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0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南音
分类号: J632.3
页数: 5
页码: 912-916
摘要: 本章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南音,包括南音的源流、谱曲以及乐器演奏等方面。
关键词: 南音 文化事业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源流
  明代,泉州南戏兴盛,剧曲选段常作为清唱表演,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南音。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坊间已有弦管、锦曲(南音)传播,流行散曲,尚无套曲和大谱。后民间南音艺人带徒授艺,南音逐步发展,大量吸收南戏唱腔的选段或大唱段,至清初已集曲成套,形成套曲,同时创新器乐曲,形成大谱。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南音艺术家曾入朝献乐,被赐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咸丰年间(1851~1861年),泉州有南音套曲48套、大谱12套。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泉州民间学习南音形成风气,不少商号、工场以至乡村争相延聘南音教师设馆传授,南音活动组织纷纷出现,城内就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回风阁俱乐部,出现许多优秀艺人,其中造诣最深、声誉最高的是“南曲状元”、“弦管才子”陈武定(1861~1937年)。武定先后师从南曲名家丁梦高、柯豹先、朱的伯,先后到台湾、菲律宾传艺,在泉州城内设馆授徒,一生潜心研究南音的曲调、韵律、指法、弹奏技巧,掌握不同流派的套曲、指谱、散曲的丰富资料,订正错讹,创立自己独特的流派,晚年还与涂门街人杨寿眉合作《伶俐婆娘》(赞扬勤劳妇女)和《滥懒查某》(讽刺好吃懒做的妇女)两曲,传唱不衰。民国37年(1948年)以后,泉州一带南音界所采用的曲韵、乐法大部分都以武定传授的为准。
  解放后,泉州新老南音艺术家共同努力,创作硕果累累,有泉州文化馆南音研究社、南音乐团集体创作的套曲《江姐》;傅世毅词、陈枚编曲的套曲《泉州古城颂》;曾阅、陈启初词、吴造、姚加衍编谱的套曲《郑成功收复台湾》和纪经亩新编的套曲《朱弁》、《胭脂记》;傅世毅词、吴世忠编曲的说唱《桐江魂》;陈天晴、吴彦造编的表演唱《晋江两岸鲜花开》;陈天波编的《侨眷蒋淑端》、庄步联编的《赌博害》、《看命先生》;项南诗、陈枚谱曲的电影《福建风貌》主题歌《南音生南国》;陈华智、陈枚为李白诗谱曲的《送友人》等12首;陆樯词、吴景瑜编曲的《海峡情》;陈日升词、吴景瑜编曲的《泉州一冲绳情谊深似海》。此外,还有研究南音艺术的专著、文章,有吴世忠的《古老的民间艺术》、《略同而变异的二个工尺谱体系》、《南音音律——音列活动同色彩的关系》,王爱群的《泉腔论》,陈冰基的《福建南曲及其指谱》,陈枚的《南音——泉州人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局和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泉州南音艺术》等。至1992年,有散曲2000余首,套曲60余套,大谱20套。内容从刻划古代历史人物、写景抒情发展到反映新社会、新人物、新风尚、新生活,歌颂古代英雄人物或为古诗词谱曲,也赋予新的思想感情或意境,体裁有所革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南音发源于泉州,传唱于闽南、闽中、台湾省和港澳地区,并在海外华侨聚居的地方广泛传播。东南亚诸国的泉籍侨胞都把南音作为优秀的传统艺术而薪火相传,以南音结社会友,联络乡情,作为寻根访祖的纽带。
  第二节 谱曲
  一、乐谱滚门
  谱字属于固定唱名的工尺谱,常用的唱腔谱字有电、下、贝X、X、〓、工、8六、X六、赃、士、一、〓X、8〓X、X〓X、仜等。
  琵琶弹拨谱南音声乐曲或器乐曲都应用琵琶的弹拨谱,常用的指法有捻指、点捻、钩甲、休止等20余种。
  管门即调门,常用的有五空、五空四〓、倍士、四空。洞萧定调,调高分别相当于C、D、F、G(五空为C、G复宫系的结构,但以G宫系为主,故以G标之)。另有套曲《妾身受禁》首章第一、二乐句及大谱《四不应》属〓X(bB)宫系。撩拍即节拍,有七撩、慢三撩、紧三撩,叠拍、紧叠拍、慢,分别相当于及散板。
  滚门即曲牌归属的体系,各个宫调系统有各自滚门所属的曲牌或独立的曲牌。
