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来源与素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来源与素质
分类号: G451
页数: 2
页码: 852-85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市教师的来源和素质情况。文章首先介绍了清代学宫教习和塾师的情况,以及民国时期延用塾师的情况。接着介绍了解放初期和民国时期对公立和私立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和录用政策。然后介绍了1952年创办的泉州师范和中小学不断接收各级师范学校、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情况。文章还提到了1961年后精简下放一批中小学教师并吸收大专院校和师范学校毕业生的情况,以及教师学历逐年提高的情况。接着介绍了1986年开始的教师职称评审和特级教师评选工作,以及1988年评选出的特级教师情况。最后介绍了截至1992年评出的中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的数量,以及中学和小学教师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通过对教师来源和素质情况的介绍,可以看出泉州市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鲤城区 教师 来源 素质

内容

清代,学宫(学堂)教习多以举人、贡生及饱学秀才充任,也有宿儒名家受聘担任;塾师大部分为当地考场失意的贫儒。
  民国期间,大部分延用塾师,中学也有延聘前清宿儒的。民国9~31年(1920~1942年),华英女师、西隅、明新初师、启明女中师范班等为当地培养一些新型的小学教师;德化、南安、仙游、永安师范及省高级师范和大专院校,不断分配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同时吸收部分高、初中毕(肄)业生任教。
  解放初,对公立中小学教师采取包下来的政策,私立中小学沿用聘任制。晋江县文教科在市区举办三期小教培训班,培训后分别录用。1952年,创办泉州师范,接办培英女中改办女师。以后,中小学不断接受大专院校、中专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及各级师范学校的毕业生。1958年,小学大批吸收初师、速师、简师的毕业生任教。1959年,小学教师847人中,相当普师程度的472人,占55.7%,不及普师程度的375人,占44.3%;中学教师406人中,相当大专程度的300人,占73.9%,不及大专程度的106人,占26.1%。1961年后,精简下放一批中小学教师,吸收国家分配的大专院校和各级师范学校的毕业生,1963年小教学历在普师以上的达80%,中教学历在大专以上的达77.7%。1969年后,从下放干部、技术人员、优秀工人、带薪劳动锻炼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调60人,从农中教师、队聘教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精简下放教师中选调273人到中小学任教。1974~1979年,213名教职工退休、退职让子女顶替到校就业,动员外借教师197人归队,回收处理出校的45人返校。1980年,高中教师具有大学本科程度的占64.2%,初中教师具有大专程度的占68.9%;小学教师具有中师程度的占32.9%。以后教师学历逐年提高,1985年,中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程度的占80.6%,小学教师具有中师以上程度的占71.2%。
  1986年,开展教师职称评审和特级教师评选工作。1987年,评选出泉州一中林金镛、泉州华侨职业学校李善全、泉州市实验小学朱炳辉等3人为特级教师。1988年,鲤城区域内市属、区属中小学(含幼儿园)评审出中学高级教师325人、一级教师799人,小学高级教师556人;评选泉州师范谢景明、泉州一中傅添福和许怡德、泉州五中丁明镜、泉州实验小学吴秀媛、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王素月等6人为特级教师。至1992年,共评出中学高级教师494人、一级教师1179人,小学高级教师733人;中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程度的占90.1%,小学教师具有中师以上水平的占89%。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