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82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六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32
页码: 863-8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一带的泉州先民已能磨制石锛、石斧、石刀。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晋人南迁,传入中原铁制农具等先进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唐代,泉州造船航海技术发展较快。宋、元、明时期,泉州造船航海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建筑、染织等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万安桥(洛阳桥)建造技术“甲天下”,开元寺东西塔结构极佳,为全国现存最高的石构古塔。明末至民国时期,泉州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没有独立的科研机构,现代科技设施几近空白,专业技术人员寥若晨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市科技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指示》,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科技普及工作。同年,泉州市成立医药研究所。1960年,成立泉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科学试验和技术革新。50~60年代,泉州市农械厂研制生产的多种农业机械和泉州市人民医院的赛霉胺药品研制、针刺治疗乙型脑炎、热烘绑扎疗法治疗下肢象皮肿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科技事业严重受挫。1978年全国、全省科学大会召开后,泉州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4年11月,中共泉州市委五届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七项决议。1991年5月,成立鲤城区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奖励科研成果和有贡献的科技人员;9月,中共鲤城区委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关于“八五”期间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决定》。1992年9月,鲤城区人民政府制定《鲤城高科技园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1965~1992年,累计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306项,投入科学事业费254万元,科技三项费用447万元,共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10项,中国专利13项。1992年,全区共有科技人员2164人。
关键词: 鲤城区 科学 技术

内容

卷二十六 科学技术
  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一带的泉州先民已能磨制石锛、石斧、石刀。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晋人南迁,传入中原铁制农具等先进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唐代,泉州造船航海技术发展较快。宋、元、明时期,泉州造船航海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建筑、染织等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万安桥(洛阳桥)建造技术“甲天下”,开元寺东西塔结构极佳,为全国现存最高的石构古塔。
  明末至民国时期,泉州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没有独立的科研机构,现代科技设施几近空白,专业技术人员寥若晨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市科技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指示》,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科技普及工作。同年,泉州市成立医药研究所。1960年,成立泉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科学试验和技术革新。50~60年代,泉州市农械厂研制生产的多种农业机械和泉州市人民医院的赛霉胺药品研制、针刺治疗乙型脑炎、热烘绑扎疗法治疗下肢象皮肿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科技事业严重受挫。1978年全国、全省科学大会召开后,泉州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4年11月,中共泉州市委五届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七项决议。1991年5月,成立鲤城区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奖励科研成果和有贡献的科技人员;9月,中共鲤城区委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关于“八五”期间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决定》。1992年9月,鲤城区人民政府制定《鲤城高科技园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1965~1992年,累计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306项,投入科学事业费254万元,科技三项费用447万元,共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10项,中国专利13项。1992年,全区共有科技人员2164人。
  第一章 科技队伍与科研机构
  第一节 科技队伍
  唐宋以来,泉州在桥梁、建筑、丝织、冶炼、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清末至民国初期,西医西药与自然科学相继传入,中医药有一定发展,泉州地区出现少数卫生技术人员。
  解放后,每年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参加经济建设,逐步形成卫生、农学、工程、教学、科研等多种专业的科技队伍。1950年,有卫生技术人员370人,自然科学教师85人。1958年,对卫生、工程等系统的部分技术人员确定技术职称。1960年,全市科技人员63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1人、农业技术人员18人、卫生技术人员248人、教学人员190人。1965年,再次对卫生、工程等系统的部分技术人员确定技术职称。“文化大革命”中,技术职称确认工作停止。
  1977年,对科技人员进行普查,全市(包括中央、省、地属单位)科技人员3424人,其中市属全民单位科技人员1007人(工业系统437人、卫生系统227人、农业系统43人、教育系统及其他300人)。1979年,市科委按系统调查,全市共有科技人员136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2人、农业技术人员94人、卫生技术人员513人、自然科学教学人员319人、科研人员10人。
  1980年,市人事局会同市科委等有关单位成立泉州市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当年批准套改初级技术职称568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81人、技术员127人,助理农艺师20人、技术员30人,助理畜牧兽医师8人、技术员2人。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批准晋升工程师48人、农艺师13人;获助理工程师职称79人、助理农艺师职称1人、技术员职称40人。
  1987年,成立鲤城区技术职务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987~1992年,全区共评聘专业科技人员1967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2人、农业技术人员100人、卫生技术人员611人、教学人员972人、其他2人。同时从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中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泉州市人民医院张振辉、何松林被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1992年,全区共有科技人员216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1人、农业技术人员117人、卫生技术人员636人、教学人员1140人;区委、区府将张瑞庆、张永祥、陈庆元、陈山林、杨炳德、张振辉等6人列入鲤城区拔尖专业技术人材管理。
  第二节 科研机构
  一、区属科研机构
  (一)国营机构
