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戏剧 杂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0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戏剧 杂艺
分类号:
J809;J828
页数:
9
页码:
904-912
摘要:
本章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戏剧杂艺,包括戏剧和杂艺等方面。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事业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戏剧
一、梨园戏
(一)源流
宋元时,形成泉腔南戏(今梨园戏),后杭州、温州、潮州等地的杂剧先后传入,丰富了梨园戏的表演艺术。《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今《陈三五娘》),就是由潮泉两部《荔枝记》合并编成的。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新刻增补3队人锦曲大全满天春》、《精选新曲钰妍丽锦》、《新刻弦管时尚摘要集》中有折子戏18出、唱腔选段260首,戏文、唱词均俱闽南方言文学特色。清咸丰六年(1856年),元妙观置正音戏台、小梨园戏棚各1座,拥有众多观众。梨园戏汲取群众喜闻乐唱的民间歌调升华为优美的声腔,属福建南部漳、泉语系,称下南腔,流行于闽南、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
(二)艺术特色
梨园戏有大小梨园。大梨园演员为成年人(故又称老戏),分上路、下南二支,上路指由北传来的临安、温州南戏,下南则是土生土长的;小梨园演员为少年儿童。大梨园、小梨园各有“十八棚头”(十八个保留剧目)。上路保存大量宋元南戏剧目,国内罕见,如《朱文走鬼》(《朱文鬼赠太平钱》)、《王魁》、《赵真女》(《蔡伯喈》)、《刘文龙》、《苏秦》,另有全国少见的《朱寿昌》、《尹弘义》以及存目而失传的《林招得》、《赵盾》、《王祥》等;下南古剧目有《刘大本》、《苏秦》、《吕蒙正》,另有国内不常见的剧目《范睢》、《梁灏》、《岳霖》、《周德武》等,剧本结构松散;小梨园剧目有《吕蒙正》、《陈三五娘》、《朱弁》、《郭华》、《高文举》,另有《董永》、《蒋世隆》、《刘知远》等剧本,结构严密,文词典雅,人物内心刻划精细,形象鲜明,具有独特场口,为全国仅见。上路、下南、小梨园剧目内容和主要行当各不相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唱腔。上路剧目较多表现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忠、孝、节、义的题材,如《蔡伯喈》、《王魁》、《朱文走鬼》等,主要行当为生、旦(多青衣)、外、贴,唱腔多悲怆,苍劲而稳重;下南剧目多为忠奸、善恶斗争的题材,如《高文举》、《刘大本》、《郑元和》等,主要行当为净、末、外、丑,唱腔粗犷、朴实、诙谐;小梨园剧目多为青年男女爱情悲欢离合的题材,如《吕蒙正》、《蒋世隆》、《陈三五娘》等,行当为生、旦、净、丑、贴、外、末(故又称七子班),唱腔华丽优雅,缠绵柔婉。
(三)班社剧团
明末清初,泉州梨园戏专业戏班不下百余,以七子班居多。清中叶,下南老戏在晋江有四大名班,拥有不少名角,有“鼓动三千人”的美誉。尚有一个戏童班(也称七角围),附设作坊,制作服装、道具等演出行头,班址在庄府巷。民国期间,高甲戏、打城戏盛行,梨园戏逐渐式微,但仍培育不少著名艺人,有七子班头蔡尤本,下南戏表演艺术家许茂才,上路戏名旦何淑敏,下南戏名女丑林玉花,戏班有永发、三庆发、玉春、和兴等。
1953年,晋江专区文工队与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合并,成立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后改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址在市区古榕巷。1956年,创办梨园戏演员训练班,聘请小梨园、上路、下南各流派老艺人传艺。“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1979年重建。1992年,剧团演职员12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务50多人。
