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5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7
页码: 841-847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中等专业教育的历史和发展情况。自宋代开始,泉州地区就设有各种专业技术教育机构,如军事教育、阴阳学、医学等。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私立职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其中包括华侨女子职业学校、嘉福女子职业学校、闽南女子职业学校等。此外,还有泉州卫生学校、农业学校、艺术学校、商业学校、供销学校、电力学校等专业学校的建立。在学校的设置方面,有农业中学、农业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师范学校等。专业和学制方面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学生主要为初中毕业生。此外,还介绍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关键词: 教育 鲤城区 中等专业教育

内容

第一节 专业技术教育
  宋代,州、县设有射圃,收武生员教习军事。元明两朝,置有官办的阴阳学、医学,至清乾隆以前相继废止。
  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泉州工艺传习所,址设清源书院旧址,传授织布、织毛巾、扎藤椅等技艺(民国7年停办)。民国7年,南安华侨王辟尘、李灵芬夫妇创办华侨女子职业学校,址设承天巷,传授纺织技术,有织机20台,后改为华侨女子公学。民国10年,南安华侨吴记创办嘉福女子职业学校,址设新门街,传授纺织刺绣技术(民国13年停办)。民国12年,华侨集资创办泉州农业学校,址设梅石书院(民国17年停办)。民国13年,赵祖建、庄秋生等华侨集资创办闽南女子职业学校,址设西街孝感巷,传授纺织刺绣专业技术,后改为闽南小学。民国22年,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附设商业班;培元中学附设公路、家事、缝纫、养蜂等专业。民国26年,地方人士集资创办建国初级商业学校,址设新门街。民国30年,吴增、李钰、汪波等人创办私立建国高级商业学校(简称建国商校),址设新门街,初级商校停办。1950年,接管建国商校并停办。1958年,创办泉州市机器工业中学、泉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校址均设在义全后街;创办泉州市食品工业中学、泉州市制糖工业中学,两校址设百源川池南侧。四校不久均停办。60年代以后,鲤城区本级未再开办中等专业学校。
  泉州卫生学校 民国23年,惠世医院创办惠世高级护士学校,址设连理巷对面(现泉州六中校舍)。1951年,晋江专区创办晋江医士学校。1952年,接收惠世高级护士学校与医士学校合并,改名晋江卫生学校,址设惠世护校,1953年8月迁县后街。1974年,改名晋江地区卫生学校,设护士、中医士、公共卫生、医士等专业,兼办医科大专班,设中、西医两个专业,后停设。1983年,开办针灸医士专业。1986年,改名泉州卫生学校。1987年,复办医科大专班,学制三年。1990年,福建省医学院在该校设点招收医疗大专分班。该校先后举办多类型的进修班和培训班。1992年,设西医士、中医士、针灸、助产士、护士、在职计生中医士等6个专业,学生930人,教职工141人。
  泉州农业学校 民国25年,地方人士苏秋涛、秦望山等人把平民中学改为私立民生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初设府文庙,后迁释仔山崇正书院。民国34年改为高级农业学校(简称民生农校)。1952年,接办民生农校,德化尚养中学高农班、仙游枫亭职校高农班、莆田夹磜农校并人,改为福建省晋江农业学校。1974年,改名福建省晋江地区农业学校。1984年6月,校内设泉州市农业干部学校。1986年,改名泉州农业学校。1987年秋,招收初中毕业生,举办成人中专班和不包分配的中专班,开设农学、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管理、农村金融等专业,学制三年或四年。1992年,设农学、植保、农经、茶果、农村金融等5个专业,学生567人,教职工106人。
  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 1956年创办,址设承天巷,1962年并人省戏曲学校,1977年复办。1992年,开设高甲戏表演、高甲戏乐器、梨园戏表演、梨园戏乐器、木偶表演、歌剧表演等专业,有学生123人,教职工15人。
  泉州商业学校 1964年12月,创办福建省商业职业学校,址设伍堡街,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1979年,改名福建省晋江地区商业学校,开设财会、统计、物价、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等专业,1986年改名泉州商业学校。1992年,设商业财会、统计、经营管理、财会、“三资”企业会计等5个专业,有学生491人,教职工59人。
  泉州供销学校 1979年,创办晋江地区供销学校,1986年改名泉州供销学校,址设泉州大桥南侧。1992年,开设财务会计、统计与信息、中外合资企业会计、电脑会计、建设会计、经营与贸易等6个专业,学制二年或三年,有学生422人,教职工67人。
  泉州电力学校 1984年,国家能源部和福建省电力局创办泉州电力学校,址设北郊清源山麓。1992年,开设发电厂与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设备、水电厂动力设备、物资管理、输变电工程、用电管理等6个专业,学制三年或四年,面向全国招生,有学生1241人,教职工241人。