  鲤城区科技情报研究所 1966年春,泉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科技情报资料室的基础上成立情报室,开展科技情报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情报工作一度中断。1971年底,市革委会计划组调回原科委情报室部分干部,开展情报交流活动。1976年1月,恢复科技情报室业务。1979年,市科委成立泉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主要开展科技报刊览阅、编辑出版科技情报和情报调研咨询等活动。80年代,先后编辑《龙眼》等不定期内部交流科技期刊。1980~1981年,组织开展鹤鹑引进饲养的情报调研工作,促进泉州市鹌鹑饲养业的发展;为市科委组织研制生产OS-1型催化剂提供科技情报服务,该产品行销全国18个省。1986年,改称鲤城区科技情报研究所。1989年,拥有中文科技期刊578种、外文期刊65种、报纸63种、科技图书3000册。至1990年,共编印科技情报7期1.4万份与全国有关单位交流,1991年获福建省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
  鲤城区龙眼研究所 1978年,在江南公社登丰大队成立龙眼试验组,1980年改为泉州市登丰大队龙眼试验站,1982年改称泉州市龙眼试验站。1983年8月,改称泉州市龙眼研究所,隶属市农业局。1986年,改称鲤城区龙眼研究所,主要开展龙眼品种(系)、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技术推广。80年代以来,承担省、市科委和省农业厅下达的科技项目,建立龙眼优良品种园,开展龙眼高产稳产栽培、老树复壮及病虫防治等研究,先后3次获福建省及泉州市科技进步奖,在《中国果树》、《福建果树》发表6篇试验研究报告。1992年,配备工作人员10人(其中技术干部3人、农业工人7人),有试验园地20亩。
  鲤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1978年9月,在东海公社围头村建立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为泉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良种试验场),隶属市农业局,有试验田28亩。1986年,改称鲤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92年配备工作人员9人,其中行政干部1人、技术干部5人、农业工人3人。该所主要开展水稻、甘薯、小麦、大豆、花生等农作物良种引进试验、新品种栽培试验以及新技术试验推广等。
  泉州市灌溉试验站 1982年建立,址在浮桥镇,隶属市水电局。该站成立以来重点开展水稻需水量观测、灌溉制度、灌溉新技术及灌溉效益等系列研究,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1983~1986年,在省内首先研究成功水稻需水量新的观测方法——坑田结合法,规划布局合理,结构新颖,排灌系统完整,工艺先进,试验精度高,代表性强,接近大田实际,经济效益显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论文《坑田结合测定水稻需水量》在《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87年第8期)发表后,获福建省1987~1989年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990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灌溉试验规范。该站先后6次被福建省水管中心评为先进单位。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 1958年10月,在市人民医院成立泉州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4人,隶属市卫生局。1959年,创办《泉州中医》。60年代初,迁往金刚巷市妇幼保健站内,编辑出版《泉州本草》1~4集。1962年,开展经络、肿瘤、传染性肝炎、寄生虫病等临床科研。1963年5月精简机构时撤销,1978年7月恢复,改称泉州市医药研究所,设在市人民医院内,编制5人。恢复后,编辑出版《泉州中医》及有关医学论著;举办中医学术讲座;组织开展羊桃水治疗高血压、傅若谦“三可治”处方、利咽合剂、抗咳灵等临床科研,取得较好疗效。1979~1982年,该所连续被评为泉州市科技先进单位。1983年撤销。
  泉州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1978年9月成立,址在市农机局,定编10人,隶属市农机局。该所与市农械厂合作,研制谷物烘干机等适合当地应用的农机具。1986年撤销。
  (二)民营机构
  1988~1992年,鲤城区先后成立13家民营科研所,均由区科委主管,其中工业类8家、农业类4家、医学类1家。1992年,全区民营科研所从业人员9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0%以上,技工(农)贸总收入达200多万元。
  二、驻区科研机构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 1959年成立晋江地区中医药研究所(1986年改称泉州市医药研究所)。70年代以来,该所完成的慢性气管炎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的研究、海带根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研究、晋江地区1979年高血压抽样普查总结、泉州市海洋药物调查等5个项目,分别获得福建省及泉州市(晋江地区)科技成果奖励。同时,编著出版中医《望诊》、《闻诊》、《问诊》等诊断丛书及《当代中医经验选粹》、《补益妙方》,分别获福建省首届中医药科技图书优秀二、三等奖。
  泉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78年2月成立晋江地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6年改称泉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该所开展具有侨乡特色的科技文献资料加工整理、科技情报调研、外语翻译、科技报刊编辑出版等工作,建立全市农村科技信息站,编辑出版《侨乡科技报》和《泉州科技》,1989~1992年两个刊物分别获福建省科技情报成果二、三等奖。
  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1987年7月成立,主要承担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华侨大学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 1985年11月成立,为科教技工贸一体化的新型研究所,拥有专职科研人员40人,其中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7人,国内外兼职(客座)名教授4人。该所先后承担国家“七五”攻关、高技术发展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以及福建省科委、省经委等下达的重点科技项目20余项,以掺杂型色心晶体材料研究及粘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色心晶体研究的6项成果分别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组织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际水平,粘土矿产资源开发应用研究的4项成果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组织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华侨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 1987年成立,拥有科技人员39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4人,主要开展工厂污水处理研究及环境评价等工作。
  华侨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研究所 1988年11月成立,共有专职编制1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4人。该所先后承担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建委、福建省建委、福建省科委等下达的科技项目,开展石结构抗震加固、计算机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环境工程及软土地基处理等项研究。
  第二章 科技研究推广
  第一节 农业科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泉州人黄抟扶、洪里仁等发起组织农务会,在锡仔山下创办农事试验场。民国12年(1923年),泉州人张时英、秦望山、苏秋涛等创办泉州农业中学。民国34年创办民生农校,传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业试验。
  解放后,农业科技获得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发展迅猛。1980~1985年,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开展土壤、林业、渔业、气候、水利、畜牧、农经、农机、经济作物、粮油、乡镇企业等11项专项调查。1985年12月,根据调查结果编成《泉州市综合农业区划》(1986年后改名为《泉州市鲤城区综合农业区划》),1991年获省农业区划科技成果三等奖。
  一、作物科技
  (一)良种选育