(四)创作、整理及演出
1953年,省闽南戏实验剧团的新老文艺工作者将蔡尤本口述的传统剧目《陈三五娘》整理成剧本,由下南、上路、小梨园三个流派演员组合排练。嗣后,林任生、许书纪、张昌汉等人再次精简剧本,为全省第一出新整理的优秀剧目。1954年,《陈三五娘》及折子戏《入窑》参加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陈三五娘》获剧本、演出、导演、音乐、舞美设计及演员等六个奖项,《入窑》获剧本、演出和演员奖。1955年,剧团赴京演出《陈三五娘》、《入窑》、《朱文太平钱》、《刘大本》、《唐二别妻》等剧目,《陈三五娘》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制为舞台艺术片。1956年12月,文化部将《陈三五娘》列入全国第一批受奖的戏曲剧目,颁发给剧本口述者和整理者奖状、奖金。同年,剧团赴广州、汕头、衡阳、南昌等10多个大中城市演出94场。1958年,剧团创作《杨梅岭》、《夺印》、《安南永女游击队》等现代剧60多个。1959年,创作历史剧《台湾凯歌》,参加省第三届戏曲会演,并赴京在国务院汇报演出,国家副主席必武等中央首长登台接见演员。同年11月,中国新闻社与香港华文影片公司来泉合拍梨园戏剧目《胭脂记》。1962年3月,剧团赴广州、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陈三五娘》、《朱弁冷山记》等。“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演出。
1979年,剧团创作、改编演出《唐山情》、《犯人李铜钟》等现代戏,并恢复演出《陈三五娘》等传统优秀剧目;吴捷秋创作新编历史剧《刺桐舟》,郑国权创作现代剧《燕南飞》,赴省参加30周年国庆献礼演出,均获三等奖。1980年,剧团赴香港演出《陈三五娘》、《李亚仙》、《苏秦》、《摘花》,深受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欢迎。1982年,改编《红叶宝剑》参加福建省创作剧目调演,获演出、舞美及演员奖。1987年,王仁杰创作《节妇吟》赴省会演,获剧本一等奖及导演、舞美、音乐奖,赴京演出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演员曾静萍获全国第六届“梅花奖”及上海戏剧表演艺术“白玉兰”主角奖。1991年,剧团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单位。90年代开始,剧团先后出访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
二、高甲戏
(一》源流
明末,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群众有冤无处伸,于是常借戏剧敷演历史故事,英雄义士除奸惩恶,为民伸冤,剧终每有杀奸臣平民愤场面,成为早期的高甲戏。清初,武戏吸收民间武术及宋江阵的刀棒套路、队列阵法,用于戏中武打场面。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引进四平戏剧目、声腔、行当表演,渐与四平戏(又称大班、九角戏)混合,泉州方言“角”与“甲”谐音,遂称九角戏为九甲戏,清末则雅称为高甲戏。早期高甲戏擅演武戏,后衍化为文武戏,表演四平戏的剧目和北宋历史故事,也表演竹马戏《桃花搭渡》、《唐二别妻》、《士久弄》、《番婆弄》、《公婆拖》等丑旦戏。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更演幕表戏,涌现不少绣房戏和公案戏,有《杏元思钗》、《孟姜女》、《雪梅思君》、《包公审黄菜叶》、《黄奎假王球》等。清末民初,上演生旦戏《白蛇传》、《玉骨鸳鸯扇》、《铁弓缘》、《珍珠塔》等。高甲戏以泉州为中心,流行于闽南、闽中、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
(二)艺术特色
武戏内容为杀奸臣贪官,为民除害,以明快昂扬的曲调,配上雄劲有力的帮腔、洪亮热烈的大小唢呐、曲笛、大锣、大鼓、钹等乐器,构成粗犷豪迈、气势磅礴的声腔,富有民族性、人民性、斗争性。生旦戏大都反映爱情生活,以优美典雅、缠绵悱恻的曲调,配上明快抒情的曲笛、二胡、二弦、琵琶,表现生离死别、儿女情长的戏剧场景。丑旦戏诙谐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或反映甜美的家庭生活,或揭露社会的丑恶,以风趣热辣的民歌小调配上管弦、小锣、响盏、小叫,渲染鲜活的喜剧氛围。
