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报刊 广播 影视 音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2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报刊 广播 影视 音像
分类号: G215;G259.275.7
页数: 8
页码: 926-933
摘要: 本章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报刊、广播、影视和音像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报刊 广播 影视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报刊
  一、报纸
  民国4年(1915年),泉州同盟会会员许卓然、王泉笙、汤文河、傅无闷(振基)、陈允洛(祖烈)等创办泉州《新民周报》,主笔傅无闷,经理陈允洛。随后陈昌侯创办《复报》(周刊),主笔黄师竹。民国5年初,两报先后遭省督军李厚基封闭。民国13年,陈昌侯主办《闽声日报》,社长谢德,编辑吴藻汀,发行一年停刊。民国17年,新加坡归侨庄汉民创办《民众报》(半周刊),自任社长,经理赵祖建,编辑苏秋涛、王台晖,翌年被泉州驻军林寿国封禁。民国19年冬,国民党县党部创办《泉州日报》,社长朱世渊。后由张赖愚、陈荣祖相继接任,郑健魂任发行人,编辑潘柔仲、李文眉,址在玉犀巷镇雅宫(今艺术小学)。
  民国20年,省防军第一旅旅长陈国辉在叶祖仪策划下,由参谋陈昌侯出面创办《双江日报》,经理万国顺,主笔黄悟生,翌年被十九路军没收。民国23年,泉州国民党CC派创办《国民日报》,社长汪波,再由庄汉民、吴春晴相继接任,后商户拒订,只好停刊。民国27年5月厦门沦陷,《江声报》移泉复刊,社长叶清泉,不久因经费不继停刊。民国28年,晋江县商会创办《福建日报》,社长王鲁石,发行人谢杰英;纪昆仑、叶非英、姜劲风等人创办《大众报》(半周刊),发行人叶非英。民国29年,创办《抗建新报》(半周刊),社长唐景崇,总编柯日康、柯日成。民国30年,三青团泉州分团创办《青年导报》,社长张祖荫,编辑纪经邦。民国31年,王德仁创办《时代晚报》,自任社长,编辑蔡实挺。民国32年1月,《抗建新报》改名《群力报》,董事长林梦飞,社长柯日康(后由黄石茨继任),经理黄滋泽,编辑柯日成、王冬青。民国36年党团合并,《青年导报》易名《春秋报》。同年,叶子铨、吴捷秋、许炳基创办《晨曦报》,三日刊。此外还有一些小报。
  1949年9月,《泉州日报》、《福建日报》、《群力报》、《春秋报》、《晨曦报》等大小报刊一律停办,中共福建省第五地委创办《泉州电讯》,转载新华社电讯,负责人郭荫棠。12月,中共泉州地委创办地委机关报《泉州日报》,社长李英贵,1950年4月停办。1952年,中共晋江地委创办《晋江农民报》,1956年改名《闽中报》,1958年又改为《闽中日报》,同年7月改为《泉州日报》,总编朱展华。1961年,改为双日刊,易名《泉州报》,崔梦周、姚源堂相继接任总编,1969年4月停刊。1969年9月,泉州市革命委员会创办《三代会报》,负责人曾元生、曾天水,1970年8月停刊。“文化大革命”期间,各派群众组织所出的小报不下几十种,存在时间长短不一,但均为不定期报刊,非正式发行。1985年4月,中共晋江地委机关报《泉州晚报》试刊,7月1日正式发行,周焜民任副总编、总编。
  二、刊物
  民国24年9月,蔡芳泽、吴藻汀创办《闽南乡土杂志》,出版2期停刊。民国26年,晋江县抗敌后援会陈盛明创办《抗敌周刊》,后改名《抗敌画报》,陈家楫主编,又改名《歼敌画刊》,张玳蛹主编,共出版20期。同年,版画家庄五洲主编《福建画报》(月刊);中共党员许印滴、许耘(李铁)、李展在《泉州日报》社编印《福建导报》、《抗日旬刊》。抗日战争期间,画家许谷芬、史其敏创办《木刻画刊》。民国29年,一月漫画社黄紫霞创办《一月漫画》,民国31年停刊,计出版32期。民国34年,晋江县文献委员会陈盛明创办《晋江文献丛刊》,仅出版1期。
  1950~1960年,泉州没有创办刊物。1962年,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创办《泉州文史资料》,地区侨联、市侨联合办《温陵》,“文化大革命”中均停刊。“文化大革命”后,各类刊物纷纷创立。至1992年,鲤城区域内各种刊物近40种。
  第二节 广播
  一、有线广播
  1950年9月,在晋江县文化馆设立晋江县人民广播收音站,以收音机接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记录新闻,供地、县领导参考,并在西莱市场、钟楼、花巷、涂山街头、指挥巷口、南百商店、南门兜、聚宝街等处安置喇叭,宣传时事政策。1951年,晋江县人民广播收音站改称泉州市人民广播收音站,市委宣传部长兼任站长,编制2人,配合市文教科和文化馆开展工作,喇叭增至22只。1956年底,成立泉州市有线广播台,1958年改称泉州市有线广播电台,农村实现队队有广播,喇叭数增到957只。1960年3月,改称泉州市广播站,编制6人。1964年,喇叭700只,实行分点广播,市区点为开元公社新峰街,郊区点为满堂红公社王宫大队。1965年春,复称泉州市有线广播电台。1968年3月,实行军事管制;9月,成立泉州市人民有线广播站革委会,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播的新闻。1970年,安装广播载波机。1971年,自办专题节目和文艺节目,固定播音时间。1977~1978年,整顿、恢复全市广播线路,农村入户率(指安装喇叭)达到75%,全市喇叭约2.9万只。1978年,改名泉州市人民广播站。
  二、调频广播
