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1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学
分类号:
I206.7
页数:
4
页码:
916-919
摘要:
本章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文学发展情况,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和文学理论等方面。
关键词:
文学史
文学研究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散文
唐贞元八年(792年),中唐古文运动先驱、进士欧阳詹著《欧阳行周集》10卷,除诗、赋外,有记、传、铭、颂、箴、论、述、序、启等。五代,泉州刺史王审邽及其子王延彬创招贤院罗致时贤,黄滔、徐夤、崔道融及流寓泉州的韩偓、詹敦仁等先后应招,50年间著述逾20集。北宋,曾会(字宗元)著有《杂著》20卷、《景德新编》10卷。南宋,傅自得著有《至乐斋文集》33卷。自宋元至明,善作古文辞者不下百余家。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李著《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焚书》、《续焚书》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陈庆镛冒死上《申明刑赏疏》,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朝野争传,此外还著有《籀经堂文集》、《籀经堂类稿》。清末民国期间,同盟会会员陈允洛著有《陈允洛文集》,王雨亭著有《东北印象记》,黄紫霞著有《流东拾零》。抗日战争中,司马文森作《粤北散记》、《桂北散记》、《饥饿的广州》;朱绪作《未完成的杰作》、《海恋》、《和平之后》;单复出版散文集《金色的翅膀》。
解放后,出版散文集的有黎丁的《怒向集》,何少川的《古榕魂》、《故乡的花》,单复的《多棱集》、《玫瑰香》、《单复散文集》,陈瑞统的《刺桐赋》、《写给大海》,陈志泽的《泉州漫笔》,陈日升的《蓝蓝泉州湾》,何骞的《蓝波集》,万国智的《“爱情之邦”的沦亡》,林鼎安的《侨乡传说》,傅崧山的《海天白鸽飞》,赖春檺的《旅游随笔》,黄锭明的《致远集》,龚书绵的《芳草山庄》、《龚书绵散文集》,陈志英的《怀远集》。创作报告文学的有陈瑞统的《“赤兔马”创业记》,吴瑞骋的《匹克之歌》,徐亮的《酱油·人生·创业》,司马文森的《新中国的十月》、《会师记》,傅溪鹏的《戈壁传》、《北京生命线》、《冠军之路》、《蓝色的成方圆》、《起死回生》,黄远的《中国医生和英国战俘》等。
第二节 诗歌
唐代,泉州人诗作辑人《全唐诗》的,欧阳詹394首,许稷2首,刘乙1首,颜仁郁2首,王延彬2首。未录入《全唐诗》的,陈嘏著有《霓裳羽衣曲》,王肱作《无题》古诗130首。宋初,陈从易、杨文雄著有《泉山集》20卷;谢伯初有《景山集》遗世,其妹谢希孟亦善诗,遗诗百首;黄薮、胡靖均有《诗文集》;郭咸有《拙庵杂咏》;李邴词9首收入《全宋词》;还有吕造、苏随、陈知柔、赵不慢、黄子中、胡仲弓、林外等40余家均有诗作。元代,蒲寿晟有《心泉诗稿》6卷;释大圭有《梦观集》;王翰有《友石山人遗稿》1卷。明代,黄凤翔、詹仰庇、苏濬、黄润、李源、黄克缵、黄景昉等均有诗名。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梧、朱汶、陈鸥、江一鲤、于宗亮(女真族)结为五子诗社,刊印《五子诗集》。万历年间(1573~1619年),何乔远、何乔迁、林文恪、陈及卿、李世桢结社吟咏,人称“温陵五子”,还有女诗人郭解卿、苏姒卿、潘燕卿均有诗集问世。明末,同安人阮旻锡在泉州创立泉山诗社。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丁炜(回族)著有《问山诗集》、《紫云词》、《涉江词》,词作品收入《清词钞》,较有成就的诗人还有粘本盛、黄日祚、陈宝钥、陈允鸿等,女诗人有丁报珠(丁炜之女)、何佳宝、吴班,皆有诗集问世。咸丰九年(1859年),泉城许祖淓、龚显曾、陈棨仁、黄梧阳创立桐荫吟社,有甲乙编诗集行世;龚显曾、陈棨仁合编《温陵诗纪》,选录历代泉州名家诗作。清末民初,龚显曾著《薇花馆诗存》,陈棨仁著《藤花馆诗录》,许祖淓著《聊中斋遗稿》,林骚著《半村诗集》,苏大山著《红兰馆诗钞》,汪煌辉著《古莲花庵诗存》,曾振仲著《桐阴旧迹诗》,吴增著《吴桂生诗钞》,苏镜著《东宁百咏》。民国22年(1933年),泉州成立温陵弢社,有《弢社吟稿》印行;白话新诗创作有顾一尘的《四月集》,陆蠡的《海星》。民国34年端午节,泉城诗坛耆宿、新秀林骚、汪煌辉、吴增、苏大山、李幼岩、洪禹川、王冬青、陈祥耀等20余人,在《泉州日报》刊登吊屈原及抗日诗作。
