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普通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5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普通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12
页码: 830-8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鲤城区普通中等教育情况分别记述了学校设置、 教育计划实施等情况。
关键词: 教育 鲤城区 普通中等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泉州五中前身)。至民国期间,政府、基督教会、社会人士、华侨先后创办中等学校14所,有些中途停办。至民国38年(1949年),泉州有中学8所(公立两所)。
  1950~1958年,创办泉州第三中学、泉州市私立华侨中学、明新华侨中学;西隅中学改为泉州四中,1959年并人泉州二中。1962~1963年,创办泉州市侨联补习学校、福建省华侨补习学校,“文化大革命”初均停办。1969年,泉州三中、泉州六中、华侨中学停办,校产搬移至公社,改办为北峰中学、东海中学、城东中学,同年创办满堂红中学。1971年,由晋江县划归泉州市的有马甲中学、罗溪中学、双阳中学、河市中学、虹山附中。1972年,泉州三中、泉州六中、华侨中学先后复办。1979年,创办泉州八中。1992年,复办泉州四中,鲤城区范围内共有中学20所,市区开元街道有泉州一中、培元中学、泉州六中,鲤中街道有泉州三中、泉州五中,临江街道有泉州七中,海滨街道有泉州八中,华大街道有华大附中,丰泽街道有泉州四中;郊区东海镇有东海中学,城东镇有城东中学,北峰镇有北峰中学,浮桥镇有满堂红中学,江南镇有凌霄中学、明新侨中,双阳农场有双阳中学,河市镇有河市中学,马甲镇有马甲中学,罗溪镇有罗溪中学,虹山乡有虹山附中。
  第二节 教育计划实施
  1955年以后,普通中学的招生、教学、学籍管理等工作下放给市教育局,人事、财务、
  招生计划仍由晋江专署掌管。1958年,在校生数9591人。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停办明新侨中。在校生数下降,1962年为7490人。
  1966~1968年没有招生,在籍学生全部毕业。1969年复课,开始招收二年制初中一年级新生。1970年,农村中学试招二年制高中新生5班218人。19711977年,校数、班数和生数不断增加。1977年,全市有24所中学520班,学生25056人,教职工1517人。1977年后,调整中学布局,缩减附设初中班。1981年起,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1990年10月,市区4个街道宣布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1年,城东镇、江南镇、浮桥镇先后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2年10月和11月,北峰镇和东海镇也先后宣布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2年,全区普通中学20所506班,在校学生22480人,教职工2110人,其中办高中的有13所。
  第三节 学制课程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学堂学制五年。民国元年(1912年),中学学制四年。民国12年后,晋江县各中学实行高中三年、初中三年的新学制,春秋两季始业,延续至民国38年。
  解放后沿袭旧制,各校自行招生。1952年,改为秋季始业。1960年,泉州一中两个班从初中一年级起试行三二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六中于1962年试行。泉州一中于1963年恢复三三制,泉六中试行至1966年春季。
  1969年复课,全部实行四年制(初中二年、高中二年),1973年改为春季招生,翌年再恢复为秋季招生。1978年,实行五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82年9月,泉州一中、培元中学、泉州三中、泉州五中、泉州六中、泉州七中、城东中学从高中一年级起改为三年制。
  1988年3月,在满堂红中学进行初三年分流(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学制改革试验。1989~1991年,凌霄中学、明新侨中、东海中学、泉州六中也先后进行改革试验。
  二、课程与教材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泉州府官立中学堂设经史、国文、修身、英语、普通话、算学、图画等科。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1908~1909年),又增设史地、经学、理化、博物、体操。培元中学等教会学校则独重外语,并以《圣经》为必修科。
  民国初,设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手工、乐歌、体操等15科,女生加修家事、园艺、缝纫。民国18年起,增设纪念周和党义。民国19年,初中增设童子军。抗日战争期间,初中设置公民、国文、英语、数学(算术、代数、平几、三角)、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卫生、图画、音乐、体育、童子军、劳作(民国27年改为生产训练);高中设语文、党义(公民、三民主义)、英语、生物、心理学(选修)、数学(大代数、平几、立几、解几、三角)、物理、化学、图画、音乐、体育、军训。
  解放初期,停止纪念周、军训、童子军等活动,停设公民、党义、三民主义等课程,禁止宣传宗教迷信。1950年9月,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初中增设自然,高中增设生物、制图。1953年8月,中学课程设置作部分调整。政治课初中讲授《中国革命常识》,高中按年级分别讲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各年级每周时事政治一课时;生物科初中设动物、植物、生理卫生,高中设达尔文主义基础。1956年,语文分汉语、文学二科,增设综合技术课、劳动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1964年2月起,主要抓减轻学生负担,高中不设历史、地理、生物课程,全年安排劳动一个月。1969年复课后,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语文、数学、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程,采用省编教材。1974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劳动等课程。
  1978年,各中学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课程。1981年,实行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初中三年,高中二年),采用全国统编教材。1982年9月以后,陆续采用六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劳动技术,初中增设生理卫生、音乐、美术,高中二、三年级增设4节选修课,采用普通高中统编教材。教材分甲、乙种本,重点中学采用甲种本,一般中学按乙种本教学,但部分学校也有采用甲种本的。1989年,试用初中乡土教材《泉州历史》、《鲤城地理》。1990年秋开始,各中学从初中一年级起试用九年制义务教育沿海版初中三年制教材。
  第四节 教学 教研
  一、教学
  清末,泉州府官立中学堂实行班级教学,采取诵、背方法。民国初期,采用分钟制教学。民国11年(1922年)以后,引进美国杜威的设计教学,注意直观性、形象性。民国15年,培元中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做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民国20年,有些中学采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提倡手脑并用,结合实际。
