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1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艺术
分类号: J124
页数: 8
页码: 919-926
摘要: 本章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艺术发展情况,包括绘画、书法、摄影、工艺美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等方面。
关键词: 艺术 文化事业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绘画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陈登,精字画。明代,陈良楚工诗善画。明中叶,王弼工书画,善塑诸仙佛像,有《雪山寻梅图》遗世;清源山道士董伯华贻赠东街郭家寻丈巨制《雷公轴》6幅,绘雷、雨、风、云、日、月之神(为市文管会收藏),体现当时泉州人物画的水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谢巩善作山水画,吴方皋绘画风格洒脱,时人争购。此外,泉州天后宫大殿中龛壁有《湄洲妈祖圣迹图》,布局恢宏,技艺娴熟;市文管会收藏的《泉州十景漆画屏风》,绘有《清源鼎峙》、《紫帽凌霄》、《笋江月色》、《洛阳潮声》、《紫云双塔》、《关锁烟霞》、《三洲芳草》、《朋岭留云》、《凤麓春晓》、《星湖荷香》,每幅章法各异,结构却浑然一体。道光元年(1821年),阮孙龙擅人物画、行乐图、全家福,又善画马,画面清秀,形神毕肖;其子阮积山,绍承父艺,兼擅道释佛像,开设阮积山画室;积山之子阮法生,仍袭画业。其时泉州画师还有朱景松、周肇元、倪光伴等。清末民初,龚樵生的紫藤、菊花等花卉画,为时人推重。五四运动后,西画流行,泉州各中学聘请外省西画画师执教,一些青年往上海或海外学习西画。民国37年(1948年),《全国美术年鉴》载有泉州国画家黄紫霞、李硕卿、顾一尘、林英仪、杨吉爻、吴浚川、史其敏,西画家颜国祥、苏瑞庭、庄垂纶等人的作品及传略。
  解放后,老画家佳作迭出,画坛新秀头角峥嵘。1957年,蔡展龙的《艺人江加走故居》参加全国青年美展获奖。1958年,李硕卿的国画《移山填海》赴京参展,入选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后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59年,李硕卿、陈大业、陈书涛合作的《惠女水库》参加全国美展。1963年,陈登标、吴茂全合作的《农村文化站》参加全国美展,由华东区出版,辽宁博物馆收藏。1964年,李硕卿、黄达德合作的《风展红旗如画》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73年,黄清琪作的《从实践中来》参加全国美展。1977年,李硕卿、黄达德合作国画《宝石敬献纪念堂》,黄清琪、杨亚萍、陈胜民合作国画《盼到了》,均参加50周年建军节全国美展。1978年,林剑仆作油画《侨乡新灯》参加建国30周年美展。1980年中秋节,举办林英仪、张晓寒国画联展。1982年,蔡沧州的国画《酿》、林剑仆的油画《海婴》、林聪权的国画《李清照词意》,均参加全国青年美展。1983年,李硕卿的国画《泉州东西塔·洛阳桥》、黄达德的国画《八月石井》、吴永安的油画《阳光下》、丁大年的油画《新居》、郭宁的油画《遥远的星》,均参加全国侨乡风貌画展,赵建莹的油画《洗衣歌》参加全国卫生美展。1984年,陈章鹏、汤祥明、林剑仆、陈立德、吴永安合作的大型壁图《文化·贸易·友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丁大年、郭宁合作的油画《特区交响曲》,杨一鸿的宣传画《绿化大地,美化环境》,郭宁的水彩画《童心》,洪敦品、杨一鸿合作的漫画《侨乡风情》、《海峡新事》、《特区企业的×÷+-》,均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1988年,陈登标的国画《余热》参加全国首届神龙杯老同志书画篆刻大赛,获优秀奖。1989年,陈立德的漆画《皓月红烛》参加全国第七届美展,获金牌奖。1991年,叶俊钰的国画《鱼乐图》参加国际中国画展,获二等奖。
