什、杨工、尤工、陈工、三九工、安厨等字样,前一字为姓,后一字为职务。
  商号牌签 写有南家、狗间等。家、间乃指商店或手工业作坊。
  人名或地名牌签 写有吴兴、王美、哑喱、山中、六十、小陈以及安郡、昶郡、北郡、何郡等。
  (二)象棋子
  计有20枚,木质。一枚刻“马”的,阴刻加圆框填红,完整,直径4厘米,厚1厘米,书写刻制俱精。另19枚用粗树枝锯成棋胚,用墨书、朱书或双钩朱书写上棋子名称,其中10枚字迹清楚,9枚字迹不明。全部棋子分属3副,每副32枚棋子,与现代中国象棋相同。
  (三)藤帽
  计有7件,均残缺。帽框稍圆而高,四周出沿,前沿比后沿长。编制工艺精细,以粗0.4~0.6厘米的藤皮为经,以0.2厘米细藤为纬,从帽中心开始,顺帽框至帽沿作螺旋形上下交错编织而成。帽沿用粗藤条环护,外加札细藤皮,用石灰捻料填入缝隙,再涂上油漆,为船工避风日之用。
  (四)竹尺
  1件,出土于第十三舱,已断为三段,可连接,脱水后残长20.7厘米,宽2.3厘米,系南宋竹尺。前5个刻度每刻度2.6厘米,以10刻度计全长应为26厘米,比宋尺30.72厘米略短,与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木尺28厘米较接近。
  (五)香料 药物
  绛真香 各舱普遍发现,出土时表里呈绛色,或附有外皮,或皮已脱落,洗净后阴干仍呈绛色。试用火烧,尚有绛真香味。
  檀香 各舱普遍发现,出土时色泽鲜明,有紫、黄两种,黄色较多。
  沉香 出于第二舱,块头不大,外观纹理保持沉香特点。
  水银 已提取385克,出于第三、四舱两侧底部,出土时夹杂在泥土中,未发现容器。
  其他 龙涎香、乳香、苏合香、胡椒等。
  (六)其他出土物
  铜钱、铁钱500文;陶瓷器(碎片)、铜镜、铜钩、搭钩、斧头、铜钵、铜盆,桐油灰及灰括、铁钉、铁板和麻绳碇索、铺底竹、竹编、蓑衣、琉璃、印刷品(残页)等;椰子壶、桃核、李核、杨梅核、杏核、橄榄核、荔枝皮;猪、羊、狗、鼠、鸟、鱼等骨头。
  二、法石海船
  1982年在东海镇法石村发掘发现,为宋代海船。船长23米强,由松木和杉木建造,船底为单层松木板搭接而成,多桅、多隔舱,载重120吨以上;舱中出土物有陶瓷、小桶、雕花木饰、果核等,还有篾帆,国内仅见,尤为珍贵。第三节古遗址
  泉州提举市舶司 在市区水门巷水仙宫边,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为适应海外交通贸易而设置,以后时废时置,明成化八年(1472年)移置福州。
  来远驿 位于南门聚宝街车桥附近。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设置,以接待外国官员、贡使。明成化八年(1472年),提举市舶司移置福州,驿废。1952年,在遗址发现《重修来远驿碑记》石刻二方。
  后渚港码头 位于东海镇后渚村东南,距新码头约1公里,与惠安白崎乡隔海相望。有一小山延伸海中,为古代海舶出入停泊的天然码头,现仍为后渚通往白崎的渡口。
  石头街码头 位于东海镇法石美山天妃宫前西南侧,建于隋、唐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发展之后。旧时海关即设在码头,附近有一片房屋遗址,系原码头仓库,向北100多米处为广东高州会馆遗址。解放后,码头已全部改建,长仅7.75米,用花岗岩条石逐级砌筑,只供小型帆船停靠。
  宋代祭海处 位于东海镇法石村石头山上。石头山在万岁山之左,下有真武殿,为宋时望祭海神的地方。这里的祭海处和九日山的祈风处,均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遗址现存明代“吞海”石碑一方。
  旧海关遗址 位于南门码头附近防洪堤边。1964年3月修筑防洪堤时,在原海关遗址出土一方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九月晋江县所立的《奉督抚两院示禁》石牌,碑刻内容为取缔海关人员对客商横征和收礼的陋规,现立在海关遗址前。
  第四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寺观庙宇
  一、清净寺
  位于市区涂门街中段北侧,又名麒麟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俗称清真寺。寺北依八卦沟为界,南临涂门街,占地2078.36平方米,1961年3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伊斯兰教寺之一。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大门通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米,朝南,全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叠而成。穹形顶,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第一尖拱门高10米、宽3.8米,全用辉绿岩筑砌;顶部为蛛网穹窿形结构,门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横额。第二尖拱门高6.7米,顶部用白花岗岩刻制,拼成蜂窝状穹窿形如藻井的石构图案。第三尖拱门高4.3米,与相距4.5米、高4.03米的第四尖拱门连成一体,门顶作半个纯圆形穹顶,粉抹白灰。整个大门由四门三室重叠相连组成,结构独特。大门屋顶作平台,名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筑回字形垛子,像城堞一样,使大门更加雄伟壮观。
  奉天坛又称礼拜殿,在门楼西侧,坐西朝东,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门楣顶刻有阿拉伯文经句,屋顶已倒塌,殿内尚存石柱础7个。坛的四周围墙均为白色花岗岩石砌成,南围墙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墙高1.82米处并排开设八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0米,窗顶楣各嵌一方阿拉伯文古兰经摘句的石刻。西围墙为朝向圣地麦加的正向墙,长18.40米,高同南围墙,呈凸字形。正中凸出宽4.54米,深4.31米,中间嵌一尖拱形宝盖龛,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句,两旁各设一门,门龛顶有浮雕阿拉伯文经句。凸出部分以外的两边墙壁各砌三个尖拱宝盖状壁龛,龛与龛之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形大门,龛中及尖拱顶石板均雕有阿拉伯文经句。
  明善堂位于奉天坛北侧,坐西朝东,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伊斯兰教徒礼拜之所。堂前置精雕石香炉一座(原为奉天坛旧物,后移此),堂的南侧有小楼,楼下为接待室及伊斯兰教文物陈列室。
  二、开元寺
  位于西街中段北侧,新华西路以东,1982年2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应瑞道场,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诸州各建一个开元寺以纪年,遂改名开元寺。历经五代至宋,设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合并成为一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为开元寺最兴盛时期,僧众多达千人。元末,泉州地方混战,被烧毁。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重建,以后又一度衰败,佛宇僧舍大部被人占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黄守恭裔孙云南副使黄文炳修复旧观,现存大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紫云屏在寺大门的正对面,为寺的照墙,明万历四年(1576年)郡丁一中建,天启四年(1624年)郡总宪陈亮采重建,高6米,宽15米,厚0.85米。照墙正中,嵌有一方明代泉州书法家陈于玉书写的隶书“紫云屏”(横排)右刻。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后屡毁屡建。三门外原建有东西二坊,东称“八吉祥”,西称“六殊胜”,早已废圮。殿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面宽五间25.94米,进深四间13.59米,面积427平方米,由30支棱形石柱支撑屋盖。殿东、西两侧各有泥塑巨大天王坐像一尊,高4.5米,怒目而视,形状威武。紧接天王殿正中北侧为拜圣亭(俗称拜香亭),现存建筑为卷棚歇山顶四角亭,高5米,面宽进深各一开间,面积42平方米,作古时地方长官礼拜之用。
  拜庭在天王殿北,面积2800平方米,全部用白色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东西两旁有古榕树8株。榕树之间,分列13座宋至明代小型石塔及石经幢,高3~5米不等,造型优美,塔上有的有浮雕图像、铭文、题款等,形式多样。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后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九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号称百柱殿。石柱造型多样,有四方形、六棱形,有海棠柱、蟠龙柱。殿内前檐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为浮雕蟠龙柱,是明代石雕的佳作;后檐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雕有印度古代神话故事,是明代重建时从废圯的印度教寺庙遗物移来的,为中国佛教建筑所罕见。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天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乐器,或手捧文房四宝印章等物,把音乐文化和建筑艺术结合起来,是古寺庙建筑所仅有,为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侧为西方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势至、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中间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