  1952年,马甲乡新生村农民从当地晚稻高秆闽冬中穗选繁育晚稻新生种。1980~1989年,泉州市农技站利用孤雌生殖诱导育种方法,培育出水稻优质品系孤优3号。
  (二)栽培技术
  1956~1958年,满堂红公社石崎大队采用开沟平放、三角密植栽培技术,取代传统的稀植斜插栽培法,获得甘蔗高额丰产。1978年,泉州市农科所进行杂交水稻再生栽培试验获得成功。1979年后,市农技站全面推广甘薯“五改”(改劣苗为良种壮苗,改浅耕为深耕,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少施肥为科学施肥,改粗种轻管为细种精管)栽培技术,产量显著提高。1981~1982年,市农技站在江南公社示范推广晋麦2148高产栽培技术5348亩,平均亩产227公斤,增产51.8%。
  (三)肥料、农药研制
  肥料 1964年后,市腐植酸厂生产腐植酸及腐植酸磷肥,作为农作物的基肥、追肥;1974年,开展腐植酸肥料扩大生产及工艺试验研究,其技术总结《腐植酸及腐植酸类肥料试验应用情况报告》、《腐植酸铵磷肥试验报告》分别参加国务院燃料部、福建省科委、福建省燃化局等召开的腐植酸类肥料经验交流会交流,编入资料汇编。1979~1984年,泉州市农技站推广养用细绿萍肥田,并试验成功无荫棚越夏保种技术。
  农药 1969~1973年,市农药厂试产春雷霉素、井岗毒素等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害。1981~1983年,市农技站应用多菌灵浸种处理水稻种子277.8万公斤,稻瘟病发病面积减少75%。
  二、园艺科技
  (一)龙眼
  繁殖技术 1978~1983年,市农业经济作物站应用塑料薄膜高压繁殖龙眼苗木140万株,比陶钵高压育苗节省材料成本60%~70%,大面积种植7万株,成活率95%.。1986年,鲤城区龙眼研究所龙眼硬枝扦插育苗试验成功。
  高产稳产技术 1978~1981年,市农业局应用疏花技术调节龙眼树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4.6亩试验园平均亩产1574公斤,龙眼大小年结果差距幅度明显缩小为15%左右。1980~1982年,市龙眼科研协作组开展龙眼高产稳产试验研究,11.32亩试验园平均亩产1780公斤,比对照园增产91.5%。1983~1986年,市龙眼研究所开展缩小龙眼大小年结果百亩试验示范,1986年由省农业厅组织通过技术鉴定。
  老树复壮技术 1982~1985年,市龙眼研究所在登丰大队开展百亩百年龙眼老树复壮技术研究,采取以土壤改良、根系更新复壮及树体修剪为主的综合技术措施,龙眼树长势明显恢复,产量显著提高。1985年平均亩产563公斤,比1981年亩产241公斤增产1.3倍,比对照园亩产276公斤增产1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蔬菜
  1984~1987年,市农资公司与区农业局、浮桥镇合作,开展蔬菜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应用8010、青虫灵、青虫菌6号等微生物农药代替部分剧毒化学农药,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菜螟等蔬菜害虫5.85万亩次,生产无公害蔬菜33708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成果已在泉州市鲤城、惠安、南安、晋江等地推广应用。1983~1991年,泉州市先后引进、推广营养钵育苗以及地膜覆盖、塑料大棚、塑料遮阳网等蔬菜栽培技术,提高蔬菜周年生产水平。
  三、水产科技
  1979年,市水产局用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制成草浆在市淡水养殖场培育夏花,在庄任养殖场饲养鱼种。1980~1983年,市淡水养殖场应用绒毛膜促进腺激素对斑鳢催产育苗获得成功;泉州市水产局利用水位差进行高密度养殖罗非鱼、草鱼,亩净产6127公斤;以上两个单位还进行鳖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试验并获成功,稚鳖孵化率及幼鳖培育率均达90%左右,幼鳖越冬培育率由自然越冬成活率的20%提高到80%,且个体重增长24%。1986~1989年,鲤城区水产技术站在城东乡乌屿推广锯缘蟹育肥养殖技术,5亩高产试验塘成活率91.6%,平均亩产4604公斤、利润3.1万元。1989年,区水产技术站在金屿养殖场进行幼蟳(20~25克)人工养殖商品蟳试验成功,13万只幼蟳经2个月饲养个体重平均250克,最大400克。1991年,泉州市草邦水库管理站与福建省水电厅综合经管站合作,开展水库网箱养殖罗非鱼代用饵料研究获得成功。
  第二节 工业科技
  一、电子工业
  (一》电子元器件研制
  1970年,泉州市皮革厂、市工艺美术公司半导体试制组试制成功硅整流二极管和锗高频三极管。1975年,市半导体器件厂建成全省第一条微带工艺生产线,能把微波低波段电路混合集成制作在99%A1203陶瓷基片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78~1980年,市无线电元件厂试制锆钛酸系发射型、接受型、收发两用型等3种压电材料及其应用产品。1980年以来,市半导体器件厂分别为发射太平洋海域运载火箭、发射实验通信卫星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微波混合集成功能组件,先后3次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贺信。1981年,半导体器件厂试制生产微波电调PIN二极管成功;电子元件厂研制成功PZT-F4、PZT-S5压电陶瓷。1985年,半导体器件厂研制成功209机微波集成接收发射组件及微波集成放大稳幅上变频组件,起草闽O/SJ1491-45《微波集成组件通用技术条件》全省地方标准;电子元件厂与福州大学合作,研制成功FYS-0.22型低压氧化锌避雷器,其总体设计合理,压敏电阻阀片性能良好,特性稳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电子仪器研制
  1969年,市电子仪器厂试制成功第一台阻容测量仪器CO-4电容电桥;70年代生产CO-4、D24-4电容电桥,出口罗马尼亚、朝鲜、巴基斯坦等国家;1978年研制成功CC9型小电容分选仪和CC10型大电容测试仪,研制成功WGS4000微波固体扫频仪;1980~1981年研制成功CFD-1型大电容误差分选仪和CF-103型电容损耗误差分选仪,填补国内空白;1982年研制成功CF-8偏差电桥及CC9-2电容分选仪;1984年研制成(E257型电容阻抗测试仪,与上海炼油厂合作,采用Z80微型单板机进行控制,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YN-3型全自动石油运动粘度测试仪;1986年研制成功OE2621型漏电流测试仪和OE2521型接触电阻测试仪。1991~1992年,泉州市区讯泰电器厂研制成功FDY-1表盘分度仪及OV2041-T电表检测电源。
  (三)电子产品开发
  1972~1977年,市荧光灯厂研制成功074-03型及LG-12型晶体管黑光灯。1984年,市无线电三厂与航天部合作研制成功HD-317C型红外线电子汽车点火器。1985年,市电视机厂设计生产SLTV-35A14寸全频道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由福建省电子工业公司通过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起草闽O/SJ1477-85《TV-35黑白电视机接收机》全省地方标准。1988年,泉州电视机配件厂研制生产OS899-C型调频幅立体声盒式袖珍收录机。1989年,泉州鲤中通讯设备厂研制成功IWZHA型有无线列车调度转接通讯设备。1990~1992年,泉州河市电化教学仪器设备厂研制生产DF-AA流动语言实验室系统;泉州市鲤城临海电器厂研制生产CK-5广角型被动式红外线探测器;泉州东海防盗器材公司研制生产ZX遥控摩托车防盗报警器;市无线电五厂与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合作,开发生产AA-800、AAC-1000型语言学习系统及AP-1型红外线听音系统;鲤城区佳灵通讯设备厂采用电脑预存程序控制、模块式结构及大规模集成模拟空分矩交换网络,研制成功CL-89H程控调度通讯设备;市红星无线电器材厂研制生产WX-160型VHF/UHF甚高频手持式对讲机。
  二、机械工业
  (一)仪器仪表研制
  光学仪器 70年代,市光学仪器厂先后研制成WYT-76型手持糖量计、WYH型光电折射仪;1983年研制成WYT-15、32型手持糖量折光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6年研制成WYD-1型光栅扫描单色仪。1989年,市鲤中伟达计量仪器厂研制成WGG-S系列镜向数字光泽度计,可用于石材、油漆、塑料、陶瓷等材料的检测计量。
  测试仪器 1971年,市试验机厂研制成布、络、维三用硬度计,翌年通过省鉴定并投入批量生产;1977~1981年研制成塑料球压痕硬度计,填补国内空白;1984年研制成HLT-625型凹陷测试机。1987~1989年,市临江实验仪器厂与航空航天部304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微型计算机控制的三参数表面粗糙度检查仪。
  衡器 1979年,市第二衡器厂在全省首先研制成DZH-15型大型地中衡。1985年,市衡器厂研制成AGT-50型案秤。
  (二》农业机械研制
  农田犁 1958~1962年,市农械厂制成双轮双铧犁、铁步犁和水田螺旋综合耙等机引农具;1974年参加南方水田犁系列设计研制协作攻关,研制成功ILS-320、420、520型等3种水田犁;1983年研制生产农友一5型双铧犁;1984~~1986年参加研制生产85系列水田偏置三铧犁,并开展降低南方系列水田犁耕作阻力的研究取得成效。
  喷雾器 50年代末至60年代,市喷雾器厂批量生产铁壳压缩式喷雾器及手摇喷粉器,成为全省第一个植保机械专业厂;70年代改型生产双燕一16型背负式塑料喷雾器及隔膜式、栓塞式机动喷雾器;参加研制成功3WHG-240型活塞隔膜泵;1982~1983年与市棉织塑料厂合作,研制成功工农-16型背负式塑料喷雾器。
  (三)工程机械研制
