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5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分类号: G416
页数: 3
页码: 839-84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市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情况。在教育内容方面,从清末开始,学生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受到西方博爱、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注重道德教育,并推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价值观。解放后,根据时事政策进行教育,强调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推行正面教育和革命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和批判为主题的教育内容占据主导地位。后来,思想品德教育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和“五爱”,实施法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在教育方法方面,清末至民国期间,通过课堂教学、训话、校规等方式进行教育。解放后,采取集会、游行、劳动等形式进行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通过“四大”运动和批斗会进行教育。后来,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等形式进行
关键词: 鲤城区 普通中等教育 思想品德

内容

一、教育内容
  清末,学生一方面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受西方博爱、平等、自由的影响。
  民国初,注意道德教育。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加读经一科。民国8年,五四运动波及泉州,反帝反封建民主思潮广泛传播。民国16年以后,推行“党化”教育,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民国28年,增加“札义廉耻”为共同校训。
  解放后,废除童子军、公民、军事训练及纪念周活动,根据中心政治运动进行时事政策教育。1952年,坚持正面教育,开设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和时事政策等课程。1953年起,强调劳动教育,对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强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1955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教育学生自觉遵守。1958年,提倡学生又红又专。1959年开展“反右倾”斗争教育,1960~1962年进行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教育。1963~1966年上半年,以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毛泽东著作为内容,进行革命传统、阶级斗争和反修防修(修正主义)教育。
  “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为指针,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动学生破所谓“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揪“黑帮”,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9~1975年,强调“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批修正主义”,开展“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8年后,以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教育内容,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1980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中学生守则》。1981年起,连续多年以“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法纪教育为中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89年,按《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要求进行教育,同时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稿)》。北京“六四”事件发生后,成立鲤城区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991~1992年,增加“两史一情”(近现代史、国情)教育内容。
  二、教育方法
  清末,通过课堂教学及学堂监督、堂长训话等形式进行教育。
  民国期间,通过所设学科的教学、校规、训话、奖惩等方法进行教育。民国16年以后,增加升国旗、训导、精神训话、时事讲座、校训、校歌、童子军、三青团活动以及级任工作等教育形式,实施三民主义和伦理道德教育。
  解放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抗美援朝期间,组织师生参加群众集会、示威游行、大型报告会、和平签名运动、唱革命歌曲。后以课堂教学、学雷锋做好事、访贫问苦、忆苦思甜等方法进行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通过劳动与社会实践等途径,运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批斗会进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教育。1977年以后,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学生会工作、勤工俭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广泛进行教育。1989年起,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发动军警民共建文明学校,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设立德育基地。
  附:中学选介
  泉州第五中学 前身为泉州府官立中学堂,至今十易其名,四度迁校,现址市区桂坛巷。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考平均总分、综合比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年居市区中学首位,优秀率逐年提高。1985年高中恢复三年制以来,应届高中高考上省专线人数连续居全市首位,每年都有数名学生总分或单科成绩进入全省前三名,有1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励,其中物理奥林匹克赛全国一等奖1人,入选全国化学奥林匹克赛预备队1人,北京化学实验班1人,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6人次。清末至民国培养3000余名毕业生,解放后又培养1万余名高中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很多人成为知名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干部和企业家,为全国著名中学之一,载入《中国教育大辞典》。1992年,有43班学生2226人,教职工202人;校园面积60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现代化科学实验室一应齐全,拥有多种型号的微电脑,达到一类学校设备要求。
  泉州培元中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培元中学,首任校长安礼逊(英国人)。民国9年(1920年),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为该校题写“共进大同”,并捐资赞助。1952年接办为公立学校,改名泉州第二中学,1979年恢复原校名。1980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该校题写“为国树人”。1983年,该校被定为省重点侨校,1990年入选《中国教育大辞典》,为全国著名中学之一。至1992年,有4万多名校友分布国内各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地区,许多人成为著名学者、教授、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台湾、马尼拉的校友还分别在当地创办培元中学。1992年,校内建有五层的图书楼和实验楼,教学楼已全部更新,有34班学生1798人,教职工184人。
  泉州第六中学 民国5年,创办泉州私立中学。民国15年,爱国华侨陈嘉庚给予资助,并任学校董事长。民国26年,由会通巷迁入现校址小城隍庙内,翌年改名私立泉中中学。1956年,接办为公立学校,改名泉州第六中学,1958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65年高考成绩跃居全省第一。1969年停办,1972年复办,1985年开办职业高中。1992年,停招普通高中生,转办职业高中,开设涉外财会、涉外经济管理、文秘、电工、体育中师等7个专业9个班,高中3个班,初中21个班,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164人;校园面积32亩,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该校为国家社会培养的人才数以万计,尤以体育人才为著名。
  泉州第七中学 民国20年创办晦鸣中学,址设泉州天后宫内。1956年改为公办,改称泉州第七中学,后迁天后路东新建的校舍。学校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勤工俭学和劳技教育基地,重视体育活动,走一般中学超常规发展的办学道路。福建省授予文明学校、教育先进单位和全省体育、卫生、科技活动、校园整顿、军警民共建文明学校等38项光荣称号;国家教委等部委授予全国勤工俭学、全国实验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990年,经省教委验收成为全省第一所三级达标学校。1992年,校园面积54亩,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按一级学校标准配齐理、化、生实验仪器和体、美、音器材;有34班学生1708人,教职工169人。
  泉州第一中学 前身为晋江县立中学,位于学府路,1952年改称泉州第一中学,翌年列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探索科学管理办法,注重抓教学常规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开展人人创优质课活动;先后与军分区、交警支队、省第四监狱、驻军、福建炼油厂等结为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88年以来,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开辟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素质,学生艺术团、舞龙队参加泉州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民间文化广场艺术节等活动,多次获奖。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在会考和各种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1992年,校园面积61亩,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有教学楼、图书楼、实验室、电教室、体音美专用教室和体操馆等;有42班学生2162人,教职工207人。
  泉州凌霄中学 民国36年9月创办,1956年接办为公立学校。“文化大革命”前,该校中考成绩曾连续3年名列全市前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增建校舍,添置设备,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学校重视德育工作,1985年与武警第二中队共建精神文明单位,先后建立宿燕寺烈士陵园教育基地和星光茶果场劳动基地,致力抓差生的转化工作。同年开办职业高中班,扎实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1992年,校园面积40亩,建筑面积7654平方米,有20班学生882人,教职工86人。
  满堂红中学 1969年创办,校址在满堂红公社新步小学。1984年,印尼华侨捐资在仙景村建新校舍,并建立教育基金会。1989年以来,中考成绩连续5年居鲤城区前列,复办高中后首届毕业会考成绩居于一般中学前列;职高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好评,历届市、区学校音乐周活动评比均获一等奖。1992年,校园面积24.4亩,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3座高层新教学楼中有电教室、电脑室、语音室、中(英)文打字机室,有全套最新的理化生实验设备和仪器,有标准的足球场、篮排球场及品种齐全的体育运动器材和设备;有27班学生1261人,教职工123人。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