  1952年春,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实行教导合一,试行五级记分法,推行按不同教学任务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教学法,教师逐步树立以教学为主、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思想。1956年,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1958年4月,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勤工俭学;下半年,师生参加“大炼钢铁”等各项劳动,打乱正常教学秩序。1959年以后,各中学进行文化补课。
  1961年,贯彻《中学教育工作暂行条例》(50条),开展创“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活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吃透“两头”(熟悉大纲与教材、掌握学生知识状况与认识规律),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1964年,传达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指示,各校都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但由于“争上游、保高考红旗”的压力,未能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负担。
  1969年复课后,废除考试、留级制度。1972年,一度恢复考试制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教学秩序逐步好转。1973年,破“师道尊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强调加强体力劳动,每周只上26节课,教学质量下降到最低点。1977年后,逐步建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工作。1981年起,加强初一、高一起点年段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1987年以后,在中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创优评优活动。1989年以后,开展张思中英语教学法和布鲁姆教学法试验。
  二、教研
  民国29年,成立专科教学研究会,分设公民、国文、史地、英语、数理、化学、生物、音乐、艺术、体育、童子军等组。
  1951年,加强教学计划性,推广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在全省率先设立教学研究室,以省立晋江第一中学为教学试点。1958年,组织各学科校际教研组,各科首任组长:政治科蔡思考,语文科涂元渠,数学科刘世寰,物理科林金镛,化学科陈良斯,历史科张克奏,地理科王良德,生物科任杏芬,音乐科苏伯遒,图画科孙参,体育科郑恭敬。
  1979年10月,召开中学各科校际教研组组长会议,布置开展教研活动。1986年10月,鲤城区校际教研组12科22位正副组长兼任市教师进修学校特邀教研员,开展教学研究和创优评优活动。1987年,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教研室,下设中学组,聘请离(退)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学科校际教研组。1989~1990年,评选教坛新秀和评定中年教师优质课;每学年都有200~300科次的教研活动。1990年以后,多次开展沿海版教材的教研活动,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
  第五节 思想品德教育
  一、教育内容
  清末,学生一方面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受西方博爱、平等、自由的影响。
  民国初,注意道德教育。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加读经一科。民国8年,五四运动波及泉州,反帝反封建民主思潮广泛传播。民国16年以后,推行“党化”教育,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民国28年,增加“札义廉耻”为共同校训。
  解放后,废除童子军、公民、军事训练及纪念周活动,根据中心政治运动进行时事政策教育。1952年,坚持正面教育,开设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和时事政策等课程。1953年起,强调劳动教育,对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强调“一颗红心,两种准备”。1955年,教育部颁布《中学生守则》,教育学生自觉遵守。1958年,提倡学生又红又专。1959年开展“反右倾”斗争教育,1960~1962年进行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教育。1963~1966年上半年,以雷锋、王杰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和毛泽东著作为内容,进行革命传统、阶级斗争和反修防修(修正主义)教育。
  “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为指针,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动学生破所谓“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揪“黑帮”,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9~1975年,强调“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批修正主义”,开展“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8年后,以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教育内容,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1980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中学生守则》。1981年起,连续多年以“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法纪教育为中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989年,按《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要求进行教育,同时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稿)》。北京“六四”事件发生后,成立鲤城区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991~1992年,增加“两史一情”(近现代史、国情)教育内容。
  二、教育方法
  清末,通过课堂教学及学堂监督、堂长训话等形式进行教育。
  民国期间,通过所设学科的教学、校规、训话、奖惩等方法进行教育。民国16年以后,增加升国旗、训导、精神训话、时事讲座、校训、校歌、童子军、三青团活动以及级任工作等教育形式,实施三民主义和伦理道德教育。
