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影
分类号: J909
页数: 3
页码: 930-932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泉州地区的电影机构和发行情况。文章主要涵盖了电影机构的管理情况,从晋江县的电影事务管理到泉州市电影公司的建立,以及放映机构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戏院建设和改名情况。
关键词: 电影事业 发展历程 鲤城区

内容

一、机构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电影事务由晋江县政府管理。抗日战争期间,大光明戏院(兼放映电影)由三青团和国民党县党部管理。解放初,电影事务由泉州市政府文教科兼管,后转属文化局。1958年成立泉州市电影管理站,1980年改称泉州市电影公司。1981年,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设立电影管理站。1986年,泉州市电影公司改称鲤城区电影公司。
  (二)放映机构
  清宣统二年(1910年),泉州人王承宗购置一部摩擦电影机及数部西洋无声影片,开泉州放映电影之先河。民国2年(1913年),苏光敏开设启智戏院(兼放映电影)。民国5年,温陵、大众、鲤江、桐城等戏院(均兼放映电影)相继建立,不久或因火灾,或设备简陋,或管理不善而先后倒闭。民国17年,傅恩祺在南门建泉州戏院(兼放映电影),民国18年苏仁煦在泮宫口兴建大光明戏院(兼放映电影)。后又有晋江戏院、南星戏院(均兼放映电影)。戏院设通译,对无声电影的画面边映边插话讲解,帮助观众看懂电影情节。民国26年6月,大光明戏院首映有声电影《兄弟行》。抗日战争中,仅存大光明戏院,先后改名青年剧场、中正堂、安乐戏院。另外,民国时期泉州还出现友群、银光、友声3个民间合股的影业公司,均租赁戏院作为电影放映场所;晋江县政府有电影教育队,省教育厅特别教育电影队也到过泉州放映电影。
  1949年9月,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安乐戏院,改名泉州人民剧场,1950年9月改称人民电影院。1954年,建侨光影剧院,翌年竣工开业。1959年,人民电影院首映彩色戏曲片《陈三五娘》。10周年国庆节,泉州影剧院落成开业,为全省首家宽银幕影剧院,首映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风从东方来》。1980年6月,原大众戏院改建为大众影剧院。1983年,大众影剧院在全省首映立体电影《欢欢笑笑》。1987年,侨光电影院在全省首映立体声35毫米片《霹雳舞》。1989年12月,东湖电影院建成,为全省首家放映70毫米超宽银幕、安装六声道立体声还音设备的电影院,翌年5月开业,放映《庭院深深》。1992年,全区有电影单位24个,其中城区电影院5个、对外开放和对内服务的电影俱乐部5个、农村影院3个,共有座位15428位,另有11个农村流动放映队。
  二、发行
  民国时期,泉州无统一的电影发行网,影片常由经营单位直接往厦门向影商或影业公司租赁。
  解放后,市区实行影片分级排映,国营专业影院首轮供映,部门办的影院、俱乐部在二、三轮供映。几个国营专业影院利用时差使用一个胶片,设专人跑片供映。改革开放以来,35毫米影片的投放重点保证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好的影院,适当照顾军映点,重点影院经常投放强片,实行利润分成。80年代,电视机普及,加上歌舞厅、舞厅兴起,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受冲击,影业萧条。1985年,市电影公司取消定期排片,实行按需订片、供片、定租的办法,各放映单位开放竞争。1989年,电影公司开始经营电影录像。1990~1992年,电影公司成立电影录像带发行站及电影录像带经营部,由个人承包经营,每年提取管理费。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承宗
相关人物
苏光敏
相关人物
傅恩祺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大光明戏院
相关机构
泉州市政府
相关机构
鲤城区电影公司
相关机构
南门建泉州戏院
相关机构
大光明戏院首映
相关机构
晋江县政府
相关机构
人民电影院
相关机构
泉州影剧院
相关机构
侨光电影院
相关机构
东湖电影院
相关机构
电影俱乐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罗溪镇
相关地名
河市镇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温陵
相关地名
桐城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