  第二节 书法
  唐代,欧阳詹的书法作品有石刻《马宴墓志铭》、《福州佛记》,今城区遗存其“不二”匾额书迹,欧阳修对其书法十分欣赏。开成三年(838年),进士陈嘏工隶篆。宋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进士郭咸善隶书;两任泉州郡守的蔡襄,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今存有《万安桥记》碑石;朱熹墨迹有题通淮关岳庙的“正气”及不二祠(今第三医院内)的“小山丛竹”,文庙的“明伦堂”。北宋时泉州郡学重刻淳化阁帖十卷,为历代丛帖,称“淳化阁帖泉州本”,或称“泉州帖”,盛行一时。南宋嘉定间(1208~1224年),旧板残损,庄夏重新摹刻。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常性增刻释文。此后翻本益多,有四十二泉之称。泉帖虽为翻摹,但底本真实,故笔势风神尚存。嘉靖年间(1522~1566年),贾似道所藏阁帖摹本盛行,泉本之席遂为所夺,逐渐散失,已无完帙(现只存残本一册,皆王羲之书)。明代,泉州工书法的有杨曜宗、倪维哲、温良、郭宙、郭隆詹、庄一俊、李璧等;李贽善书,瘦劲险绝,铁腕万钧;张瑞图书法奇逸,尤擅行草,其书迹在慈济宫有“真人所居”,在通淮关岳庙有“充塞天地”,在开元寺有“法界藏身”,在承天寺有书写王十朋的《承天寺十奇诗》及“香积厨”,在浔尾有“李先生祠碑”,在林欲楫府第门有“于门”;陈于玉善书法,所书“紫云屏”立于开元寺照墙上。清代,洪承畯擅行草,其书迹有莲心寺的“大乘莲心”、通天宫的“唐忠烈祠”、开元寺的“清净法身”等;庄麟、诸葛倬、黄志焕、黄日祚、何文龙、黄抟扶、方翀、谢巩等均善书;庄俊元在开元寺有“龙吟”、“虎啸”,在海印寺有“大海潮音”等书迹。清末及民国时期,曾遒书法兼容欧颜,陈蓁善隶,蒋抱一师髯翁而不拘其法,陈允洛工楷书,陈家楫、许吉甫擅魏碑,李根香宗六朝,张味莼善甲骨金文;弘一法师书法敛神藏锋,超然脱俗,书迹遍布城区各寺庙宫观。
  解放后,社会上流行钢笔书写,毛笔书法一度冷落。1957年,黄紫霞、王冬青、吴浚川的行草及张味莼的草书参加市首届书画展。1963年,举办林英仪书画展。1964~1965年,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地、市职工书展。1965年,曾一白书法作品参加全国书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风行黄光汉行楷。80年代,全国兴起书法热,泉州学校开设书法课,书法爱好者骤增,先后成立市书协和青年书协,老书法家重展风采,青少年新秀崭露头角。1981年,举办古字画展览,市文化馆邀请福州陈清狂、沈觐寿、林暖苏、吴勋等名家座谈,并举办书画展。1982年,陈敦三书法作品参加全国书展,蔡展龙、林剑仆应邀往福州举办二人书画展。1984~1986年,泉州书法家丁明镜、林铿锵、王民强、王乃钦等先后多次参加全国书展。1986年,12岁的林少宏的作品参加全国少年书赛,获第一名,被誉为少年书法状元。1987年5月,市青年书协、青少年宫联办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10月,市书协、工人文化宫、香港书谱社、《弘一法师全集》编委会联办纪念弘一法师圆寂45周年书法篆刻展,展出弘一法师遗作11件,海内外书家作品250余件,刊印展品集;11月,泉州、厦门两市青年书协在市青少年宫举办书展。1988年,李德谦、王乃钦、丁明镜、林铿锵、林汉宗、陈敦三的作品参加全国书展。同年12月,市青少年宫、青年书协举办12名青年书法篆刻展。1989年1月,市书协在工人文化官举办首届书协会员作品展;9月,市民盟举办建盟40周年书画展;10月,省文史馆书画展在市文化宫展出。是年,王乃钦、李德谦、林铿锵、陈祥耀等人的书法作品参加全国书展。1990年,陈祥耀在省美术馆举办书展,黎明大学举办梁披云书展,青少年宫举办蔡宗伟书展,市老年大学举办老年书画展。是年,参加全国书展的有陈敦三、王乃钦、蔡宗伟等人的书法作品。1991年,黎明大学举办梁披云诗意书画展;丁明镜、李德谦、陈敦三、蔡宗伟、谢连明等人的书法作品参加全国书赛;吴耀堂、吴捷秋、丁明镜、蔡展龙在威远楼举办四老书展。1992年,丁明镜、谢连明、蔡宗伟、李德谦的作品再次参加全国书展,市书协、佛协联办纪念弘一法师圆寂50周年书法篆刻展,市书协举办二届会员书法篆刻展。
