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0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249.275.7
页数:
9
页码:
896-904
摘要:
本章详细介绍了泉州鲤城区的群众文化,包括文化活动、活动馆所和文艺团体等方面。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事业
鲤城区
内容
第一节 文化活动
一、民间文学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泉州杨寿眉采集闽南俚言、谚语撰著《畅所欲言》,书中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民国10~30年(1921~1941年),吴藻汀致力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亲自采访、记录第一手资料,采用泉州方言按原型整理,不雅化、不拔尖、不篡改、不增删,写成《泉州民间传说》(1~6集),计100多篇数十万言。民国18年出版第一集,顾领刚为之作序,盛赞“藻汀先生此书足以开出一个新风气”。书一问世,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即定为《民俗丛书》之一。另外还有沈栖亚编著的《泉州歌谣集》,笑笑生的《泉州谜语》。抗战胜利后,海疆学术资料馆汇编《泉州俗歌集》。解放后,吴藻汀搜集有关郑成功的民间传说、抗倭民间传说写成《招贤桥》和《李恺和惠安城》;王钦之整理民间故事《湘和渡》,曾天水整理童谣《天乌乌》,均获省群众文艺创作奖。1962年,泉州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泉州民间文学》2集,收集民间故事传说53篇,歌谣364首,谚语832条。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陈瑞统、李冬青整理的《郑成功的传说》及陈志泽、陈瑞统、张希东选编的《姑嫂塔》。1987年,泉州地名办公室编印《泉州地名小故事》;清源山风景区管理处撰编《泉州清源山传说》。1991年,《民间谚语集成·福建卷·鲤城分卷》辑成。1992年,林鼎安的《侨乡传说》、落陀的《弘一法师的故事》、周海宇的《民间歌谣集成·福建卷·鲤城分卷》搜集整理完成。
二、群众音乐
唐贞元九年(793年),泉州刺史席相为赴举秀才设宴,行乡饮酒礼,笙瑟磬鼓与歌唱相和。五代,泉州海外贸易繁荣,歌舞管弦应时兴起。闽泉州刺史王延彬建云台别馆作为歌舞游乐场所,从北方优选歌伎到泉州,引入中原文化。南唐时,富裕之家音乐活动十分普及,城内“千家罗绮管弦鸣”。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泉州太守蔡襄为洛阳桥的落成举行歌舞合乐庆典;元至正九年(1349年),泉州路总管府偰玉立新修醮楼落成,亦有是举。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泉州卫设鼓吹乐,为迎送、巡视、出师及凯旋演奏。至清代,高甲戏、打城戏、布袋戏演出非常活跃,其曲调流传广泛;道教、佛教、景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民间传播,其道情、佛曲、弥撒颂歌、赞美诗歌等宗教音乐流播于各角落;泉州城乡迎神赛会、踩街游行、民间节日,吹打管弦乐、乡间十音、北部山区的大吹乐等甚为流行。
清末民初,新办的学堂设音乐课。五四运动后,学校唱歌课教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尽力中华》、《中华男儿》、《打倒列强》、《总理(孙中山)纪念歌》、《劳动歌》、《锄野草歌》等歌曲;培元中学和立成小学率先创立铜管乐队,随后各校相继仿效,同时有营业性铜管乐队出现。“九一八”事变后,《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前进歌》、《毕业歌》等歌曲广泛流传;十九路军驻泉时,其军歌《拿起你的枪,快快赴前方》也广为传唱。
