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图书 档案 史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2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图书 档案 史志
分类号: G259.275.7;G279.275.7
页数: 8
页码: 933-940
摘要: 本章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图书、档案和史志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图书 档案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图书
  一、书坊印刷
  南宋,安徽刻工迁居泉州涂门外田庵村,一世祖洪荣山学金石雕刻,初刻印章,继刻木版书。后来田庵全村皆以刻书为业,且又传至淮口、后坂。南宋泉州的木板书为人推重,尤以佛经的插图最为著名,雕版业有仪顾堂、士礼居等家。明代,泉州的套色雕版印刷与山东的潍坊、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福建的漳州并称于世,清康熙、乾隆年间更是盛极一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时必贴木板彩印年画,有“神荼”、“郁垒”、“招财进宝”、“天官赐福”、“春招财子”等70多种。雕版业明代有玩芳堂,清代有温陵书林、郢云书林、李氏清白堂、孙敏斋、玉屏书院、益文斋、梅石山房、绮文居、二铭山馆、辅仁堂、郁文堂、继成堂、聚德堂、崇经堂等家。书坊的雕版几乎全由田庵、淮口、后坂三村承担。清中叶以后,田庵、淮口、后坂3个村雕版工有300多人,辅仁堂藏版最多,绮文居、郁文堂次之,聚德堂、崇经堂又次之。嗣后辅仁堂因析产争执而停业,聚德堂等家也相继倒闭,剩下绮文居、
  郁文堂、崇经堂3家。未几,崇经堂衰落,绮文居和郁文堂争购辅仁堂与聚德堂旧版,郁文堂购得辅仁堂藏版最多。后绮文居分设珠玉楼,郁文堂分设经文堂。清末,泉州有洪潮和历法世代相传,其后裔长房、三房开设继成堂,每年编著《通书》和《历图》,刊刻木版印售。泉州经营雕版彩印画的有美记、通兴、重美、三兴4家。辛亥革命后,木版书坊仅存郁文堂1家,雕版彩印业只有三兴和新办的李福记。民国元年(1912年),泉州创办同文斋印书馆,拥有铅印机、石印机、圆盘机及以宋体字为主的全套铅字。嗣后出现益文石印馆,郁文堂另开石印局,书坊改为代售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的教科书。民国14年,黄紫霞等创办泉山书社,曾发行中小学课本,附设印刷所,发行《爱国画刊》、《一月漫画》,翻印乾隆版的《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民国19年,郁文堂停业,泉州没有人再刊印木版书籍。解放后,泉州的雕版彩印画划归市商业局纸类染纸厂经营,以传统工艺印刷新春联。
  1949年10月,军管会接管国民党办的泉州日报社,接办其印刷厂,曾翻印《共产党宣言》、《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共产党员修养》、《社会发展简史》、《大众哲学》等书籍和活叶文选等40多种,30多万册。60年代,泉州日报印刷厂(1969年改名晋江地区印刷厂,1985年再次改名泉州晚报印刷厂)印刷《毛泽东选集》,质量上乘,得到省新闻出版部门的表彰。80年代以来,该厂图书印刷以中小学课本及其辅导读物为主,也承印一些社会科学书刊,印刷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承印中小学书籍100种以上、10万令纸之多。1990年被定为省书刊定点印刷企业,1992年升级为国家级书刊定点印刷企业。
  二、书店发行
  民国时期,泉州先后有泉山书店、泉州书店、新文化书店、崇文林书店、新南书店、泉山书社、大公书店、学生书店、都丽书店、鲤中书店、新学书店等。民国15年12月,台湾人唐生创办泉州书店,址在小泉涧巷北口(今泉州新华书店),销售《向导》、《新青年》、《政治周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三国际》、《辩证唯物论入门》以及鲁迅、蒋光慈的小说、丁玲的散文诗等进步书刊,翌年被国民党县党部查封。
  1949年10月中旬,军管会接管国民党办的泉州日报社(中山中路),在此基础上创办书店。11月,泉州新华书店正式开业。50年代初,泉州市区有私营书店9家,均兼营文具。1955年,大公书店、学生书店和新学书店及书摊分别组成公私合营大公图书代销店和集体性质的合作书店,隶属泉州新华书店。1956年,大公代销店改造为泉州新华书店南门门市部,合作书店在泮宫口和汽车站分设两个图书销售点。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市区中山路先后建立科技门市部、图书画册门市部、古旧书门市部(兼营收购业务)、图书出租部,后由于店面变故等原因而陆续撤并。1963年,在华侨大学建立书店。1975年,泉州新华书店在中山中路原泉州印刷厂礼堂兴建四层办公营业大楼,面积1200平方米。1981年,市区首批建立31家集体、个体书店。1983年,泉州新华书店在市区温陵路建6层综合大楼,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1984年成立泉州外文书店,1985年建立泉州科教书店。1988年,泮宫口和汽车站两个图书销售点因店面被业主收回而解体。1989年,温陵路新大厦竣工,建立新华书店总店。至1992年,鲤城区有书报刊经营户73家。
