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人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6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成人业余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4
页码: 849-85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的成人业余教育,包括第一节的扫除文盲和第二节的成人业余文化教育。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扫除文盲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包括扫盲班的创办和学生招收情况。从1951年开始,泉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通过开设扫盲班和推广识字法,逐步降低了文盲率。第二节介绍了泉州地区干部、职工、农民和市民的业余文化教育情况。从1950年起,泉州开始开办各类业余学校,提供不同层次的文化教育班,从而提高各阶层的文化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地区的业余文化教育向职工、农民和市民等群体广泛发展,涵盖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专业方向。
关键词: 教育 鲤城区 成人业余教育

内容

第一节 扫除文盲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英国基督教长老会女宣道会创办基督教妇学,民国21年(1932年)易名妇女宣道院。址设桂坛巷(后迁驿内埕),吸收妇女习读圣经。
  民国23年,晋江县有民校12所,翌年增至36所,民国25年增至60所。民国27年,专设中心民校2所。民国28年,专设社会教育指导员550人,民众学校129所,小学兼设民校116所,加上原有中心民校、保办民校,共294所,均称战时民校,此外还开办民众识字处201所。金门、厦门沦陷后,民校逐渐衰落,民国34年只剩37班1005人。抗战胜利后,社会教育重点转向开办群众教育馆、图书馆、体育场和民众书报所,民众学校消失。民国35年,16~35岁的成年入中,文盲半文盲率达68.8%。
  解放初开展冬学运动。1950年10月,晋江县城关区组织干部、职工、农民、市民988人参加业余学习,其中扫盲班592人。1951年10月,民校开设扫盲班和高小班,5995人入学,脱盲298人。1952年6月,开办速成识字法实验班1班40人;8月,开办22个师资培训班,233人参加培训;10月,成立泉州市识字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区、乡、街成立分会和推广小组,组织11339人入学,脱盲1810人。
  1953年,全市常年民校进行整顿,市区每街1所,共21所,郊区每乡1所,共8所,职工学校11所,市机关干部学校1所;组织11172人入学,其中扫盲班7747人,脱盲4247人,全市机关干部完成扫盲任务。1956年,成立扫除文盲协会,区、乡、街道相应成立扫盲组织,扫盲工作得到加强。1958年2月,举行4万多人的扫盲誓师广播大会,提出当年国庆节前实现基本无文盲市的要求。1959年,受浮夸风的影响,非文盲率统计数达到88.6%。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扫盲工作趋于低潮,1963年起又逐步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停顿。1974年,全市青壮年(15~45岁)135964人,文盲、半文盲率为13.85%。1974~1977年,扫盲教育与政治学校、夜小学结合,文盲、半文盲率有所回升。
  1980年夏收前,共办识字班281班,入学13312人,脱盲1429人;夏收后复办241班,入学7979人,脱盲1400人。1981年,青壮年文盲率由1979年的22.1%下降到19%,有7个公社(办事处)共71个生产大队、居委会成为无文盲单位。1983年,全市职工完成扫盲任务。1985年,扫盲班毕业2767人,文盲率为14.8%,市民扫盲任务完成。1987年,城东、东海、北峰、浮桥、江南、河市、罗溪、马甲、双阳农场成为基本无文盲乡(镇、场)。11月,鲤城区非文盲率达到91%强,成为基本无文盲区。1990年,15~40周岁人口238485人,文盲、半文盲率为11.16%,多数分布于沿海渔村和鲤北山乡,妇女居多。同年9月为国际扫盲年,鲤城区成立扫除文盲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扫盲达标领导组,开办202个扫盲班,入学6556人,脱盲4182人,3166人参加巩固提高班。1991年,推行政府、教育部门、妇联“三线”承包制,全区扫盲3880人,巩固结业1179人。1992年,扫盲4606人(其中女性4116人),巩固提高班完成当年任务的122.29%,非文盲率提高到96.62%。
  第二节 成人业余文化教育
  解放后,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开办许多提高各阶层文化素质的业余学校。
  一、干部业余文化教育
  1950年8月,创办晋江专署文化学校,组织在职干部参加业余学习。1953年,创办泉州市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址设百源卓氏祠堂,办高小班。1954年后,逐步开办初中班、高中班和大专中文、数学班(1964年首届大专班毕业24人)。1957年,地专、市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合并,更名泉州市机关干部业余学校(简称机关干校),址设承天巷林氏宗祠,招收地、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入学。1960年,创办晋江地区函授学校,招收泉州郊区和地区各县干部参加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业余文化教育停办。
