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 教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4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教学 教研
分类号: G62
页数: 2
页码: 828-82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地区小学的教学和教研情况。首先介绍了清末民初的教学方法,包括跟读、串解和背诵等方式。然后提到了民国时期引进的杜威教育方法和推行普通话教学的情况。接着介绍了1953年以后学习凯洛夫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改革。然后提到了1969年复课后教学秩序降低到最低点,1977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并引入电化教学和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接着介绍了1985年至1990年的教学改革试验,包括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数学教材同步整体改革等。最后提到了教研方面,包括民国时期晋江县国民教育研究会的成立和泉州市初等教育教研室的组建,以及1980年后的教研活动和泉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的成立。
关键词: 鲤城区 初等教育 教学 教研

内容

一、教学
  清末民初,新学一般采用跟读,然后串解或逐字分解,再由学生硬记熟背。民国8年(1919年),引进杜威教育方法,运用启发、直观式教学。民国9年以后,推行普通话教学。民国21年,规定一律用国语教学,初小准用方言说明,高小以上师生用国语对话,不用方言。
  1953年以后,组织学习凯洛夫教学理论,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提倡按不同教学任务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教学法和毛泽东的“十大教授法”,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填鸭式,提出因材施教。60年代,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加强双基教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保证年段过关。
  1969年复课后,学工、学农、学军、批林批孔,教学常规被取消,教学质量降到最低点。1977年以后,逐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重点抓语文、数学两科,市教师进修学校于每学期初确定教学改革试点。1981年,电化教学引入学校,泉师附小、晋光、实小等开始电化教学试验。此后,越来越多的小学购置幻灯机、投影仪、收录机、电视机、电脑等教学设备,建立电化教室,开展电化教学。同时注意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举办由下而上的各项竞赛。1985~1990年,泉师附小、实验小学、晋光小学开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与现代小学数学配套教学改革;其他小学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同步整体改革、小学数学标准化考试改革实验。1990年秋季开始,全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试行沿海版教材,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试验,受到国家教委表扬,鲤城区被省教委评为教材试验先进县(区)。
  二、教研
  民国35年,晋江县成立晋江县国民教育研究会,曾赴厦门、台湾、福州参观,举办自制教具展览,进行注音字母大单元设计公开教学,出版《晋江国教通讯》。
  1951年8月,卓然小学改为实验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和五级记分法,举办观摩教学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1953年,成立泉州市初等教育教研室,教研室成员深入各校课堂,总结经验,通过省内教育刊物介绍推广。1954年后,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周前备课。“文化大革命”中,教研活动停顿。
  1980年5月,市教育局在市实验小学召开“文化大革命”后首次语文、数学教学讨论会,强调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意课内外结合。1982年,成立泉州市小学教育研究会,会员74人。到1992年共召开3次年会,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交流经验。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