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7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其他经费
分类号: G467.2
页数: 1
页码: 85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晋江县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在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经费除了依靠侨资和学费外,还依靠社团或个人的捐献,或按人口摊派。在解放初期,鼓励学校成立新的校董会和学生家长会,通过发动群众捐资助学的方式筹资。此外,还介绍了晋江县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如勤工俭学和教育事业费附加。勤工俭学包括学校开设劳动课和开垦农地进行农作物种植,而教育事业费附加则是通过城市和农村教育事业费的征收来改善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了解到晋江县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来源和不断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鲤城区 教育经费 学杂费

内容

一、社会集资
  民国时期,私立学校的经费除依靠侨资、学费外,其余依靠社团或个人捐献,或按人口摊派。抗战期间,一些学校依靠群众捐款维持。
  解放初,鼓励学校筹建新的校董会和成立学生家长会,发动群众捐资助学。1958年,群众捐资创办幼儿园、小学和农业中学,三年经济困难时多数停办。80年代,政府倡导乡村集体、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个体户和普通群众捐资兴学。1978~1988年,工厂企业捐资58.3万元,乡村集体捐资455.6万元,城乡个人捐资83.5万元。1985~1989年,泉州手套厂捐资120万元。1989~1992年,社会集资3700万元左右。
  二、勤工俭学
  民国23年(1934年),卓然小学师生开垦农场,平民中学开办园艺场、养蜂场。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部分学校师生开荒种地维持教学。
  解放后,提倡勤工俭学,中、小学开设劳动课,开垦园地种植蔬菜、农作物,参加建校劳动。1958年,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大种大养,浪费严重。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停止体育教学,开垦运动场种菜。70年代中期,大部分中学与个别重点小学先后办“五七”工厂,生产电子器件、化工产品、教学用品。最初作为勤工俭学基地,以后逐步发展成集体所有制企业。1976年,有校办工厂12家,车间24个,总产值24.64万元,纯收入3.46万元;农场9个,耕地101.5亩,收益不多。
  80年代,成立勤工俭学领导小组,城市中小学勤工俭学逐步向服务行业发展,农村中学、中心小学兼办农场,开展勤工俭学的校数与规模逐年扩大,产值不断增加,工商业总产值1981年为190万元,1992年增至1682万元;农业总产值1982年为0.2万元,1992年增至11万元。三、教育事业费附加
  民国5年,晋江县从屠宰税附加中提取3600元用于教育事业。1987年起,鲤城区征收城市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1987~1992年,城市分别征收5.6万元、9.4万元、26.9万元、41万元、61.9万元、102.8万元,合计247.6万元。农村分别征收40.8万元、144万元、238万元、249.5万元、261.3万元、286万元,合计1219.6万元。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