  1979~1982年,泉州华侨塑料厂研制成功粘合拖鞋带挤压机及平面刨光机;泉州市果品食杂公司研制成功远红外线桂圆烘干机及桂圆分级机;市机床厂与福建省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YB4832型齿轮精轧机床,与一机部起重运输机械所合作,研制成功CBY系列手动液压搬运车。1981~1986年,市机床厂研制生产SOP-1350型塑料切片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6~1988年,市建德鲤达里有限公司研制成功YJSW315-6系列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可作起重运输、工程建筑等各种机械的传动部件;市临江焊接机械厂研制成功YDP中压乙炔发生器;泉州蜜饯厂与杭州轻工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蜜饯连续浸渍装置。1989年,泉州临江塑料机械厂研制成功FMX650型聚丙烯塑料吹膜机组。1991~1992年,市临江纺织机械厂研制成功FX-271型亚麻针梳箱及FJFX151型联合梳麻机牵伸车头。1992年,市海滨印刷机械厂研制成功XJ1A2/Y-25龙门式液压下料机。
  (四)电机电器研制
  1981年,市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FT3-300型多向台壁电风扇。1982年,市人民电器厂研制生产变光开关及日光灯启动开关。1983年,市机电厂研制成功S3SF200、250型高转矩台式砂轮机;1985年与中国建筑科学院空调所合作,研制成功CYA-200型厨房排烟器。1987年,市天泉电冰箱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电冰箱成套生产设备,研制生产天泉牌BCD-170型冷藏冷冻电冰箱。1988~1992年,市临江电子器材厂研制成功LPS-CH正弦能量分配交流净化稳压电源;泉州啤酒厂与轻工业部规划设计院合作,研究成功啤酒发酵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投入运行;鲤城后茂日用品厂研制成功TIG感应式电烙铁;市华侨蓄电池厂采用铅、钙、铝三元合金新型材料研制生产3-MA-6蓄电池。
  三、化学工业
  (一)腐植酸应用研究
  1961年,市纤维厂首先从泥煤中提取腐植酸作蓄电池的新型辅助原料。1963年,市腐植酸厂开始生产腐植酸产品;1964~1984年与地质部第六石油普查勘探大队、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福建省197煤田地质队等单位合作,以腐植酸为原料,先后研制成硝基腐植酸、铬制剂、腐植酸钾一聚丙烯腈共聚物等泥浆化学处理剂,应用于地质勘探工程,效果良好。
  (二)日用化工研究
  50年代,泉州市第一、第二塑料厂开始生产日用塑料制品,60年代成批生产全塑、注塑发泡凉鞋、拖鞋。60年代,泉州文化用品厂用酒精试制成功聚乙烯,70年代试用石油裂解技术路线生产聚乙烯。70年代,泉州市建筑公司试制成功离子交换树脂并投入批量生产;泉州制漆厂开始生产环氧树脂;市蚊香厂开发生产雄鸡牌中草药蚊香。80年代初,市第一塑料厂开发生产聚四氟乙烯塑料制品,填补福建省空白,并从联邦德国引进聚氯乙烯结构泡沫异型材生产设备,研制生产豪华型塑料百叶窗帘;市第五塑料厂引进奥地利、联邦德国聚氯乙烯波纹管及纤维增强耐压软管生产设备,研制生产聚氯乙烯耐压软管,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市木器厂应用钠盐、钠碱混合液以及高浓度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钙处理木材表面,使之变白,提高木质家具质量;泉州华侨塑料厂试验成功应用聚氯乙烯(PVC)边料再生制造粘胶拖鞋、凉鞋。1985~1986年,市蚊香厂与福建省化工研究所合作,以酯类为主要原料,研制生产华奇牌灭蟑蚁笔,对家蚁、蟑螂具有高效杀灭作用;泉州海滨塑胶厂开发PVC涂胶布系列产品。1987年起,泉州华侨塑料厂试验成功PVC泡沫片材配方的稳定剂专用料,解决再生泡沫鞋底龟裂、收缩等问题。1990年,泉州临江高级涂料厂研制生产丙烯酸乳胶漆。
  (三)电镀技术
  1976年,泉州市工艺美术公司完成陶瓷镀铜试验并投入生产。1980~1981年,市玻璃制材厂试验推广以铝代银制镜新技术。1981~1982年,市电镀厂试验成功无氰光亮镀铜新工艺;1983~1984年开展仿金电镀试验,应用铜、锌、锡三元合金电镀新工艺形成仿金电镀层,填补全省空白;19841986年推广铁—镍、铁—锌合金电镀新技术,生产效率显著提高;1990年开展全光亮锌铁合金电镀新工艺试验,生产成本降低35%,为全省首创。
  四、食品工业
  (一)粮油技术
  1958~1959年,市粮食局龙头山粮库粮食科研小组研制花生果含油量快速测定器,提高工效25倍;研制成功远距离粮食温度水分测定器及粮仓高温防火光电警报器。1965~1966年,研制成功粮食水分快速测定器及简速油脂醍价测定器。1973~1974年,市粮食局编写《粮油卫生化学检验》供全国粮食系统交流使用;1976年研究成功加盐加热去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方法;1979年编写《粮油污染与防治》,在全国粮食系统内部交流使用。1978~~1979年,市区粮站机修厂研制成功79-2型售粮、售油机。
  (二)味精生产技术
  1958年,市味精厂首次以面粉为原料,应用酸法生产味精;1959年进行技术革新,以花生饼代替面粉,半机械化生产味精,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出口香港等地;1965年试验成功酶法生产味精,提高产品质量;1979~1982年开展甘蔗废糖蜜发酵生产谷氨酸研究获得成功,每吨味精生产成本降低1473元,节约粮食3吨;试验应用等电点一双柱离子交换法提取谷氨酸,提取率达92%左右;1984~1986年试验应用微型计算机控制味精发酵过程成功,口得福牌大颗粒结晶味精远销国外,获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牌奖;1988~1990年用电提取工艺及静置沉淀、热处理法、强碱处理法处理异常中和液,避免发酵过程中染菌问题,取得一定效果。
  (三)赖氨酸生产技术
  1981~1984年,华侨大学化工系与市味精厂、第二制药厂合作,引进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纯齿棒状杆菌P1-3-2(AFC抗性)的赖氨酸生产菌,利用甘蔗废糖蜜发酵生产赖氨酸获得成功。
  (四)食品饮料加工技术
  1958~1970年,泉州乳品厂试制成功玻璃瓶装水果、蔬菜、肉类罐头,70年代初开始批量生产;泉州糖果饼干厂研制双收牌雪花软糖;泉州源和堂蜜饯厂用白砂糖加工成多晶冰糖和单晶冰糖。1970~1971年,泉州综合食品厂应用自制液化酶、糖化酶固体曲工业化生产针剂葡萄糖,1972年应用0.618法及等分法进行液化及糖化用酶量优选试验取得良好效果,1978年对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优选并改革生产工艺,淀粉糖化时间由40多小时缩短至20小时以内。1978~1979年,泉州市茶叶加工厂选用福建名茶配以山楂、神曲、麦芽、陈皮、赤小豆等中药,制成保健美减肥茶,畅销东南亚、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1986年获法国巴黎国际美食博览会金桂奖)。1979~1980年,泉州综合食品厂以废糖蜜为原料,试制成功酶法葡萄糖一淀粉糖浆联合生产工艺,投入批量生产。70~80年代,泉州罐头厂以水果、果汁、蔬菜、食用菌为原料,先后开发生产蘑菇罐头、糖水龙眼罐头、糖水荔枝罐头、芦笋罐头、金针菇罐头、草菇罐头、三鲜菇罐头、香菇罐头等6大类40多个新品种,远销西欧、北美、澳洲、中东、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其中糖水龙眼罐头获法国巴黎国际美食及旅游委员会金质奖。1980~1984年,泉州制药厂与福建省药材研究所合作,研制成海蛇天麻酒;泉州糖果饼干厂以琼脂软糖为基体加入赖氨酸,生产省内首创的儿童营养型赖氨酸夹心软糖。1985~1990年,泉州糖果食品总厂先后研制生产多维力软糖、益儿康强化铁软糖、蜜源花粉软糖、涂膜蜜饯型软糖、高蛋白营养型明胶软糖等系列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研制开发速凝果冻粉;泉州源和堂蜜饯厂用真空连续糖浸装置研制成功轻糖蜜饯,含糖量由65%以上降为50%以下,填补国内空白,并研制生产糖果化、营养化蜜饯,达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引进无菌包装机配合国产超高温瞬时灭菌机生产芦柑汁、荔枝汁软包装饮料,杀菌率达99.99%;泉州市鲤城区科委与福建省农科院合作,以鲜甘薯及甘薯干为原料,开发蜜饯类、琼脂软糖类、淀粉软糖类、果浆类、果冻类及金薯虾片等6类10多个系列产品;泉州糖果食品总厂研制成功BD-10面包改良剂,由省轻工业厅通过技术鉴定。
  五、其他工业
  (一)能源与冶炼技术
  1960~1965年,市电厂对原设计燃用淮南优质烟煤(VP>24%)的321-20/39型风播式链条锅炉(蒸发量20吨/小时)进行技术改造,将风播半浮式燃烧系统改造成煤闸板式全层燃烧系统,采用“长火床、低风量、慢炉排”的燃烧操作法,可燃烧漳平贫煤(VP=9%~11%),热效率明显提高,煤耗显著下降;1970年将BG923-20/25-400型烟煤链条式锅炉改装为平斜炉排半沸腾锅炉,1971年10月投产,运行基本正常,能烧漳平贫煤和永春天湖山无烟煤(Vp=2%4%);1972~1978年继续进行3次改造,加装炉外多管式除尘器及四级飞灰回燃装置,加砌炉内高温燃烧区,锅炉热效率分别提高至84.6%及74.4%,标准煤耗率降低至593克/千瓦时及717克/千瓦时,基本解决飞灰回燃和环境污染问题。1982年,市二轻局推广锌基合金模具技术。1988年,市铸造厂与福州大学合作,研制成蠕墨铸铁玻璃模具。
  (二)纺织、服装与制鞋技术
  1971~1972年,市腐植酸厂与上海染料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木质素、硫化栗棕染料。1979~1983年,市羽绒服装厂设计生产羽绒茄克衣;市制鞋厂设计生产出口绣鞋及内外销男女鞋,开发生产201注塑布鞋;市线厂采用有机硅织物处理技术,提高化纤缝纫线的可缝性,生产效率提高1.7倍,并先后应用6FS、886FA有机硅油乳液处理化纤缝纫线,线质柔软耐腐,光洁度良好。