  第三节 摄影
  清光绪六年(1880年),摄影传入泉州,有人开设照相馆营业。至民国38年(1949年),市区照相馆约20家。1953年,照相业合并为罗克、良友、真宛然、美美、真真、星星、时代等7家。随着社会进步,摄影逐渐向新闻、广告、艺术照发展。1958年,地区侨联主席傅维丹倡议成立泉州摄影协会,《泉州日报》首次刊登新闻照片。60年代,摄影创作仅限于摄影协会会员内部观摩。1974年25周年国庆,泉州市举办美术作品展,史其敏、杨湘贤、黄必贤均有摄影作品参展。80年代,彩色摄影冲印迅猛发展,泉州摄影艺术创作展览活跃。1981年,市区举办4次摄影展览,作品200多件。1982年,黄必贤的《同奏团圆曲》获省对台影展优秀作品奖。1983年,市业余艺校摄影班举办泉州历史文化名城风光影展;全国13个历史名城职工摄影艺术作品在泉州举行首展;杨湘贤举办《腊月刺桐红——西哈努克访问泉州》专题摄影作品展;沈如瑜《喜盈门》获省首届青年摄影作品三等奖。1964年,成立泉州摄影家协会,泉州、扬州、宁波、大理四市摄影艺术作品联展在泉州首展。1985年,黄必贤的《根在大陆》组照刊于《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黄鹭璇的《岭畔农家的小轿车》获省新闻摄影学会新闻照片二等奖。1986年,中国摄影学院泉州辅导站成立;朱煌年的《伞舞》获省金棕榈摄影展银奖。1987年,杨湘贤的《继往开来》参加闽南金三角影展获二等奖;张加升的《为了广厦千万间》获全国十六城市职工摄影作品优秀奖;吕金阔的《我当建筑工人》、《瞧!他在等你》参加省建设系统影展获二等奖;黄百宁的《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基本观念和新观念》在省摄影理论年会上获优秀论文奖。1989年,林水坤的《乘风归去》参加40周年国庆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优秀作品奖;蒋长云的《鱼跃星空》参加全国及省农林摄影作品赛,分别获优异奖和特别优异奖,《暮色苍茫迎归舟》获二等奖;吴其魁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参加抚顺杯全国第二届农民摄影艺术大赛展,获铜牌;徐光造的《见识》获省科技影展一等奖;李祖耀的《迎春舞》获首届八闽春意浓影展优秀奖。1990年1月,举办李祖耀、侯卫红、黄元青、黄其平摄影艺术作品联展;是年吴其萃的《花落人亡两不知》、《闽台弦友奏乡音》获武夷杯旅游新闻作品评比银牌,《龙飞凤舞》获黎明龙光杯全国摄影比赛二等奖。1991~1992年,黄百宁的《流水春风》、《惊涛拍岸》、《紫云双塔》分别送往日本、澳大利亚参展;鲤城区有9人的作品入选全国展(赛)。1992年,邱文达的《君行早》获省摄影函授学院影展二等奖;缪志展的《拘魂》获省高校二届影展银牌。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雕塑
  (一)木偶头像
  清代,有300多个木偶戏班,从事木偶头像雕刻的作坊应运而生。光绪年间(1875~1908年),西来意、周冕两铺最负名气。抗日战争时期,经济萧条,老艺人相继染疫身故,几濒绝传;江加走继承父业,潜心琢磨,技艺卓绝,其作品善于突出各种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逼真传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解放后,江加走的作品由原有50余种木偶头像发展至280余种不同行当、不同脸谱及不同人物性格的造型,开拓木偶头像雕刻的新天地,并随泉州木偶戏的演出而饮誉全国,驰名世界,国际友人誉之为“木偶之父”。1958年,出版《江加走木偶头像雕刻》专集,作品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年鉴》。其子江朝铉绍承父艺,并有创新。70年代,林聪权发展创新木偶头像雕刻,以斩截飞动之刀,刻奇崛灵秀之形,栩栩如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美展,编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被中央文化部、日本博物馆、台湾博物馆收藏。