  甘露戒坛在大雄宝殿后面,唐代此处原有甘露井一口,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在井上建坛,南宋初按规制改建,元代火毁,明建文二年(1400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存规模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式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645平方米。坛顶采用无梁藻并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有飘带的飞天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别具一格。入门正中坛前立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小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绕而上,各塑泥彩绘护法金刚及其他神将立像。
  藏经阁原为法堂,在戒坛后面,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重建,民国14年(1925年)改建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内藏北宋政和雕板《毗卢大藏经》残本四十二卷。
  檀樾祠在藏经阁东侧,原为伽蓝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文炳改建,祀其祖舍地为寺的黄守恭。
  准提禅寺俗称小开元寺,在檀樾祠东,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布局似开元寺主轴线建筑。原山门已废,1974年原府学棂星门移此替代。
  功德堂在藏经阁西,民国14年建,供奉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禅师及印度高僧袒膊和尚。
  尊胜院,在功德堂西首,原是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大师驻锡的尊胜院,现改为近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纪念馆,为硬山式单层砖木结构,占地800多平方米,陈列法师生前遗物和手迹遗稿等。
  水陆寺旧为极乐院,在藏经阁西。始建于宋淳熙间(1174~1189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改为水陆寺,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面积217平方米,内塑三世尊佛及护法神等。
  桑莲古迹在西廊北端西侧,有1株1000多年的老桑树。主干被雷电劈为三股,但仍常年枝叶茂盛,生机盎然。
  寺的最后部分有斋厨、僧舍等,皆近代建筑。
  三、崇福寺
  位于市区东北隅红梅新村北侧,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宋初,泉州地方官陈洪进有女为尼,于松湾古地建寺,名千佛庵,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赐名崇胜,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历代几经兴废,至清乾隆间重建,后又衰败荒芜,近代住持妙月和尚赴菲律宾募资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库房、斋堂全部恢复,并增建钟楼、鼓楼、祖堂、报恩堂、客堂、凉亭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雄宝殿被工厂占为车间而幸存,其余大部受到破坏。大雄宝殿面宽五开间22.30米,六进深23.00米,占地513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柱穿斗式砖木结构,檐前有四根八角形明刻龙柱,部分保存北宋木结构形式。
  应庚塔在大雄宝殿以东侧院的北面。
  重建的天王殿,面宽五开间18.50米,四进深14.20米,高8.60米,重檐歇山式抬梁柱木结构,檐前正中有四根八角形龙柱,为明刻原物,白色花岗岩雕成。
  四、承天寺
  又名月台寺,位于南俊巷东侧,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周显德年间(954~960年),南唐建为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元代建浮屠七级,后毁。明永乐(1403~1424年)、嘉靖(1522~1566年)间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騋再修,又历经兴废。“文化大革命”中,除大雄宝殿外,古建筑大部分拆毁。1985年,新加坡佛教协会会长宏船及新加坡侨胞何氏投资重建,规模宏伟,占地5万平方米。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山门(即月台)、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廊庑,旁侧有檀樾祠、“一尘不染”、龙王庙、圆常院、藏经所。宋泉郡太守王十朋曾赋《承天寺十奇诗》,明代泉州书法家张瑞图楷书刻成碑石,共4方,今尚存。
  山门又称月台,位于承天巷与南俊巷交接处东侧,宽三开间11.27米,深二进7.10米,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匾额横写楷书“月台”二字。入山门向东,有一条近百米长的甬道,尽头北侧即为天王殿,殿面宽三开间13.25米,三进深5.32米,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左右分奉泥塑四天王,均为1985年后重修。
  弥勒殿位于天王殿北,1985年重建,面宽五开间20.25米,四进深14.10米,重檐歇山顶抬梁柱式砖木结构,与天王殿隔一露庭。庭两侧分建石塔及经幢各2座。殿前东西侧新建钟楼、鼓楼。弥勒佛、韦驮用樟木雕刻,造像高大,雕工精湛。
  大雄宝殿位于弥勒殿北,悬“闽南甲刹”匾额,面宽五开间23.80米,七进深21米,重檐歇山顶抬梁柱穿斗式砖木结构,占地500平方米,通高14米。殿内大柱用整根樟木制作,尺度粗壮,气势雄伟,奉三世尊佛。殿前有放生池、拜庭。
  法堂原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施琅独建,后毁。1986年重建,面宽五开间22.47米,三进深17.10米。堂前庭中,从北门通天宫移建宋代石经幢一座。自弥勒殿抵法堂的廊庑及龙王庙亦已复建,寺院建筑群体已恢复原貌。
  五、天后宫
  位于中山南路南段东侧天后路,面对已废的镇南门,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祀海神莆田湄洲林氏女默娘,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封为天妃。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施琅平定台湾后,奏封为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整体结构包括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及斋馆。原山门已倒塌,现存为1990年重建,宽23.23米,深3.93米,高9.42米,牌楼式造型,前有青石龙柱一对,大门两侧围墙嵌有麒麟石垛、石雕花窗。山门两侧略前,原建有东西两阙,祀千里眼、顺风耳二神,今已无存。进门为新建戏台,宽6.40米,深5.15米,高8.00米,面向正殿,木藻井结构。天后正殿为全宫主体建筑,宽24.6米,深25.6米,占地635.50平方米,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圆形花岗岩石柱承托屋盖。屋顶作九脊重檐四坡歇山式,檐廊作卷棚式,四角柱头为圆浮雕仰莲珠斗,方形斗拱接连四挑,具有独特风格。殿内正龛祀天后神像,龛后有清代绘制的大型湄洲岛壁画一幅。正殿前廊有一对雕龙石柱,细致精巧,四周台座高出地面一米,须弥座雕有“鲤鱼化龙”、“八骏云火”、“鹤舞云火”等图案;正中檐柱保存一对宋元印度教寺十六角形青石雕花石柱。正殿前为露庭,庭东西两侧建有廊庑(祀天后辅神二十四司,西廊已废,东廊尚存)。正殿后隔一露庭为寝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系明代木构建筑,屋盖为两坡面悬山顶,木质梁柱,粗犷古朴。寝殿后为梳妆楼,七开间35.10米,五进深19.80米,高8米许,现改建为学校宿舍。六、真武庙
  位于东海镇石头街。始建于宋,明清及近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保留明清风格,包括山门、四角亭、真武殿及明刻“吞海”石碑一方。山门用手法繁复的斗拱支撑屋盖,四角亭保存完好。真武殿规格不大,但保存完整,80年代由华侨捐资整修一新。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元妙观
  位于市区东街观东巷西侧,俗称天公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为市区年代最早的寺观。“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改建,到1992年仅存三清殿东壁一小部分。原建筑结构严谨,照墙、山门、露庭、三清殿、老子祠、南天门、灵霄殿、文昌府及东西廊庑,组成完整的建筑群体,宏伟壮观。前殿为三清殿,供奉三清天尊;后殿为灵霄殿,供奉玉皇上帝;东西两廊供奉二十八宿神像。其中石雕龙陛及蟠龙八仙石柱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已移建于小开元寺山门中。八、通淮关岳庙
  在市区涂门街,有近千年历史,原称关王庙,因宋神宗(1068~1085年)敕封关羽为帝,改称关帝庙。民国3年(1914年),增祀岳飞,改称关岳庙。“文化大革命”中关闭,1983年重新开放。1986~1991年,大规模重修,将三义庙前殿退后同主殿的前殿并列,使三座神庙连成一体,形成结构对称、庙貌壮观的建筑群;后面原为平屋,现改建为三层楼房,仿古装修。主殿祀关圣帝君与岳忠武王;左旁崇先殿祀关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义庙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诸葛亮、赵云。修复后的殿宇,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庙内有宋代米芾、明代张瑞图、董其昌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等楹联妙对点缀其间。九、富美宫