  (三)工艺品制作技术
  雕刻 1981~1982年,市木偶头雕刻工艺厂应用木雕技术,开发生产木偶头首饰盒。1983~1985年,市雕刻工艺厂应用赤杨木雕刻技术及丙烯颜料彩绘工艺开发生产国内创新的仿真彩木雕工艺品,1988年出口创汇82万美元。
  人造花 1980年,市工艺美术公司与外商合资创办人造花厂,首创国内涤纶花生产技术。1981~1982年,市塑料工艺厂开发生产香型塑料花。
  竹编 1982年,市竹编工艺厂开发生产竹编挂屏室内装饰品。
  陶瓷 1974年,泉州锦砖厂开始生产陶瓷锦砖(马赛克)。1980年,泉州瓷厂开始采用半干压坯制作工艺批量生产陶质白色釉面砖。1981~1984.年,市陶瓷工艺厂研制生产丙烯仿真艺术陶器,远销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泉州瓷厂生产彩色釉面砖。1986~1987年,市陶瓷工艺厂研制成功中温釉下彩美术陶瓷;泉州瓷厂研制成功蛇纹石窑具,为国内首创釉面砖快烧新窑具。19891991年,中外合资豪盛(福建)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程控生产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炻质挂釉墙地砖。
  其他 1985~1987年,市剧装玩艺厂应用A树脂纸类新材料及锌基合金模具热压成型新工艺,研制生产纸脱面具工艺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0年开发生产粘香木挂饰工艺品。
  (四)环境保护技术
  1979年,市皮革厂设计应用真空吸滤法处理制革中的含铬废水,消除环境污染,回收利用三价铬。1984年,市铸造厂研制成功砂轮机单机袋式除尘设备。1984年初,华侨大学与市玛钢厂合作,研制成功侧喷螺旋悬浮燃烧式退火炉,烟气黑度由林格曼5度以上降为1度以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参加福建省环保研究所主持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方法研究,198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节 医学科技
  一、临床诊疗技术
  (一)中医外科
  民国29年(1940年),泉州医生王鸿珠应用祖传秘方治疗痔疮,此后又独创治疗肛瘘的方法以及内痔检查器械——吸肛器。
  50年代,市人民医院傅若谦应用蛇药酒及中草药综合治疗毒蛇咬伤213例,临床疗效良好,被编入《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选编》(1966~1975)。1961年,人民医院林扶东发掘民间治疗大脚风经验,加以改进提高,首创热烘绑扎疗法,治疗血丝虫病引起的下肢象皮肿50例,总有效率达98%。1963年,市人民医院陈凤仪根据林扶东的经验,首次提出辐射热治疗象皮肿的新观点,其论文《辐射热治疗下肢象皮肿疗效及其机制的探讨》被编入《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整复外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该疗法在省内外推广应用;人民医院林金长根据傅若谦的验方开展中草药治疗毒蛇咬伤的临床研究,研制成中草药复方泉州蛇药,治疗各种蛇伤患者213例,治愈率达99.14%。1977~1984年,林金长等进一步开展泉州蛇药药理实验及剂型改革,扩大临床验证,对被圆斑蝰蛇咬伤的治愈率达98.88%,198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中医骨科
  民国期间,泉州著名骨伤科医师庄子琛提倡“以穴论治法”,独创“湘子朝天”、“李拐下云梯”、“千钧拔锭”等伤科内治整复手法。1985年,《庄子琛骨伤科经验选》由市卫生局编印内部交流。1990年,市正骨医院廖德成治疗骨伤科的“疗痹羊肉汤”、“延胡丹参汤”以及开弓法治疗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儿童肘关节脱位过伸复位法、股骨干骨折整复法等方技,被编入《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0年)。
  (三)中医妇科
  1959年,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应用傅铮辉老中医的加味当归药散治疗胎位异常170例,有效率80.6%。1978年后,市人民医院钟秀美应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盆腔炎,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急症,应用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子宫出血、室女崩漏及流产后失音症;同时研究成功熏洗冲剂,取得显著疗效,其论文被编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年)。
  (四)中医内科
  1971~1978年,晋江地区、泉州市协作组开展老年慢性气管炎研究,发现植物神经失调是该病病理改变的一种内因,试验应用海带根治疗,取得良好疗效,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80年代,人民医院吴端源等先后应用硝普钠、异搏定治疗高血压病患者166例,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开展SAH病人心电图分析研究,提出心电图的变化可作为SAH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五)针灸
  民国25年,留章杰首先在泉州开创针灸技术,应用直灸为主、汤药为辅的治疗方法,治愈少阴寒化病人及霍乱患者;1953年首次创办针灸科;1956年应用针刺技术治疗乙型脑炎患者获得显著疗效。60年代,市人民医院张永树等应用灯芯灸疗法治疗疖肿、缠腰火丹等症,取得良好疗效。1971年,人民医院郭鹏琪首创七〇毫针,应用辨病、辨型、辨症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卒中)危重病患者。1974年,郭鹏琪等参加全国针灸原理经络感传协作研究及临床应用,均取得显著疗效,分别获得1978年福建省科技大会、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78年,人民医院朱庆才参加福建省经络敏感现象协作研究,1981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
  二、诊疗器具研制
  1987年,何耕泓等设计成功静脉注射电子自动控制推进器(1988年12月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与泉州市鲤中医疗电子仪器厂合作,研制成专利产品JT50-100型可控静脉注射推进器。1987~1989年,驻军180医院与市鲤中医疗电子仪器厂合作,研制成国内首创的多功能袖珍医用折射计,刻度精度比美制R-308N临床折射计提高1~1.5倍。
  三、药物研究
  1958年,市人民医院王鸿珠献出祖传11代秘方,陈凤仪组织进行临床应用观察,发现对外科溃疡、内科胃溃疡等症疗效显著,定名为赛霉胺。1960年,创办制药厂,生产内服赛霉胺胶囊及外用粉剂,畅销国内外。1970年后,泉州综合食品厂先后应用自制液化酶、糖化酶固体曲工业化生产针剂葡萄糖,同时试验成功酶法葡萄糖—淀粉糖浆联合生产工艺。1971~1977年,晋江地区及泉州市协作组用海带根煎剂及粗提物制成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的药物,具有镇咳、祛痰作用,载人《中药大辞典》。1977~1978年,市制药厂采用麝香、人参、珍珠等物研制成救心丸。1978~1979年,泉州市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茶叶加工厂精制成保健美减肥茶。1982~1984年,市制药厂与福建省药材研究所合作,研制成治风湿痹痛的海蛇天麻酒。
  第三章 科学考察与交流
  第一节 科学考察
  一、综合科学考察
  (一)泉州市自然地理综合考察
  1960~1963年,中国科学院闽南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到泉州市和晋江专区进行热带生物、气候、地质、地貌、土壤等自然地理综合科学考察,先后编写地貌区划、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等材料,为地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清源山植物考察
  1979年,市生物学会对清源山进行植被及主要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查明清源山属于南亚热带雨林植被带,包括南亚热带雨林、南亚热带山地照叶林、马尾松林、灌丛及人工植被等5种植被类型,提出建设清源山风景区动植物公园的建议。1980~~1985年,晋江地区林业局林彦云利用业余时间先后70多次到清源山采集维管束植物标本620种,经鉴定分类138科424属582种,包括蕨类植物20科29属36种,裸子植物5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13科385属535种,其中有珍稀树种油杉及乡土珍贵树种青岗栎、麻栎、樟树等。
  (三)中药资源普查
  1959年9月,市医药公司组织药材勘察队,到清源山、九峰山等地进行勘察,共采集药材品种150多种。1986年,鲤城区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开展全区中药资源普查,查出药材106科455个品种,采集中草药标本423份。
  (四)造型材料普查
  1964年8月,市工业局、市科委组织晋江地区型砂普查工作组,对晋江中下游和泉州湾至崇武段海砂分布情况及藏存量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定点供应和组织供应的意见。1980年8月,晋江地区和泉州市工业局、科委、机械工程学会联合对晋江、惠安沿海35个砂场和12个粘土矿点进行综合普查和抽样分析,基本掌握铸造用砂、粘土资源的分布和质量状况。