  第二节 师范教育
  民国9年(1920年),泉州基督教牧师高兰庭募捐创办华英女子师范学校,址设南街礼拜堂(民国11年停办)。民国10年,地方绅士陈仲瑾在菲律宾华侨赞助下,创办西隅师范学校,址设大寺后西隅小学(民国23年停办)。民国11年,华侨蒋报企、蒋报策创办明新华侨师范班,专修一年(次年停办);华侨陈光纯创办启明女子中学,附设简师班(民国20年停办)。民国12年,创办公立溪亭艺术专科师范学校,设图画专业,址设溪亭小学(民国16年停办);侨商黄奕住创办斗南初级师范,址设小开元寺内(一年后停办)。民国13年,华侨王辟尘、李灵芬创办华侨女子师范,址设承天巷青砖祠(民国19年停办)。民国17年,福建省教育厅创办省立泉州师范,址设梅石书院(民国19年停办,并人福州乡村师范)。民国20年,福建省教育厅创办福建省立晋江乡村师范学校,址设东湖畔,有本科与特科两种学制,实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民国25年1月被勒令停办,并人福建省师范学校)。民国31年,晋江县中附设简师班,仅办一年。民国期间,先后共创办师范学校和附设师范班10所,其中仅办1~2年的5所,5~6年的3所,10年左右的2所。解放后,师范教育稳步发展。
  晋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50年,开办晋江专区小教训练班,址设承天寺。1955年,改称晋江专区小学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移址北门顶埔,1960年改名晋江地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71年改名晋江地区中学教师学习班,址设二郎巷,1979年改名晋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迁回北门顶埔。1985年,升格为泉州教育学院。
  泉州幼儿师范学校 1952年,接管培英女子中学改为泉州女子师范学校。1955年,改为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面向晋江、龙岩、龙溪、厦门等地区(市)招生。1968年停办,校舍被工厂占用,1979年复办。1992年,有学生758人,教职工128人。
  泉州师范学校 1952年创办,址设北门顶埔。先后设有速师班、艺师班、初师班、普师班及函授部。1964年,招收一年制师专生2班10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72年复办,更名晋江地区师范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恢复统一招生,1981年恢复原校名。1992年,有普师班、培训班、函授部、音乐师范班、美术师范班和特殊教育师资班,学生1034人,教职工151人。
  泉州市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1959年成立泉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址设市体育场东侧,设办公室、小学教育教研组、幼儿教育教研组和工农业余教育教研组。1972年,改称小学教师学习班,1978年恢复原校名。1986年,改名为泉州市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1988年,经省教委批准为区管中等师范性质成人学校。1989年,经省教委验收合格,成为全省首批取得中等师范同等地位、享有同等待遇的学校。设有培训班、教研室和办公室,担负全区小学师资培训和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研任务。1991~1992年,培训新教师、小学校长4期171人。
  第三节 农中 技校
  一、农业中学
  1958年4月,郊区创办南台乡农业中学(北峰农业中学)、笋浯乡农业中学(满堂红农业中学)、东湖乡农业中学(东涂农业中学)、东海农业中学(东海华侨农业中学)、江南农业中学,共15班,学生680人,教职员36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陆续停办,1963年仅存东海华侨农业中学。1964年,复办北峰农中和江南农中。1965年,复办满堂红新步农中,增办城东农业中学和清源农场半工半读学校。1966年春季,全市共有农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747人,教职员工45人。“文化大革命”中停办。
  二、技工学校
  福建省汽车运输技工学校泉州分校 1978年8月创办,址设泉州市汽车运输总站一侧。1992年,设置汽车修理、汽车驾驶、汽车站务管理、电工等4个专业,有学生458人,教职工51人。
  福建省粮油技工学校 1979年6月省粮食厅创办,址设龙头山面粉厂(1986年迁入北门外马加坡新校舍)。开设粮食加工和油脂制取两个专业,面向全省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1982~1983年改招在职职工。1992年,开设碾米、制粉、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粮油储藏等5个专业,有学生530人,教职工50人。
  福建省粮食职工中专学校 1984年创办,附设于福建省粮油技工学校内。1987年以后,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开设稻谷碾米、小麦制粉、粮油食品加工、粮食加工、粮油保管、粮油机械维修等6个专业,每年在校学生300人左右。