  初在泉州城南晋江畔富美渡头,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主祀西汉太傅萧望之(山东兰陵人),配祀文武尊王及24位王爷,旁有夫人宫,附设王船作坊,为台湾王爷信仰的发祥地之一。清光绪七年(1881年)移建今址,现存庙宇为清代建筑,单檐硬山式,檐椽斗拱雕刻精美。民国21年重修。1988年,重新设立董事会,重修庙宇。1991年,购宫左民居改建为四层楼房,作为办公、接待场所。十、泉州府文庙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泮宫内,总面积66700平方米,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在衙城右建有鲁司寇庙,五代改称宣圣庙。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移建今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间(1736~1795年)大修,现存大成殿建筑仍保留南宋木结构及清初大修原貌。建筑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宽七开间41米,五进深24米,占地984平方米。殿为抬梁式木结构,48根白石柱承托屋盖,正面有8根石雕盘龙檐柱。殿前为露台,须弥座嵌有仰莲、覆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青石浮雕;左右两侧砌有石阶,正中原砌雕龙石丹陛,后改为石阶。台下为拜庭,两旁古榕垂荫。拜庭前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桥面横铺长形条石72块,象征孔门七十二贤人,两边有石护栏,栏柱雕石象,象征太平景象。露台、拜庭、泮池两侧建有东西两庑,全长112米,宽10米,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牌位。泮池前面正中为大成门,面宽三开间,二进深,左有“金声”门,右有“玉振”门,共宽60米,深10米。大成门外为露庭,宽66米,深60米,左右有二栅门,正面各额书“圣城”、“贤关”,背面各额书“礼门”、“义路”。露庭前为棂星门,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清重修。门外又有露庭,庭两旁植木棉树数株,再前临濠沟,过石桥即为文庙三门,面对涂门街(棂星门至文庙三门现已改建为中菜市场)。
  大成殿东为明伦堂,面宽五开间22.79米,七进深36.59米。殿前有宽深各36米的露庭;庭前有一池,宽12.65米,长43.80米,上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栏;露庭外为育英门,面宽三开间36.59米,三进深13.70米。明伦堂东,原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的尊经阁(俗称魁星楼),后拆除(故址现为金泉酒店)。
  文庙东西两侧原建有乡贤名宦祠及特祠、专祠10余座,现大部分已拆除,个别保存下来的也已移作他用。文庙南有夫子泉井、海滨邹鲁亭(已废)、洙泗桥等胜迹;棂星门西侧有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的泮宫门,亦称圣贤门,原为牌坊式建筑,清末改建为楼阁式门楼,尚存。
  第二节 教堂
  南街基督教堂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北段钟楼附近。清同治五年(1866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来泉传教,在此建一小型教堂。民国24年(1935年),牧师高兰庭加以扩建,形成现有规模。教堂坐东朝西,钢筋水泥结构,南北分坡出水。平面呈工字形,前面建骑楼式钟楼,高四层,四方形,紧连传道礼拜堂。总建筑面积1302.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教徒1000多人礼拜。民国37年,刘氏企业家出资在教堂南侧增建牧师楼,砖木结构,上下各四室,面积164平方米。
  西街基督教堂 位于市区西街开元寺西侧,坐北朝南,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牧师吴封波主持兴建。民国14年,牧师吴炳耀扩建,形成现存规模,占地737.14平方米。教堂砖木及钢筋水泥结构,东西分坡出水,可容800多名教徒礼拜。堂前为钟楼,高三层,底层门面呈半边六角形,骑楼式。二、三层为四角形钢筋水泥结构。三楼挂钟,是新加坡华侨从意大利罗马购回赠与教堂的。教堂西侧,建牧师楼一座,上下各五间,呈曲尺状,朝南三间,朝东二间,砖木结构。钟楼前有埕,外建围墙,墙外即街道。
  花巷天主教堂 位于市区许厝埕、新炉埕交界处靠南,民国27年建。教堂坐西朝东,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西侧外墙为半边六角形,宽14米,深连讲坛26米;平面立体造型像个“凸”字,正中平顶隆起,两边平顶略低,中高8米,边高各为5.50米;钢筋水泥结构,堂中两边各竖四根钢筋水泥大柱支撑屋盖;外壁窗分三层,底层为长方形,中层为六角形,顶层凸起部分为四方形,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教堂朝东的正门前面为三层建筑的钟楼,边长各4米,东、南、北的拱门上套设圆窗;南侧建有传教士居住的二层楼屋。教堂建筑具有欧洲风格,长期废置,破损严重。
  第三节 祠堂民居
  李贽故居 位于市区南门万寿路,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思想家李贽的先世迁居此处。李贽于此度过青少年时代,30岁才离家去河南共城。他的故居后改为林李宗祠,是一座两进深三开间普通民房。到1992年,前面只剩一间通道,正厅保留清末重修的建筑形式,宽6米,深9米。
  蔡清故居 位于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万正色故宅 位于市区东街第三巷万厝埕。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现存建筑部分还保留原貌,五开间,三进深,有双护厝、东厅,布局严谨合理,装饰精美,为清代宅第建筑珍品。
  施琅故宅 原为清靖海侯施琅的府第,位于泉州温陵路北段泉州农校内。故宅范围颇大,有上、下侯府、祠堂、小宗、茶园,总面积达11598平方米。后来部分改建为崇正书院(现在泉州农校校址),上侯府还居住施氏后裔,现存清代建筑的有住房一座,三开间三进深,砖、石、木结构,约858平方米,屋前大埕370平方米。
  黄宗汉故居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苏廷玉府第及钱庄 位于市区中山中路通政巷,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大理寺少卿苏廷玉的府第。建筑规模大,现存住宅大部分被拆或改建。东侧有钱庄遗址,从现存房屋、门窗等结构特色可看出当年钱庄鼎盛时的规模,是研究清代闽南封建经济的实物资料。
  吴亦飞(老范志)故居 位于市区桂坛巷,为清代泉州巨富吴亦飞的住宅,并连三大座,各为三开间、五进深、双护厝,占地8346平方米,规模为泉州古民居之冠。现除大石埕原貌改观外,旧貌基本保留,是研究清代闽南古民居的实物资料。
  杨阿苗住宅 位于江南镇亭店村,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原名杨嘉种,清末侨居海外,经商致富,于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宅,历时13年完工。住宅为五开间、三进深、双护厝。门前有宽敞的大石埕,围以三面短墙,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工艺精巧,人物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木雕、砖雕、瓷雕、漆雕、泥塑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为闽南传统民居杰作。
  蔡襄祠 位于城东镇桥南村洛阳桥南岸。始建于宋,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三开间,三进深。蔡襄亲自撰文书写的《万安桥记》分别刻在两方巨石上,立于祠中东西两侧。碑刻文字简练、书法精湛、刻工传神,世称三绝。现存东侧的为原碑,西侧为解放后摹刻的。祠内另有历代重修洛阳桥及蔡襄祠的碑刻十多方。1985年,市文管会重修,重塑蔡襄坐像,祠内设蔡襄纪念馆。
  庄际昌状元祠 位于市区府学泮宫内。原名庄羹若祠,祀庄际昌,俗称状元祠。砖、石、木结构,二进,主厅左右有回廊,建筑简朴,是研究泉州祠堂建筑的实物资料。
  吴氏大宗祠 位于市区东观西台,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吴龙徵的故宅。龙徵官翰林院庶吉士和监察御史,故有“东观侍读,西台执法”的美称,府第所在地被名为“东观西台”。清代,其后裔将故宅的一部分献出,改建为泉州旧属五县的吴氏大宗祠,为三开间三进深闽南大型祠堂建筑,现保存完好。
  洪氏大宗祠 位于市区温陵路北段东侧,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建筑规模较大,三开间三进深,砖、木、石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占地1500多平方米。新辟温陵路时,后部被拆,大厅主体部分尚存。
  第四节 古牌坊古亭阁
  急公尚义坊 位于东门仁风街尾东岳庙前古大路间,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大学士李光地为旌表其八世祖李森,建立此坊。“急公尚义”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烨亲笔。坊为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仿木石建筑,立方柱12根,面宽三开间10.20米,三进深28平方米,高12米。现保存基本完好,其石浮雕、透雕精美,是市区数百座石埤坊中的仅存者。
  威远楼 谯楼,俗称北鼓楼,位于中山北路体育场前。宋代建造,元至正九年(1349年)监郡偰玉立、郡守孙文英重修,改名威远楼。1968年被拆毁,1986年重建。新建的威远楼距原址北移33米,占地732平方米,楼前有广场,基本保留旧威远楼的造型,为二层石木楼阁式建筑。底层由二方框形石墩台加中部半圆筒石拱组成,为石结构城台,高6.5米,四周设回廊。台上立36支圆形石柱支撑二层楼阁及坡式屋面;二层七开间,中央为大厅,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屋盖,中脊标高16.4米,为双曲线四坡水瓦筒屋面。
  观音阁 位于市郊新门外江南镇赤土村,现存建筑系清末修建,面积600多平方米,环境清静幽雅,有石佛1尊(0.65×0.30米),石塔1座(高1.55米,塔座直径0.70米),旁有“飞凤下田”等摩崖石刻。始建年代不详。
  观音大士亭 又名泉郡接官亭,位于新门外石笋附近的黄甲街,为古代泉州迎接新任或外来官员的亭阁。亭分山门、主殿、后殿等部分,为近代重修。内有《观音大士像记》石碑1方,仍保存西侧壁间。
  小山丛竹坊 位于北门模范巷现市第三医院内。明代曾在此建过化亭1座,今已不存,现仅存仿刻朱熹手书的石刻“小山丛竹”小型石碑坊1座。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节 古塔经幢
  一、东西塔