(三)班社剧团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后,有福金兴等戏班。清末民初,泉州班社林立,名班福和兴有名演员柯贤溪、董义芳、洪金乞等。民国期间,高甲戏继续发展,出现许多名班,如金连升、金绣春、新绣春、福庆成、三和合、通华兴、胜利兴等。
1950年,泉州城区高甲戏优秀艺人董义芳、萧迪频、吴远宋等40余人组成泉州大众剧社,址在青云路,后迁东观西台。1957年,改为地方国营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后迁鹦哥山。“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改为文艺宣传队,1972年复称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76年恢复剧团建制。1986年,改隶升格后的泉州市,迁址东湖街。1992年,剧团演职员12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务40多人。
(四)剧目与演出
清道光以后,福金兴等10多个戏班先后赴东南亚诸国演出,表演四平戏剧目和北宋历史故事,也表演竹马戏《桃花搭渡》及《孟姜女》、《白蛇传》、《铁弓缘》等,声誉卓著。民国期间,民间每逢佛诞、境主生日、普度等民俗节日,常雇请高甲戏演出,农历七八月为高甲戏演出的繁忙季节。1950年初,大众剧社排演历史剧和现代剧,试行戏剧改革,以导演制代替幕表戏表演,加强表演、音乐、舞美综合艺术,从草台进入舞台,高甲戏艺术面貌焕然一新,《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两个多月场场满座。1954年,整理传统戏《桃花搭渡》、《扫秦》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分别获剧本二、三等奖,吴远宋、陈子良、苏燕玉获演员奖。1954年以后,发掘、整理高甲戏传统艺术,创作现代戏《炮轰一日》、《英雄岛》、《茶乡曲》、《万象更新》、《南海明珠》等,《南海明珠》获省现代戏会演奖,蔡友辉、颜培琼获演员奖;改编演出《刘胡兰》、《红霞》、《平原作战》、《小二黑结婚》等,《刘胡兰》在泉、漳、厦一带演出备受好评,《红霞》获省戏剧表演现代生活会演红旗奖,《平原作战》两次赴京参加现代戏调演;王冬青创作古装讽刺喜剧《连升三级》,整理传统剧目《许仙谢医》、《织锦回文》、《笋江波》等,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195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陈枚主编的《福建省高甲戏音乐》(陈枚、杨波、黄敬美记谱)。1961年,《笋江波》、《许仙谢医》等赴京演出,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倍加赞赏。1963年,《连升三级》在上海、南京、济南、天津以及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政协礼堂等处演出,被誉为“南海明珠”,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郭沫若、老舍、茅盾、田汉、邓拓、曹禺、林默涵等到场观看。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并发行单行本,后被收入全国十佳喜剧集。“文化大革命”中,相继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1976年,改编舞剧《小刀会》,在群众戏院演出连满62场。1978年,演《连升三级》和《十五贯》。1980年,杨波编剧的《真假王岫》获省会演剧本二等奖,蔡友辉、颜培琼获演员奖。1984年,剧团往香港演出,澳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文艺界也来香港观摩。1985年,王景贤编剧的《颠倒乾坤》获省戏剧会演剧本三等奖,发表于《剧本》月刊。1987年,张伯萍改编的《黄卷与蚊诗》获省戏剧创作会演演出奖,颜培琼、刘基德获优秀演员奖,李珍蕊、刘基德获“水仙花”演员比赛奖,刘基德、吴凤英、董自恭被评为“水仙杯”演员唱腔比赛十佳演员;李珍蕊参加全国首届艺术节(华东区)丑角表演,被誉为“技艺惊人的好演员”。1988年,张天平编剧的《关公斩子》、林金清编剧的《唐宗逸事》获省第十八届剧目创作调演剧本奖。历届全省青年演员比赛,获一等奖或金牌的有欧阳燕青、孙碧娥、陈素萍、陈朝宏,获二等奖或银牌的有陈茹、吴家祥、陈江峰,获三等奖或铜牌的有吴凤英、董自恭、陈娟娟、杨华强。