  泉州市技工学校 1979年创办晋江地区技工学校,址在南安后井村,1986年更名泉州市技工学校,迁鲤城区北门外潭尾村。先后开设汽车修理、锅炉运行与检修、维修电工、维修钳工、车工、制糖工艺、造纸工艺、微生物发酵、啤酒发酵、啤酒设备保全维修、工艺美术、微电脑应用、烹调、建筑装修、电工技术、仪表与自动化、服装设计、财会、营业销售等专业。1992年,开设锅炉运行与检修、维修电工、钳工、仪表与自动化、服装设计、财会等6个专业,有学生500人,教职工54人。
  第四节 职业高中 职业中专
  一、学校设置
  1981年秋,华侨中学、明新侨中、河市中学、罗溪中学停止普通高中招生,改招职业高中生。开设纺织、仪器、化工、电器、电子、茶叶、果树等7个专业9班,学生380名。1983~1985年,培元中学、满堂红中学、东海中学、泉州三中、泉州六中、泉州七中、凌霄中学、双阳中学等8校开设职高班。1986年,华侨中学划归市属,改名华侨职业高中,1987年升格为职业中专。同年,河市中学、罗溪中学和双阳中学职高班因生源不足停办。1988年,培元中学、泉州七中也停办职高班。1989年,马甲中学开办普通师范班,招收远郊虹山乡、罗溪乡、马甲乡、河市乡的初中毕业生,录取58名。1992年,鲤城区域内有4所职业学校,6所中学附设职高班,职专(高)学生2978人。
  二、专业 学制
  大体有三类,第一产业类的专业有花卉(园艺)、茶叶、茶果、真菌等;第二产业类的专业有电子、机械、仪器、服装设计、纺织、缝纫、制鞋、动力维修、港口机械等;第三产业类的专业有会计、幼教、体师、普师、旅游、兽医、港口水运管理、涉外经济管理、计量、涉外文秘等。学制多数为2年,部分专业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992年,鲤城区域内职中、职专及中学附设职高班开设的专业有24个。
  续表
  三、课程设置
  文化课设政治、语文、数学、体育、职业道德。专业课程,工业类侧重物理、化学、电工、机械;财经类侧重会计原理、工商会计、“三资”企业会计、财政与信贷、财务管理、基础审计、统计原理、计算机技术;涉外经济类除开设上述经济类部分科目外,还重视英语口语、中英文打字、微电脑操作、海关报关、涉外公关、进出口常识;师范类幼教专业开设声乐、乐理、琴法、舞蹈、幼儿心理、幼儿卫生;体育专业侧重运动力学、解剖学、体育心理、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统计学、田径、球类、武术、游戏、军训等。
  四、毕业生就业
  职专、职高学生自费入学,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承认其中专学历,录用后享受中专毕业生待遇。19831992年,共毕业2759人,其中部分由政府推荐给用人部门酌情录用,部分自谋职业。1983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为55%,1989~1992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2%以上。
  附:职高、职专选介
  泉州华侨职业学校 1981年,泉州华侨中学高中部改办职业高中,1987年撤销初中部,改为职业中专,更名华侨职业学校。开办以来,先后开设法律、金融、环保、中师美术、幼教、电子、财会、实用美术、纺织、仪器、饮料、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工业发酵、电工、电脑等16个专业,设有各类专业教室、实验室及工艺室、电脑室、电化教室、语音室、中英文打字室、舞蹈厅、音乐室、琴房、画室、图书资料室、标本陈列室和模拟法庭、模拟
  银行、模拟展览厅、模拟储蓄所、模拟幼儿园等教学设施。1990年,该校被国家教委定为首批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991年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1992年,校园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有教职工135人,27班学生1309人。
  明新职业高级中学 1981年,明新华侨中学停止招收普通高中生,改为职业高中,逐步建成电子、机电、电脑、语音训练等实验室和实习场,先后设置电子、机械、机电、机械质检、鞋业工艺设计、电脑应用及维修、财务电算化、英语、日语公关文秘、市场营销、现代办公、电梯维修、服装等专业。学校与福建师大物理系、数学系及外语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泉州中侨集团光电机械公司、汽配工业公司、福建国际劳务合作培训中心等单位协作办学,省教委给予“明新模式”的高度评价。1992年,职高改为泉州市明新职业高级中学,设电子、机械、制鞋和计量4个专业,有8班学生331名。
  泉州旅游职业学校 1985年,泉州三中创办旅游服务职高班。1991年,校内设泉州旅游职业学校,创办旅游服务公司作为实践基地。1992年,有旅游专业2班,有模拟餐厅、客房及配有110台电脑的电脑室、标准听音室等。
  泉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1988年10月,成立泉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翌年4月,省教委批准该校为职业中专学校,采用本部办学和辐射办学的办法,建立教学研究、图书资料、人才信息及推荐、电化教育、短期培训等中心机构,指导和服务全市职业技术教育。1992年,开设9个专业,有学生22班1044人。其中本部办有幼教专业2个班;辐射部办有南安红星中学工艺美术、烹饪、电教各2个班,惠安崇武水产职校捕捞、轮机各1个班,德化职校陶瓷工艺、陶瓷美术共6个班,安溪职校茶叶加工6个班。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