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制 课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24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学制 课程
分类号: G62
页数: 2
页码: 827-828
关键词: 鲤城区 初等教育 学制 课程

内容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规定学制初等五年、高等四年。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初等、高等各四年。宣统三年倡办简易小学。泉州小学堂多数为初、高等两级合办,称两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初小四年、高小三年。民国11年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推行至民国38年),春秋两季始业。民国25年,为普及初等教育,增办三年制简易小学和一年制短期小学。
  解放初,沿用四二制和春秋两季始业,1952年起,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秋季始业。1953年秋,恢复四二制。1960年,全市67校136班试行“五年一贯制”。至1963年试验新制的只留市区10校,1966年秋全部改为五年制。“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恢复春季始业,1974年又改为秋季始业。1980年12月,规定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1983年,远郊各乡倡办3年制简易小学。1987年,鲤城区小学全部改为六年制,1992年秋取消简易小学。
  二、课程
  清末,官立小学堂初等设修身、经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乐歌等学科,高等增设国文科(以经学为主);私立小学堂除文、史、数科外,教会小学重英语、圣经,侨办或地方办小学重尺牍、珠算。
  民国元年,废止读经,初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女生加学缝纫;高等小学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乡土志、音乐、劳作等科,男生加学农业、商业,女生加学缝纫。民国9年,国文改为国语,文言文改为语体文,初小设国语(包括读文、作文、写字)、算术、社会、自然、劳作、音乐、体育等科;高小社会一科分为公民、卫生、地理、历史。民国17年,高、初小都设三民主义、公民、童子军等科目。次年,初小社会、自然两科合为常识,高小合公民、卫生、历史、地理四科为社会,三民主义改称党义,另增国音字母(民国19年改称注音符号)。民国21年,增设公民训练及卫生等科,党义科内容融化于国语、社会、自然之中。民国25年,将卫生习惯、卫生知识分别归并在公民训练及常识科中。国语、公民、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常识等科为必修科,劳作、体育、美术、音乐等科酌情开设。
  1949年10月,废除公民、童子军课程,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开设课程。低年段开设国语、算术、唱游;中年段开设国语、算术、常识、体育、音乐、美术;高年段开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1952年,低年级增设常识、图画和手工;高年级增设自然。1955年,高年级从算术科中抽出一课时教授珠算,国语科分阅读、作文、写字。1957年,增设周会、手工劳动课,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1963年,泉州市实小、泉师附小、第一中心小学、第二中心小学在高年级试设外语,不久停设。
  1969年复课后,设语文(包括写字)、算术、体育、劳动、革命文艺等科,高年级增设政治,各年级每周一节班会,以后又增设晨读(天天读)。1977年秋,设语文、政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劳动,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常识。1981年秋,政治改为思想品德,各年级均开设,四年级增设地理,五年级增设历史,自然常识改为自然,三年级起开设。80年代,重点小学四、五年级试设英语,不久多数停设,市实验小学坚持开设。1985年秋,市区小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唱游科。1992年,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程,有条件的小学增设英语。
  三、教材
  清末与民国前期的小学教科书由各书局编印,学校自行选用,泉州一般采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的版本。民国31年,小学用书由国家统一编印,教材趋于统一。
  解放后,长期使用部编统一教材。“文化大革命”初期,语文科以“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诗词”为教材,中、后期各科采用省编教材。1980~1981年,采用华东六省、市统编教材,以后又使用部编教材。1990年起,鲤城区和市直小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广东省编九年义务教育沿海版试验课本。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