三、打城戏
(一)源流与特色
打城戏是从和尚、道士的法事戏发展来的,和尚戏称大开元、小开元,道士戏称师公戏,民间概称为打城戏。
打城仪式在广场上表演,表演者身穿僧(道)服,做过刀山、跳桌子、丢包子、弄钹、高跷等活动,角色仅文武二行。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打地下城、打天堂城从法事活动中分离出来,根据佛经及善书中的故事编成小戏,在闽南城乡广场或戏台上表演。光绪十七年(1891年),泉州开元寺僧人超尘为招徕法事,率先组织大开元班,配有生、旦、净、杂各色行当,邀集道士和香花和尚(食荤和尚)组成半职业性质戏班,聘请提线木偶戏艺人吕细大、林润泽、陈丹桂等人传授《目莲救母》剧中的《会缘桥》、《傅相升天》、《捉刘世真》、《四海龙王拜寺》、《罗卜守墓》、《试雷》、《见大佛》等折戏,都是灵异鬼怪之类的故事。打城戏大量吸收木偶戏的曲调,摹仿提线木偶戏的科步、身段。光绪末期,打城戏吸收梨园、木偶、高甲等戏种的唱腔,吸收京剧剧目《倒铜旗》、《大劈棺》、《杀子报》、《铁公鸡》、《青梅会》的程式,编演大量义侠豪杰的连台本戏《大八义》、《小五义》、《济公传》、《杨家将》、《少林寺》等,且有称为“开大笼”的舞戏《洗弓舞》、《渔夫与蚌》、《猎人与鸟》、《鸡与蜈蚣》、《斗虎》等。民国期间,吸收京剧的跌扑跳跃功夫和杂技、幻术,制造舞台场景的特殊气氛。
(二)班社、剧团及演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元寺僧人圆明(俗名郝海青)拉大开元班几位主要演员组成小开元班,逢神佛诞辰、婚丧喜庆,民间争相聘演,戏班从10余人增至40余人,由半专业性逐渐转为专业性。大开元班因不善经营、演员流失而解体。抗日战争期间,打城戏艺人或被抓丁,或转业,或流散,逐渐衰落。
1952年12月,泉州市文教科和文化馆组织流散的打城戏老艺人曾火成、李正什等人成立泉音技术剧团,址在打锡巷。1953年,演出《潞安州》、《刺朱鲔》等8个剧目。1957年,改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迁址明伦堂。1959年,演出现代剧《一阵雨》和神话剧《龙宫借宝》,参加省第二、第三届戏曲现代戏会演,获优秀奖。1960年,正式成立国营泉州市打城戏剧团,在泉州城乡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演出古装戏《少林寺》、《大闹天宫》、《火焰山》、《真假猴王》、《吕四娘》、《郑成功》及新编历史剧《李卓吾》、《李九我》等。“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1989年,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老艺人洪球江、吴天乙吸收20多名青年培训,1990年重建泉州打城戏实验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址在金山防洪堤外鲤洲宫。
四、歌剧
民国30年(1941年),晋江县音乐推动委员会联合戏剧界上演大型歌剧《军民进行曲》(王震之编剧、冼星海作曲)。民国31年春节,音乐推动委员会同人和泉州保安分团(简称保二团,下同)联合重演大型歌剧《军民进行曲》。民国32年夏,保二团战地服务团再次演出该剧。抗战胜利后,进步学生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活动中,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朱大嫂送鸡蛋》,泉中中学演出《沙漠之歌》。