  (二)佛(人)像雕塑
  泉州素称“泉南佛国”,佛像雕塑名师辈出。明中叶,王弼善塑诸仙佛像,传世作品有关羽、关平、周仓及天妃神像、郎君(后蜀孟昶)立像。清末,泉州有西来意、西明国、西藏国、西方国、芦山国等雕佛铺,名匠有许陋(塑元妙观、东岳庙神像)、马棣(塑天后宫之千里眼、顺风耳)、洪却、黄友泽、姚松明等。民国时期,詹鸣皋、詹振辉、蔡尚、鲍虞、九定等皆一时名手。
  解放初,西藏国雕佛铺詹振辉(詹鸣皋之子)为市文管会塑造郑成功大型座像,后任教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参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制作《强渡长江》大型脱胎屏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黄道婆》大型脱胎立像。70年代退休后,应邀主持重修浙江宁波天童寺、育王寺所有佛像雕塑工程,晚年为重建泉州承天寺大雄宝殿雕塑三世尊佛。
  王静远为泉州另一塑造佛像及脱胎工艺名家,1953年塑造李卓吾立像,参加晋江专区工艺美术展并获奖;1964年塑造弘一法师像,并为泉州历史人物馆塑造历史人物像;1965年受聘于泉州陶瓷工艺厂。晚年为厦门南普陀寺、莆田广化寺、宁德支堤寺等修复或重塑佛像。
  (三)其他雕塑
  装饰陈设木雕泉州木雕工艺包括建筑装饰雕刻、家具用品装饰雕刻、人物动物陈设雕刻。解放前,泉州的寺庙及城乡民居常大量用木雕装饰,大多雕刻历史故事人物、花卉山水、飞禽走兽,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天后宫、府城隍庙、孔庙、关帝庙、杨阿苗故居等处的木雕,体现泉州1000多年来木雕工艺的高超水平。泉州人历来对家具用品装饰颇为讲究,举凡家居用具(床、桌、橱、梳妆台等)、婚丧喜庆用品(花轿、神轿、神龛、主亭等),均在正面雕刻后漆朱贴金,富丽堂皇。男子结婚用的雕花木床的垛数(规格有廿四、廿二、二十、十八、十一、七)越多,就显得越有身份。民国时期,泉州城乡从事制作家具用品的木匠、锯花工、刻花工、车只工、油漆工、绘画工数以千计,作坊店铺数十家,较集中在义全后街、南岳后街。解放后,房屋建筑以钢筋水泥、砖石为主,家具用品流行新款式,少有装饰,木雕工艺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人物、动物和其他陈列品雕刻,以寿星、观音、弥勒佛和虎豹狮象等雕品最具特色,有龙眼木雕、白樟木雕、黄杨木雕和金漆木雕。改革开放后,青年艺人卢思立创作黄杨木巧雕《钟馗》,巧妙运用木材的天然形态,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龙眼木巧雕《悟》获得全国第四届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希望杯。
  彩塑泥偶泉州彩塑泥偶业早就很发达,店铺集中在亭前街(今水门巷口至南岳),品种有土地公、观音、关公、掌中木偶头、龙王头、泥娃娃,还有首尾能摆动的泥兽、会叫的泥猫、会啼的泥鸡、会爬的泥龟和青蛙、会摇头晃脑的丑县官、趣味盎然的不倒翁、戏曲人物和盆景,销量很大。后受新式玩具冲击,至解放前夕只剩义全后街1家。解放后,仍有人制作彩塑泥偶。1959年,张桂林制作的泥彩塑民间玩具龟、蛙、鲎、金鱼参加世界儿童玩具展览,受到国际友人赞誉。改革开放后,泉州生产新彩陶,品种有仿古铜器、仿名贵瓷、斑纹彩陶等,色彩稳重,纹样奇特,造型生动,刻划出千姿百态的人物、飞禽走兽,被誉为国内首创的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新型工艺美术品种,获省优产品证书,产品远销国外。