解放后,白话新诗盛行,少有古体诗词。新诗作家陈志泽有《乡音》、《拾贝》、《南国琵琶》和散文诗《爱的星空》、《相思树》;陈祥耀有《哲诗集》;方航仙有散文诗《乡镇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陈瑞统有《潮声》、《侨乡抒情诗》;任越有《林长青诗集》;蔡芳本有《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秋筱有《不泯的心迹》。80年代,海内外泉籍文人兴起古诗词热。1985年,成立刺桐吟社,社员50余人。1989年,泉州离(退)休教师的诗词爱好者成立清源诗社,社员62人,经常开展吟咏活动。至1992年,刺桐吟社出版《刺桐吟草》3集,清源诗社出版《泉州清源诗刊》6集。
第三节 小说
五代,泉州人王肱有记事小说作品《济状》。北宋,曾慥有《高斋漫录》、《集仙传》及《类说》中的部分篇目。南宋,庄绰(季裕)作《鸡肋篇》。明代,《泉州金氏族谱》附载传奇小说《清源丽史》;林孕昌著《大笑集》;李贽著《山中一夕话》、《异史》。此外还有传奇小说《荔镜传》,源自民间梨园戏《荔枝记》,经明代文人改编而成,是泉州民间《陈三五娘》系列文化之一,至清代计有6个重刊本,改名《奇逢集》。
民国17年(1928年),黎明高中学生何应泉(笔名司马文森)发表短篇白话小说《鹰》、《壮丁》、《呆狗》、《入籍》、《土地》等。巴金于民国19年、21年、22年三次逗留泉州,著小说《春天里的秋天》,翻译小说《父与子》。抗日战争期间与解放前夕,司马文森创作长篇、中篇、短篇小说《雨季》、《人的希望》、《尚仲衣教授》、《转形》、《成长》、《一个英雄的经历》、《东江一少年》、《危城记》、《南洋淘金记》以及《娘惹》、《南洋寻夫记》等。
1950年,旅居新加坡、马来亚的泉籍作者剑平(叶在甲)发表短篇小说集《第一次飞》。1956年,黄远发表中篇小说《总有一天》(作家出版社出版)。196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司马文森长篇小说《风雨桐江》风行全国。1983年,杜成维的中篇小说《缉私队长》、陈廷基的短篇小说《鸭司令》相继发表;泉籍旅日作家陈舜臣创作长篇历史小说《郑成功》和《鸦片战争》;叶大波翻译小说《紫樱花》、《情报局的儿戏》。1984~1992年,小说著作有涂元渠的《水磨》,王钦之的《龙虎风云》,萧琴的《袈裟情缘》、《爱情无童话》,陈廷基的《姑嫂塔》,魏献宗的《南蛮魂》,林鼎安的《破产之后》、《爱心在消逝》、《蜜月中的最后晚餐》,王毓欣的《啊!木兰村》、《活宝阿乐伯》,万国智的《跟踪》,黄一虹的《海祭》,徐亮的《生活》。
第四节 文学理论
唐代,欧阳詹著《自诚明论》,阐述文学创作主张。宋代,陈知柔著《休斋诗话》,曾慥著《高斋诗话》,表述各自的诗歌创作见解。明中叶,李贽著《童心说》,阐述其美学思想与文学创作主张,同时还评点小说、传奇,涉及主题挖掘、关目设置、情节安排、人物刻划、语言运用以及曲白、音韵等;李贽的《古文法眼》和黄景昉的《古文等卜》,皆为写作古散文的理论著作;黄景昉的《读诸家诗评》、《双声叠韵谱》,则为诗歌理论著作。清代,黄中球的《芙蓉楼诗说》,蔡常云的《瞻岵诗话》,黄启太的《词曲闲评》,陈科捷的《静学居诗话》,龚显曾的《〓斋诗话》,都是诗词歌赋的理论著作。
解放后,泉州文学理论研究著作,黄侯兴有《郭沫若的文学道路》、《郭沫若历史研究》、《郭沫若文艺思想论稿》、《郭沫若文学研究管窥》、《女神时期的郭沫若》、《郭沫若》等研究郭沫若文学思想的专著;叶子铭有《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下册),庄钟庆有《茅盾的创作历程》、《茅盾史实发微》,均为研究茅盾文学的专著;黄侯兴有《鲁迅历史观探索》,孙立川有《鲁迅研究所探微》,何建华有《鲁迅论中国古典文学》、《鲁迅的诗歌理论》、《鲁迅是怎样形象地总结辛亥革命》等,均为研究鲁迅的专著;黄侯兴有《文学的基本原理》(上、下册),叶子铭有《中国现代文学史》,黄政枢有《新时期小说美学特征》,潘旭澜有《潘旭澜文学评论选》,潘亚暾有《港台文学导论》,劼生有《散文艺术表现新探》,林兴宅有《艺术魅力的探讨》,庄志民有《审美心理的奥秘》。古典文学研究著作有倪木兴的《中国古代文学》,蒋凡的《先秦西汉文学批评史》,陈祥耀的《五大诗人评述》、《中国古典诗歌丛话》,傅佩韩的《古典诗词对偶》,黄炳辉的《唐诗人才漫话》,陈铁民的《王维新论》。1988年,黎明大学成立巴金研究所,至1992年举办3次国际巴金文学研讨会,出版《巴金研究》(季刊)27期,编纂出版《巴金研究丛书》、《巴金与泉州》、《巴金年谱》、《巴金诗作简释》等。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