  东塔 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前东侧,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865年),建5层木塔。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改为13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十三年(1186年)重建。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成7层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改建为石塔,只造一层,后僧法权续建到第四层,天竺讲僧天锡续建第五层和塔尖,前后共12年。塔为花岗石仿木八角攒尖顶楼阁式建筑。塔盖上有铁香炉、铜宝盖,塔顶的八角翘檐角铁链和塔刹相钩连,塔刹尖顶装上沃金葫芦。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等部分。塔内中心部位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为回廊,塔心以横梁、斗拱与塔的外墙相连结;外壁正面设四个门,侧面设四个龛,门龛位置逐层互换,以减少上层压力;门的两旁各刻有高2米、宽1米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天神、佛弟子等浮雕造像,龛的两旁则刻服饰、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形态逼真的雕像,五层共80尊。环塔身有檐廊,廊外有平座扶栏。塔基上有须弥座,直径18.5米,周长60米,高1.50米,束腰部分用辉绿岩浮雕佛传图像40幅,雕工精细。全塔通高48.24米(底层高7.37米,二层7.19米,三层6.73米,四层6.22米,五层8.05米,塔刹11.18米,基座直径1.50米),共用大柱40,大小梁各40,大斗192,小斗440,大拱112,小拱80,全用巨大的花岗岩石雕成。
  西塔 位于大雄宝殿前西侧,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年间(915~920年),建7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年间(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东塔十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略小于东塔,高44.06米(底层6.63米,二层6.79米,三层5.80米,四层5.65米,五层8.59米,塔刹8.29米,基座直径2.31米)。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也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单纯(大多为僧衣),须弥座束腰部分石刻都是花草禽兽之类。
  二、宝箧印经式石塔
  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石庭的两侧,共两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塔座有铭文:“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两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全部石砌,下面是方台,台上有一束腰方座,座上置塔身。塔身四面雕刻佛像和佛传故事,塔刹为相轮五重,本已残缺,后代修复,为宋代原物。
  三、定心塔
  又名城心塔,位于市区西街井亭巷69号,为市区现存惟一的砖构古塔,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的基座及底层八面,由八块长方形花岗岩石(高0.756米,宽0.58米)砌筑而成。西面石垛上原刻有篆书“城心塔”三字,字径0.14×0.12米,现字迹已风化难辨。北面石垛上阴刻楷书“万历元年重修”六字,字径0.10×0.08米,直行,字迹清楚,始建年代未详。现存塔身为八角九层,高约4.50米,底层以外其余各层为红砖结构。塔砖作叠涩砌法,逐层出檐,檐下各翘角附托简易斗拱,系仿木砖结构楼阁式造型,顶筑葫芦塔刹。每层各错开设置4个佛龛。四、应庚塔
  位于崇福寺大雄宝殿东侧,建于宋初,略有倾斜。古有“应利倾斜”之说,谓塔斜向某方,则主兆某方向地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为崇福寺的附属文物。塔石质实心,花岗岩石仿木结构,八角形,七级,高11.2米,底周8.16米,底层高1.6米,二层起逐层缩减0.10米。
  五、五代石经幢
  原位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前东侧的宝篋印经式石塔的基座下,1983年7月在维修石塔时出土(现存开元寺檀樾祠内)。表面呈灰白色,幢身八角八面,每面宽0.19米,高1.20米,楷书阴刻铭文共76行,其中63行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其余各行叙述建造经幢经过及接待外宾的官员、僧侣的职称等。同时出土的经幢残件23块,有八角形重檐石屋顶、四飞仙宝盖石、八角石莲座、祥云石、葵花边扁石等,均由整块的太湖石雕刻而成。六、宋代石经幢
  原位于北门通天宫后(现机电厂),1990年移置承天寺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通高7米,幢座作八角形。幢身作八角形八面,每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大多已风化剥落,字迹辨认不清。
  第六节 古桥梁
  一、洛阳桥
  原名万安桥,位于城东镇桥南村洛阳江的万安渡,北连惠安洛阳镇,是中国著名梁式石桥梁,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未建时,水阔五里,深不可测。每遇大风,翻船淹死的人无数。宋庆历元年(1041年),郡人李宠始叠石作浮桥。皇祐五年(1053年),郡人王实等人倡为石桥,未就,恰逢蔡襄当泉州郡守,倡议得以实施。当年四月动工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建成,历时六年零八个月。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有扶栏五百,石狮二十八,附有七亭九塔及桥头将军。
  洛阳桥建成后,历代经过十多次修复,较重大的修复有二次。第一次为明宣德六年(1431年),第二次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时换掉折断的石梁,整补扶栏,增建两翼镇风塔。民国21年(1932年),十九路军在桥面上加建钢筋水泥桥面以通汽车。1992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拨款全面修复。
  洛阳桥的附属文物不少,现存石塔5座、中亭周边历代碑刻13座和“万古安澜”摩崖石刻。桥南建有蔡襄祠。
  二、浮桥
  位于新门外石笋附近的笋江上,又称石笋桥、笋江桥。宋皇祐元年(1049年),造舟为梁,名履坦,称浮桥,元丰七年(1084年)改名通济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僧人文会倡建石桥,称笋江桥。桥长235米,阔5.7米,有船形桥墩15座。桥上原有扶栏,桥边有石塔,历代均有重修。1962年,拆去桥面石板,在原桥墩上架高3米多,以钢筋水泥铺设桥面,原桥墩基本保留原状。
  三、顺济桥
  俗称新桥,在南门晋江下游,宋嘉定四年(1211年)建,桥近顺济宫(天妃宫),故称顺济桥。长500米,宽4.6米,桥墩31座,上有扶栏。民国21年,改建为钢筋水泥桥面,石桥板全部拆除,面貌全非。
  四、盘光桥
  又名乌屿桥,位于城东镇乌屿岛,是宋宝年间(1253~1258年)僧人道询募建的梁式跨海石桥,全长133米,宽5.3米,与洛阳桥隔海相望,犹如二虹。现已废,仅存桥墩十多座,每座宽3.5米,高3.5米。
  五、广桥
  原名龙潭桥,位于罗溪镇溪尾村龙潭溪上,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淳熙八年(1181年)里人彭映、僧白听等建造,现存为清代重建。桥为石构建筑,单孔拱形,无桥栏,全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孔径1.3米,保存基本完好。
  六、濠溪桥
  位于河市镇濠溪上,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僧宗爽建,后毁于火。明隆庆三年(1569年),都督俞大重建,亲手书写重建经过,刻成石碑立于桥旁。现存石桥为清康熙间施韬重修,桥边立一碑刻。
  附:市区八卦沟上古石桥(二十四桥):登仙桥(又名离井桥,凤池)、祖师桥(祖师巷)、蓝桥(涂门街头)、通津桥(三堡)、万寿桥(万寿路)、金鱼桥(井巷)、文胜宫桥(报仔巷)、五甲桥(五堡街与土地后交界)、兵马司桥(涂门街尾)、鲍厝桥(中菜市)、宜春桥(宜春)、天王桥(公婆巷)、隐居桥(后城)、金甲舍人桥(后城)、洙泗桥(府学口)、花桥(花桥亭)、鹊鸟桥(水仙宫口)、叠芳桥(新门街)、甲第桥(甲第巷)、释雅桥(北门)、松根桥(马坂巷)、仙姑桥(花巷)、广孝桥(百源村)、车桥(聚宝街)。
  第七节 古水利、排水、饮水设施
  一、留公陂
  俗称陈三坝,旧名丰谷陂。位于洛阳江上游,宋右史留元刚倡建,因名留公陂。原宽60米,长43.33米,深4.33米,是泉州较早的水库堤坝工程。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坝被溪水冲坏,泉州知府屠倬、晋江县丞丞林才杰重修,在陂左筑堤,作农田水利灌溉。1963年,重新整修,建五坎石坝,每坎宽1.8米。二、天水淮
  位于市郊涂门外下淮村附近。唐太和三年(829年),刺史赵荣凿36洞,引淡水入淮,纳晋江水以灌田,共有180顷。宋景祐四年(1037年),太守曹修睦重修,建三个水闸,成为一条大渠,长290丈,宽1.5丈,八条小渠,全长2058丈,宽5尺,是泉州最早引淡水冲盐碱土及用以灌溉的水利系统。三、东湖
  又名七星湖,位于市区温陵路北段东侧(东门外)水漈村附近,原湖面积40顷,为郡境内最大的湖,“星湖荷香”为古泉州十景之一。历代多次疏浚。宋庆元六年(1200年),郡守刘颖主持浚湖,积成四座土山,淳祐三年(1243年)郡守颜颐仲再次疏浚,又积成三座土山,因名七星湖。东湖已着手改建为东湖公园。四、尚书塘
  位于市郊东湖以北。唐贞元五年(789年),刺史赵昌倡议开凿,初名常稔稔,以后赵昌官为尚书,改名尚书塘。塘纳清源山各坑水灌田,周围28里,是泉州最早的人工湖。现已大部淤塞。
  五、百源川池
  位于市区百源路,是排水系统的蓄汇塘,通涂门外护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原属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的光孝寺,旁有放生池,两池相通。池面现有八角攒尖亭1座,明伦堂的尊经阁(俗称魁星楼)最顶层移置于此。六、八卦沟
  由泉州府子城、罗城历代遗留下来的护城濠沟逐渐连接而成。始建于五代,全长8253米,遍布市区,是研究古代泉州城池建筑的重要史迹。历代均有疏浚。60年代后,引金鸡北渠的淡水冲灌,成为市区排水系统的主要部分。
  七、涂门水关
  位于涂门街东端,是宋代罗城通淮门的水关。水关石砌,呈拱形,拱高1.5米,长2米,宽5.5米,为泉州古城现存少数遗址之一。
  八、玉泉井
  位于市区西街井亭巷内西侧城心塔附近,又名城心井。井盘呈八角形,外嵌有楷书石刻“玉泉井”三字。井径0.75米,内壁石结构,呈圆形,深约7米,开掘时间与城心塔同。井亭巷即得名于此井和塔亭。
  九、状元井
  位于市区西街孝感巷内的曾并巷。曾从龙出生于井边,后中状元,人们把此井称作状元井。现井尚存,已淤塞。井盖为花岗石,八角形,边长0.38米,双孔,孔径0.23米,井后墙壁上嵌一方阴刻楷书状元井石刻碑。