  1973年8月,省广播事业局在清源山建105调频广播电台,市革委会、市广播电台参与筹建,1981年国庆节建成开播。1992年12月,鲤城区建立调频广播发射台,广播线路和调频发射两套传输同时进行。
  第三节 电影
  一、机构
  (一)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电影事务由晋江县政府管理。抗日战争期间,大光明戏院(兼放映电影)由三青团和国民党县党部管理。解放初,电影事务由泉州市政府文教科兼管,后转属文化局。1958年成立泉州市电影管理站,1980年改称泉州市电影公司。1981年,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设立电影管理站。1986年,泉州市电影公司改称鲤城区电影公司。
  (二)放映机构
  清宣统二年(1910年),泉州人王承宗购置一部摩擦电影机及数部西洋无声影片,开泉州放映电影之先河。民国2年(1913年),苏光敏开设启智戏院(兼放映电影)。民国5年,温陵、大众、鲤江、桐城等戏院(均兼放映电影)相继建立,不久或因火灾,或设备简陋,或管理不善而先后倒闭。民国17年,傅恩祺在南门建泉州戏院(兼放映电影),民国18年苏仁煦在泮宫口兴建大光明戏院(兼放映电影)。后又有晋江戏院、南星戏院(均兼放映电影)。戏院设通译,对无声电影的画面边映边插话讲解,帮助观众看懂电影情节。民国26年6月,大光明戏院首映有声电影《兄弟行》。抗日战争中,仅存大光明戏院,先后改名青年剧场、中正堂、安乐戏院。另外,民国时期泉州还出现友群、银光、友声3个民间合股的影业公司,均租赁戏院作为电影放映场所;晋江县政府有电影教育队,省教育厅特别教育电影队也到过泉州放映电影。
  1949年9月,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安乐戏院,改名泉州人民剧场,1950年9月改称人民电影院。1954年,建侨光影剧院,翌年竣工开业。1959年,人民电影院首映彩色戏曲片《陈三五娘》。10周年国庆节,泉州影剧院落成开业,为全省首家宽银幕影剧院,首映彩色宽银幕故事片《风从东方来》。1980年6月,原大众戏院改建为大众影剧院。1983年,大众影剧院在全省首映立体电影《欢欢笑笑》。1987年,侨光电影院在全省首映立体声35毫米片《霹雳舞》。1989年12月,东湖电影院建成,为全省首家放映70毫米超宽银幕、安装六声道立体声还音设备的电影院,翌年5月开业,放映《庭院深深》。1992年,全区有电影单位24个,其中城区电影院5个、对外开放和对内服务的电影俱乐部5个、农村影院3个,共有座位15428位,另有11个农村流动放映队。
  二、发行
  民国时期,泉州无统一的电影发行网,影片常由经营单位直接往厦门向影商或影业公司租赁。
  解放后,市区实行影片分级排映,国营专业影院首轮供映,部门办的影院、俱乐部在二、三轮供映。几个国营专业影院利用时差使用一个胶片,设专人跑片供映。改革开放以来,35毫米影片的投放重点保证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好的影院,适当照顾军映点,重点影院经常投放强片,实行利润分成。80年代,电视机普及,加上歌舞厅、舞厅兴起,电影的发行和放映受冲击,影业萧条。1985年,市电影公司取消定期排片,实行按需订片、供片、定租的办法,各放映单位开放竞争。1989年,电影公司开始经营电影录像。1990~1992年,电影公司成立电影录像带发行站及电影录像带经营部,由个人承包经营,每年提取管理费。
  第四节 电视
  一、差转台
  1973年,在清源山顶建50W(黑白)电视差转台,翌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每周二、五晚上转播省台节目。1979年春节,清源山105电视转播台开播,原差转台撤销。1991年,扩大电视覆盖面,在罗溪建兴及钟山旗尖分别建电视差转台,1991年10月和1992年1月相继开播,转播省台和泉州电视台的节目。
  二、有线电视
  1991年2月,筹建泉州有线电视网络,12月31日开播。
  三、拍摄与创作
  1984年,市文化馆与省电视台合拍泉州民俗电视艺术片《闹花灯》,获中央电视台一等奖;省电视台拍摄陈日升创作的民俗电视艺术片《泉州风情》;陈瑞统的《潮声帆影刺桐港》获全国电视片银帆奖。1985年,陈瑞统创作《故乡泉州》、《浩气雄风传千秋》、《火树银花侨乡春》等电视片脚本,中央电视台播出。1987年,陈瑞统创作《侨乡春——泉州乡镇企业巡礼》、《惠安女》、《神奇的石头城》等电视片脚本,中央电视台播出。1991年,陈瑞统创作的《古刺桐港》电视片脚本、彭志军创作的专题片《瓷魂》电视片脚本(上、下集)获省优秀电视节目奖、优秀创作奖。
  第五节 音像
  1979年,建立泉州戏曲艺术唱片厂,附属泉州市人民广播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是全省广播系统首家音像制品的涉外企业、全国第二家生产盒式立体声带的企业,从事来料加工泉州地方音乐、戏曲录音盒带,拥有版权,主销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加强泉州民间音乐、戏曲的对外交流,维系“三胞”爱国爱乡的情愫。1985年,与香港温陵戏曲艺术唱片公司合作创办泉州磁带有限公司,生产空白盒式带,产品绝大部分外销。1987年,出现个体电子游艺室。1988年,区电影系统各影院陆续开设录像放映室,文化馆、文化站创办录像室、录像带出租点。1989年6月,泉州戏曲艺术唱片厂因市场疲软而停止生产,10年间共录制泉州民间音乐及戏曲22万盒。1992年,全区有电子游艺室74家、录像放映室34家、录像带出租点7家。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