  二、农业科学考察
  (一)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研究
  1980~1985年,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开展土壤、林业、渔业、气候、水利、畜牧、农经、农机、经作、粮油、乡镇企业等11项专项调查,编写成《泉州综合农业区划》。
  (二)农业发展战略综合考察
  1986年8月,中国农学会、福建省科协、农学会组成闽南三角地区农业考察团对厦门、漳州、泉州的农业发展战略进行考察,同时考察鲤城区的茶果、畜牧、水产的生产、加工及乡镇企业。通过考察,提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闽南三角地区农业”的战略思想以及“立足国内,着眼国外,以外为主,建立内外兼容型经济”的战略目标。
  (三)土壤普查
  1980~1983年,市农业局、林业局分别组织耕地及非耕地2个土壤普查专业队,完成全市13.6万亩耕地详查和52.7万亩非耕地的路线调查,将全市土壤划分为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潮土、盐土和水稻土等5个大类。
  (四)龙眼品种考察
  1980年9月,市龙眼学会配合省农业厅对全市龙眼品种进行调查鉴定,评选出9个优良单株;1981年进行全面调查,发现36个龙眼优良品种(系)计5142株。1983年,晋江地区、泉州市农业局、地区农校、市科委、市龙眼研究所、市罐头厂等单位组成龙眼品种调查鉴定组,开展晋江地区龙眼品种调查,鉴评出东壁、福眼、西园、洲头本、丰州早白、九月乌等23个早、中、晚熟优良品种。
  三、外国专家来泉考察
  1957年,苏联防疫专家舒那耶夫教授、弗牛克教授等,到晋江、泉州等地考察鼠疫防治工作。1959年11月,苏联学者B·A·杜特凯维奇和S·A·埃利阿瓦到泉州参观考察泉州海交馆。1982年8月,日本神户商船大学松木哲教授率中国古船访华团到泉州海交馆参观考察宋代出土海船。1983年8月,澳大利亚农业科技代表团到泉州市满堂红、江南登峰、双阳华侨农场考察甘蔗及龙眼生产技术。1983~1989年,西澳大利亚博物馆海洋考古部主任杰勒米·格林,日本学者立野诚、田边昭三等,韩国木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所长崔光南等,先后5次到泉州参观考察宋代古船。1984年9月,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专程到泉州参观考察宋代古船,称这是中国自然科学史最重要的发现之一。1985年,美国客座教授黄开禄到泉州考察环境保护,举行环保科学讲座。1985~1987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科茂木计一郎教授、日本法政大学建筑系主任山田水城教授等人和美国休士敦民间建筑团体、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团分别到泉州实地考察鲤城区古民居等建筑技术。1988年,法国国家实验所塑料专家朗德雷博士到泉州鸿华塑料实业有限公司进行考察。1989年,联邦德国格廷根大学地理研究所所长史内曼教授到鲤城区江南乡上村村进行水土保持考察。1990年8月,日本文物保护专家见诚敏子到泉州海交馆考察宋代古船,交流木质文物保护技术。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队到泉州市进行科学考察。
  第二节 技术交流
  一、技术引进
  (一)农业技术
  唐宋以来,泉州先后引入占城稻、甘薯、甘蔗、南瓜、番茄、菠菜等农作物优良品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990年9月,福建省政府决定鲤城区马甲镇辟为引进优良畜牧品种试验区。1991年引进丹麦丽佳良种鸭,建立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肉鸭繁殖基地。
  (二)工业技术
  宋建炎三年(1129年),引入织绣、彩染、印花等技术,出现罗、绢、纱、绫等织物新品种。清末至民国时期,引进半机械化、机械化纺织生产技术。
  1979年起,泉州市无线电三厂、泉州电视机厂、泉州电视机配件厂先后从香港引进MW/SW、AM/FM袖珍收音机、放音机、收录机等6条生产流水线,进行国产化生产。1980~1981年,福建省投资企业公司晋江地区分公司从日本索尼公司引进全省第一条年产10万台黑白电视机生产线及零部件,在市体育器材厂组装第一台SONY-TV-12寸黑白电视机;泉州市玻璃制材厂引进DM-900真空镀膜机,填补全省非金属镀膜的一项空白;泉州瓷厂引进日本自动液压锦砖成形机。1981年以来,泉州罐头厂先后从日本、瑞士及台湾引进高速真空封罐机、波型剪板机、裁铁机、罐头底盖高速自动冲床、自动注胶机及全自动高频电阻焊罐身生产线,实现三片罐空罐生产自动化。1981~1984年,市第一塑料厂从联邦德国引进塑料门窗生产线;泉州第三塑料厂从日本、香港、台湾引进高密度聚乙烯微薄膜制袋机、聚丙烯吹塑机组及自动制袋机;泉州拉链厂从瑞士引进150万米注塑拉链生产设备;市糖果食品总厂从澳大利亚引进淀粉软糖连续浇注成型机;市面粉厂从意大利引进日处理150吨小麦制粉设备全套主机及工艺技术。1985~1988年,市无线电元件厂从美国引进多层陶瓷电容器生产技术及设备,研制生产多层瓷介电容器系列产品和氧化银端头电极浆料及介质材料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泉州源和堂蜜饯厂从瑞典引进利乐无菌包装机。1989~1992年,泉州针织厂引进联邦德国单面大圆机;泉州酒厂引进西德优良菌种和先进酿造工艺;豪盛(福建)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新型挂釉墙地砖生产线。
  (三)医学技术
  清光绪七年(1881年),西医技术传入泉州。民国时期,传入X射线透视诊断技术。80年代以后,先后引进CT、B型超声波、全自动生化分析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等先进诊断技术,临床诊疗技术显著提高。
  二、技术输出
  (一)工业技术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前,酱油制作技术由泉州传到日本八滨、大阪等地。
  1968年,市橡胶厂技术股股长方鹏峰被选派赴阿尔巴尼亚图拉斯橡胶厂,负责指导建立橡胶发泡制品生产线,培训技术工人。1971~1976年,泉州公路段先后4次派工程师郑绵、技术员陈春福等多人到南也门亚丁木卡拉公路和谢赛尔至赛候特公路进行勘察、设计和施工。1980~1986年,市糖厂李碰等9人11次参加援建塞拉利昂马格巴斯糖厂,负责指导制糖,培训技术工人。1985年,泉州中福公司与香港美亚有限公司合作,在象牙海岸亚比让建橡胶厂,负责设备安装及生产技术指导。
  (二)农业技术
  1980~1982年,市满堂红公社农业技术干部杨炳德由农业部选派赴塞拉利昂马格巴斯甘蔗农场指导甘蔗栽培技术,负责该场1.52万多亩甘蔗的田间种植技术管理。1988~1990年,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炳德第二次被选派到塞拉利昂甘蔗农场,负责指导甘蔗栽培生产技术。
  (三)医学技术
  1976~1978年,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医师王振远参加中国援助塞内加尔医疗队,获该国骑士勋章1枚。1980~1982年,市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廖金钟、外科医师曾炳文参加中国援助赤道几内亚毕科莫水电站专家组,为中国专家组和该国民工及附近居民进行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工作。
  第三节 学术交流
  一、学术讲座
  1972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华罗庚教授带队到晋江地区推广优选法,在泉州市作关于推广应用优选法的报告。1981年5月,美籍华人陈秋中、张本庚博士应邀来泉,分别作《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与四化》、《生物化学的演变》的报告。1984年,泉州市政协、科委、科协举办大型报告会,邀请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伟长教授作《科学技术新时代》的报告。1985年,中科院学部委员张文裕教授等1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来泉讲学。1987年10月,张本庚博士再次应邀来泉作制糖工业学术报告。至1992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泉讲学计100多人次。
  二、学术会议
  1979年3月,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在泉州市召开,全国11个省(市)57个单位1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学术论文65篇。1983年3月,中国地理学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在泉州市举行,并考察清源山。1984年2月,泉州海文馆与中国科技史学会、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在泉州市联合举办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学术讨论会,全国13个省(市)1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交流学术论文75篇。1984年5月,全国微波专业学术讨论会在市半导体器件厂召开,交流学术论文47篇。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组委会在华侨大学举办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考察队的各国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100人出席,交流学术论文50篇,汇编成《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至1992年,全区各自然科学学会共召开年会140多次,交流学术论文2894篇。