  十、夫子泉井
  在泉州府学大成殿前棂星门南,现中菜市内。深三丈余,水清如镜,虽旱不竭,现井尚存。井旁原有石亭1座,中立石碑1方,上刻“夫子泉”三大字,上下款分别为“宋王梅溪有诗”、“嘉靖甲寅立石”。“文化大革命”中,亭被拆毁,碑石移置开元寺西塔北侧。
  第五章 石刻 石雕
  第一节 石刻
  一、摩崖石刻
  (一)清源山摩崖石刻
  共有360多方,分布在36个岩洞上,比较集中分布在清源洞(89方)、赐恩岩(77方)、弥陀岩(72方)、南台岩(41方)、瑞象岩(18方)。年代最早为宋代,文体内容风格各异,书法形式多样,有篆、隶、楷、草,字径有大、中、小,最大字径达4.18米。泉州历代书法家及历史名人,大都留有手迹。
  “大明‘蜕岩”,款“致仕知州陈惠”
  在清源洞顶巨岩上,南向,幅高0.64米,宽1.10米。楷书,字径0.32×0.44米(落款字径不标,下同)。陈惠,晋江人,官山西沁州知州。
  “紫泽洞天”,款“刘用行书”
  在清源洞下洞,东北向,幅高1.47米,宽1.60米。楷书,字径0.66×0.53米。刘用行,南安人,宋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
  “虎乳”,款“吕道人乙丑仲夏游清源留题”
  在紫泽洞东侧石坡上。东南向,幅高0.84米,宽0.80米。行书,字径0.48×0.36米。吕道人身世不详。
  “君恩山重”,款“俞大猷书”
  在紫泽洞西侧上方清源古道旁,东向,幅高2.70米,宽1.30米。楷书,字径0.64×0.61米。俞大猷,泉州人,有传。
  “北山胜〓”,款“淳熙乙巳冬留坡陈正仲为蒙古作”
  在清源古道入口处北侧,西南向,幅高1.30米,宽0.70米。楷书,字径0.24×0.28米。陈正仲即陈谠,仙游人,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诏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次月尽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
  在清源古道中段小云关上方东侧,西向,幅高1.80米,宽1.40米。楷书,字径0.16×0.16米,5行,每行810字。
  “万历甲戌春三山陈第从先师俞虚江游清源,辛丑秋再至,以铁如意击石吟曰:
  ‘置来三十年,感叹游非昨。
  空馀梦寐存,九源讵可作。
  徘徊石刻前,泪洒秋风落’。”
  位于清源古道中段,俞大纪事题刻西侧,西向,框高1.8米,宽1.40米。行书,字径0.16×0.16米,6行,每行10字。陈第,连江人,曾为俞大猷幕下,出守蓟北,善诗文,精音韵之学。
  “忠勤正直,咸丰甲寅仲春,赐浙江巡抚黄宗汉”
  位于清源古道碧霄岩下,框0.78×2.24米,楷书,字径0.44×0.32米。黄宗汉,泉州人,有传。
  “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浙江巡抚黄宗汉,自简任以来,办理各路防堵,不动声色,措置裕如,督办漕粮海运亦极认真。上年剿捕台州及杭州之昌化于潜并宁波各处匪徒,与现在嘉湖而属聚众粮匪犯,均能立时擒获,办理甚属妥速,地方悉臻安静。历览该抚奏报,精详之至,并毫无瞻顾,深堪嘉尚。着发去朕书忠勤正直匾额,一并赏给黄宗汉。该抚领朕所赐御书,不必作奖励观,作纪实观。朕尤愿汝慎终如始,以成一代之名臣。钦此
  臣黄宗汉勒石
  臣何绍基恭录”
  框0.74×2.24米,字径0.045×0.05米,楷书,22行,每行4~10字不等。
  “抗直敢言”,“陈颂南先生在道光朝直声震天下,宣庙以此奖之。泐石名山,永垂不朽,后学莆田江春霖谨题”
  在清源古道碧霄岩下,楷书,框1.65×3.90米,字径0.10×0.15米。陈颂南即陈庆镛,泉州人,有传。“抗直敢言”为道光皇帝御书赐赠。
  “出岫无心”,上下款为“王子真书天历壬申比丘白云立”
  在南台寺东侧巨岩壁间,南向,框1.02×1.30米,楷书,字径0.15×0.49米。王子真身世不详。
  “绝壁遏云”,款“万历己酉孟冬之吉,守延陵姜志礼书”
  位于南台寺后巨岩壁间,西向,框1.34×2.97米,行书,字径0.80×0.45米。姜志礼,明万历间任泉州太守。
  “一啸台”,款“咫事詹仰庇书”
  位于弥陀岩一线天山门东侧,南向,楷书,字径0.72×0.54米。詹仰庇字汝钦,号咫亭,安溪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
  “观瀑丙子”
  位于“弥陀岩瀑布附近,西南向,竖写篆书,字径0.54×0.40米,题款已风化不清。
  “‘曾枕清泉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江山无改旧游寺,十四年来鬓有丝。’施世纶”
  位于一线天出口处,西向,行书,字径为0.17×20米。施世纶字文贤,号浔江,晋江人,官云南巡抚,漕运总督。
  “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出郭寻芳:‘胜日登临玩物华,平畴万顷早禾嘉。山灵有意添春色,天半霏霏散雨花。’归途夕照:‘一鞭斜照出山限,不尽春光暮霭来。按辔回看登眺处,浮清送翠意悠哉。’三韩马负书”(其余八首从略)
  位于弥陀岩“一啸台”巨石东南侧,东南向,行楷,字径0.075×0.075米。近旁有杜昌丁、顾园东等人和诗(略)。马负书字易斋,清乾隆间武状元,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善诗书。
  “留题弘一法师舍利塔:‘春满花枝不可寻,清源山上柏森森。悬知诸艺皆馀事,直契孤云有本心。东海学归偏托钵,南山律废赖传音。际天石塔巍峨在,依约昙光远照临。’甲子秋虞愚”
  位于弥陀岩西侧,弘一墓塔前左侧巨石上,西向,行书,字径0.08×0.07米。虞愚,厦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因明学家、诗人、书法家。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最后遗墨”
  位于弥陀岩弘一法师墓塔前左侧,框高0.80米,宽0.90米,楷书,字径0.26×0.20米。弘一,俗名李叔同,有传。
  “巢云岩”,款“颜廷榘时年九十有一”
  位于弥陀岩瀑布东侧通瑞像岩路边巨石上,南向,楷书竖写,字径0.40×0.35米。颜廷榘字范卿,号祧陵先生,永春人,明嘉靖间官九江通判、岷府长史,著有《丛桂堂集》。
  “‘浮云有变迁,流水无朝夕。清源孺子身,放歌我自适。’詹仰庇”
  位于巢云岩西北侧,濯缨泉下方,东南向,草书,字径0.12×0.10米。詹仰庇被黜为民后,居巢云岩十三年。
  “正仲为象古作‘望州亭”
  位于瑞像岩右后东侧,西南向,行书,字径0.33×0.23米。正仲即陈谠,仙游人,宋隆兴进士。
  “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李开芳为唐欧阳行周先生书,裔孙模勒石‘高山仰止”
  位于赐恩岩寺后欧阳读书台岩壁间,南向,隶书,字径0.70×0.70米。李开芳字伯东,号还素,明万历进士,官南京太仆寺卿、两广藩皋,工书画,著有《尺风堂集》。
  “宋李文肃公结岩醉月岩,后学何乔远构事”
  位于赐恩岩下,大旗山南麓,南向,楷书,字径0.60×0.50米。
  “天开石室自何年,小(住旧居)访昔贤。一迳松风秋不断,半龛灯火夜长悬。(夕)阳(温映)岩前树,亭壑霜凝(竹》外烟。尽醉莫言(归)路晚,为逢知己尽留连。”上下款为“友人怀游欧阳先生石室”“万历丙辰秋叶向高”
  位于“高山仰止”题刻东侧,南向,草书,部分已风化难辨,括号内据资料补足。字径0.10×0.10米。叶向高,福清人,官至宰相,与魏忠贤相抗争,辞职归里,慕何乔远人品,往访镜山书院,登欧阳读书室。
  (二)双髻山摩崖石刻
  分布在马甲镇东北5公里的双髻山(即丰山)山顶白水岩(又名仙公寺)周围崖石上,共18方,明、清及近代石刻都保留较好。
  “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流定自出天河。”款“乾隆丁亥敬录朱文公句”
  位于寺的西侧巨石上,东南向,行书,字径0.09×0.07米。朱熹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绍兴间任同安县主簿,遍游泉州名山胜境。
  “生平浪说洞天奇,杖策登临今始知。崖削奔涛穿石出,岚虚仄迳入云危。上方磬响声犹近,绝顶萝攀步却迟。道侣忻逢长啸者,携来谢眺惊人诗。”款“螺阳适适斋陈玉辉题,元孙毓秀,孙应升敬镌”
  位于寺的西侧巨石壁间,西向,行书,字径0.08×0.07米,笔法苍劲,但镌工较差。陈玉辉字达卿,号荆碧,惠安人,明万历一十八年、二十九年联捷进士,官至南京湖广道御史。
  “绝顶双峰出,朝朝绾翠鬟。欲观沧海日,故依白云关。径曲花偏丽,岩幽鸟自闲。置身天际外,俯视万重山。”款“里人陈大阶题”
  位于岩寺前石壁间,西南向,隶书,字径0.10×0.10米。陈大阶字元臣,号笋湄,晋江人,清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三)灵山摩崖石刻
  在东门外灵山圣墓前的风动石上,共有四方,都是明刻。
  “碧玉毬”,款“嘉靖癸亥夏七月周道光”
  北向,横写楷书,字径0.48×0.52米。周道光,太仓人,明嘉靖间任泉州知府。
  “除夕前一日,衡宇出郭访思所未遇,各咏二绝。‘白云长日对灵山,中有仙人自往还。我欲从之踪迹渺,寺僧指点翠微间。’‘凌风跃马到空山,所谓伊人去未还。独坐书斋谁是主,令人吟望海云间。’白野朱炳如”
  “‘硕人高蹈隐灵山,闻说群仙日往还。愧我嚣尘犹未脱,无缘晤语白云间。’‘对酌清樽看暮山,硕人尚未杖藜还。荒村寂寞烟霞杳,空有梅花满谷间。’斗野李焘,隆庆伍年秋主簿张训刻”
  位于风动石北侧,北向,楷书,字径0.05米。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衡阳人,明隆庆三年以御史出守泉州。李焘号斗野,河原人,任泉州府推官。张训任晋江县主簿。
  “访尤使君游灵山,寓吴隐书书舍,时林大夫携酒同往:‘君从彭泽上书还,独向祇氏园借榻安。留客聊将欢喜食,逢人不着惠文冠。夜阑高枕听钟磬,晓起大观咏海滩。最是名山堪自适,莫投东辖且加餐。’‘白杜无如隐叟豪,青山况复得吾曹。自携家醖来精舍,更喜盘餐出远庖。松柏森森砻石磴,芙蕖冉冉媚江皋。己拼此日持螯饮,聊慰他时汗马劳。’乙丑初冬南明汪道昆题”
  位于风动石上南侧,南向,行书,字径0.06×0.06米。汪道昆字伯玉,安徽歙县人,明嘉靖间为义乌令,后为福建巡抚。
  (四)万岁山摩崖石刻
  万岁山又名法石山,在东海镇法石云麓村,现存石刻2方。
  “极目”《题款字已风化辨认不出)
  位于法石云麓山东侧,西南向,楷书,字径0.63×0.63米,竖写。
  蒲秀晟诗刻:“源山多意气,松柏高姿凌。曳杖渺云涛,天风吹冷冷。”
  位于云麓山顶西北侧,西南向,楷书,字径0.16×0.16米。蒲秀晟,宋时人,有传。
  (五)洛阳桥摩崖石刻
  集中在桥的中亭岩石上,共5方。
  “万安桥”
  位于中亭东北侧巨石上,东南向,竖写楷书,字径0.90×1.20米。题款因年久风化,字迹难辨。
  “万古安澜”,款“南海李待问题书”
  位于洛阳桥中亭北侧巨石上,南向,横写楷书,字径0.70×0.75米。李待问,字癸儒,广东南海人,万历三十五年任晋江知县。
  “观海潮”
  位于中亭后东侧巨石上,北向,竖写楷书,字径0.24×0.24米,无题款。
  “八仙过海”
  位于中亭北侧巨石上,东北向,字径0.24×0.20米,无题款。
  (六)蔡公泉及磻溪瀑布摩崖石刻
  “治平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晋江县令王克浚蔡公泉”