  三、图书收藏
  (一)私人藏书
  古代泉州著名的藏书家均为士大夫和官宦世家子弟,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厚的经济实力,具备藏书的基本条件。北宋,泉州知州蔡襄家富藏书,泉州无人可比,他人常向其借阅。元代,宋宗室赵希直喜好藏书,聚集颇多,披阅不倦,直至读完所有藏书才罢。明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年),泉州著名的藏书家有黄凤翔、李光缙、何乔远父子。凤翔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家中有藏书室,藏书万卷以上;光缙为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性喜藏书,有万卷之多;乔远为万历十四年进士,博览群书,收藏丰富,其子九转遍读藏书,摘录其要编成《砭庸集》。
  清代,泉州藏书家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有许邦光父子、陈庆镛、黄宗汉父子、龚显曾、陈棨仁。邦光为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收藏丰富,家中建有藏书楼,其子祖淓绍承父业,藏书数万卷,亲自校阅,名其藏书楼为聊中隐斋;庆镛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嗜好藏书,家中有籀经堂,藏书万卷,以集地方志为主,藏有18省的省志,还有1部手抄的《大清一统志》;宗汉为道光十四年进士,在任所穷搜广购,有数万卷之多,家中建有一六渊海书舍,其子贻楫也爱好藏书,绍承父业;显曾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嗜好收集历代泉州人的著作,并广泛搜罗碑刻,有版本、抄本,家藏丰富;棨仁为同治十三年进士,博览群书,致力搜集、校订、收藏历代珍本、善本书籍,尤其注重征集研究泉州地方文献,藏书质量和数量为晚清泉州藏书家之冠,家中建有绾绰堂和读我书斋2个藏书室,藏书编成《绾绰堂书目》12卷。
  民国时期,泉州私人藏书渐成余响,著名藏书家有苏大山、吴桂生、陈起吾父子。大山嗜书如命,酷爱古籍,极力购置、抄录、征集地方文献及黄宗汉、陈棨仁、许祖淓等藏书家身后流散的书籍,拥有大量古籍、善本,家中建有红兰馆藏书室;桂生爱好藏书,收集颇多,家中建有养和精舍藏书室;起吾嗜好收藏各类图书,家中建有起斋图书馆,其子盛明绍承父业,藏书达1万多册。民国34年,盛明以起斋图书馆为基础创办以搜集、整理和研究东南亚、东南海疆和台湾省学术资料为主的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民国35年迁往厦门。
  解放后,泉州普遍建立各级图书馆,借阅方便,私人购书侧重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范围狭窄,同时限于经济能力,购置数量有限,没能形成藏书家应有的规模。1958年,苏大山的家人遵其遗嘱将藏书5000多册赠送泉州市图书馆。1959年,陈棨仁的后裔将《绾绰堂书目》12卷及珍本、善本赠送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大批私人藏书被作为“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销毁。1978年以后,有志藏书的限于经济能力,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购置,藏书数量和质量均受限制。到1992年,鲤城区还没有出现新的藏书家。
  《二)馆藏图书
  民国9年,晋江县创设公立大众通俗图书馆,嗣后乡贤吴桂生、苏大山借出养和精舍、红兰馆的珍贵藏书合创泉州地方文献图书室,晋江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阅览室,藏书千册。民国20年,创办晋江县立图书馆,有一般图书5000多册,古籍4304册,杂志5277册。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民教馆图书室藏书大量流失。1949年9月,晋江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时仅存少量残缺不全的报刊。
  1951年,泉州市文化馆设图书室,藏书200多册。1958年5月,建立泉州市图书馆,址在明伦堂,隶属市文化局,设外借及报刊资料2部,藏书3.6万册。1962年调整为外借、采编、辅导、儿童4部和古籍室。1967~1977年,实行“三馆合一”(图书馆、文化馆和工人文化宫合并),大量图书遭焚或被盗,珍贵古籍分装12箱转移二线库藏。1978年,恢复市图书馆,设外借、资料、采编和报刊阅览等4室。藏书侧重历史、文化、艺术、电子、建筑、化工、食品、纺织以及同工农业生产有关的图书资料及各类工具书、参考资料。1985年藏书12万多册。1986年3月,图书馆划归泉州市文化局。1992年,泉州市图书馆藏书33万册,其中珍善本线装古籍101种3.3万余册(明刻本有11种约140册,其他为清代刻本)。
