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7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分类号:
G462
页数:
2
页码:
859-86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晋江县教育领域的管理机构。在行政机构方面,介绍了唐代至清朝末年的教育管理机构演变过程,以及解放后教育局的设立和改革。此外,还介绍了成人教育委员会和招生委员会这两个专门负责成人教育和招生管理的机构。在基层管理机构方面,介绍了民国时期的中心学区制度以及解放后的中心小学和学区中心小学制度。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晋江县教育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
鲤城区
教育管理
管理机构
内容
一、行政机构
唐代,教育事务由州长史掌管。北宋泉州有官学,置教授一员管理,下设文学、助教。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建立县学,设教授。元以后置县教谕署,设教谕一员。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社学由县有司照验。明初,县除教谕外增设训导二员协助,掌管县学事务,社学受县有司节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教谕署,成立劝学所,设总董1人,劝学员2人。民国元年(1912年)7月,劝学所改为教育公所,民国6年复称劝学所,民国17年改为教育科,翌年改称教育局。民国22年,教育局改为政府第三科,翌年2月晋江县特设教育局。民国29年,改称教育科,民国38年4月改为教育局。解放后,教育行政机构逐步完善。
教育局 1949年9月,泉州军管会接管晋江县教育局,改为晋江县人民政府文教科。1951年,泉州市设立文教局,1954年11月改为文教科。1956年4月,文化、教育分设,改为教育局。“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作瘫痪。1968年,市革委会政治组下设宣教组,后宣教组撤销,分设宣传组和教革组。1975年10月,撤销教革组,恢复教育局。教育局内部机构设置,历年有增有减,1992年有人事股、秘书股、计财股、中职教股、初教股、幼教股、成教股、保卫股、督导室、德育股和生产管理办公室、教育费附加征收办公室,行政编制17人。
成人教育委员会 1952年10月,成立泉州市识字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开展扫盲工作。1956年4月改称泉州市扫盲协会,70年代改称泉州市工农教育委员会,1984年改称泉州市成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招生委员会 1955年6月,成立泉州市中等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招生办公室),50年代末兼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招生制度,成立泉州市高校(中专)招生领导小组,公社、工厂相应成立招生工作推荐小组。1978年,成立招生委员会,设办公室。后招生办公室成为常设机构,担负如下招生管理工作:一是鲤城区域内大中专、高(初)中的报名、考试、录取工作;二是晋江地区(泉州市)硕士研究生的报名(考试由地市招生办负责);三是1984~1987年度成人高校及中专的报名、考试、录取工作(1988年以后由市招生办负责)。1991年度开始,成立会考办公室,担负高中一下的地理,高二下的物理、化学、英语、历史、生物,高三上的政治、语文、数学等科的会考管理工作。1992年,事业编制9人,隶属区教育局。
二、基层管理机构
民国时期,小学管理实行中心学区制,晋江县设24所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对全乡国民学校负辅导之责。
1949年9月,各区设文教助理员1人,城关区设教育股,正副股长各1人,干部2人,县文教科副科长兼股长。1951年,撤销教育股,建立中心小学,与一般小学为辅导关系。以后市郊两度扩大,全市划分11个学区,每个学区建1所中心小学。1971年,各公社、大队成立教育革命领导组(简称教革组),1978年撤销,恢复学区中心小学制度。1988年,各乡(镇)成立教育委员会,对范围内的教育事业全面负责。1992年,设12个学区12所中心小学,直接领导所属小学。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