  位于江南镇乌石山东北坡,北向,行书,字径0.05×0.05米。
  “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闻。”款“万历已未何乔远题”
  位于虹山乡水尾村白虹山磻溪瀑布旁,楷书五行,字径0.10×0.10米,石面风化较多,字迹部分不清。何乔远字稺孝号匪莪,有传。
  二、碑刻
  蔡襄《万安桥记》碑 有两方,立于洛阳桥南岸蔡襄祠正殿内左右两侧,第一方为宋刻原碑,第二方原碑已毁,现存为1962年仿原碑重刻的。碑长2.92米,宽1.63米,厚0.26米,有座,座高0.75米,宽2.10米,厚0.60米;楷书,字径0.20×0.17米。
  重修圣墓阿拉伯文碑位于圣墓石回廊正中,碑身为辉绿岩,高1.10米,宽0.55米,厚0.125米。顶部呈半圆形,碑面有十行阴刻横书阿拉伯文,译文为“穆斯林集体重修了这座吉祥的坟墓,此举为赢得尊贵的真主的喜悦和丰盛的报酬,并祈求真主的怜悯和祝福,愿真主护佑他们。此二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因而死后由尘世抵达永世。人们因虔信他俩能赐福,一旦遭遇艰难,进退维谷,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俱获益,平安回返。此纪念碑写于(伊斯兰教历)722年斋月。”(722年斋月即公元1322年9月,元至治二年。)
  郑和行香碑 位于回廊西侧,碑身为辉绿岩,高0.995米,宽0.42米,厚0.09米,全文为:“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 望神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蒲和日为郑和僚属。
  河市濠溪桥碑 位于河市镇濠溪桥头观音庙旁,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方形,白花岗岩石刻制,高2.24米,厚0.22米,座高0.44米,宽1.27米。碑文为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撰文并亲自书写。
  禅鸡冢碑 位于马甲镇双髻山白水岩寺内,为明代碑刻。碑石共有4块,合成2方,分别砌在两边壁上。每块碑石长1.78米,宽0.36米。楷书,字径0.09×0.08米,10行,行19字,全文187字。上款“五因山人林如源记”,下款“庚午腊月白毫庵居士张瑞图书”,是张瑞图现存少见的楷书石刻。
  奉督抚两院示禁碑 位于南门富美渡头清代泉州海关遗址前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晋江县立,花岗岩石。高3.17米,宽1.28米,厚0.26米,座高0.64米。碑额及正文均为楷书,字径0.05×0.05米。碑文为禁止关役横征关税的规定。
  修理南、涂二关外水利碑位于市区南门青龙巷南端,花岗岩石,长方形,无座。碑高2.02米,宽0.90米,厚0.20米。碑额及正文皆为楷书,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晋江县令罗方鼎撰写。
  水利碑 位于河市镇下堡村铁山宫墙上,花岗岩石刻制。碑身露出地面高1.00米,宽0.65米,楷书,字径0.06×0.06米。文字风化不清,年代不详。
  朱公陂水利碑 位于河市镇下堡村铁山宫内墙上,花岗岩石刻制。高1.80米,宽0.52米,楷书,字径0.35×0.35米。文字已风化不清,年代不详。
  观音大士像记 位于新门外浮桥黄甲街接官亭(又名观音大士亭)主殿南壁,黑页岩刻制。圭首,高1.24米,宽0.57米,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泉州解元李光缙撰文并集晋代书圣王羲之圣教序、淳化贴、洛神赋之字刻制而成,记述里人张开伯三兄弟捐资重刻观音大士像之事。
  铁炉庙碑 位于市区新华西路象峰巷铁炉庙内,黑页岩刻制。高0.98米,宽0.55米,碑额篆书,正文楷书,为明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知府徐源、同知秦琨所立。碑文记述天顺己卯年(1459年)重修铁炉庙及该庙所传见闻。
  晋澄李先生生祠记 位于城东镇浔尾村运使宫西。李廷滨号晋澄,晋江人,明万历进士,授大理寺评事。碑高2.70米,宽1.17米,厚0.20米。碑文为张瑞图手迹,楷书,因风化严重,文字漫漶不清。碑旁有一方闽省福建全省军务官保万正色惠乡碑记,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立,高2.25米,宽0.97米,厚0.20米。
  白凤村篆文碑刻 位于虹山乡白凤村新书房桥下,明代花岗岩石碑,有二方。一方正面刻“爱草园”,背面刻“化龙池”,高1.8米,宽0.51米,厚0.14米;另一方单面刻“小蓬莱”,高1.13米,宽0.38米,厚0.17米。均用小篆书写,为古代茶园附属物。
  顺济宫碑 位于东海镇蟳埔村海边的顺济宫内,有二方。一为“钦依泉镇水师都督刘公功德碑”,为清顺治辛丑年(1661年)立,嵌在殿墙之左,花岗岩石刻制,长方形,楷书,碑高2.40米,宽0.84米;二为“公禁碑记”,为民国元年(1912年)立。
  水尾护林碑 位于虹山乡水尾村水尾桥西北,花岗岩石刻制,长方形,高1.52米,宽0.48米,厚0.12米,碑额浮雕云月,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碑文为保护磻溪旁一片树林的乡约。
  重修洗马桥碑 位于东海镇石头街长春村,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洗马桥时所立,花岗岩石刻制,长方形,高1.10米,宽0.60米,厚0.10米,楷书。里人蔡大成(同治六年举人)撰文。
  重修石笋桥碑 位于浮桥镇石笋桥南端,共二方。一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立的《重修石笋桥记》,高1.95米,宽0.80米,厚0.16米;圭首,楷书,王恕思撰,简述建桥历史及修桥事。二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立的《重修大浮桥碑》,高2.35米,宽0.82米,厚0.15米;圭首,楷书,记载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捐资修桥板诸施者姓名及捐资数。
  郭沫若《咏泉州》石刻碑 1962年,郭沫若来泉考察,留下墨宝,市人民政府按原件大小刻在石碑上,诗文为“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湾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行草,字径不等。碑立于开元寺东侧准提禅寺山门前西侧,高2.50米,宽1.00米,上复以亭。
  第二节 石雕
  一、老君造像
  位于北门外清源山南麓,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间刻制,为全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高5.63米,厚6.85米,宽2.67米。老君席地而坐,右足平放内屈至身前,右手肘靠几,左足上屈,左手依左膝平放。头额丰圆,眼略俯视,双耳垂肩,鼻隆口欢,髭须飘拂胸前。细部雕刻精致又不失夸张,表现老君的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全像衣褶分明,线条刀法柔而有力,具有宋代雕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石雕艺术珍品。
  二、释迦瑞像
  位于清源山左峰瑞像岩,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依天柱峰岩壁雕凿而成。立姿,高4.00米,宽1.50米。神态庄严肃穆,慈祥大方,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无畏手印,足踩莲座。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四角攒尖顶石室加以保护。
  三、阿弥陀佛造像
  位于清源山弥陀岩,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依岩壁雕凿而成。造像为立姿,高5.00米,宽2.00米,厚1.10米,头结球髻,面庞丰润,右手下垂,后面依崖建一四方攒尖顶石室加以保护。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石佛周身粉刷贴金,年久剥落,1982年重修时再次贴金。石室西侧立一元代修建岩室的纪事碑,简化字甚多,为古代碑刻少见。
  四、三世尊佛浮雕造像
  位于清源山碧霄岩,1985年10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依天然岩壁雕凿而成。石窟高2.50米,宽5.10米,深0.70米,三尊佛像并排坐于窟中。像高各为2.30米,宽1.63米,两手掌心向上交叠,平放腿间。原盖有殿宇、平台,年久毁坏。1990年,重新修建,于造像前建一座三开间、一进深楼阁式水泥仿木结构的岩宇。
  五、观音造像
  位于清源山赐恩岩,1961年6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依照天然巨石雕琢而成。造像高3.70米,宽2.50米,趺坐于莲台上,长发披肩,面颊圆满,慈眼低垂,端庄大方,衣褶线条刚劲有力。其上建有单檐歇山式殿宇,三开间,二进深。殿中留有明代思想家李贽撰写的楹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殿两旁建有功德堂、书斋、僧舍、许氏宗祠等。相传唐时刺史许稷受赐此山,故名赐恩岩。
  六、石笋
  位于新门外笋江桥(浮桥)附近龟山西麓,1961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7段略加雕琢的花岗岩垒叠而成,通高约5米,上尖下粗,呈圆锥状,形似男性生殖器,有人认为是北宋前印度教的崇拜物(一说为古代民间生殖崇拜物),也有人认为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遗物。后融入民间信仰,在泉州影响较大,晋江流经此段名笋江,横跨江上的桥名笋江桥,宋王十朋咏石笋桥诗有“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之句。解放后政府拨款砌筑石护栏,清理周围环境,加以保护。
  第六章 重要文物藏品
  第一节 石器陶瓷器金属器
  一、石器
  鲤城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三处,采集到石砵、石戈等石器。石器的加工工艺和造型,反映古泉州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情况及特点。下列石器由泉州市文管会收藏。
  石砵 1960年2月,在南安丰州狮子山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得石砵11件。1978年,河市溪井村挖渠道,从山坡的巨石下发现石砵(残)11件。1987年,文物复查,在西郊翠屏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石砵(残)1件。1988年,双阳农场场员在詹公山农垦时发现石砵(残)2件、石戈1件,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石戈 在漳州南靖出土1件,漳州市在文物交流时赠送泉州市。