  第四章 科技普及与开发
  第一节 科技普及
  一、科普宣传
  (一)科普讲座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泉州开办新式学堂,传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民国37年(1948年),晋江县教育局倡办科学讲座,聘请中学教师黄乐德等人在中山纪念堂(今明伦堂)主讲现代自然科学知识。
  1956年,泉州市工业局每周组织1次科技讲座。1960~1965年,市科委、科协联合有关部门举办破除迷信、工农业生产技术和医药卫生常识讲座。“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讲座中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广泛举办科普讲座。1978~1985年,市科委、科协及所属学会、协会单独举办或与市政协、市教育局、市总工会等部门联合举办各类科普讲座近300场,听众达2.3万人次以上,主要专题有《香港电子工业概况》、《微生物与人类》、《激光的原理及其应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新工业革命的对策》、《肝病的防治》、《浅谈优生学》等。
  (二)科技展览
  60年代初,市科协在市区建立科普画廊,宣传普及科技知识。1961年,市科委、科协举办现代科技展览会。1964年,举办图片展览,宣传安全用电、破除迷信、计划生育和植物保护等知识。1965年9月,省、市科委和华侨大学联合举办工业科技资料展览会。1966年3月,泉州市举办工交系统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展览会,展出20多天,观众达3万多人次。1984年3月,晋江地区和泉州市科协举办普及科学知识、破除迷信展览会,展出10天,37个单位6300人次参观。同年,泉州市举办国庆35周年成果展览会,市科委、科协组织科技成果参展。1985年,市工业局、科委、总工会联合开展工业生产技术日活动,有科技知识讲座、油漆刀具技术研究、安全用电实物表演、科技资料目录和图片展览等,并设招贤攻关榜。1989年9月,在泉州市职工培训中心开办泉州市解放40周年成就展览馆科技成就展室,鲤城区组织科技成果参展。
  (三)科普书刊
  50年代,科普文字宣传以专题活页材料为主。1960年,市农林水利局编印《泉州市农业生产手册》,市蔬菜局编印《泉州市蔬菜生产参考手册》。1961~1964年,市科委、市科协、晋江农校、市卫生局、市医科所,先后组织编印《泉州市几种主要蔬菜栽培技术》、《泉州的农业气象》、《农事活动手册》、《泉州本草》(1~4辑)。1964年,市地理校际教研组编印《泉州地理》。1964~1967年,泉州市科协主办《泉州科技》报,出版30期。1970年,市医药公司、市医科所合编《中药炮制》。1974~1979年,市粮食局编印《粮油卫生化学检验》、《粮油污染与防治》。1982年,市生物学会、生物校际教研组合编《中学生生物手册》。1982~1985年,市科协主办《泉州科普》,出版39期,宣传科普知识。70~80年代,市科委不定期编印《泉州科技》期刊22期。1986~1992年,市科委编印《科技情报》期刊;区卫生局及下属学会编印《泉州中医》、《泉州医药》、《针灸界》等期刊。
  (四)科普创作
  80年代,泉州市徐峨发表科普文章59篇;市科普作家协会顾问李原先后在全国50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科普文章400多篇(其中《立体农业》198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城市地下的另一个世界》1992年获全国10家科普期刊优秀作品二等奖),同时创作14部地理类科普读物(272.4万字),分别由上海科技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等8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世界城市知识大全》1986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世界名城》、《被毁灭的城市》1987年获全国地理科普读物优秀奖;《改造大地的奇迹》1990年获福建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1989年,李原传略被编入《中国科普作家辞典》(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
  二、科技培训
  民国时期,泉州市区开设护士学校、农校,培训初级技术人员。1959年,市科协发动各系统创办业余技术学校16所,农业技术夜校25所,受训2000余人。1962年,全市举办各类科技业余学校81所369班,培训学员6512人。1963年,市科委与市农林水利局、教育局、晋江农校协作,举办2期农业技术训练班,培训129名农技人员;受训人员回乡后,又开办农技班57班,培训2093人,成为传播先进技术的骨干。1964~1966年,市科委、科协与晋江农校、北峰公社联合举办土壤化验培训班。
  70年代初,晋江地区计量所和市科委联合举办机械制图和形位公差学习班。1979~1985年,泉州市各系统及学会相继举办电子、电脑、生化、检疫、质检化验、热处理、焊接、模具、中医、护理、口腔、缝纫、形位公差、食用菌栽培等技术培训。
  1986~~1992年,区科委、科协重点组织乡镇实用技术培训,联合有关部门以乡、镇(场)为依托,开展茶果、蔬菜、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机械制图以及电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665期,培训3.9万多人次。区科委创办泉州市区科技培训学校,开展培训工作。
  三、青少年科技活动
  (一)小发明小创造
  1979年,泉州四中生物兴趣小组研制的A型简易显微镜获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评中学组物理三等奖;江南中学校办工厂研制的DB-75晶体管起爆器获中学组无线电三等奖;泉州七中考古小组收集的泉州婆罗门教寺文物资料获中学组考古三等奖。1986年,泉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制作的自动测量长度划线器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小发明二等奖。1989年,灯星小学制作的钉图、订书两用机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小发明二等奖;灯星小学被评为全国“小星火”杯先进集体。1991年,泉州七中研制成多功能时钟,1992年8月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二)生物科技活动
  1984年10月,泉州七中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省爱科学月活动,被评为福建省青少年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1985年12月,福建省科协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热爱祖国大自然、探索世界奥秘考察活动,晋光小学生物组获最佳标本制作集体奖;晋光小学、泉师附小制作的人造昆虫琥珀、蛾蝶常见种类、害虫标本等9个项目分别获一、二、三等奖。1986年7月,晋光小学、泉师附小生物组制作的人造琥珀标本分别获华东地区中小学生昆虫考察竞赛优秀昆虫作品一、二等奖。1985~1988年,临海小学成立海洋生物科技小组,先后制作海洋生物标本1000多件(1988年该校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展览小制作三等奖,被评为全国“小星火”杯先进集体)。1990~1991年,组织全市青少年参加福建省第一届青少年生物百项科技活动,泉州七中生物兴趣小组制作的泉州清源山蝴蝶种类初探获福建省优秀项目一等奖。
  (三)科技模型制作
  1987年,泉州市组织青少年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科技模型设计制作通讯赛,泉州七中、晋光小学、市实验小学均获三等奖。
  第二节 科技开发与咨询
  一、科技开发
  (一)实施“星火”计划
  1986年,鲤城区开始组织实施“星火”计划。1988年,泉州市临江焊接厂研制中压乙炔发生器,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流会(西安)铜奖(1990年编入《国家优秀星火项目集锦》)。1989年,鲤中松英塑料厂生产松英牌新型油墨,获全国“星火”计划展交会(杭州)银奖。至1990年,全区共安排“星火”计划项目9项,科技扶贫项目15项。1991年,鲤中食品机械厂开发生产小型食品机械,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
  (二)建设科技示范乡镇
  1987年10月,鲤城区马甲乡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科技示范乡(镇),成立科技领导小组、科技委员会,配备科技副乡长,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星火”计划,组织科技培训,推广科技成果。199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马甲镇“科技示范乡镇”荣誉称号。
  (三)开发高新科技