民国24年(1935年),泉州音乐界人士盛约翰发起组织白鸽音乐研究会,演奏(唱)外国器乐曲、歌曲、歌剧选曲和国内进步电影歌曲,抵制黄色歌曲。“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员辜仲钊等发起成立晋江县抗敌歌咏研究社,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后改称抗敌会歌咏教导团(简称歌教团,下同)。金门、厦门沦陷后,歌教团组织城区各中小学师生举行大会唱,会后沿南大街游行,高唱抗日歌曲,遇敌机空袭,队伍依然行进。武汉、广州失守后,泉州又举行两次歌咏游行,各校纷纷组织歌咏队上街下乡,教唱抗日歌曲,掀起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热潮。太平洋战争爆发,金厦艺人迁入新门外坂头一带传教歌仔调,设立歌仔馆。民国30年,抗敌会被当局解散,歌教团改名晋江县音乐教育推动委员会(简称音教会,下同),举行《吕梁山大合唱》、《黄河大合唱》音乐会。民国30年起,音教会连续三个暑假举办歌咏模范班,培养音乐活动骨干,先后在两个春节期间上演歌剧《军民进行曲》。民国32年后,音教会又被撤销,民众教育馆组织晋江县音乐学会。民国34年6月,音乐学会筹办纪念聂耳逝世30周年音乐会,被当局制止,后以纪念“九一八”音乐会为名,排练《打到鸭绿江》大合唱,兴泉永指挥部派员解散音乐学会,发生迫害文化人事件。民国38年1月,就读于厦、榕、沪等地高校的泉籍学生陈庚申、曾元英、伍益辉、尤芳湖、陈登标、杨祖坤、蔡启端、蔡若虚、柯琳石、欧阳今古、林清源等人,在县参议会礼堂(即明伦堂)举办晋江大专同学会诗歌晚会,盛保罗伴奏,演唱《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去你的U.S.A.》、《康定情歌》等。
民国期间,泉州的歌曲创作,有盛约翰词曲的《前线需要我们》,邓家梁词、盛保罗曲的《歌咏大巡行》,歌教团集体创作的《保卫大泉州》,陈辉词、王炯曲的《战斗曲》,俞信曲的《丁香花》,陈梅生词曲的《长征歌》、《赴国难去》、《念家乡》、《我们的海洋》组歌,阙大津词的《歌唱祖国的明天》,潘玉仁填词的《台湾谣》(另名《我爱我的台湾》),泉南高甲剧社旧曲填新词的《日本仔无良心》、《无人道贼倭奴》、《女子热心训练》、《日本飞机乒乓响》等,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五一出版社的油印歌本《解放之歌》、《欢迎解放军》。另外还出版《创作抗战歌曲》、《儿童歌曲集》。
解放初期,配合各时期中心任务开展群众歌咏活动,大唱革命歌曲。1953年,泉州市音乐舞蹈代表队参加华东区音乐舞蹈会演。1954年,参加华东古乐、国乐会演。1955年,参加晋江专区首届民间业余文艺会演,联唱《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获演出奖,小戏《桃花搭渡》、《王天成放牛》获音乐奖。1956年,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活动。1957年,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1958年,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整理一批民间曲艺和歌曲,车鼓唱《勤俭治家》和四锦班《歌唱新农村》参加省曲艺会演,被选拔参加全国曲艺会演。1959年,陈梅生、庄泗海、曾景修等人搜集整理260余首传统乐曲,印成《闽南十音》。1961年,市文化馆组织笼吹艺人黄茂捷、王庵树、黄海泉等人演奏,由苏舒平、黄登辉、叶非修等人记谱,编成《泉州笼吹》印行。1963~1964年,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出现大唱革命歌曲的热潮。解放后到1965年,在群众中流行的大多是革命歌曲和电影插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中流行京剧“样板戏”的某些唱段及毛泽东语录歌。1970年,市工人文化宫组建泉州职工业余管弦乐队,先后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选段。1971~1972年,大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76年,市文化馆组建泉州业余管弦乐队,举办《长征组歌》大型音乐会;吴彦造创作新南曲《晋江两岸好风光》参加全国曲艺调演。1977年,举办首届鲤城之春音乐会。1979年,陈梅生、陈勇铁为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元宵乐》作曲,泉州管弦乐团演奏;杨波(词)、庄荣沛(曲)为故事片《忍无可忍》作片头曲《疏星淡月》。80年代开始,逐渐流行粤语歌曲、现代歌曲、卡拉OK、KTV演唱。1980~1983年,泉州市举行2次群众歌咏比赛大会,2次元宵南音大会唱;组织音乐轻骑队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演出;举办夏夜音乐会、夏夜音乐茶座、夏夜乘凉晚会;举办“海峡心声”群众歌会。1984年2月,泉州市承办福建省1984年元宵泉州南音大会唱。1986年,鲤城区文化局、文化馆、广播站、《泉州音乐》编辑部发起歌唱鲤城、振兴泉州的征歌活动,应征歌曲206首,获一等奖3首、二等奖6首、三等奖9首。翌年,4个单位联合举办歌唱鲤城、振兴泉州文艺晚会;区文化局组织业余南音演唱队到鲤北进行扶贫慰问演出。1988年,区委宣传部等6个单位联合举办鲤城区企业厂歌、行业歌创作演唱会;市区开办歌舞厅5家。1989年,鲤城区在铜佛寺前举行首届民间音乐演奏会。1990年,在群众戏院举行中外名曲音乐欣赏会,演唱中外名曲30多首;举办泉州市恒通杯戏曲大奖赛。1992年,举办陈汉森声乐作品音乐会;全区有歌舞厅15家,音乐茶座3家,卡拉OK厅7家,共有歌乐手400多人。
