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活动馆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活动馆所
分类号:
G242
页数:
2
页码:
902-90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泉州的民众教育馆、文化馆和其他与文化教育相关的机构历史背景、发展情况和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图书阅览、社会教育、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方面。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场所
鲤城区
内容
民众教育馆 民国9年(1920年),晋江县创设公立大众通俗图书馆。民国20年,扩建为县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下同),设在泉州东街中和宫。民国24年,民教馆创办明伦妇女补习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教馆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0年迁址中山公园(今体育场)。民国33~34年,建立县体育场、县音乐学会、县美术学会及县文献委员会。民国35年,设立12个乡镇书报所。民国36年,设立县图书馆,开辟儿童阅览室。民国38年,民教馆每月举办2项以上社会教育活动,辅导各乡(镇)书报所开展工作。
文化馆 解放后,军管会文教处接管晋江县民众教育馆。1950年1月改组为晋江县人民文化馆,址在花巷林氏祠堂,1951年1月县市分治后迁晋江县。同年4月,成立泉州市文化馆,址在威远楼,1956年迁至明伦堂。“文化大革命”后停止活动,1972年3月以后两度与市工人文化宫合署。1977年1月,恢复泉州市文化馆,1986年1月改称鲤城区文化馆。文化馆成立后,着手整理原存图书,添置新书刊,开展书报阅览业务和社会教育工作,协助工厂、街道办扫盲民校,印售妇女识字课本,教唱革命歌曲,编印《街头报》发给基层出版黑板报,举办各种文艺讲座培养骨干人才,整顿市区连环画摊,组织抢救木偶戏、打城戏、布袋戏、南音、说书等优秀民族传统艺术。
文化室 1956年10月,城乡群众利用祠堂、庙宇、仓库、会场、礼堂建立俱乐部,开展综合性文艺体育活动。1958年“大跃进”中,要求普及基层俱乐部,4月3天内全市组织俱乐部183个。俱乐部有通讯员、教歌员和书报发行员,建立业余剧团(或文艺小组)、图书流通站、广播站、街头报(或黑板报)、读报小组、歌咏队、科普小组、体协(或体育小组)、文艺创作小组、文物保护小组。较有名的有市搬运公司、麻纺厂、王宫、火炬等俱乐部。1974年,农村创办文化室。80年代创办农村文化中心。1992年,鲤城区有63个基层文化室。
泉州市工人文化宫 1953年创办,址在百源村,隶属市总工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泉州市惟一幸存的文化事业单位。市区群众文化工作、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多由文化宫主办或组织辅导。1984年10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开展职工音乐活动先进集体;1986年1月全省10个城市工人文化宫评比,荣获第一名;1989年被评为全国职工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2年,设有图书馆、影剧院、音乐厅和游乐场,为工人文化活动的基本阵地。
泉州市青少年宫 1956年,创建泉州市少年宫,址在体育场东侧,隶属团市委。“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81年复办,迁址泮宫内孔庙,1983年改称泉州市青少年宫。1992年,有教师、工作人员及校外辅导员60多人,常年开设音乐(各种中、西器乐、声乐)、美术、舞蹈、武术、艺术体操及英语等20多项培训。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机构
泉州民众教育馆
相关机构
泉州市工人文化宫
相关机构
泉州市青少年宫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