  1991年,筹建鲤城—晋江—石狮高科技走廊,被省政府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开始建设鲤城高科技园、马甲农业高科技园,纳入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规划。同年8月,成立鲤城高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高新科技开发工作。
  二、科技咨询与技术市场
  (一)科技咨询
  决策咨询 1979年8月,市科委、科协举办泉州四化建设科学讨论会,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90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会上有11名科技工作者就食用菌生产、野生植物淀粉和工业废料的利用、八卦沟的治理等问题提出建议。1986年8月,鲤城区科委、科协召开“七五”科技规划座谈会及科技扶贫意见征询会,区委、区政府各单位、华侨大学及基层部分领导参加。与会者提出科技发展重点及科技扶贫意见,会后发出座谈纪要。1992年,区科委、科协联合举办4次科技季谈会,区领导到会听取科技人员意见。会上科技人员共提出50条建议,其中47条被采纳,区科协汇编为《科技工作者建议》送发有关部门参考。
  技术咨询 1982年5月,泉州市科协成立科技开发咨询中心,开展科技咨询服务。1984年,泉州市科学学会开展为100个中小企业服务的活动,1985年经省科协验收评比,泉州市机械工程学会为泉州光学仪器厂WYT糖量计棱镜座和盖板压铸模具提供的技术咨询项目获二等奖。1988年4月,鲤城区环境科学学会为消烟除尘设计提供的技术咨询被省科协评为“千个学会千项服务”优秀项目。1990年12月,区龙眼学会为低产成年龙眼树的改造提供的技术咨询和鲤城区农学会开展的玉米生产技术服务两个项目,同时被省科协评为优秀项目。
  (二)技术市场
  1987年7月,鲤城区科委组织区属有关单位参加在泉州召开的闽南三角经济开放区首届技术交易会。1992年5月,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在晋江举行的泉州市技术交易会;7月,成立鲤城区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10月,区政府举办鲤城区技术交易暨新产品展销会,有12个省、市106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中介部门和各类企业参加,共签订项目合同、协议和意向书97项,成交额人民币4830万元。
  第五章 科技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鲤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0年2月,成立泉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市科委),下设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市科委机构瘫痪。1971年,原市科委及所属机构的部分业务工作划归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计划组。1976年1月,恢复市科委。1978年9月,编制5人,1979年增至12人,下设人秘、财会、科技计划、成果管理、人才管理、科技情报、学会、科普工作、化验等科(室)。1986年,改称鲤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区科委)。1992年,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各5人。
  二、乡镇科学技术委员会
  1987年12月,马甲乡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91~1992年,河市乡、东海镇、城东镇、北峰镇、江南镇相继成立科委,由科技副乡(镇)长或农办主任兼任科委主任,统一管理乡镇科技工作。
  三、专业管理机构
  泉州市标准管理所 1964年1月成立,隶属泉州市科委,编制5人,主要从事标准化和计量管理工作。1980年7月并入晋江地区计量所。
  泉州市科委化验室 1965年4月成立,编内1人,编外2人。主要开展食品、化工、化肥、土壤、水质、矿物等分析工作。1979年撤销。
  鲤城区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1992年7月成立,隶属区科委,编制2人,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技术市场的方针、政策,实施《技术合同法》,核发技术贸易许可证,审批和组织技术交易活动,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鲤城区高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1992年8月成立,为区科委下属事业单位,编制3人,人员经费列入区财政开支。第二节计划管理
  一、项目管理
  1960年7月,全市安排工业、交通、农业和医药卫生等科研项目52项,但因经费没有落实而未实施。1965年7月,省科委正式下达蓄电池、农业机械等9项新产品试制任务,泉州市科委根据国务院颁发的《新产品试制暂行管理办法》进行项目管理。1971~1979年,晋江地区实行科技计划任务书制度,每年按年度计划形式分批下达科技项目。1978年,泉州市科委设专人分管科技计划工作。1979年起,市科委开始自主安排部分市级科技项目。1980~1984年,试行开题报告申请制度,部分项目试行有偿合同制。1986年,鲤城区科技计划项目重点转向街道工业、乡镇企业和农业,开始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项目。1988年起,开始增列自然科学发展基金项目。至1992年,鲤城区共承担省、地(市)、市(区)科技计划项目306项,其中省级47项占15.4%,地(市)级94项占30.7%,市(区)级165项占53.9%;农机具、电子、食品、机械等工业新产品研制开发127项占41.5%,农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良种引进及栽培研究124项占40.5%,医学研究类28项占9.2%,其他27项占8.8%;240项在计划限期内完成占78.4%,尚在进行项目50项占16.3%,因故中止或撤销项目16项占5.2%。
  二、经费管理
  (一)科学事业费
  1960~1981年,市科委、市科协合署办公,科学事业费统一使用。1982年起,开始按科委、科协、情报所三部分分别决算。1960~1992年,鲤城区科学事业费累计达254万多元。科学事业费由地方财政下拨,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公务费、业务费三项。科协业务费主要用于举办展览、画廊、讲座等科普宣传,支持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和镇、乡、场科协的学术活动和科普活动,科委、情报所的业务费主要用于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编印科技信息刊物,订购全国各地科技信息资料和刊物。
  (二)科技三项费用
  1965年起,泉州市开始下拨新产品试制费、中间产品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科研费(简称三项经费),采取专款专用、实报实销的管理办法,由科技项目下达单位随年度项目计划分批下拨。1977年起,晋江地区科委每年安排部分机动经费给泉州市科委自主安排(至1985年共拨给26.1万元)。1980~1984年,部分科技项目试行有偿合同制。1985年起,全面实行科技三项费用专项合同制度,分无偿、部分偿还、全部偿还三种类型。1988年,区财政局拨出5万元作为科技发展基金,以后每年按一定比例拨给,逐年增加定额。至1992年,省、市、区共下拨科技三项费用447万多元,其中省拨111万多元,市拨169万多元,区拨约167万元。
  第三节 成果与专利管理
  一、科技成果管理
  1977年以前,泉州市科技成果分别由政府主管部门各自管理。1978年,开始归口管理,市科委对各基层单位申报项目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写出评价意见,提出成果奖励等级的初步意见,向晋江地区科委推荐。地区科委评审后,再向省科委推荐。当年,全市有14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其中泉州市农械厂研制的南方系列水田犁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9年以后,市科委每年进行科技成果登记、评选、申报等工作。1984年,成立泉州市科技成果评奖委员会,拨出成果奖励经费基金,开始组织评定科技成果奖。1991年5月,区政府发出《关于评选鲤城区首届科技进步奖的通知》,成立鲤城区科技进步奖评奖委员会,公布《鲤城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实施细则》。1992年,正式评出鲤城区首届(1986~1990年)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3项。
  国家各级开展科技评奖以来至1992年,鲤城区(含原泉州市)共获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占0.5%,省级39项占18.7%,部级8项占5.7%,地(市)级67项占32.1%,省厅(局)级67项占31.9%,区级27项占12.9%;以行业划分,农业类16项占7.7%,工业172项占82.3%,医学类14项占6.7%,其他7项占3.3%。
  二、专利管理
  1985年11月,泉州市科委张瑞庆向中国专利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987年2月12日,其发明的膜式鼓风机首次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权。至1992年底,全区共获得中国专利权12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