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除文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扫除文盲
分类号: G72
页数: 2
页码: 849-85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市扫除文盲的历史和进展情况。文中首先提到了19世纪末,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女宣道会在泉州创办基督教妇学,为妇女提供习读圣经的机会。接着介绍了20世纪初泉州地区的民校发展情况,包括民校数量的增加和民众识字处的设立。然后介绍了抗战胜利后和解放初期进行的扫盲工作,包括扫盲班和高小班的开设以及扫盲人数的增加。随后介绍了1953年全市常年民校的整顿和扫除文盲协会的成立,以及扫盲工作在不同时期的起伏。文章最后介绍了1980年以后的扫盲工作情况,包括扫盲班的开设和脱盲人数的增加,以及达到无文盲单位和无文盲区的成果。通过扫除文盲工作的推进,泉州市的文盲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和改善。
关键词: 鲤城区 成人业余教育 扫除文盲

内容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女宣道会创办基督教妇学,民国21年(1932年)易名妇女宣道院。址设桂坛巷(后迁驿内埕),吸收妇女习读圣经。
  民国23年,晋江县有民校12所,翌年增至36所,民国25年增至60所。民国27年,专设中心民校2所。民国28年,专设社会教育指导员550人,民众学校129所,小学兼设民校116所,加上原有中心民校、保办民校,共294所,均称战时民校,此外还开办民众识字处201所。金门、厦门沦陷后,民校逐渐衰落,民国34年只剩37班1005人。抗战胜利后,社会教育重点转向开办群众教育馆、图书馆、体育场和民众书报所,民众学校消失。民国35年,16~35岁的成年入中,文盲半文盲率达68.8%。
  解放初开展冬学运动。1950年10月,晋江县城关区组织干部、职工、农民、市民988人参加业余学习,其中扫盲班592人。1951年10月,民校开设扫盲班和高小班,5995人入学,脱盲298人。1952年6月,开办速成识字法实验班1班40人;8月,开办22个师资培训班,233人参加培训;10月,成立泉州市识字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区、乡、街成立分会和推广小组,组织11339人入学,脱盲1810人。
  1953年,全市常年民校进行整顿,市区每街1所,共21所,郊区每乡1所,共8所,职工学校11所,市机关干部学校1所;组织11172人入学,其中扫盲班7747人,脱盲4247人,全市机关干部完成扫盲任务。1956年,成立扫除文盲协会,区、乡、街道相应成立扫盲组织,扫盲工作得到加强。1958年2月,举行4万多人的扫盲誓师广播大会,提出当年国庆节前实现基本无文盲市的要求。1959年,受浮夸风的影响,非文盲率统计数达到88.6%。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扫盲工作趋于低潮,1963年起又逐步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停顿。1974年,全市青壮年(15~45岁)135964人,文盲、半文盲率为13.85%。1974~1977年,扫盲教育与政治学校、夜小学结合,文盲、半文盲率有所回升。
  1980年夏收前,共办识字班281班,入学13312人,脱盲1429人;夏收后复办241班,入学7979人,脱盲1400人。1981年,青壮年文盲率由1979年的22.1%下降到19%,有7个公社(办事处)共71个生产大队、居委会成为无文盲单位。1983年,全市职工完成扫盲任务。1985年,扫盲班毕业2767人,文盲率为14.8%,市民扫盲任务完成。1987年,城东、东海、北峰、浮桥、江南、河市、罗溪、马甲、双阳农场成为基本无文盲乡(镇、场)。11月,鲤城区非文盲率达到91%强,成为基本无文盲区。1990年,15~40周岁人口238485人,文盲、半文盲率为11.16%,多数分布于沿海渔村和鲤北山乡,妇女居多。同年9月为国际扫盲年,鲤城区成立扫除文盲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扫盲达标领导组,开办202个扫盲班,入学6556人,脱盲4182人,3166人参加巩固提高班。1991年,推行政府、教育部门、妇联“三线”承包制,全区扫盲3880人,巩固结业1179人。1992年,扫盲4606人(其中女性4116人),巩固提高班完成当年任务的122.29%,非文盲率提高到96.62%。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