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府拨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政府拨款
分类号: G475
页数: 1
页码: 856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晋江县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后政府对教育经费拨款的情况。在民国时期,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部分拨款以及华侨资助和群众集资。其中,民国25年政府拨出了3.2万元用于教育经费。解放后,财政部门每年拨出教育事业费,用于人员工资、福利及公用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校舍维修、添置课桌椅及教学设备。从1952年开始,教育事业费投入逐渐增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其中“一五”、“二五”和之后的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费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通过本文内容可以了解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支持程度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 鲤城区 教育经费 政府拨款

内容

民国时期,晋江县教育经费采用自筹包征制,即政府提供一部分,其余由校方自筹。民国16年(1927年),全县教育经费167万元,政府拨款不足5万元,余者皆由华侨资助或群众集资。其后,教育经费从附加税中提取。民国25年,政府拨出教育经费3.2万元。
  解放后,财政部门每年拨出教育事业费,用于人员工资、福利及公用经费(包括基本建设、校舍维修、添置课桌椅及教学设备)。1952年,教育事业费投入11.89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4.25%。“一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投入299.67万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40.1%;“二五”时期,增加中小学66所,修建校舍87座,投入481.65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28.9%。第三至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费投入不断增加,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28.9%、30.8%、24.2%、27.9%和22.6%。1981年,投入1920.7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21.0%。1992年比1991年增支463.2万元,增长24.12%。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