  此外,开元寺藏经阁有佛教经典2000多种3.8万多卷,其中有五代王审知以万两黄金研成粉末由寺僧义英写成的《金银大藏经》4部2万多卷的残页、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雕版的《毗卢大藏经》、靖康元年(1126年)雕版的《大云论雨请经》、元代僧如煦刺血写成的《法华经》、泰尼尔文的贝叶经以及宋元古版佛经,皆为稀世珍品。
  第二节 档案
  一、机构
  1951年,中共泉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分别建立档案室,隶属市委秘书室和市府秘书处。1958年12月,成立泉州市档案馆,统一管理全市需要长期及永久保存的档案。1982年9月,成立泉州市档案局,局、馆合署办公。1988年5月,档案局列入政府编制序列。
  二、管理
  (一)馆藏档案
  1992年,鲤城区档案馆共存档案98个全宗24574卷,资料910种7773册。
  旧政权档案保存民国9~38年(1920~1949年)的档案,计5个全宗201卷,内容为晋江县政府、地方法院、邮电局、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培元、晦鸣、泉中、县中、晋中、海疆、培英、惠世护士学校、民生农校、建国商校等单位的国民党、三青团、军、警、特、县属乡公所、群众团体等名册及任免令,章程、规定、函电、报表、刊物、会议记录文件等材料。
  现行机关文书档案保存19511992年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会议记录、工作总结、报告、批复、通知、名册、报表等。
  专门档案保存1951~1992年人民法院、检察院的诉讼档案,审计局的审计档案以及人口普查档案、林权档案、会计档案等。
  其他还保存有关地方历史资料,如《泉州府志》、《泉州华侨史料》等。
  (二)室藏档案
  文书档案1951年8月起,市府秘书处订立档案管理制度。1957年下半年,实行文书部门立卷、定期归档制度。1959年1月,全市建立34个档案室,全面清理积存文件,立卷10795卷,编写资料14545份,制图表1841张。1961年,全市档案室增至60个。1965年,市档案馆帮助农村社、队清档,共立案卷2509卷。1979年,又协助基层单位清档。翌年,全市完成归档立卷11639卷。1984~1985年,9个公社(场)进行档案整理,共立案5754卷。1986年后,鲤城区档案馆对基层文书档案多次进行重新鉴定整理。
  科技档案1959年8月,地区档案局以泉州市为试点,各工厂98%的技术资料均作系统整理编目,计1806件808袋。1982年,全市有78个科技档案室,科技档案3039套4806袋。
  城建档案1981年初,成立泉州市城建档案室,集中管理全市重要城建档案资料,年底接受72个保管单位基建档案及图纸1000张。1982年,城建档案室实行派员收集档案资料并参与工程验收制度。1983~1984年,接收档案246袋,照片754张。1985年,城建档案室改为市建委科级建制,计接收城建档案1300卷。1986年升格为地级机构。
  会计档案1987年,鲤城区财政局进行会计档案验收,137个单位建立会计档案,验收合格50个单位。1989年验收合格40个单位。1990~1992年,全区会计档案清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接收进馆档案339卷。
  三、利用
  1958年,档案馆对符合《档案法》开放规定的现行机关文书档案进行解密,由档案所属单位审查,经政府批准后陆续向社会开放,为机关工作、落实政策、写史、修志等提供大量可靠的资料。1959~1992年,档案馆档案利用量为18534人/次、15020卷/次。
  第三售 史志
  一、万志
  泉州置州建县以来,没有关于唐代修志的记载,宋代有嘉定(一说嘉泰)、淳祐2部《清源志》,元代有至元《清源续志》,明代有嘉靖、隆庆、万历3部《泉州府志》《以上志书仅万历的《泉州府志》全国尚存2部,余皆散佚)。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纂《泉州府志》,成为泉州府最后一部地方志书。县志始修于何时尚难考订。明《永乐大典》只存录县志轶文2则。乾隆三十年,由晋江县知县方鼎创修、原河南沈邱县知县朱升之等人编纂,编成《晋江县志》。道光十年(1830年),由知县胡之鋘主持、梅石书院掌教周学会等编纂,编成《晋江县志》,但没有印刷出版,仅存志稿。此后再无修志。民国34~35年(1945~1946年),泉州城区人庄为玑撰写第一部私人编纂的县志《晋江新志》,改变历来分类编写的方法,代之以按时期编写,于民国37年出版,1965年修订时增加《华侨》卷,第二次出版。
  1983年3月,泉州市成立泉州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着手编纂《泉州市志》。1984年10月,影印出版清乾隆本《泉州府志》,1985年又影印出版明万历本《泉州府志》,同时出版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的《晋江新志》。1986年,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因行政体制改革升格为上一级政府所属机构,鲤城区于1987年成立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着手编纂《鲤城区志》。1987年10月,区政府拨款影印刊行清道光本《晋江县志》原稿。1991年起,全面发动区属有关部门、单位编写专业志稿及《鲤城区志》分志稿,各部门、单位成立编写小组。1992年《鲤城区志》初步确定全书40卷,由80多个单位(部门)承编。