三、群众舞蹈
古代,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与地方戏曲表演也难以分开。五代时,泉州城内歌舞已经流行,诗人有“柳腰舞罢香风度”之赞。在节日庆典、迎神赛会、踩街游行中歌舞是必不可少的节目。泉州民间舞蹈名目繁多,生命力强,如拍胸舞、蚌舞、踢球舞、舞龙、舞狮、驴仔探亲、火鼎公火鼎婆等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解放后,泉州的舞蹈艺术继承传统艺术精华,加以丰富、发展、提高,富有时代美感,经改编的舞蹈,不少在国内外演出中获奖。
四、传统文化娱乐
泉州民间每逢节日庆典、迎神赛会或踩街游行,常有舞龙、舞狮、踢球舞、钱鼓舞、拍胸舞、跳鼓、火鼎公火鼎婆、打花鼓、蚌舞、骑驴探亲、白菜担、十音、大鼓吹、南音、歌仔调、高跷、木偶戏、武术、彩车、彩阁等节目。此外,元宵节,街衢张灯结彩,举办灯展、灯谜活动;端午节,有水上捉鸭、捉猪仔、赛龙舟及唆啰嗹巡行铺境驱疫逐邪等活动;中秋节,在笋江、新桥溪泛舟赏月,骚人墨客举办诗会,街上搭台唱南音;平时则有深受群众欢迎的说书(俗称讲古)。
十音 由管乐的洞箫、品箫(笛)、唢呐、弦乐的三弦、月琴、双清、二胡、京弦、瓢弦、板胡、北琶、大广弦、壳仔弦及打击乐的百鼓、响盏、小叫等组成的合奏,主要演奏《跳龙门》、《贵子图》、《上下楼》、《十八板》等民间歌曲和小调,曲调通俗明快,节奏轻捷热烈,深受群众欢迎。
车鼓 由大小锣、大小钹、鼓等打击乐器及唢呐、曲笛、琵琶、二弦等管弦乐器组成的乐队。形式有大车鼓、小车鼓、车鼓唱、十音车鼓、车鼓凉伞、车鼓跳等,曲调雄浑,气氛热烈,城乡每逢佳节盛事,车鼓阵阵。
拍胸舞 表演人数不拘,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表演者头戴圆草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曲的节奏和舞步阵式表演,颤头,扭腰,双手有节奏地拍胸、挟腋、拍腿、击肘,时而跳跃,时而跪蹲,边歌边舞,豪迈矫健,风趣浪漫。
踢球舞 俗名贡球,一男演员作武生打扮站立场中心,双手舞弄长柄彩球,周边4位少女彩衣表演踢球、碰球、抛球等身段动作,载歌载舞,活泼欢快,富有青春气息。
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作破衫丑打扮,手拿枯木长烟管;火鼎婆作家婆丑打扮,手执大圆蒲扇;另一乡村少女作丫环打扮,肩挑一担木柴;由火鼎公火鼎婆抬着一口燃烧着柴火的大铁鼎。表演时,伴随民间小调《十花串》的节奏,公婆做出各种滑稽动作,不时用幽默语言逗观众发笑,相传是由表演油炸秦桧故事演变来的。
踩高跷 俗称缚柴脚,木脚高低不一,据身份而定,《水漫金山》中法海的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的2.5尺,鱼兵虾将要翻滚扑打,高只1.5尺。演员一般扮成故事中人物在广场表演,有的组成戏班在舞台上表演。
扛番货蜈蚣阁 以帆船的跳板搭成台阁,数阁联成长阁,状如蜈蚣。由码头工人扛抬,阁上放置若干大瓶,贴有胡椒、龙涎、肉桂等番货标签,姣童扮成《八仙过海》、《昭君和番》、《和合二仙》等故事中的人物,活跃阁上,独具特色。
第二节 活动馆所
民众教育馆 民国9年(1920年),晋江县创设公立大众通俗图书馆。民国20年,扩建为县民众教育馆(简称民教馆,下同),设在泉州东街中和宫。民国24年,民教馆创办明伦妇女补习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教馆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0年迁址中山公园(今体育场)。民国33~34年,建立县体育场、县音乐学会、县美术学会及县文献委员会。民国35年,设立12个乡镇书报所。民国36年,设立县图书馆,开辟儿童阅览室。民国38年,民教馆每月举办2项以上社会教育活动,辅导各乡(镇)书报所开展工作。