解放初,解放军文工团来泉,演出歌剧《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泉州市文工团和晋江专区文工团改编、演出闽南方言歌剧《九件衣》、《柳树井》、《赤叶河》。1961年10月,成立晋江专区侨乡歌剧团,址设南街礼拜堂(后迁新门街),演出以歌剧为主,也有话剧、歌舞。先后上演《红岩》、《红珊瑚》、《窦娥冤》、《杜鹃山》、《江姐》及方言歌剧《阴谋》、《青山绿水》及小歌剧《新娘子》、《喜秧》等。“文化大革命”初期,演出歌剧《欧阳海》、《焦裕禄》。1969年剧团解散,1972年3月改为晋江地区文艺宣传队。1973年,演出《山村新貌》,1978年恢复为晋江地区歌剧团。1985年,演出王再习、许一纬编剧的《台湾舞女》引起轰动,先后演出100多场,翌年参加全国歌剧演出获优秀创作奖、音乐创作奖、演出奖、演员奖、表演奖。1986年,晋江地区歌剧团改名泉州市歌剧团。1990年,演出歌剧《番客婶》,参加全国歌剧观摩演出获演出奖、优秀演员奖。1992年,全团100人,其中高、中级职务36人。
五、话剧
民国5年起,泉州教育界先后组织移风、更俗、明新、五卅、人间、泉州群化等剧社,泉中、佩实等校编演反袁世凯称帝及爱国、反帝、反吸毒的话剧《皇帝梦》、《山河泪》、《爱国魂》、《可怜春闺梦里人》、《申江泪》、《黑籍冤魂》等,通常在开元寺、承天寺或校内上演,舞台简陋。民国20年以后,姚禹玄(张庚)、邵帷、周贻白、吕展青(吕骥)、郭安仁等一批外籍进步文化人来黎明高中任教,组织蓓蕾剧社和戏剧研究会,公演话剧《夜未央》,编演针砭时弊的《黑暗中的红光》、《出路》。时值闽变之后,国民党驻军沈发藻派兵包围,抓走师生,封闭学校。同时,晦鸣中学、平民中学、立成小学、晋江县妇女会等公演《苏州夜话》、《少奶奶的扇子》、《学校重地》、《夜校》、《阿Q正传》和《钦差大臣》、《娜拉》等剧。抗日战争开始,泉州教育界和报人组织抗敌剧团、大众剧社、南鸣剧社,先后演出抗日话剧《抗战三部曲》、《张家店》、《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扬子江暴风雨》、《聂莹》和果戈理的《巡按》、高尔基的《母亲》以及《回春之曲》、《升官图》、《日出》等;中共党员和爱国人士参加省抗敌后援会晋江县分会(以下简称抗敌会),组织直属宣传工作团演出《李四爷》、《搜查》,又在全县教育系统成立15个抗敌巡回剧团,演出《张家店》、《平型关》、《有力出力》、《天津黑影》、《米》、《回春之曲》等20余剧,活跃在广大城乡之间。厦门沦陷后,厦青团流亡宣传队来泉,充实各巡回剧团力量,新峰小学组成新峰儿童剧团,多次公演自编自导的《我们是一群小瘪三》等十多出独幕剧,洋塘城山小学校长杨方朱(中共党员)组织洋塘抗战儿童剧团,演出《高粱下的儿童》、《放下你的鞭子》等,活跃于北郊一带;泉州剧联社演出《巡按》,县长蔡秉禄以“蓄意攻击政府官员”为名下令禁演,后排练《娜拉》,又遭禁演;昭昧戏剧学会、泉州青年剧社演出《人之初》、《黑地狱》、《塞上风云》及黄菲君编导的《东流》等剧;长虹抗敌剧社演出《麒麟寨》,更新舞台艺术,促进泉州话剧的发展;大众剧社也演《麒麟寨》,驻军以其中有异党分子为由下令停止活动,后易名为刺桐剧社,演出《蜕变》、《魔窟》,又易名抗建剧团,演出《面子问题》;商界苏显增独资组建抗建二分团,演出《北地狼烟》;闽南纵队司令部、保二团、保九团、税警九团等组织战地服务团,县政府有公仆剧团,海疆学校、建国商校、省立晋中、晋江县中中学、培英女中、泉中中学、培元中学、晦鸣中学,晨曦、蓓蕾剧社以及居仁、由义、立德等小学,纷纷演出抗日话剧;泉州三青团举行所属各中学青年剧社演出话剧《桃李春风》;福建第二守备区举行夏季戏剧联合会演,泉州青年剧社、长虹抗敌剧社、社会服务处、刺桐剧社、安溪抗敌剧团、保二团和闽纵战地服务团等参加演出,后除青年剧社及两个战地服务团外,均被勒令停止活动,重新登记。抗战期间,泉州城区剧人踊跃创作抗战剧本,出版《独幕剧小丛刊》、《戏剧青年月刊》、《戏剧讲义》,举办话剧讲座及泉州30年来戏剧运动史料展览会。民国34年8月,国民党逮捕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戏剧、音乐、美术界人士洪瑞星、朱斐、许谷芬、盛保罗、王爱群、郑有福、施寿陵等,洪瑞星、朱斐不幸牺牲,剧界同仁被迫逃亡,泉州话剧活动陷入死谷。抗战胜利后,学校校庆偶有零星演出。
解放后,原剧人张昌汉、章维朝、王冬青、许谷芬、林任生、许炳基、王爱群、吕文俊、林建平、傅天德、黄莲生、杨波、吴捷秋、詹晓窗、陈梅生、林春晴、苏彦裕、曾仁志等,继续在泉州从事专业戏剧工作。1958年,市文化馆建立泉州市话剧团,演出话剧《智取威虎山》。后与晋江县歌舞团合并为泉州晋江歌舞话剧团,演出话剧《升官图》和《方志敏》,不久剧团解散。
六、其他戏剧
(一)越剧