  解放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抗美援朝期间,组织师生参加群众集会、示威游行、大型报告会、和平签名运动、唱革命歌曲。后以课堂教学、学雷锋做好事、访贫问苦、忆苦思甜等方法进行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通过劳动与社会实践等途径,运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批斗会进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教育。1977年以后,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学生会工作、勤工俭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广泛进行教育。1989年起,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发动军警民共建文明学校,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设立德育基地。
  附:中学选介
  泉州第五中学 前身为泉州府官立中学堂,至今十易其名,四度迁校,现址市区桂坛巷。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考平均总分、综合比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年居市区中学首位,优秀率逐年提高。1985年高中恢复三年制以来,应届高中高考上省专线人数连续居全市首位,每年都有数名学生总分或单科成绩进入全省前三名,有12名学生获国家级奖励,其中物理奥林匹克赛全国一等奖1人,入选全国化学奥林匹克赛预备队1人,北京化学实验班1人,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6人次。清末至民国培养3000余名毕业生,解放后又培养1万余名高中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很多人成为知名专家、学者、教授、高级干部和企业家,为全国著名中学之一,载入《中国教育大辞典》。1992年,有43班学生2226人,教职工202人;校园面积60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现代化科学实验室一应齐全,拥有多种型号的微电脑,达到一类学校设备要求。
  泉州培元中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培元中学,首任校长安礼逊(英国人)。民国9年(1920年),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为该校题写“共进大同”,并捐资赞助。1952年接办为公立学校,改名泉州第二中学,1979年恢复原校名。1980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该校题写“为国树人”。1983年,该校被定为省重点侨校,1990年入选《中国教育大辞典》,为全国著名中学之一。至1992年,有4万多名校友分布国内各地和世界20多个国家、地区,许多人成为著名学者、教授、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台湾、马尼拉的校友还分别在当地创办培元中学。1992年,校内建有五层的图书楼和实验楼,教学楼已全部更新,有34班学生1798人,教职工184人。
  泉州第六中学 民国5年,创办泉州私立中学。民国15年,爱国华侨陈嘉庚给予资助,并任学校董事长。民国26年,由会通巷迁入现校址小城隍庙内,翌年改名私立泉中中学。1956年,接办为公立学校,改名泉州第六中学,1958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65年高考成绩跃居全省第一。1969年停办,1972年复办,1985年开办职业高中。1992年,停招普通高中生,转办职业高中,开设涉外财会、涉外经济管理、文秘、电工、体育中师等7个专业9个班,高中3个班,初中21个班,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164人;校园面积32亩,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该校为国家社会培养的人才数以万计,尤以体育人才为著名。
  泉州第七中学 民国20年创办晦鸣中学,址设泉州天后宫内。1956年改为公办,改称泉州第七中学,后迁天后路东新建的校舍。学校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勤工俭学和劳技教育基地,重视体育活动,走一般中学超常规发展的办学道路。福建省授予文明学校、教育先进单位和全省体育、卫生、科技活动、校园整顿、军警民共建文明学校等38项光荣称号;国家教委等部委授予全国勤工俭学、全国实验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990年,经省教委验收成为全省第一所三级达标学校。1992年,校园面积54亩,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按一级学校标准配齐理、化、生实验仪器和体、美、音器材;有34班学生1708人,教职工169人。
  泉州第一中学 前身为晋江县立中学,位于学府路,1952年改称泉州第一中学,翌年列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断探索科学管理办法,注重抓教学常规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开展人人创优质课活动;先后与军分区、交警支队、省第四监狱、驻军、福建炼油厂等结为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88年以来,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开辟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素质,学生艺术团、舞龙队参加泉州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民间文化广场艺术节等活动,多次获奖。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在会考和各种学科竞赛中名列前茅。1992年,校园面积61亩,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有教学楼、图书楼、实验室、电教室、体音美专用教室和体操馆等;有42班学生2162人,教职工207人。
  泉州凌霄中学 民国36年9月创办,1956年接办为公立学校。“文化大革命”前,该校中考成绩曾连续3年名列全市前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增建校舍,添置设备,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学校重视德育工作,1985年与武警第二中队共建精神文明单位,先后建立宿燕寺烈士陵园教育基地和星光茶果场劳动基地,致力抓差生的转化工作。同年开办职业高中班,扎实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1992年,校园面积40亩,建筑面积7654平方米,有20班学生882人,教职工86人。
  满堂红中学 1969年创办,校址在满堂红公社新步小学。1984年,印尼华侨捐资在仙景村建新校舍,并建立教育基金会。1989年以来,中考成绩连续5年居鲤城区前列,复办高中后首届毕业会考成绩居于一般中学前列;职高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好评,历届市、区学校音乐周活动评比均获一等奖。1992年,校园面积24.4亩,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3座高层新教学楼中有电教室、电脑室、语音室、中(英)文打字机室,有全套最新的理化生实验设备和仪器,有标准的足球场、篮排球场及品种齐全的体育运动器材和设备;有27班学生1261人,教职工123人。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