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鯉城区志》 图书 |
唯一号: | 130320020230004282 |
颗粒名称: | 卷二十六 科学技术 |
分类号: | G322.757 |
页数: | 32 |
页码: | 863-894 |
摘要: | 本文记述了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一带的泉州先民已能磨制石锛、石斧、石刀。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晋人南迁,传入中原铁制农具等先进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唐代,泉州造船航海技术发展较快。宋、元、明时期,泉州造船航海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建筑、染织等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万安桥(洛阳桥)建造技术“甲天下”,开元寺东西塔结构极佳,为全国现存最高的石构古塔。明末至民国时期,泉州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没有独立的科研机构,现代科技设施几近空白,专业技术人员寥若晨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市科技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指示》,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科技普及工作。同年,泉州市成立医药研究所。1960年,成立泉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科学试验和技术革新。50~60年代,泉州市农械厂研制生产的多种农业机械和泉州市人民医院的赛霉胺药品研制、针刺治疗乙型脑炎、热烘绑扎疗法治疗下肢象皮肿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科技事业严重受挫。1978年全国、全省科学大会召开后,泉州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4年11月,中共泉州市委五届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七项决议。1991年5月,成立鲤城区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奖励科研成果和有贡献的科技人员;9月,中共鲤城区委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关于“八五”期间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决定》。1992年9月,鲤城区人民政府制定《鲤城高科技园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1965~1992年,累计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306项,投入科学事业费254万元,科技三项费用447万元,共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10项,中国专利13项。1992年,全区共有科技人员2164人。 |
关键词: | 鲤城区 科学 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