  二、散曲套曲大谱
  散曲即独立唱段的清唱曲,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精选时尚锦曲摘要一卷》、《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等木刻刊本共载260首,内容多为戏剧中人物的唱腔,如高文举、蔡伯喈、张君瑞与崔莺莺、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三与五娘、薛媛、王娇鸾、王昭君、刘珪、尹行义、商辂、董永、郭华、苏秦、吕蒙正、朱弁、貂婵、颜臣、王魁、王十朋、赵氏孤儿、陶秀寅、刘智远、姜诗、孟姜女等,此外尚有思君、诉负心汉、情恋、写景、祝寿等。
  套曲即标注琵琶弹奏指法的清唱套曲,也称指套,一般以2~7个或更多的乐章组成。清咸丰七年(1857年)《文焕堂指谱》的石印刊本载有指套36套,即《轻轻行》、《一纸相思》、《因为欢喜》、《趁赏花灯》、《自来生长》、《举起金杯》、《照见我》、《我只心》、《拙时无意》、《爹妈听》、《一路行》、《清早起》、《惰梳女》、《心肝跋碎》、《我一身》、《亲人去》、《金井梧》、《对菱花》、《忍下得》、《记相逢》、《小姐听》、《你因势》、《锁寒窗》、《花园外》、《一阵狂风》、《见你来》、《听见杜鹃》、《妾身受禁》、《父母望》、《出汉关》、《玉箫声》、《春今卜返》、《为君去》、《孤栖闷》、《为人情》、《南海赞》,其中《自来生长》、《趁赏花灯》、《心肝跋碎》、《一纸相思》、《为君去》称为五大名套。此外尚有12套,即《想君去》、《所见可浅》、《叹想玉郎》、《亏伊历山》、《搬奏龙颜》、《良缘未遂》、《南绣阁罗帏》、《北绣阁罗帏》、《五更段》、《共君断约》、《弟子坛前》、《飒飒西风》。清末民初,又有《西风起》、《北风落》、《蔷薇序》、《黑麻序》、《玉楼春序》、《梁州序》、《十三腔序》、《罗帏坐卧》、《大小都会》、《恨萧郎》、《百打齐云阵》、《黄五娘》等12套。解放后,新编《江姐》、《泉州古城颂》、《郑成功收复台湾》、《朱弁》、《胭脂记》等5套。
  大谱是写景写物以抒发内心情感和梵呗、咏调的标题性器乐曲。相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有五少先生面君演奏《百鸟归巢》。咸丰年间(1851~1861年),《文焕堂指谱》中载有《三面金钱经》、《五操金钱经》、《八面金钱经》、《四时景》、《走马》、《梅花操》、《百鸟归巢》、《阳关三叠》、《三不和》、《四不应》、《四静板》、《起手板》等12套,其中《四时景》、《梅花操》、《百鸟归巢》、《走马》称为四大名谱,后在抄本中又有《孔雀屏》。清末民初,增入《舞金蛟》、《思乡怨》、《哭皇天》等套。解放后,新编《百花齐放》、《闽海渔舟》2套。
  第三节 乐器 演奏
  一、乐器
  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是琵琶、洞萧、二弦,出自唐、宋或更早年代,历代屡有改进,但至今仍保留有明代的形制。
  洞箫 古称尺八,今制竹管十目九节,按音孔前五后一,能吹奏洞管的C、D、F、G、bB五个宫系乐曲和二弦、南嗳固定演奏乐曲的主旋律,音色典雅浑厚,柔和优美。
  南暖 即南音唢呐,上端铜葫芦头的芯子插入苇制哨子,中端荔木管身,按音孔前七后一,下端铜喇叭,音色明快柔美。
  二弦 木制筒形共鸣体,前口封薄桐木板,琴轸装在琴杆右方,弦线二条系在琴轸把手上,用马尾弓拉奏,音色柔和甜美。
  南琵琶 桐木制,保存半梨形共鸣体、曲项、四相、四弦、双凤眼等唐代形制。明代改造成四相九品,作为南音乐队的主导乐器,适于演奏洞管的C、D、F、G、bB五个宫系乐曲和三弦固定弹奏乐曲的骨干音。母线、三线、二线、子线的音色,分别为淳厚沉抑的低音,柔和明快的中音,坚实清脆的高音,尖锐紧张的最高音。
  三弦 木制长方形圆角共鸣箱的正背两面紧蒙蛇皮,柄长无品,柄上三轸系三弦:左二右一。低、中音浑厚坚实,高音响亮。
  拍板 由五块荔木片串成,演唱者两手执板,左三右二,于乐曲强拍处撩拍。此外还有响盏,小叫、四宝、双铃、木鱼、扁鼓等打击乐器。
  其他 早年南音尚有十七簧笙(实十三音管,其中四管无音),以笙定调,称笙管,打击乐器有十音云锣,现均废。
  二、演奏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南音演唱用南琵琶、二弦、洞箫三件乐器伴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节以拍”的记载,三弦是较后才进入乐队的。今以洞萧、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木鱼、双铃、四宝及扁鼓的立奏合称下四管,下四管演奏指套的称嗳仔指。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