  二、陶瓷器
  唐陶灶 1件。为双鼎双勺陶灶,造型美观,小巧玲珑,为唐墓明器中的珍品,1973年从泉州农药厂内唐墓中出土。灶长0.23米,高0.085米,宽0.11米,口径0.062米;鼎口径0.091,高0.032,圆底0.05米;勺长0.077、宽0.033,把宽0.008~0.014米。
  五代闽国“永隆通宝”陶钱范 10块。1973~1974年从泉州第三中学及承天寺山门内出土。有正面和背面模二种,外廓圆而不均,厚约0.015~0.02米,正面模直径0.04米,背面模直径0.06米左右。穿上阴刻“闽”字,旁阴刻一星,穿下阴刻一仰月。钱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货币史和泉州冶炼发展史提供实物资料。
  南宋修城砖 1951年在市区孝悌巷发现。砖呈棕红色,长0.34米,宽0.21米,厚0.07米,刻有“嘉定三年修城官砖”印形标志,为修城纪年标本。
  明代何朝宗瓷塑观音立像 1件。鲤城人李春禧于50年代捐献。像高0.46米,胎围0.37米,底座0.14×0.125米。立姿,线条飘逸生动,面目端庄慈祥,额正中饰一珠,头上有髻,插有芝形玉针,髻上戴巾,露胸,胸前挂一串饰,藏手作拱势,露一足踏莲花渡海,另一足为波涛淹盖。背上有小方形篆书“何朝宗印”,系明代德化窑白瓷。瓷土精纯,胎骨均匀,釉色乳白略带淡黄,澄洁如凝脂,俗称“猪油白”、“象牙白”,外国人称为“中国白”。何朝宗为明代著名瓷塑艺术大师,此件表现明代德化生产的瓷器的高度工艺水平,国际上视为艺术珍品,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载人《中国美术全集》。
  三、金属器
  东周错铜牺尊1件。市区南俊巷陈和娟捐献。尊高0.20米,长0.30米,两耳高耸,昂首垂尾,四足有蹄,状如初生幼犊,胸雕饕餮纹,背有一圆孔,孔上有盖,为古代盛酒之器。
  隋代阿弥陀佛铜像1件。纯铜制造,高2.20米,重1吨半,立姿,为印度高僧所铸,用船运来泉州传教。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承天寺下掘得,施琅独资建法堂供奉。
  唐中和三年(883年)铜钟 1口。1964年在市区新华路北段开教小学对面出土,通高0.305米,口径0.175米,重4.5公斤。钟顶铸有双螭龙,龙首朝下,龙尾向上结为钟扣。钟上竖镌阴文“时唐中和三年十二月八日,弟子王竟造铜磬一口,永充供奉,同募缘僧鸣璀”。
  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铁买地券 1件。1973年在南安西峰牛舍埔火葬墓出土,长0.39米,宽0.32米,铸阳文“维淳熙十三年岁次丙午,闰七月丙午朔十四日己未,恭人蔡氏以辛巳年九月十二日殁故。龟筮叶从,柑地袭吉,宜泉州南安县归化里西峰龙安祥院之后安厝。宅兆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绿信币,买地一段,东西一百步,南北一百步……(以下略)”。全券共十三竖行255字,保存完好,为研究宋代冶炼技术的实物资料。
  元代泉州路铜权 1件。1984年在南安县罗东乡出土。铜权呈扁钟形,通高8.5厘米,上薄(1厘米)下厚(3厘米),下面最宽处5.5厘米,上有圆形环鼻,重570克;正反两面均铸有二行阳刻铭文,正面为“泉州路总管府”,背面为“至元三十一年造天□”,为研究元代度量衡的实物标本。
  明深沪巡检司铜印 1枚。1954年在市区广平仓地委党校内出土。正方形,上有扁柄,通高8.3厘米,印面5.8×5.8厘米,铸篆书阳文“深沪巡检司印”,印背右方镌阴文“深沪巡检司印”,左方刻“洪武拾柒年捌月”。
  铜鼓 1件。年代不详。
  第二节 字画 金石篆刻
  明代道教画 6件。绘日、月、风、云、雷、雨六神像,每幅绘一神人,长约3米,宽1.5米。绢本,未题款,年代作者不详,一说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修真于清源山紫泽洞的晋江人董伯华所作,经鉴定认定为明代民间画家所作。绘画突出人物面部表情,尽力表现六位神人的不同特点,衣褶线条粗犷、流畅、洒脱。原为市区东街郭姓的传家宝,后流落厦门。1963年,在厦门市副市长张楚琨支持下,发还回归泉州,由市文管会收藏。
  郭尚先楷书寿文册页 1件。清代书法家郭尚先手迹,保存完好,列为2级品。
  郭沫若手迹 1件。196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书法家郭沫若来泉考察,参观郑成功纪念馆、开元寺、海外交通史馆、五里桥等名胜古迹,挥毫赋诗留下珍贵墨宝,其《咏泉州》墨迹存市文管会。
  李卓吾印章 1枚。为市区胭脂巷苏大山家属捐献。原有2枚,一为兽钮篆书阳文“卓吾”二字,一为兽钮篆书阴文“李贽”二字。通高各为7.3厘米,印面为3.2×3.2厘米,寿山石雕制。印上一侧边刻有苏大山的题诗及小序。“卓吾”一枚刻云:“卓吾先生文章,有明一代与尊岩、镜山二公鼎足。我郡此石为同治间乡人于其故居发土得之,转徙归余,为题二十八字,以志景行。”“李贽”一枚刻云:“先生之笔先生舌,先生之文先生血。三百余年土弗啮,人可杀兮名不灭。己巳仲春,乡后学苏大山题。”“李贽”一枚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市文管会所藏为“卓吾”一枚。
  第三节 墓志铭
  泉州市文管会收藏的墓志铭有数十方,其中除唐1方、宋6方外,其余大多为明、清的。此外,海外交通史馆还收藏1方唐代颖川陈氏墓志铭。兹举1方为例,余见附表。
  唐大中四年(850年)郑季方墓志铭,20世纪30年代从泉州东门外出土,1953年由市文管会征集收藏,白石阴刻,高49.7厘米,宽81.5厘米,厚11厘米,额文23字,序文16行,每行22字(第3、5行各少一字),赞文6行,每行16字,是泉州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标本。
  唐故泉州北界营将朝请郎试太子宾客郑公墓志铭并序:“公讳季方,字正规,汉末大司农之裔也。始自荣阳,迁于闽越,今则为清源人矣。代居闽为贵戚,仕郡县已下者不降四、五。先府君讳弘独,矜持逊遁不糜青紫,公协和御下廉谨承上。爱自成人以至殁,世必有称焉。饶贿货土田爵为豪室,然未尝以骄逸之气加人,细人毕誉。公始以贞慎忠斡闻。会昌中,刺史武功公征之,被以戎服,委军事之,货仍市利以充府库。次升为伍师,递衙前虞副,莆阳镇将,在公行事益谨肃。大中庚午岁,刺史荥阳公择其材,委充浙江东道〓易使。其年秋八月十四日,不幸殁于越州会稽县之客馆,年六十有一。越月,讣卜者至哀闻于家。又一月,柩将至,明年六月十九日龟筮告吉,厝于晋江县东出五里道左五十武,原曰石井,原礼也。其嗣出南阳詹氏者三人,曰钧、曰询、曰诚;女二人,长适吴氏,婿曰涣,次适许氏,婿曰庠。出继室济阳蔡氏者五人,二人女,男曰继光、继祖,季曰蒲肇,出未冠,其次可知也,皆哀礼甚焉。既议其葬,其孤以状请铭于欧阳偃,偃既吊孤援志以题之,词云:择材必贞,任人必直,贞不遑生,直不暇息。惟公之德,惟材是则,择之莫遗,用之必克。始闻心斡,经委货殖,戎列中升,修途晚陟。虹霓烫气,白珪奉职,致命捐躯,辞家徇国。殁被异郡,藏诸旧城,石井之原,峰山之北。松风夜声,陇云晚色,孤冢凄凉,行人惨侧。”(文中标点符号为编者所加)
  第四节 其他藏品
  宋三司布帛尺 1965年在市区小泉涧巷旧铺主宫后出土,长27.5厘米,宽2.7厘米,厚1.1厘米。下面竖刻阴文“宋三司布帛尺”,落款竖刻阴文“墨香手造”。年代湮久,木尺一端腐蚀微损,为研究宋代度量衡的实物标本。
  明王弼泥塑关羽坐像 1965年吴藻汀捐献。像高41厘米,下摆宽22厘米,头裹藏青巾,巾带飘后,上有发髻,身着藏青绣金龙袍。坐态藏手作拱势,右足向右微伸,长髯至胸,端庄严肃,衣褶线条鲜明流畅,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王弼为明代泉州著名雕塑家,关羽作品有“忠”、“义”两种造型,此件系“忠”字型,载入《中国美术全集》。
  第七章 革命文物
  第一节 旧址
  泉州同盟会秘密机关旧址 在泉州开元寺东侧准提禅寺(小开元寺)内。清宣统元年(1909年),泉州同盟会会员在此创设西隅学堂,为同盟会秘密机关活动场所,辛亥革命时在此指挥民众光复泉州。
  兴泉永政治监察署旧址 位于泉州府文庙左侧的明伦堂。民国16年(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政治部在此设立兴泉永政治监察署,开展农工运动。中共闽南特委派唐沙白(李松林)、左明亮(左光明)、辜仲钊参加监察署工作,同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共泉州特支运用该署开展革命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中共泉州特支所在地 民国16年1月,在泉州明伦堂成立中共泉州特别支部委员会,成员有李松林、左明亮、辜仲钊,负责指导工运、农运工作,民国17年被破坏。民国20年4月,在承天寺鹦山小学再次建立中共泉州特支,中共福建省委派粘文华任特支书记,组委朱汉鹰,委员郑俊哲,共青团书记彭德清。主要工作为收容惠安暴动后失散的同志,接替中共泉州特委做暴动善后工作。
  闽中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集中地 位于市区承天寺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闽中红军游击队接到上级党的通知,要队伍开到皖南编为新四军。战士们首先集中在莆田广化寺,后又开到泉州承天寺。当时受到泉州国民党驻军旅长钱东亮阴谋阻挠破坏,战士们坚持一个多月的斗争,终于取得胜利,到达新四军军部。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位于市区东街莱巷4号陈宅护厝。民国29年夏以前,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曾一度设在这里,召开过重要会议,研讨抗日救亡运动等重要事项。
  中共闽西南泉州临工委机关所在地 位于市区西街古榕巷11号龚宅。民国38年6月初,中共闽西南泉州临工委在此宣布成立。书记许昭明以及组委、宣委一起住此,成为工委机关所在地,重要会议都在此召开。平时又作为联络站,沟通厦门与安溪、南安、永春之间的联系,直至泉州解放。
  第二节 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于北郊马甲镇。民国28年(1939年),泉州乡绅为芦沟桥抗日阵亡将士立纪念碑。碑呈长方形,花岗岩石刻制,高2.36米,宽0.74米,厚0.14米。正面楷书刻“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无底座,现保存完好。
  第三节 烈士公墓