  锡雕泉州锡雕始于北宋,至清中叶盛极一时,在城区形成一条打锡巷,店铺作坊有30多家。泉州锡雕品种繁多,数以百计,造型简练,典雅美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闽南风格,有供陈设的八仙龙烛、莲花斗灯、果盒、大花瓶、香花灯果,有供欣赏的人、佛、塔、亭、盾、奖杯,有家具日用品餐具、酒具、茶具、杯、盘、盏、煖锅、首饰盒。泉州最古老的锡雕铺为连发祖铺,其与台湾名匠刘青司合作的双层莲花拱斗蟠龙斗灯,结构精巧,造型优美,玲珑剔透,富丽堂皇,为富裕人家长案桌上的主要陈设。抗日战争开始,泉州锡雕业逐渐凋蔽。解放后,连发祖铺的第四代传人杨炳坤在50年代制作锡雕天官和锡雕东西塔,远销东南亚;1972年锡塔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南京博物馆收藏。1982年杨炳坤逝世后,其子杨峰岩运用传统技艺制作旅游纪念品“维纳斯温度计”,获全国旅游优秀产品奖。
  二、漆艺
  (一》漆画
  解放前,泉州木家具如床、橱、桌、屏风等,常有漆画作装饰,产品行销国内外。1954年晋江地区民间艺术展览会展出明清时期的两座漆屏风,一座透雕花鸟人物,施以金粉和各色染料,各具姿态,栩栩如生,辉煌夺目;一座刻画单线平面图古泉州八景,敷以大青大绿,十分古朴。前者已运往北京保存,后者由泉州文管会保存。除屏风外,卧室的床、橱、桌也常用花鸟和戏剧人物漆画作装饰。解放后,流行新式家具,漆画得不到发展。1974年,泉州美术工艺公司陈立德对传统漆画加以改革创新,1985年创作《凉山姑娘》,1986年创作《皓月火烛》,均获省级、国家级奖励。
  (二)脱胎漆器
  1958年,泉州美术工艺厂詹梓泽与国画家李硕卿合作制成仿古青铜脱胎漆器,具有厚重的质感,制作方法与福州不同。产品有仿古铜文物、动物、器皿、佛像和古今人物造像。第一批制品有毛泽东的半身仿铜像和仿铜狮。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对雌雄大金狮和缩小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制作精细逼真。大金狮1959年参加福建工艺美术品献礼展览,后陈列于人民大会堂(一说运赠古巴)。此外,詹梓泽创作的仿周朝青铜犀尊也是难得的精品。
  三、刻纸
  民国以前,泉城刻纸技艺发展缓慢。民国时期,泉州艺人李尧宝潜心临摹《古今名家画谱》,观察宫观寺院建筑图案,形成独具风格的民间刻纸艺术。其刻技娴熟精练,能在多层色纸上缕刻,一次完成作品,刀法挺秀,线条流畅,举凡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1956年,出版《李尧宝刻纸集》,1978年作品赴日本展出,载誉归来,《中国美术年鉴》载其传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载其事迹及作品。
  四、灯品
  泉州民俗节日多张灯结彩,元宵、中秋流行赏灯,因而兴起制灯业。宋明两代,泉州制作花灯十分考究,精巧异常,蜚声海内。明张岱《陶庵梦忆》曾记述杭州灯会委托泉州精制花灯一事,云:“造灯十架,凡两年成。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灯品繁多,有天灯、门口灯、大红灯、宫灯、红枣灯、玉帛灯、莲花灯、折叠灯、鲤鱼灯、走马灯、公鸡灯、双鱼灯,而以料丝灯为妙品。解放前著名的花灯制作有北门窟仔池、新门街莲灯巷制作的莲花灯,打锡巷的锡灯,北门县后街的狮灯,南街角灯铺的琉璃灯。解放后,历年佳节常举办盛大花灯展并评奖,推进花灯工艺不断创新。李尧宝抢救濒于失传的花灯精品丝竹灯,并运用立体几何图形创作多角绣球灯、宫灯、磬灯、双鱼灯,晶莹剔透,精美绝伦,在多次博览会中获得好评,1978年赴日本展出载誉归来。1988年,李尧宝、陈天恩、卢金钗、陈昌士等应邀往菲律宾马尼拉举办泉州花灯展,为期10天,观众达25万人次。
  五、制花
  泉州素有冠花、簪花遗俗,遂有制花作坊兴起,花巷是泉州制花作坊集中地,王万胜和陈晋发两家最为出名。民国时期,陈德良专业制花,50年代首创通草纸花,几可乱真。1959年,晋京展览,郭沫若为之赋诗:“手下运东风,放出百花红,劳心结劳力,精巧夺天工”,京华报刊盛赞其为“制花神手”,作品被国家列为外交礼品馈赠国宾。陈德良谢世后,其夫人蔡淑惠、子陈呈章、徒郑华森、庄文山绍承斯艺,创新发展。1965年泉州建立工艺塑料厂,1980年建立人造花厂,制花工艺由通草纸花发展为纺绸花、香型塑料花、涤纶花,由手工制作而半机制,而机模冲压,有枝花、盆景、挂藤、叶瓣、花朵五大类近5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港、澳、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竹编
