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源流
分类号:
J632.3
页数:
2
页码:
912-91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泉州南音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以及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情况。涵盖了南音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家陈武定的贡献,以及后续时期泉州南音艺术的新作品和创作成果。
关键词:
南音艺术
历史渊源
鲤城区
内容
明代,泉州南戏兴盛,剧曲选段常作为清唱表演,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南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坊间已有弦管、锦曲(南音)传播,流行散曲,尚无套曲和大谱。后民间南音艺人带徒授艺,南音逐步发展,大量吸收南戏唱腔的选段或大唱段,至清初已集曲成套,形成套曲,同时创新器乐曲,形成大谱。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南音艺术家曾入朝献乐,被赐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咸丰年间(1851~1861年),泉州有南音套曲48套、大谱12套。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泉州民间学习南音形成风气,不少商号、工场以至乡村争相延聘南音教师设馆传授,南音活动组织纷纷出现,城内就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回风阁俱乐部,出现许多优秀艺人,其中造诣最深、声誉最高的是“南曲状元”、“弦管才子”陈武定(1861~1937年)。武定先后师从南曲名家丁梦高、柯豹先、朱的伯,先后到台湾、菲律宾传艺,在泉州城内设馆授徒,一生潜心研究南音的曲调、韵律、指法、弹奏技巧,掌握不同流派的套曲、指谱、散曲的丰富资料,订正错讹,创立自己独特的流派,晚年还与涂门街人杨寿眉合作《伶俐婆娘》(赞扬勤劳妇女)和《滥懒查某》(讽刺好吃懒做的妇女)两曲,传唱不衰。民国37年(1948年)以后,泉州一带南音界所采用的曲韵、乐法大部分都以武定传授的为准。
解放后,泉州新老南音艺术家共同努力,创作硕果累累,有泉州文化馆南音研究社、南音乐团集体创作的套曲《江姐》;傅世毅词、陈枚编曲的套曲《泉州古城颂》;曾阅、陈启初词、吴造、姚加衍编谱的套曲《郑成功收复台湾》和纪经亩新编的套曲《朱弁》、《胭脂记》;傅世毅词、吴世忠编曲的说唱《桐江魂》;陈天晴、吴彦造编的表演唱《晋江两岸鲜花开》;陈天波编的《侨眷蒋淑端》、庄步联编的《赌博害》、《看命先生》;项南诗、陈枚谱曲的电影《福建风貌》主题歌《南音生南国》;陈华智、陈枚为李白诗谱曲的《送友人》等12首;陆樯词、吴景瑜编曲的《海峡情》;陈日升词、吴景瑜编曲的《泉州一冲绳情谊深似海》。此外,还有研究南音艺术的专著、文章,有吴世忠的《古老的民间艺术》、《略同而变异的二个工尺谱体系》、《南音音律——音列活动同色彩的关系》,王爱群的《泉腔论》,陈冰基的《福建南曲及其指谱》,陈枚的《南音——泉州人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局和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泉州南音艺术》等。至1992年,有散曲2000余首,套曲60余套,大谱20套。内容从刻划古代历史人物、写景抒情发展到反映新社会、新人物、新风尚、新生活,歌颂古代英雄人物或为古诗词谱曲,也赋予新的思想感情或意境,体裁有所革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南音发源于泉州,传唱于闽南、闽中、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并在海外华侨聚居的地方广泛传播。东南亚诸国的泉籍侨胞都把南音作为优秀的传统艺术而薪火相传,以南音结社会友,联络乡情,作为寻根访祖的纽带。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