  位于江南镇二龙山(俗称乌石山)山麓,面积625平方米。墓地呈圆形,直径20米,圆环中建烈士纪念墓。墓座呈三菱形,高2.4米,顶边长5米,下边长6米,宽6.5米。座上建三角形塔,塔高7.7米。塔下刻“革命烈土永垂不朽”,左侧刻“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一年春重建”,右侧刻重建碑文:“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闽中游击队在解放泉州时,部分战士英勇牺牲,安葬在江南乡。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医院进驻江南乡斗南村。在此期间,部分伤病员也献出宝贵的生命,驻军把他们安葬在斗南村和树兜村。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树兜村基建华侨塑料厂,部分群众在山坡上开荒造田,因而部分烈士墓受到破损。为了便于管理,让人民群众瞻仰,泉州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一年春拨款(包括乡支付)三万元,将分散在江南树兜村、斗南村的烈士墓迁建于此,命名泉州烈士墓。”1988年元月,区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进行修缮。
  第八章 文物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解放前没有专门文物管理机构。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对文物工作非常重视。1950年,晋江专署建立文物管理机构,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为全省最早建立文物机构的地市之一。1952年,正式成立晋江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改称福建省文管会晋江办事处。1959年,省决定将晋江办事处下放泉州市,更名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文博业务一度中断,1973年恢复。1982年4月,市文管会进行机构调整和充实,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1986年,原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合并,鲤城区不设文物管理专门机构。
  第二节 考古发掘
  一、集中发掘
  民国25年(1936年)5月,厦门大学文化陈列所所长郑德坤主持在中山公园(现体育场)东北侧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唐初古墓四座,历时9天,出土文物有墓砖“贞观三年岁次巳丑”、“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廿五日葬”和“岁次癸丑”等三种,还有四灵、双鱼、蕉叶、藤草、菊花、钱纹及其他几何图形的墓砖;随葬明器74件,其中1号墓14件,2号墓12件,3号墓45件,4号墓3件,大多为陶瓷器和铜铁器。经考证,为五品以下地方官的族葬墓地。
  1974年7月,由省博物馆主持,厦门大学、市文管会配合,在后渚港海滩进行考古发掘,历时2个多月,出土一艘宋代远洋货船,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造船史和泉州湾地理变迁等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
  1979年11月,由市文管会主持,进行清净寺奉天坛地下考古发掘,试挖探沟2条(长5米、宽1米),出土宋、明、清铜钱及宋瓷片、陶香炉、黑色铺地砖等。1982年,在东海镇法石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宋代海船一艘及船中物品数件。1986年2月,由省博物馆主持,省考古队、市文管会、海交馆派人参加,对奉天坛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历时4个多月,取得大量数据和资料,为全面修复清净寺提供可靠依据。
  二、零星发掘
  1954年,从泉州糖厂、地委党校、大众服务社、运输公司、泉州五中等基建工地出土陶瓷器、铜器、墓砖等280件。1956年,东门吊桥出土明代抗倭遗物“缺嘴将军”铁炮及天启间大铁炮。1959年,市区八卦沟工地出土文物76件。1965年,东岳山出土海交史重要石刻“蕃客墓”墓碑,人民医院工地(小泉涧巷)出土宋三司布帛尺。1973年,泉州农药厂清理唐墓,出土瓷器43件、铜器2件;泉三中人防工地和承天寺附近废品公司仓库出土五代时闽国的“永隆通宝”钱范一批。1975年,北峰公社工地出土嘴壶和陶罐等;满堂红公社中心医院出土外国银币;体育场工地清理唐墓,出土陶瓷器30多件;东海公社后坑村清理宋代骨灰墓1座,出土绿釉骨灰罐、瓷香炉、陶质四灵、买地卷等。1977年,在新华路人防工地出土民国初反袁志土埋于地下的“有备无用之炸弹”7个,陶瓷器一批;东海法石粮店工地出土古代外国银币一批。1981年,东海公社法石海边出土小铁炮6尊。1982年,在修复开元寺大殿前靠东的宝箧印经式石塔时出土五代石经幢1座,还有宋代铜钱、铜镜、银质小佛像、莲台等。1983年,在市轻机厂工地清理五代砖室墓1座,出土铜镜、铜钱、陶生相俑、瓷器等数十件;重修开元寺大殿五方佛时,从佛像腹中发现明代泥塑和木雕的菩萨8尊;北门外普明粮食仓库工地出土宋代铜钱50多斤。1987年,东郊汽车保修厂工地出土陶棺(骨灰棺)一具及宋代铜钱等。
  第三节 陈列展览
  一、陈列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1959年建立,馆址在开元寺内。1991年,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除古海船外)迁入东湖街新馆,面积2000平方米,收藏珍贵文物数千件,馆内分泉州海外交通发展史陈列、古代外销瓷器陈列和宗教石刻陈列三部分。
  泉州市博物馆 1985年创办,址在市区泮宫文庙内,收藏文物1200多件,内有书籍、名人字画、金属器皿、刺绣等物,分为祭孔礼乐器和泉州历史名人陈列两部分。祭孔礼乐器陈列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神龛、案桌及古代铜尊、爵、豆、簋、壶和竹木的笾豆台等全套祭器,有编钟、石磬、楹鼓、鞉鼓、搏鼓、埙箎、洞箫、排箫、笙簧、古琴等大雅乐,还有文武舞的干戚、禽翟,起堂乐的柷和止堂乐的敔,指挥乐舞的麾和节。泉州历史名人陈列有欧阳詹以及蔡襄、苏颂、曾公亮、何乔远、李贽、张瑞图、蔡清、陈紫峰、李光地、俞大猷、郑成功、施琅等人的遗著遗物。
  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1989年建立,址在南门天后宫内,收藏民俗文物4000余件。天后殿有妈祖大型雕塑神像复原陈设,装置大型通柜,陈列妈祖信仰传播史迹图片、绘画、实物及雍正御笔“神昭海表”匾额、鸾驾等。寝殿作闽台民俗文化陈列,有闽台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游艺、民间建筑及风俗习惯等图片、绘画、实物。
  泉州清净寺文物陈列馆 址在涂门街清净寺内,1984年开始展出,有泉州清净寺介绍及寺院建筑模型陈列,灵山圣墓介绍,阿拉伯文和中文并镌的清净寺寺碑,阿拉伯文、波斯文、中文多种文字的穆斯林墓葬碑刻介绍,古兰经陈列,灵山圣墓全景、穆斯林礼拜仪式、清净寺奉天坛、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祖皇帝《敕谕》碑(实体在寺中)、来寺参观的国家领导人、外国驻华领事和驻华使馆文化官员以及世界各国(137个国家,其中36个伊斯兰国家)客人等照片陈列,还有伊斯兰三大节日习俗介绍、伊斯兰文化书籍如《伊斯兰史》、《伊斯兰教在泉州》、《伊斯兰教论文选》、《伊斯兰教石刻》传播介绍等。
  其他陈列馆南门万寿路有李贽故居纪念馆,城东桥南蔡公祠有蔡襄纪念馆,华侨大学有陈嘉庚生平陈列馆,市区通淮关岳庙有道教文化陈列馆,开元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及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二、展览
  50年代中期,举办泉州出土文物展览。1959年7月,在开元寺大雄宝殿举办泉州海外交通史展览,同年在威远楼创办泉州历史人物纪念馆,展示苏颂、蔡襄、俞大猷、李贽、郑成功、邱二娘等人的史迹,在开元寺檀樾祠开设郑成功纪念馆。70年代,在开元寺古船陈列馆举办出土宋船展览,在小开元寺举办泉州市科技文物展览、泉州海交概况展览及泉州文物古迹书画展,同时在开元寺檀樾祠建立古瓷馆,在藏经阁楼下建立泉州古钟馆。80年代起至1992年,市博物馆、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清净寺文物陈列馆纷纷举办展览。
  第四节 文物保护
  民国34年(1945年)2月,泉州一些热心的社会人士发起组织晋江县文献委员会,举办一次文物展览,展品有泉州海外交通石刻、古砖、金玉铜器,历代晋江人著作、各种志书及近代晋江出版的报纸、杂志,还有泉州画家林英仪绘画的从唐至民国的20位泉州先贤遗像;同时进行购、捐、借、抄文献古籍活动,获得何乔远、俞大猷、陈允锡等名人著作珍本二三十册,搜集和保存一批泉州地方文献。
  1950年文物机构建立后,进行多次文物普查。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省、市分别公布第一批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文物被破坏情况严重,承天寺除大雄宝殿外,古建筑大部分被毁,释迦寺被拆除,谯楼因辟广场被夷为平地;红卫兵曾到开元寺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原泉州市市长王今生劝阻,开元寺幸免于难。1981年,组织一次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全面文物普查。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泉州市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后各级人民政府又相继公布第二、三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1992年,鲤城区辖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0处,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5处。此外,由文物部门树立说明保护标志的文物遗址有市舶司遗址等75处。同时,文物保护网也逐步建立、健全,除先后建立清净寺、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洛阳桥、清源山风景区、威远楼等处文物保管所外,还建立40个业余文物保护小组,将地面文物的保护管理落实到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标志、保护范围、保护小组、科学档案资料)工作也逐步完善。
  40多年来,绝大部分文物都得到维修、复原和保护。国家拨款修复的有开元寺(部分)、清净寺、圣墓、郑成功焚青衣处、府文庙、明伦堂、李贽故居、石笋、洛阳桥、蔡襄祠、蔡清故居、老君造像、弥陀岩、瑞像岩、崇福寺、海印寺、福清寺、镇国东禅寺、天后宫(部分),群众集资和华侨捐资修复的有承天寺、天后宫、宿燕寺、海印寺、铁炉庙、关岳庙、花桥真人庙、双髻山白水岩、观音大士亭(接官亭)等。同时,文物博物管理部门先后抢救地下文物,征集流散文物,接受各界人士捐赠文物,共2000余件。改革开放以来,在文物、工商、政法、海关等部门密切配合下,先后破获文物走私案件多起,收缴各类走私文物1000多件。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