  唐代,泉州已有竹制家具,明何乔远《闽书》载:“福、兴、泉以竹为编”。但历代只生产农业用具及生活用品,没有形成文化艺术品。解放后,李硕卿指导艺人潘宗山、林进海创制改良竹编,有雀目、瓣形、旋花、平顺等编织技法,研制防蛀、染色、斑点纹样装饰,品种有瓶、罐、篮、盆、樽、盂、壁排屏、花插、花薰、鸟笼、台灯、落地灯、灯罩等,还有仿古造型,计500多种。仿古造型的竹编,以黄褐为基色,间以深红、浓黑,然后喷上高级油漆,具有古雅厚重的民族韵味。1982年5月,泉州工艺竹编在全国竹编质量评比中获竹篮类第一名。历次国际博览会展览均载誉而归。
  七、采扎
  采扎源自民俗糊纸、纸扎,扎制鳌山、冥厝、魂桥、纸俑,后又扎制古装人物作陪嫁摆设品。历代均作为迷信活动用品,没有多大改良,解放后才有较大发展、提高。1953年,晋江专区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展览,泉州陈天恩等20名艺人创作大型《鳌山》参展,引起观众注目,又制《水漫金山寺》、《牛郎织女》、《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作品参加华东地区工艺美术展览,好评如潮。1954年,成立泉州美术工场,采扎门类由陈天恩、陈沧浪主持,带徒传艺,卢金钗、陈昌士、张丽华诸徒脱颖而出。1957年,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泉州戏曲采扎工艺》,载入陈沧浪、卢金钗的作品。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泉州采扎》画片一套12张,上海博物馆陈列泉州采扎作品《黄道婆》;福建人民出版社刊印《福建工艺美术选集》,收入卢金钗的作品《张飞》、《武松打虎》;卢金钗的《播种》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评为优秀作品,张丽华的《梁红玉》参展也获得好评。改革开放后,泉州采扎制品畅销国内外。
  八、刺绣
  泉州刺绣独具特色,有金银线绣、绒绣、金绒混合绣和金苍绣(俗称凸绣)等,绣品有龙蟒桌裙、寿幛、被面、妇女衣裙、喜彩楣、朝服、戏服、佛袍等。宋代,泉州城东隅有个衮绣铺,就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明清间,泉州戏班戏服需求量大,推动刺绣业发展。清末民初,泉州有大小绣铺数十家,从业人员三四百人。
  解放后,老艺人许玉芳、赖金狮等以传统金苍绣、绒绣为基础,吸收苏州乱针技法,结合传统散套针技艺、青发丝工艺,绣制山水图幛、人物肖像,后又新创丛针绣,绣品《列宁像》为省博物馆收藏。80年代后,金苍绣龙蟒桌裙、福禄寿幛、彩楣、戏服等绣品,远销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地,供不应求。
  第五节 其他艺术
  一、木刻
  抗日战争时期,泉州盛行木刻版画。晋光小学教师庄五洲指导学生创作抗日木刻画;白燕艺术社推广木刻刀具,泉山书社、新南书社等多次举办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的木刻画展览;泉州《福建日报》、《大众报》、《青年导报》均辟木刻画专栏,并有《木刻画报》发行,庄五洲和朱豪杰的版画名噪一时。解放后,洪敦品有版画作品发表。
  二、篆刻
  明代,郭隆詹“校金石,刻古书”,李贽有金石篆刻作品集遗世。清代,颜超,工篆隶石刻,有《西畴印谱》遗世;陶碧著《印义图谱》、《印镜》各1卷;陈庆镛精金石考古,著《古籀考》;陈棨仁编纂《闽中金石录》,是影响全省的金石篆刻文献。民国时期,龚樵生著《金楼印存》,陈家楫有“天下为公”、“抗战建国”等印谱行世,李根香也存有篆刻遗迹。弘一法师的篆刻精品刊印成集,为稀世珍品。
  解放后,林剑仆、张嘉滨等均有篆刻佳作。1987年,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纪念弘一法师圆寂45周年书法篆刻展。1988年,在市青少年宫举办12位青年书法篆刻展。1992年,市书协举办市第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