1953年10月,建瓯县劳动越剧团来泉州巡回演出。1955年建瓯工人戏院拆建,剧团划归泉州市,改称泉州市劳动越剧团,旋又改称泉州市越剧团。1959年10月,划归专署,改称晋江专区越剧团。“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越剧团在泉州期间,演出《白毛女》、《刘胡兰》、《红霞》、《收租院》、《琼花》、《梁祝》、《秦香莲》、《白蛇传》、《钗头凤》、《孔雀东南飞》、《宝玉黛玉》等。
(二)京剧
1957年3月,同安县大众京剧团划归泉州市,改称泉州市京剧团,聘请京、沪、宁等地名演员加入。1959年6月,划归专署,改称晋江地区京剧团,1963年撤销。京剧团在泉州期间,演出《大登殿》、《四郎探母》、《大闹天宫》、《荒山泪》、《虹桥赠珠》、《霍小玉》、《盘丝洞》、《追韩信》、《打渔杀家》等。
第二节 杂艺
一、提线木偶戏
(一)源流
提线木偶形成于宋代,称悬丝傀儡,历来作为隆重大礼上演于宾婚嘉会及酬神、丧事活动之中,俗称嘉礼戏。南宋,泉州、杭州两地提线木偶戏互相融合,南外宗正司年老的艺师流散民间,促进泉州提线木偶戏艺术的提高与繁荣。闽西艺人曾到泉州天庆观(今玄妙观)学习傀儡戏,回乡后建立傀儡戏班。泉州提线木偶戏经过历代继承、发展、创新,如今名噪寰宇,成为国宝,流行于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
(二)艺术特色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本称嘉礼簿,分落笼簿、笼外簿和散簿三种。落笼簿共40部400余出(节);笼外簿指清道光前后厘定的《目莲救母》全簿共300余出(节),包括《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水浒》、《说岳》等;散簿即未归入前两种的零星戏出,如《皇都市》、《逼父归家》等。提线木偶戏广泛吸收南音、梨园戏及吟诗音调、佛曲音乐的唱法,丰富唱腔的表现力,赋予每一木偶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行当分生、旦、北(净)、杂(丑),共有36个不同形象,头与躯干根据角色身份灵活互换,故称“三十六尊嘉礼当百万雄兵”,后又发展至50多个头像,再后则是一个剧目有一套特定的形象,一个人物也因特定情景而制作多样形象,《火焰山》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有10多个。一尊木偶身体各部位系上16~30多条提线,全凭台后四位演员手指操纵,木偶动作灵巧逼真,栩栩如生。20世纪50年代,舞台配置布景灯光,嗣后不断创新,台面放宽并加高,舞台底下设地台,表演空间开阔,舞台场面恢宏,远观犹如宽银幕电影。60年代,创造天桥式立体舞台,前后两道天桥均可表演,有深度,有层次,增强立体感。80年代后,吸收戏剧舞台的布景、灯光等优点和电影特技效果,整个舞台的光、色、形、景多姿多彩,提线木偶艺术再次发展。
(三)班社剧团
清末民初,泉州提线木偶盛极一时,城区有60多班,艺人300多人,名班辈出,其中连天章、林承池两班尤著。连天章擅长北声,声情并茂,也精于舞台调度。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下十几班,民国38年(1949年)仅存德成、时新、和平三个班。
1952年初,泉州市文化馆请吕赞成、谢祯祥、张秀寅、连焕彩等18位知名艺人组建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址在通政巷。1960年,成立泉州木偶剧院,下设第一演出团、第二演出团(泉州市布袋戏剧团)和第三演出团(青年演出团)。“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1979年重建,培养一批新秀,泉州提线木偶得以薪传、创新和发展。1992年,剧团共有7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务30多人。
(四)剧目与演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3年,名艺人何经绽、赖海、连焕彩等先后两次带戏班赴新加坡、槟榔屿、菲律宾演出,开闽南提线木偶戏出国演出之先河。林承池与杨寿眉合作,增编《说岳》、《水浒》两部连台本戏,成为几十年盛演不衰的剧目。