文化馆 解放后,军管会文教处接管晋江县民众教育馆。1950年1月改组为晋江县人民文化馆,址在花巷林氏祠堂,1951年1月县市分治后迁晋江县。同年4月,成立泉州市文化馆,址在威远楼,1956年迁至明伦堂。“文化大革命”后停止活动,1972年3月以后两度与市工人文化宫合署。1977年1月,恢复泉州市文化馆,1986年1月改称鲤城区文化馆。文化馆成立后,着手整理原存图书,添置新书刊,开展书报阅览业务和社会教育工作,协助工厂、街道办扫盲民校,印售妇女识字课本,教唱革命歌曲,编印《街头报》发给基层出版黑板报,举办各种文艺讲座培养骨干人才,整顿市区连环画摊,组织抢救木偶戏、打城戏、布袋戏、南音、说书等优秀民族传统艺术。
文化室 1956年10月,城乡群众利用祠堂、庙宇、仓库、会场、礼堂建立俱乐部,开展综合性文艺体育活动。1958年“大跃进”中,要求普及基层俱乐部,4月3天内全市组织俱乐部183个。俱乐部有通讯员、教歌员和书报发行员,建立业余剧团(或文艺小组)、图书流通站、广播站、街头报(或黑板报)、读报小组、歌咏队、科普小组、体协(或体育小组)、文艺创作小组、文物保护小组。较有名的有市搬运公司、麻纺厂、王宫、火炬等俱乐部。1974年,农村创办文化室。80年代创办农村文化中心。1992年,鲤城区有63个基层文化室。
泉州市工人文化宫 1953年创办,址在百源村,隶属市总工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泉州市惟一幸存的文化事业单位。市区群众文化工作、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多由文化宫主办或组织辅导。1984年10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开展职工音乐活动先进集体;1986年1月全省10个城市工人文化宫评比,荣获第一名;1989年被评为全国职工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2年,设有图书馆、影剧院、音乐厅和游乐场,为工人文化活动的基本阵地。
泉州市青少年宫 1956年,创建泉州市少年宫,址在体育场东侧,隶属团市委。“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81年复办,迁址泮宫内孔庙,1983年改称泉州市青少年宫。1992年,有教师、工作人员及校外辅导员60多人,常年开设音乐(各种中、西器乐、声乐)、美术、舞蹈、武术、艺术体操及英语等20多项培训。
第三节 文艺团体
民国时期,泉州组织多种业余戏剧音乐社团,如更俗剧社、启明剧社、人间剧社、柴脚剧社(后称泉南高甲剧社)、南鸣剧社、大众剧社、新峰儿童剧团、泉州剧联社、青年剧社、蓓蕾剧社、公仆剧团、明新剧社、富美京剧馆、工余京剧社、籁如票房、菲兰曼西乐社、以勒西乐社、新华铜管乐队以及昭昧戏剧学会、白鸽音乐研究会等。解放后,泉州市城乡纷纷建立群众业余文艺组织。
文工团队 1950年,成立晋江县宣联文工团,由文化、教育、工商界及居民组成(后改称泉州市文工团),有专业、业余团员200多人,演出方言歌剧《柳树井》、《破镜重圆》、《关二爷整周仓》、《农家乐》、《九件衣》、《美帝暴行图》、《庄严与丑恶》、《毁灭与新生》、《反击》、《花开满山头》、《龙眼熟了的时候》、《绣花灯》、《三姐妹拜年》、《缴公粮》等,出版《小剧本丛刊》。1953年4月,泉州市文工团改组为省公路指挥部文工团。此外,泉州城区、郊区纷纷成立业余文工队,有清真、工人、店员、摊贩、手工业、工商联、消防、海滨、和平、新门、新街、隘南、水门、新峰、浮桥、新华、江南、北峰等文工队以及商业百货文宣队、洋塘小学宣传队、泉州市业余歌舞团等。文工团队坚持业余多样、自编自演,宣传各时期的中心任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业余乐团 解放初,泉州音乐爱好者组织星海合唱团、中学合唱团、职工合唱团。1970年,市工人文化宫组建泉州市职工业余乐队,成员100多人,分合唱队、歌舞队、民乐队和管弦乐队。1976年,市文化馆组建泉州市业余管弦乐团,多次参加省、地、市文艺会演,到部队、工厂、农村演出,培养一大批音乐骨干。
泉州侨乡少儿艺术团 1955年,共青团泉州市委组建泉州少年儿童剧团,成员为中小学生。至1965年,多次参加专区和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并获奖。“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84年6月复建,更名泉州侨乡少儿艺术团,址在泉州孔庙。复建后,连续几年参加在福州、厦门、三明等市中心台举办的全省学校音乐周演出,民乐独奏、大合奏获得优秀演出奖,文化部少儿司赠送4大件民乐器以彰其绩。1990年5月,参加在广西柳州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特有)器乐比赛,荣获五项奖励。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