  1980年起,地、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鼓励支持中青年在职干部参加大中专函授、电视大学学习。1984年9月,自学考试开考,又支持在职干部业余进修,参加报考,干部受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专业门类逐步扩大。1985年5月,创办泉州市机关干部业余中等专业学校,为晋江军分区及省武警支队承办排级以上干部的高中文化班,435人参加学习,经地区教育局统考验收,全部领取高中学历毕业证书。1990年10月,鲤城区委组织部、人事局和区电大工作站联合举办首期公务员岗位培训班,参加培训54人,开设行政管理、法学基础理论、行政法、公务员应用文写作、社会调查学等课程,学习1年,经省电大统考验收,结业率达100%,被省人事厅授予全省先进教学班的光荣称号。1992年,举办第二期培训班,招收5班300余人。
  二、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1951年,泉州市成立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办职工业余学校(简称职工学校)4所,共招收高小班学生350人。1952年,增至8所,学员3089人,增办职工业余中学1所,学员
  113人。1957年,增设业余高中班。1958年,业余教育“大跃进”,办红专学校246所,开设业余大学14所,业余文化技术学校69所。1959~1962年一度减缩,1963年后又逐步回升。1965年,开办547班,学员8566人,“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79年后,开办业余高小班、初中班和高中班。1980年,泉州市总工会创办泉州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有初、高中文化班,英语、日语、工商会计等专业班,机械制造基础、电子基础等中专班及中文大专班,学员1024人;有50个工厂、企业举办业余学校(班),学员7734人。
  1980年后,全市职工业余教育重点抓职工文化补课。1982年开办93班,学员3764人,1985年职工补课合格人数累计9000人,占全市应补课人数的70%,达到上级下达的指标(1988年全区职工文化补课任务完成,合格率达85%以上)。1986年,泉州市民主建国会和市工商联联办泉州工商业余中专学校。1986年后,职工教育向高中文化班、业余中专和业余技术学校方向发展,部分职工参加电视大学学习和参加大、中专自学考试。1992年,有成人中专4班152人,高中3班64人。
  三、农民文化教育
  1974年,开办业余大学1所,业余中学31所。1987年,东海、北峰、城东、浮桥、江南等5个乡、镇开办文化技术学校,开设茶果、养殖等技术专业班。1988~1992年,罗溪、马甲、河市、双阳、清源农场和虹山都开办文化技术学校,开展真菌栽培、虾蟳养殖、家禽家畜饲养、土地测量、卫生保健、幼师、时装缝纫、针织、会计等多种专业技术培训。1992年,鲤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创办福建省农村致富函授大学泉州市鲤城区分校,招生568名。
  四、市民文化教育
  1950年,市区招收高小班396人。1952年,桐山、临江中心民校和侨联民校附设初中一年级3个班,学员183人。1957年,创办私立东清文化补习班、私立临江文化补习班、私立文英英文补习班,均为半日制,设语文、算术、珠算、农技、初级商业簿记、英语等科,每学期4个月。后因学员不多,先后停办。
  1960~1962年,市民业余教育低落。1963~1965年开始恢复发展,由高小班、初中班到高中班、专修班,学员达386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业余教育停顿,1978年恢复。1981年以后,初中、高中的入学率与毕业率逐年提高。1982年,省成人教育重点学校在泉州市开元业余学校召开现场会,开元业余学校介绍广开学路多种形式办学的先进经验。1987年,开元业余学校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7~1992年,趋向于实用技术培训、报考电大和参加自学考试。附:成人教育机构简介
  福建电视大学泉州分校1979年2月创办,校址在东门崇福路,下辖鲤城、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7个工作站,有60多名教职工。至1992年,先后设大专理工、文史、党政干部专修、法律、财经、企管、英语、计算机应用等科类20多个专业,中专开设家电、财会电算化、企管、市场营销、文秘、幼师等10个专业;共招收大中专学员近万人,已培养12届大专毕业生3500多人,大专结业生4250人,中专毕业生200多人;先后举办职前专业教育培训以及有关专业短期培训,共培训非学历学员2.5万多人;在校大中专学生2.1万多人,非学历教育学生1500多人。
  电视大学鲤城工作站 1979年,设泉州市电大工作站(1986年改称电视大学鲤城工作站),招收理工类专科生1班。翌年,全省中文、理科、机械、电子等4个专业招生考试,泉州有干部、教师、职工、军人报考,录取500多人,设10班,其中文科2班、理科8班,到1983年共招收4届学生1061人,开办6个专业;理工类毕业两届61人,文科毕业74人,肄业、单科结业262人。1979~1992年,先后开设电大中文、党政、工企等10个专业,毕业1115人,非学历培训8474人。
  鲤城区自学考试领导小组 1984年9月首次开考,泉州市442人报考汉语言文学、英语、党政干部基础科三个大学专业,57人合格。1987年8月,鲤城区成立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自学考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助学。至1992年,在籍考生7268人,报考21298人次、51341科次,发放单科合格证书18921张,获得毕业证书561人。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