1952年,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参加全省首次地方戏曲观摩汇演,后与漳州南江布袋戏剧团联合组成福建省木偶戏演出队,赴沪参加华东中苏友好月演出,与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交流,继而晋京演出,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闽南傀儡戏》纪录片。1956年起,连续10年参加全国表演艺术团体大巡回,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李井泉、胡厥文副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先后观看演出。1959年,《解放一江山岛》、《水漫金山》等剧目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1960年,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并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神话剧《水漫金山》(编剧张秀寅、王冬青,导演许炳基,音乐设计陈枚)及儿童剧《庆丰收》(编导江文),获集体最高奖。1979年,赴京参加30周年国庆献礼,演出大型神话剧《火焰山》(编剧黄锡钧,导演黄少龙),获演出一等奖,童话剧《千桃岩》(编导吕文俊)获创作、演出三等奖。1981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童话剧《馋猫》(编剧黄锡钧,导演黄锡钧、黄少龙)获优秀剧目奖,《白龙公主》(编剧林衍初,音乐设计陈枚)获调演优秀奖。1987年,神话剧《太极图》(编导黄少龙)获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木偶剧创作奖,入选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木偶剧团曾多次接待来华的国际友人,并赴日本、荷兰、朝鲜、伊拉克、阿曼、阿联酋、菲律宾及港、澳、台地区演出。
二、布袋戏(掌中班)
(一)源流与艺术特色
泉州称掌中木偶戏为掌中班,因木偶内有形似布袋的布制内套,又俗称布袋戏,相传明清间传入泉州府五县。清道光、咸丰间(1821~1861年),泉州布袋戏顶手师傅金猪和林九二人技艺杰出,颇负盛名,几十出拿手好戏皆系二位大师薪火相传下来,如《士久弄》、《鸳鸯扇》、《朱箔艺》等。布袋戏偶人形象,仿提线木偶而略小,吸收梨园戏的表演和提线木偶戏的声腔,文武戏并重。漳州布袋戏为北派,泉州布袋戏为南派,流传于闽南、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
布袋戏的唱腔及场景音乐大多吸收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声腔,但又自成一体,文乐弦管吹,武乐钲锣鼓。开场的程式依次是先一阵锣鼓套,后台齐唱“唠哩嗹”,演员表演加冠晋禄,然后演戏;剧终,生、旦披古服出场拜贺团圆。
传统的布袋戏班只有二位演员,一主演称顶手师傅,一助手称下手师傅,演出时前后台人员全按顶手师傅的意图行事。行当有生、旦、贴、丑、净、泼、外,表演时按男女老少诸态、喜怒哀乐诸情尽力发挥,潇洒自如,不同场合还有飞禽走兽、水族、车、马、轿、船、担等表演。
(二)班社 剧团
清末民初,泉州布袋戏有100多个戏班,后渐衰落。至民国38年,只剩20余班,且多属业余。解放后,布袋戏复苏。1952年,泉州布袋戏世家林火、林成祖父子与石狮的李明螺、李文择父子合创晋江掌中实验剧团,后易名泉州掌中剧团,演员乐队20余人,址在新府口,1956年剧团解散。1960年,成立泉州木偶剧院,下设3个演出团,第二团为布袋戏演出团。1965年,泉州木偶剧院集中力量发展提线木偶戏,第二团布袋戏解散。1983年,重建布袋戏演出小组。
(三)剧目与演出
泉州布袋戏剧目,400年来达2000余出,大多是传奇性的公案戏和历史故事的连台本戏,一般无抄本,依故事情节即兴演出。后来有的班社延请文人写簿,才有传世剧本。传统剧目有《说岳》、《水浒》连本戏和出自《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狄青》等章回小说的部分剧目,还有《反唐》、《五义》、《宝塔记》、《玉杯记》、《荒江女侠》、《鸳鸯扇》、《四才子》等。1952年,上演四大名出《杏元和番》、《水源海》、《女中魁》、《高颜真》。1983年,为农村和儿童演出,剧目为现代儿童剧。此后,泉州布袋戏演出时断时续。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