  二、党史
  泉州市没有设立专门的党史研究机构以前,市委宣传部经常在“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前后,邀请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做革命回忆报告,或为报刊、广播电台撰写党史文章、回忆录、革命烈士事迹,并汇编成党史资料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1982年3月,泉州市成立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至1985年,到省内外地市(县)档案局、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革命老同志和知情者,发出征集信,召开座谈会、研究会、纪念会,共搜集整理文字资料100万字,编印成《泉州党史资料通讯》28期。1986年,市委党史部门因政区体制改革升格为上级党委所属机构,鲤城区委直至1991年3月才再设立党史研究室,重新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重点转移到征集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资料。至1992年,编印《鲤城党史通讯》1期,编辑完成《鲤城区1990年大事记》、《中共鲤城区委组织志》。
  三、文史资料
  (一)政协文史资料
  1961年,政协泉州市第二届委员会设立文史资料研究会,征集有关泉州解放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宗教、华侨等方面的史料,至1968年出版《泉州文史资料》1~8辑。1981~1984年11月,出版9~16辑。1984年11月至1985年,出版17~18辑。1986年后,鲤城区政协文史委着手出版《泉州鲤城文史资料》,至1987年共出版8辑。1988年开始,区政协文史工作侧重征集整理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史料,至1992年又出版10辑。
  (二)华侨史资料
  抗战胜利后,海疆学校南洋问题研究会和私立海疆资料馆进行华侨历史研究。民国29年,晋江县统计员王家云撰写《晋江县侨汇调查》。民国32年,中国银行泉州支行经理张公量撰写《关于闽南侨汇》。
  1950年起,泉州市、晋江专署侨务部门多次对泉州市侨区进行调查,搜集华侨史资料,了解华侨投资、侨汇、侨乡等情况。1951年,撰写《华侨和侨眷概况》、《和平街侨属概况》。1956~1965年,撰写《顺霞乡侨情调查》、《鲤中街侨情与贯彻侨务政策情况调查》、《东湖乡与灯星社、乌州村侨情与侨务工作情况》、《泉州市新峰街华侨基本情况调查》、《泉州市郊区华侨基本情况调查》、《泉州市江南公社五星大队借用华侨房屋情况的调查报告》、《江南亭店大队侨属生活情况调查》等10多篇文章。其间,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庄为玑、林金枝等人多次到泉州调查,撰写一系列华侨、华侨投资研究论文和专著。
  改革开放后,许多单位、部门对泉州华侨历史进行调查研究,出版不少专著、期刊。至1992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晋江地区华侨历史学会筹备组联合汇编《泉州海外交通史调查资料——泉州市华侨史专辑》,晋江地区华侨历史学会筹备组出版《华侨史》1~5辑,华侨大学研究所出版《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研究会论文集》1~3辑,鲤城区侨联、侨办联合出版《泉州华侨史料》1~2辑,中国银行泉州分行行史编委会完成《泉州侨批业史料》初稿。
  (三)其他资料
  民国33~34年,晋江县民众教育馆编印《晋江县文献丛书》,编写《晋江大事记》。改革开放后,一些行业、单位重视对历史进行回顾总结,出版一些专著和期刊。1979年,泉州历史研究会创办《泉州文史》。1980~1984年,晋江地区妇联出版《晋江地区妇运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出版《泉州海外交通史料汇编》,又编印《海交史研究》(至1992年共出版22期),民主建国会泉州市委员会和泉州市商会合编《泉州工商史料》1~7辑。1985年,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和泉州市地名学研究会合编《泉州方舆辑要》。1990年,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合编《泉州旧城铺境稽略》,两书为鲤城区的沿革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1992年,鲤城区方志委出版泉州地方史学家傅金星编著的《泉山采璞》,保留大量地方史资料。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